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圖文 春九美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 9822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取景地 漢口咸安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題圖 咸安坊滿月型月亮門</b></p> <p class="ql-block">武漢的長夏有多長?夏至來了,夏至就開啟熱浪滾滾的火熱生活,夏至的悠長,足夠我們擁抱夢想和詩行,在“熱”的期許下,人們?nèi)ふ伊胰障碌那鍥鍪澜?,去感受炎炎夏日的美好,回想武漢晚霞中的竹床陣鄰里之間的快樂,懷想綠豆湯、西瓜的清甜在舌尖化開的甜蜜,遐想凌波門被夕陽西下染紅的湖水上乘涼人的愜意,遙想當年老街坊在居住的里分搖著蒲扇,悠然自得地笑看黃昏里的一縷霞光,里分鄰里煙火伴兒孫繞膝……。這些便是最生動的武漢曾經(jīng)的夏日長卷,而今武漢變了模樣,但“溫度”照舊,“長夏”的日子卻是越過越舒心!這個夏日我們用心去尋找躺在心中的已久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在反復雨天的天氣中,氣溫略顯“低調(diào)”,但悶和濕卻是突出的表現(xiàn),6月25日帶著和夏日同樣“熱”的心情,走進了漢口有著歷史故事和風土人情、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如今首店匯集的潮流之地咸安坊。經(jīng)過2024年全面提檔升級改造,保留了紅磚石庫門建筑,吸引了眾多知名品牌首席入駐,已然是武漢的新晉地標,成為武漢近代城市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雅致的咸安坊坐落于漢口歷史風貌區(qū)內(nèi),位于江岸區(qū)南京路與勝利街交界處,和武漢市中心醫(yī)院一路之隔。是國內(nèi)保存最完好的石庫門建筑群之一。由“棉花大王”黃少山興建。</p><p class="ql-block">咸安坊是漢口里分建筑的典型代表。里分之于武漢,如同北京的胡同,漢口的里分是漢口開埠之后西方低層聯(lián)排式住宅和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結(jié)合體,是百年民居文化的一個縮影。</p><p class="ql-block">房屋最初系由集資而建,分屬英、俄租界,此路段房屋多為歐式建筑,租界遍布教堂、公寓、餐廳、商店、曾是漢口典型的“洋街”,為漢口高等住宅區(qū)。如輪船巨頭盧作孚、藥業(yè)大王陳太乙、漢劇大師陳伯華、民國著名的天才女作家蕭紅等都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咸安坊見證了武漢的百年變遷,承載著武漢人民的記憶與情感,它用嶄新的姿態(tài)牽手前世和今生,敞開環(huán)抱迎接八方來客,續(xù)寫著屬于“坊”的曾經(jīng)輝煌,進一步揭曉這座城市的精彩未來。漫步咸安坊,仿佛置身于歷史長河中。紅墻黑瓦、長長的巷子、百年洋房的大陽臺,創(chuàng)始人的住所,當年漢劇大師陳伯華和民國天才女作家蕭紅等都在這里留下印跡。曾經(jīng),“中國船王”盧作孚、“藥業(yè)大王”陳太乙等名流在此居住,他們的故事為這里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每一處都值得細細品味!</p> <p class="ql-block">風格優(yōu)雅的坊前巷</p> <p class="ql-block">陳伯華曾經(jīng)的居住的9號寓所</p><p class="ql-block">當年住在咸安坊的人們偶爾能聽到練功吊嗓、彈琴之音,住在9號寓所的陳伯華當時已憑借《霸王別姬》《風塵三俠》成為名噪武漢三鎮(zhèn)的“筱牡丹花”。漢劇大師陳伯華一生與摯愛的先生在此度過了最馨香的時光,這也是陳大師一生唯一的一次愛情,令其刻骨銘心!</p> <p class="ql-block">踏著青石板路,仰望帶著厚重歷史氣息的紅色洋房,老磚墻斑駁如詩,雕窗花欞藏著舊時光的故事,當年的裝修檔次足見奢華,室內(nèi)都是打蠟地板,鋼窗都是鍛打鉚接的。