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長沙旅行實錄(一)湖南大學南校區(qū)、岳麓書院、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等地參觀游覽隨拍

毛廟根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1日,在結束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及花明樓劉少奇同志故居的參觀后,當天晚上與北京知青吳戰(zhàn)友乘坐高鐵到了長沙,開始對長沙市有關景區(qū)景點的參觀游覽。</p><p class="ql-block"> 12月22日早飯后,我們從酒店出發(fā),坐地鐵二號線換四號線到湖南大學站,出站上來就是湖南大學。</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坐落于長沙市岳麓山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為教育部、工業(yè)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è)局共建高校。</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辦學起源于公元976年創(chuàng)辦的岳麓書院,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省立湖南大學,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第15所國立大學;1950年由毛澤東親筆題寫校名。1953年在全國院系調整中更名為中南土木建筑學院,1959年恢復湖南大學校名。2000年與湖南財經(jīng)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湖南大學。</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開放式校園,有南校區(qū)和財院校區(qū)。我們參觀游覽的是南校區(qū)。</p><p class="ql-block"> 圖片是位于東方紅廣場上的詩詞碑,碑上刻有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長沙》。</p> <p class="ql-block">  科學館(現(xiàn)為校辦公室)</p><p class="ql-block"> 科學館始建于1933年,由時任校長胡庶華推動,土木系蔡澤奉教授設計,1935年6月竣工,因其紅磚外墻得名紅樓。該建筑原為二層,西洋古典風格。磚混結構,中軸對稱布局,是當時湖南規(guī)模最大的公共建筑。抗戰(zhàn)勝利后由建筑大師柳士英教授加建一層,形成現(xiàn)今格局。</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15日,抗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區(qū)第四方面軍長衡岳地區(qū)受降儀式在紅樓205會議室舉行,王耀武中將作為中方代表接受日軍投降。</p><p class="ql-block"> 紅樓為湖南大學標志性建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湖南大學紅樓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自卑亭位于東方紅廣場東北角,由長沙郡臣趙寧于清康熙27年始建。</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自卑亭及周邊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東方紅廣場是湖南大學南校區(qū)內的一個重要的地標,毗鄰岳麓山南門。</p><p class="ql-block"> 廣場建于1976年,中央矗立著一尊毛主席塑像。底座標注為“湖南大學全體師生員工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立”。塑像高9.5米,采用混凝土材質,底座為花崗巖砌筑,整體造型莊嚴肅穆。</p><p class="ql-block"> 東方紅廣場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曾憲梓樓(化學化工學院)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環(huán)境館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逸夫樓為研究生院教學樓的一部分,于2004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逸夫樓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復臨舍</p><p class="ql-block"> 抗戰(zhàn)期間,湖南大學多次被日軍轟炸,學校被迫西遷辰溪。1946年1月,學校完成從辰溪的回遷,利用運回的辰溪校舍的木料等建了“光復后的臨時宿舍”簡稱復臨舍,后改為教學樓。2000年由魏春雨教授設計重建為一棟四層高的綜合教學樓。</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現(xiàn)(復臨舍)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外語樓始建于1957年,折衷主義風格,系東方紅廣場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外語樓為長沙市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外語樓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中樓位于麓山南路2號,是湖南大學主要公共教學場所,建于1957年,由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湖南大學)設計。</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中樓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有三個圖書館,圖片是位于南校區(qū)的,建于1979年的總圖書館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由柳士英教授設計,砌體結構,1948年竣工。該建筑采用官方綠色琉璃大屋頂,色彩淡雅、明快;兩翼以洞門小井聯(lián)系,適應長沙氣候條件,以利分流,整個建筑實用、典雅。