<p class="ql-block"> 8日上午,鄧會長開車導(dǎo)游,引領(lǐng)我們?nèi)ノ鳂怯^,參觀吾老洞、老子祠、老子墓。</p><p class="ql-block"> 西樓觀在樓觀臺西五華里的大陵山上。對比而言,東樓觀,即古樓觀景區(qū),地處田峪口,是老子說經(jīng)之地;西樓觀地處就峪口,是老子隱居及升天之地。西樓觀比東樓觀的地磁場高約20微特,適合練功。</p> <p class="ql-block"> 吾老洞位于大陵山頂,海拔約730米,是一個天然石洞,高約2.18米,寬約1.40米,深不可測。相傳老子在此隱居并坐化,洞內(nèi)有老子坐像,像的西側(cè)是向下的洞口,洞中積滿了清水。民間還有說法稱此洞可直通四川成都的青羊?qū)m。</p> <p class="ql-block"> 吾老洞是否真的通往青羊?qū)m至今無法驗(yàn)證。曾經(jīng)有專家進(jìn)入吾老洞探險,但是由于洞內(nèi)曲里拐彎,而且腳下暗河流水湍急,行走了幾里后,只好退回。如今,為了安全起見,吾老洞口已經(jīng)被封閉,禁止入內(nèi)。</p> <p class="ql-block"> 老子祠位于吾老洞上側(cè)偏東,始建唐初,后多次重建和修復(fù)。祠內(nèi)有供奉老子的玉石像,其身首是聚合之體。此外,還有救苦殿、斗姥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老子墓位于大陵山下,有周老子墓碑。</p> <p class="ql-block"> 重修老子墓碑志 </p><p class="ql-block"> 太上老君金書序云:季在癸丑,尹喜迎老子于東樓觀,說道德五千言。明年甲寅四月老君在大陵山升騰紫云,上登天界。因之,指大陵山為墓?!端?jīng)注》卷十九:“渭水,就水注之,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之老子陵?!睔v有建筑,殘留墓碑。今有江蘇省徐州市李世秀女士,因夙有慧根,崇奉老君,時有緬懷之志,今施善舉,解囊奉獻(xiàn)重修此墓,鐫碑以志。</p><p class="ql-block"> 撰文 任法融</p><p class="ql-block"> 立石 西樓觀臺道觀</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九八年戊寅歲九月十二日</p> <p class="ql-block"> 從上面的碑記結(jié)合老子與尹喜的故事看,老子的確是在終南山升仙的,后轉(zhuǎn)化到成都見尹喜后又一次飛升,并沒有“老子化胡”一說。</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的老子化胡之爭,有一篇文章是這樣說的。</p><p class="ql-block"> 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日見深遠(yuǎn)。在此之前,道家思想雖然久已流傳于世,但作為完整宗教形態(tài)的道教尚未形成。到了東漢之末,道家受佛教教團(tuán)組織的影響,正式成立了道教,推老子為教祖,以為道教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便已成為漢人的傳統(tǒng)宗教。</p><p class="ql-block"> 道家之演變?yōu)榈澜?,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了與佛教抗?fàn)?,維護(hù)自家的地位。所以,自道教成立時起,佛道二家之間的交涉論爭便激烈地進(jìn)行起來。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佛教論爭的一個重要理論便是,佛教乃是西方夷狄之教,不堪行化于中國,而道教則是老子所創(chuàng),為中國傳統(tǒng)信仰。為了維護(hù)中國人的自尊與威嚴(yán),清除胡夷的影響,中國應(yīng)扶植道教而廢除佛言。然而,佛教那時已深入朝野之心,道教雖一再攻擊佛教,佛教實(shí)際上卻越發(fā)展越快,越傳播越廣,勢頭難以遏止。道教無辦法,便想出另一辦法,欲將佛教置于道教之下,抬高自己的地位。這一辦法,就是偽造老子化胡的傳說。</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老子晚年西出函谷,不知所終。道教發(fā)現(xiàn)這是個可利用的題材,便加以發(fā)揮,杜撰出一部《老子化胡經(jīng)》來。西晉惠帝年間(290-306),道教中出現(xiàn)了一位名叫王浮的道士。他對佛教的發(fā)展勢頭極為不滿,便挺身而出,與佛教僧侶帛遠(yuǎn)進(jìn)行論辯,以明佛道二教的邪正。帛遠(yuǎn)是當(dāng)時著名的佛教僧侶,俗姓萬,河南武陟(zhì)人氏。