因而“鋼窗蠟板”成了當時民間對高檔住宅的認定標準。</p><p class="ql-block">咸安坊的整體設(shè)計以石庫門風格為主,屋內(nèi)裝有抽水馬桶和“鋼窗蠟板”,即金屬窗戶和打蠟的地板,這也是當時衡量住宅是否高檔的標準,雄心勃勃的黃少山要把咸安坊建成高端住宅區(qū),先人成就了高檔住宅的咸安坊,咸安坊就成了武漢百年民居文化的縮影。</p> <p class="ql-block">民國才女作家蕭紅住所</p><p class="ql-block">在這座別致的小樓里藏著多少蕭紅的愛情故事,她在此起筆《呼蘭河傳》。1938年5月,蕭紅穿著自己做的紫紅色連衣裙,和東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在武漢大同飯店舉行了婚禮,那時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咸安坊就見證了這位傳奇女子的婚禮。</span></p> <p class="ql-block">1937年“船王”盧作孚曾居住在此。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民生公司創(chuàng)始人、“中國船王”盧作孚住進了緊挨著江漢路的咸安坊,和棉花大王是隔壁鄰居。</p> <p class="ql-block">棉花大王黃少山舊居</p><p class="ql-block">1913年起,里分的開發(fā)商們開始建設(shè)“模范區(qū)”,漢口出現(xiàn)了近10年的建房熱。這一年,湖北監(jiān)利的日后的“棉花大王”,32歲的黃少山帶著雄心和抱負舉家遷居漢口,經(jīng)營棉花生意。兩年后,他買下了漢口的一塊荒地,以如今的咸安坊15號為樣板房,修建咸安坊。于繁華商區(qū)之側(cè),起里弄式宅,命名之義,取“群賢畢至,全家平安”,名曰“咸安坊”。</p><p class="ql-block">當年的棉花大王非獨商海之巨擘,實乃明大義、懷仁心之賢士,于國難之際之堅毅立場,及對新邦之深信與鼎持,樂善好施,家國情懷,昭然若揭,誠為后世所敬仰!</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咸安坊內(nèi)沒有見到居家在此的居民,只有一樓的商戶和絡(luò)繹不絕的游人,經(jīng)打聽,好像居民已遷出(不知是否)。也得知,1949年5月武漢解放后,咸安坊被收為國有,作為公房,安置了包括南下干部、國家企事業(yè)單位職工在內(nèi)的眾多居民,再到后來住進來的人也包括外來租戶。一棟兩層洋房,最多時有7戶人家合住。當年能住的進咸安坊的人家都是很自豪很驕傲的,洋房樓上樓下、抽水馬桶,油光瓦亮的木地板、鋼窗等都是戰(zhàn)亂后的人們的急切向往。</p> <p class="ql-block">沿著石庫門式的建筑一幢幢去撫摸,發(fā)現(xiàn)歷史已融入到建筑物的魂魄之中,而現(xiàn)代元素卻是比比皆是,入駐咸安坊的品牌店超過90家,首店占比超過三分之二,這讓首店經(jīng)濟成為咸安坊的核心特色,其首店密度也遠超國內(nèi)同類商業(yè)體。就此,一批批年輕人不斷來訪,潮流新店入駐,他們就構(gòu)成了咸安坊新的敘事主體,新生和老去都在紅色的建筑中交匯,傳承和光大在“坊”間繼續(xù)流轉(zhuǎn)!</p> <p class="ql-block">咸安坊老宅基座一隅</p><p class="ql-block">很難注意到改造后的洋房基座還保留當時有的人家在修建房屋時的青石雕刻印跡,我們發(fā)現(xiàn)了四處,而且都是不同的人家留下的鐫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創(chuàng)新歷史文化保護優(yōu)秀民居文化傳承,漢口咸安坊百年后再成“頂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咸安坊的故事歷久彌新,咸安坊的歷史記憶猶新,咸安坊的回憶溫故知新。在歲月長河的悠悠流淌中,緊鄰長江之濱的咸安坊這條百年老街,它的滄桑褶皺里鐫刻著武漢這座城市的滄海桑田,宛如一首低吟淺唱的古老詩篇。看到年輕的商人在這里忙碌,試想,一定會有棉花大王式的傳奇人物雄起。百年老街一定會在傳承中擁抱每一個美好的明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