與大禮堂組成的建筑群為《中國現(xiàn)代建筑史》所載入的湖南四處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老圖書館為長沙市近現(xiàn)代保護建筑。</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老圖書館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禮堂</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禮堂興建于1951年,1953年竣工,由柳士英教授設計。建筑主體為中國傳統(tǒng)坡屋頂,并采用西方建筑造型手法,建筑個性獨特。內部三層,建筑面積2266.86平方米,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長沙具有代表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禮堂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禮堂建筑正立面及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力學樓始建于1956年,折衷主義建筑風格?,F(xiàn)主要用于辦公和實驗教學,由馬克思主義學院使用。</p><p class="ql-block"> 力學樓為長沙市歷史建筑。</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力學樓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原湖南大學第二院</p><p class="ql-block"> 原湖南大學第二院,由劉敦楨教授設計,1926年竣工。時為法、商兩科的教室,現(xiàn)為物理實驗室。當時湖南大學有三院,一院為岳麓書院,三院為借用抗戰(zhàn)時期南遷長沙的清華大學在左家垅的一棟校舍,二院即為此樓。</p><p class="ql-block"> 第二院為長沙市近現(xiàn)代保護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第二院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吹香亭位于岳麓書院正門北側的,始鑿于宋代的黌門池中。相傳為宋代尚書鐘仙巢所建,宋理宗曾親題“仙巢吹香亭”匾額及杜荀鶴詩句作為亭聯(lián)。清乾隆年間重建稱“東亭”,嘉慶年間恢復原名,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毀?,F(xiàn)亭為1984年按原貌重修。</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吹香亭、簧門池部分隨拍。</p> <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內集賢學術交流中心(賓館)建筑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創(chuàng)辦于1952年的湖南大學幼兒園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外國語學院</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897年岳麓書院創(chuàng)建的譯學會,1912年至1917年設立英語預科和本科部,1943年成立外國語文學系,2000年正式組建外國語學院。</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外國語學院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勝利齋</p><p class="ql-block"> 勝利齋建于1948年,由柳士英教授設計。其名稱“勝利”取自“抗戰(zhàn)勝利”,象征著對歷史的紀念。該建筑為西洋早期現(xiàn)代主義風格。由紅色磚石砌成,墻面上寫有勝利齋的黑體字樣且用圓圈框起。</p><p class="ql-block"> 勝利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目錄。</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勝利齋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圖片是位于環(huán)境館前草坪上的大理石雕塑“手手相護”隨拍。該雕塑寓意學生與師長之情:心手相傳,手手相護。</p> <p class="ql-block"> 校園部分風光、人文景觀等隨拍。</p> <p class="ql-block">  在湖南大學走一圈后,我們從位于湖南大學的南門進入岳麓書院參觀。</p><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chuàng)建。元、明、清在此相沿辦學。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名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宋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賜“岳麓書院”匾額。張栻、朱熹、王陽明等思想家曾來院講學。</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岳麓書院占地面積31000多平方米。分為書院主體、附屬文廟和新建的中國書院博物館。書院主體現(xiàn)存建筑物多為明清遺構,抗戰(zhàn)時期,部分被毀,院內保存有大量碑刻匾額。1981年后分期修復。</p><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由古代書院到現(xiàn)代大學,一脈相承,弦歌不絕,是湖湘文化的重鎮(zhèn)和楚材培養(yǎng)的搖籃。而今,書院依托湖南大學的現(xiàn)代教育資源與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蘊,成功實現(xiàn)古老書院的現(xiàn)代轉型,成為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和培養(yǎng)研究型人才的現(xiàn)代書院,被譽為“千年學府”。</p><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岳麓書院游客檢票大門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山長羅典在水池中修筑了一座蘑菇狀的草亭。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山長歐陽厚均重修,改名風雩亭。