年少出家,取號法祖,在長安建造寺院,以講席為業(yè),聽眾常達(dá)千人。河間王司馬颙(yóng)對之崇敬有加,帛遠(yuǎn)因而聲聞關(guān)隴。帛遠(yuǎn)才思敏捷,辯才無礙,孫綽作《道賢論》曾把他比作玄學(xué)名士嵇康。王浮為了道教的事業(yè)挺身出面,勇氣雖然可嘉,辯才卻與帛遠(yuǎn)相去甚遠(yuǎn)。多次辯論,王浮皆大敗而回,討不到一絲半點(diǎn)好處。眼見辯論無法取勝,王浮便采用迂回策略,靜下心來翻閱佛典道經(jīng),作出了一部《老子化胡經(jīng)》。其文本一卷,后人增為十一卷,聲稱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來到了天竺的迦毗羅衛(wèi)國,此國王后名曰凈妙,老子乘其白日午睡之機(jī),化為日精自口而入,居胎十月,于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夜半時分,自左腋而生,墮地即行七步,此人便是佛教祖師佛陀,佛教由此而興。</p><p class="ql-block"> 此書一出,對當(dāng)時的影響極大,為許多知識分子所認(rèn)可。雖然佛教盛傳于世,也為許多知識分子所信仰,但佛教畢竟來自異國他鄉(xiāng),是夷人的教化,漢人信奉佛教在心理上確實(shí)有些隔閡?!独献踊?jīng)》一出,這種隔閡便隨之消失,因?yàn)檫@樣一來佛教便成了中華文化的產(chǎn)物,算不上胡夷之教了。所以,后世許多文人便先后采用此說,南朝宋范曄作《后漢書》,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之語,齊朝顧歡作論,亦以老子至天竺化為佛陀。從王浮開始,老子化胡便成了道教攻擊和貶低佛教的主要依據(jù),《化胡經(jīng)》的真?zhèn)我渤煞鸬蓝覡幷摰年P(guān)鍵問題。</p><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曾命沙門道士對講宮中。道士姜斌說:“依《開天經(jīng)》所說,老子于周定王3年生,年85歲時西入化胡,以佛陀為侍者?!鄙抽T曇謨最反駁說:“佛陀生于昭王26年,滅于穆王52年。自滅之后至于定王3年,已有345年之久。姜斌不詳史實(shí),而胡說什么老子化胡,不是荒謬絕倫嗎?”孝明帝令群臣詳定此事真?zhèn)?,太尉蕭綜等人說:“《開天經(jīng)》是道教偽造,欺世惑眾,當(dāng)流放姜斌,廢止開天偽經(jīng)?!毙⒚鞯塾谑遣杉{其建議,流放姜斌于馬邑。</p><p class="ql-block"> 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詔百官僧道會于百福殿,議《老子化胡經(jīng)》的真?zhèn)巍I抽T法明排眾而出說:“此經(jīng)既無翻譯朝代,不是偽經(jīng)是什么!”道士愕然,無人能應(yīng)。高宗遂令搜集偽經(jīng),盡數(shù)焚毀。然而,《化胡經(jīng)》早已廣傳民間,實(shí)難一舉燒盡。武則天登位后,沙門慧澄上書,請求依照高宗之例,焚毀《老子化胡經(jīng)》。武則天令劉如睿等8位學(xué)士集體討論,皆言《化胡經(jīng)》于漢隋諸書有載,不應(yīng)削除。慧澄的建議未被采納。</p><p class="ql-block"> 自《老子化胡經(jīng)》一出,道教以此事攻擊佛教,凡有道觀,必畫老子化胡成佛之相,佛教亦于諸寺畫老子之形,予以丑化。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下詔說:“如聞道觀皆畫化胡成佛之相,諸寺亦畫老君之形。兩教尊容互有毀辱,深為不然,自今并須毀除。其化胡經(jīng)屢朝禁斷,今后有留此偽經(jīng),及諸記錄有言化胡者,并與消除,違者準(zhǔn)敕科罪?!贝肆钜幌?,《老子化胡經(jīng)》逐漸絕跡,化胡之爭才日見消停下來。那時,佛教已與中國文化結(jié)成一體,除了道士之外,很少有人認(rèn)為佛教是夷狄之教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化胡,是中國佛教史上長期爭論的問題,雖然最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廢除了,但在佛教發(fā)展史上,《老子化胡經(jīng)》確實(shí)給佛教帶來極大危害,有多次佛教法難皆與此事的爭論有關(guān)。故而佛教對此經(jīng)的始作者王浮著實(shí)痛恨到了極點(diǎn),他們認(rèn)為王浮死后身入地獄,為械具夾住,痛苦萬分。閻羅王貴罵王浮說:“你偽造經(jīng)書誹謗佛陀,需當(dāng)世間偽經(jīng)盡毀,你的罪惡才會免脫?!弊阋姺鸾虒?jīng)的痛恨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