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棉織社區(qū)關(guān)工委 "傳承紅色基因?百年故事大家講" 主題活動紀實</p><p class="ql-block"> 許志滿編輯</p> <p class="ql-block"> 詩云:</p><p class="ql-block"> 南湖波涌啟紅船,百四征程歲月鐫。</p><p class="ql-block"> 烽火燃情驅(qū)虎豹,錘鐮煥彩耀山川。</p><p class="ql-block"> 航天探秘驚環(huán)宇,筑夢興邦著錦篇。</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同奮進,輝煌再續(xù)譜新弦。</p> <p class="ql-block"> 時近七月,天女木蘭悄然綻放,為楓鄉(xiāng)小城暈染開一抹清雅的亮色。</p><p class="ql-block"> 6 月 28 日上午,棉織社區(qū)會議室內(nèi)暖意融融,一場以 "傳承紅色基因,百年故事大家講" 為主題的分享活動正徐徐拉開帷幕。那些從嘉興南湖紅船啟航的百年往事,恰似穿越歷史煙塵的星火,在新時代里重燃光芒。</p> <p class="ql-block"> 一、紅色基因:百年征程的精神密碼</p><p class="ql-block"> 從南湖紅船的搖曳燈火到新時代巨輪的破浪前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奮斗史中,紅色基因始終如血脈般在民族肌體中奔涌。它是李大釗 "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的振臂吶喊;是方志敏在獄中蘸著熱血寫下《可愛的中國》時的滾燙赤誠;是紅軍戰(zhàn)士在雪山草地間踩出的深深足跡 —— 每一步都印刻著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的初心,每一行都丈量著民族從苦難走向復(fù)興的壯闊征程。</p> <p class="ql-block"> 主講人江喜元以歷史為經(jīng)、精神為緯,從三個維度展開講述:革命年代,紅色基因是志士們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的擔(dān)當(dāng);建設(shè)時期,它化作王進喜 "跳進泥漿池" 的拼命勁頭、焦裕祿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 的赤誠、錢學(xué)森放棄國外優(yōu)渥條件毅然歸國的堅定;而在當(dāng)下,傳承紅色基因的關(guān)鍵,正在于用創(chuàng)新的方式,讓那些沉淀著民族精神的百年故事煥發(fā)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二、講好故事:讓紅色精神可觸可感</p><p class="ql-block"> 在偉人故事里,跳動著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的赤膽忠心;"半條被子" 的溫暖里,包裹著黨與人民 "同呼吸、共命運" 的血肉聯(lián)系;"軍需處長" 的雪地里,凍僵的身軀依然挺立著革命者舍己為人的品格。江喜元在分享中特別提到,講好紅色故事不僅要梳理清晰的歷史脈絡(luò),更要挖掘細節(jié)里的精神力量 —— 就像毛澤東在大軍壓境下的從容、《長津湖》中戰(zhàn)士們凍成冰雕仍緊攥鋼槍的指節(jié),這些具象的表達讓紅色記憶得以穿透屏幕,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 而當(dāng) VR 技術(shù)打造的沉浸式體驗讓年輕人 "站" 在長征路上的雪山之巔,當(dāng)情景劇里的 "半條被子" 被演員輕輕蓋在 "村民" 身上,紅色歷史便不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是能觸摸的溫度、能感知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三、時代使命:讓星火照亮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國際風(fēng)云變幻、思潮激蕩碰撞的當(dāng)下,傳承紅色基因更顯其沉甸甸的分量。它是風(fēng)浪中堅定 "四個自信" 的壓艙石,是青少年價值觀形成期的 "精神鈣片",讓信仰之基在歲月沖刷中愈發(fā)牢固。</p> <p class="ql-block"> 活動現(xiàn)場,居民們踴躍發(fā)言,將記憶里的紅色片段娓娓道來:有祖輩在戰(zhàn)火中護送情報的驚險;有父輩在建設(shè)工地上日夜奮戰(zhàn)的執(zhí)著;有親友在抗疫一線寫下的請戰(zhàn)書…… 不同的故事最終指向同一個滾燙的結(jié)論:"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先輩用生命、鮮血和汗水焐熱的。" 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講述,為紅色基因注入了更鮮活的時代注腳。</p> <p class="ql-block"> 但傳承之路仍有挑戰(zhàn)待解:散落在民間的老物件亟待搶救,碎片化的網(wǎng)絡(luò)信息消解著歷史的深度認知。本溪縣關(guān)工委副主任吳樹勛在講話中,用一串跨越時空的意象串聯(lián)起紅色基因的傳承脈絡(luò):"從李大釗案頭墨跡未干的手稿,到航天人手中繪制天宮的圖紙;從長征路上磨穿鞋底的草鞋,到抗疫一線浸透汗水的防護服 —— 變的是時代場景,不變的是紅色基因的滾燙溫度。" 他動情地呼吁:"我們要像守護傳家寶一樣珍視紅色記憶,既要把檔案館里的故紙堆 ' 盤活 ',也要用短視頻、情景劇讓年輕人主動靠近紅色文化。當(dāng)每個普通人都成為紅色故事的講述者,南湖紅船的星火,便會永遠照亮中國夢的航程。"</p> <p class="ql-block"> 活動在《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合唱聲中走向尾聲,嘹亮的旋律里,仿佛能聽見紅船的槳聲與新時代的腳步,正在歷史的長河里同頻共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