抗日戰(zhàn)爭被毀,現(xiàn)亭為1984年重修。</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風雩亭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正門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進正門就是赫曦臺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  赫曦臺為湖南地方戲臺典型形制,前部單檐歇山頂與后部三間單層弓形硬山結合,青瓦頂,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墻,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開敞。</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赫曦臺正門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岳麓書院一門局部及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一門旁的古樹“皂莢”隨拍(樹齡116年)。</p> <p class="ql-block"> 二門及其背面的“瀟湘槐市”匾額隨拍。</p> <p class="ql-block">  講堂是麓山書院的核心區(qū)域,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始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是書院教學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講堂自北宋開創(chuàng)以來,一直是師生們講學論道的地方。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與張栻在此進行的“朱張會講”,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院會講的先河,奠定了岳麓書院在理學傳播中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講堂正上方高懸的“實事求是”匾額,由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所撰,強調從實際出發(fā),追求真理。</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講堂建筑局部及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講堂內懸掛的兩塊鎏金匾額,分別是康熙帝御賜的《學達性天》和乾隆帝御賜的《道南正脈》。這些匾額不僅展示了皇帝對岳麓書院的認可,也體現(xiàn)了書院在中國理學傳播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講堂內部部分場景隨拍。</p> <p class="ql-block">  御書樓是岳麓書院的核心藏書建筑,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為潭州知府李允則所建書樓,后歷經(jīng)元明時期的尊經(jīng)閣演變。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為收藏康熙帝御賜的《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等典籍,正式定名“御書樓”。1938年毀于日軍轟炸,1986年按原貌重建,匾額集朱熹字跡而成。</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御書樓建筑局部及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有教學齋和半學齋,分別在講堂的兩邊。兩齋均為昔日師生居舍。據(jù)說,兩齋歷史悠久,自宋太祖開寶始建齋舍52間,現(xiàn)存建筑為光緒二十九年改建,定名為教學齋、半學齋。</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教學齋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教學齋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教學齋、半學齋內有關湖南大學辦學歷史展覽內容部分隨拍。</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寓室</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與湖南大學淵源深厚。1917年至1919年,毛澤東曾兩度寓居岳麓書院平學齋(半學齋)湖南大學籌備處。書院獨特的教育理念及書院講堂“實事求是““整齊嚴肅”等碑刻匾額所蘊涵的文化精神對青年毛澤東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此間,毛澤東提出了岳麓山新村建設的構想。與蔡和森等共同組建了新民學會,組織了赴法勤工儉學的活動;1919年毛澤東在湖南大學前身之一湖南商業(yè)專門學校主編《湘江評論》,后轉移到湖南大學籌備處。上世紀五十年代,毛澤東為湖南大學親自題寫校名;視察湖南期間,重游岳麓。</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展出的毛澤東寢室布置場景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湖南大學籌備處辦公室布置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圖片隨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園林內的其他建筑及人文景觀等隨拍。</p><p class="ql-block"> 時務軒是為紀念清末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時務學堂而建的紀念性建筑,由旅泰校友羅武子等人贊助修建。</p><p class="ql-block"> 時務學堂由維新派于1897年創(chuàng)辦,次年與岳麓書院合并為湖南大學堂。</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時務軒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麓山寺碑,為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丹,江夏黃仙鶴刻。敘述麓山寺沿革及歷代來此主持之名僧說法傳經(jīng)情況。因其詞章、書法、刻藝俱精,故有“三絕碑”之稱。原碑刻在古麓山寺中,后移至岳麓書院右側,明知府錢澍建亭護碑。</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碑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是麓山寺碑亭隨拍。</p> <p class="ql-block">  張栻(1133-1180),字敬夫,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四川綿竹縣人,南宋中興名相張浚之子。師從五峰先生胡宏,承繼湖湘學統(tǒng)。自乾道元年(1165年)開始主持岳麓書院,提出“傳道濟民”的辦學宗旨,從學者達千人,書院一時聲聞天下,弟子顯著者數(shù)十人,以“岳麓巨子”名于世,奠定了湖湘學派規(guī)模。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訪院,與張栻論“中庸”義,“三晝夜不能合”,開書院不同學派會講之先河。張栻學行著稱于世,與朱熹、呂祖謙并稱東南三賢。</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張栻雕像隨拍。</p> <p class="ql-block">  附屬岳麓書院的,新建的中國書院博物館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文廟是岳麓書院建筑群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遺存,整體保存完好。作為民辦書院附屬文廟,每月初一、十五由山長帶領師生朝拜孔子,春秋兩季舉行大型祭典,強調師生需遵循儒家禮規(guī)。</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文廟門口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德配天地</p> <p class="ql-block"> 孔子行教像</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屈子祠又稱三閭大夫祠,專祀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清嘉慶元年(1796年),長沙知府張翽、學政范鏊與岳麓書院山長羅典等人,創(chuàng)建屈子祠于岳麓書院北側。1938年因日軍轟炸徹底毀壞。2006年,改建屈子祠于今址。2010年前后舊址因校園改造消失。</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屈子祠大門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屈子祠主殿建筑部分隨拍。</p> <p class="ql-block">  主殿內屈原畫像及“日月同光”匾額隨拍。</p><p class="ql-block"> 據(jù)查閱“日月同光”匾額的“日月同光”四字源于屈原作品中“與日月兮同光”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  屈子祠部分建筑及人文景觀等隨拍。</p> <p class="ql-block">  岳麓書院園林內其他建筑及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書院參觀游覽后,我們出北門直接登山,游覽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的部分景點。</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位于長沙市岳麓區(qū)湘江西岸,其山脈屬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稱靈麓峰。南北朝劉宋時《南岳記》載:“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故名岳麓。</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料記載:游山者渡江而來,上岸過柳堤牌樓口,沿梅堤古官道,過詠歸橋,濯清池、自卑亭、先游岳麓書院。出院后過仙巢吹香亭,,即循此山脊之道登山,自“道中庸”達“極高明”,登高一望。于是懷抱恢廓,自卑頓消,繼續(xù)攀登,則可達赫曦臺,睹禹王碑。禹王碑被稱為“岳麓之奇當無最此已”。</p><p class="ql-block"> 2019年春,長沙市、岳麓區(qū)政府投資重修,重現(xiàn)古道風采。重修后的古道游分兩段:一段為文化步道,全長1公里,自卑亭,湖南大學歷史建筑群、東方紅廣場等,人文風光,鐘靈毓秀;一段為歷史步道,全長2公里,愛晚亭、道中庸亭、極高明亭、禹王碑等,麓山古韻,積厚流光。我倆選擇徒步歷史步道,飽覽沿途風光,了解儒家文化。</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岳麓書院北出口景觀隨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北門就望見遠處的,在樹林中山石上,醒目的愛晚亭。</p><p class="ql-block"> 愛晚亭位于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內東側清風峽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唐朝詩人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詩句而得今名。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p><p class="ql-block"> 1913年至1918年間,毛澤東、蔡和森等常在此聚會、讀書、探討革命真理。該亭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毀,1952年重建,1987年大修。重建時,毛澤東題“愛晚亭”三字。</p><p class="ql-block"> 愛晚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愛晚亭及周邊風光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與愛晚亭合影的游客隨拍。</p> <p class="ql-block">愛晚亭側面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二南石刻碑”為清末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湖南高等學堂監(jiān)督程頌萬所刻,碑刻原位于愛晚亭內。1952年,重修愛晚亭,特將此碑遷入放鶴亭?!岸稀笔侵改纤卧缆磿褐鹘虖垨颍ㄗ帜宪帲┖颓迩『蠈W政錢灃(字南園)。碑文中的“羅鴻臚”,即愛晚亭的修建者羅典。</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放鶴亭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放鶴亭內的“二南石刻”碑刻隨拍。該碑刻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又稱“隋舍利塔”,始建于隋朝仁壽二年(602年),五代時被毀。民國初年,僧眾尋此古址復建,為僧帽式須彌座石塔。1957年加修石欄。1979年再次修復。</p><p class="ql-block"> 隋舍利塔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隋舍利塔及周邊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  “長沙會戰(zhàn)”第九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指揮所遺址局部隨拍。</p><p class="ql-block"> “長沙會戰(zhàn)”第九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指揮所舊址建于1941年,是國民革命軍第九戰(zhàn)區(qū)為抗擊日本侵略軍而設立的臨時指揮機關駐地。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軍發(fā)動了第三次進犯長沙的戰(zhàn)爭。12月30日,第九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薛岳為便于就近指揮督戰(zhàn),將指揮部從長沙城內的二里牌遷至岳麓山,并在此設立臨時指揮所,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的重大勝利?,F(xiàn)存防空洞即為當時指揮所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長沙會戰(zhàn)”第九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指揮所遺址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清風泉古井位于清風峽,涓涓細流,破石而出,清冽甘甜,與白鶴泉齊名,人稱“麓山第二芳澗”。清代詩人著名學者魏源曾題聯(lián)贊曰:“峽里青楓,云中白鶴。山間明月,嶺上清風”。</p><p class="ql-block"> 在愛晚亭周邊觀光拍攝后,我們從清風泉拾級而上過道中庸亭、極高明亭、直上到禹王碑。</p> <p class="ql-block">  道中庸亭系岳麓山古登山游道中的一亭,原亭為朱熹題額。早毀,清時多次修葺,又毀,今存遺址。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從福建來岳麓書院拜訪當時任山長的張栻:“二先生論《中庸》之義三晝夜不綴”,為書院史中著名的“朱、張會講”。建亭取名“道中庸”,為紀念朱熹主張中庸之道?,F(xiàn)勒石于此以存史跡。</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道中庸亭遺址隨拍。</p> <p class="ql-block">  極高明亭始建于宋代,與道中庸亭同為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亭名取自《中庸》中的“極高明而道中庸”。清康熙年間重建,后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僅存遺址。</p><p class="ql-block"> 極高明亭遺址為岳麓區(qū)不可移動文物</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極高明亭遺址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巔的蒼紫色石壁上,面東而立。相傳原在衡山岣嶁峰,故又名岣嶁碑,俗稱夏碑、神禹碑、禹碑。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拓摹其文后刻于岳麓山巔。碑高1.84米,寬1.4米。碑文9行,共計77字,形似蝌蚪鳥篆。明嘉靖九年(1530年),太守潘鎰搜尋復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守張西銘造亭護碑。明崇禎三年(1630年)兵備道石維岳重修亭臺,圍以石墻,南北設門司啟閉。清康熙年間,周召南、丁思孔又重修?,F(xiàn)碑亭為1935年周翰重修,并在碑文上方加刻碑額“禹碑”兩字。</p><p class="ql-block"> 禹王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禹王碑前人文景觀等隨拍。</p> <p class="ql-block">  位于禹王碑一側的,清代歐陽正喚的“大觀”石刻隨拍。</p> <p class="ql-block">  參觀禹王碑后,我們來到禹王碑觀景臺。觀景臺在岳麓山東邊,視野開闊,憑欄眺望岳麓山頂電視塔和正在維修的索道上站建筑隨拍。</p> <p class="ql-block">  正在維修的岳麓山索道上站建筑局部隨拍。</p> <p class="ql-block">  在觀景臺,憑欄遠眺,湖南大學美麗的校園靜臥在岳麓山下,校內樓宇林立,枝葉疊翠。</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俯視湖南大學局部景觀。</p> <p class="ql-block">  憑欄眺望湘江北去,橘子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其他部分人文風光隨拍。</p> <p class="ql-block">  結束岳麓山的游覽,快十二點了,由于索道維修,我們只好坐觀光車下山,從東門出景區(qū)。</p><p class="ql-block"> 圖片為東門部分人文景觀隨拍。</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東門口隨拍。</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所有照片均為原創(chuàng),文字材料部分取自網(wǎng)絡和有關簡介。背景音樂選用純音樂(瀏陽河)</p><p class="ql-block"> 謝謝觀看!</p><p class="ql-block"> 發(fā)表時間:2025.07.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