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康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公眾號征文稿</p><p class="ql-block">耕讀繼世的歷史見證﹣王氏家書堂</p><p class="ql-block">(之一)</p><p class="ql-block"> 王文林</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先祖留下的一座老祠堂﹣﹣家書堂,坐落在五里鋪街以北約三公 里處的余家河小川道東邊,瀕臨余家河,王家營與丁家營交界的中間地 帶,按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屬于漢濱區(qū)五里鎮(zhèn)丁家營村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家書堂占地面積三畝余,緊鄰通鄉(xiāng)公路,在1960年前后依然完好。家書堂正殿三間,塑有五尊神像,中間是千手觀音。正殿兩旁各有三間廂 房,右邊是教書先生的辦公休息之所,左邊是通間學堂,正殿的對面也新修了兩大間教室,兩大間教師間留有通向南面的大操場,操場盡頭是一座老戲樓。學堂的西邊臨水田坎上有一棵三人環(huán)抱之圍的春揚古樹,應是久遠歷史的見證。1955年, 我上小學時,教室就設在正殿內(nèi),低頭讀的是書,側(cè)身北望,就是讓人敬畏的神像。這座四合院的祠堂,也是我族圣賢辦私塾之場所。我的同輩王 恒勇、父輩王銘印、王銘功、王銘鼎、王銘全等。祖父王正義等都在此讀過 書。本族兩位長老王道廣的大爺王清喜、四合王族門中的王道篤,均于1940年 到1950年其間在此擔任過教員。家書堂還有一個名字,有人叫家福堂。但是家書堂這個名子流傳久遠、深入人心,流傳地域十分寬廣,這是有歷史淵源的。</p><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書堂建于何代?現(xiàn)無從考證;又是何人所建?王家族人有較一致的 傳說。在很久以前,王氏下營家門中出了一個王天官,在朝廷任職。此期間, 遠在數(shù)千里之外的家父,在一次上山砍柴途中(現(xiàn)在的金雞山),由于當時人 煙稀少,坡高林密,野獸出沒,不幸遇難。當被路人發(fā)現(xiàn)時,尸體僅留下了一 條腿。次日當眾親友趕來尋尸時,由于一夜的狂風暴雨,尸骨被泥石流遮埋得 無影無蹤,噩耗傳到了朝廷,王天官悲痛萬分,經(jīng)朝廷恩準,日夜兼程返鄉(xiāng)料 理老父后事。因延誤了回朝期限,官職被免。天官必定不同于一般凡人俗子, 他并沒氣餒,深諳耕讀繼世傳家之道,把所積蓄銀兩除留作家用外,大部分用于積德行善辦起了學堂,王氏家書堂就是王天官的傳世之作。在這里培育了十多代家族、異鄉(xiāng)異姓子弟,實屬功不可沒。</p><p class="ql-block"> 這里講述一個小插曲:國家一級作家和谷先生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閱讀徐山林》一書。書中寫到1954年春節(jié)過后,19歲的徐山林被組織調(diào)動擔任上了當時的五里區(qū)團委書記,"1954年,普選工作開始,徐山林被分配到光明鄉(xiāng)負責這項工作。他住在丁家營村一個名叫家福堂的祠堂里,大殿里還有神像。兩旁廂房做了初級小學,有一個老師,負責給十幾個學生上課。</p><p class="ql-block"> 他和學校老師住在一起,每天自己動手做飯。晚上老師回家,他就一個人住在廟里。這個廟四周沒有人家,廟門前是一個大場子,再前頭是一個大堰塘,到了晚上靜悄悄的,一片黑沉沉。村里人傳說這里鬧過鬼,但他卻不知害怕?!?lt;/p><p class="ql-block"> 在和谷先生所寫書中的文字里,我們一是了解了徐山林老領導與王氏家福堂的結(jié)緣,也更了解了這座老祠堂的本來面目。至于家書堂與家福堂中的一字之差,也無需再考證,都喻意著吉祥二字。</p><p class="ql-block"> 1960年后,隨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家書堂上殿被拆除,后經(jīng)多次新建、擴建,就成了今天更漂亮的建設小學。老祠堂邊上的那棵古樹也在家書堂上殿拆除的前后從根部鋸倒了,上百方的木扳被當時的建設鄉(xiāng)人民公社新址作建材所用。有幸的是古樹根部發(fā)新枝,目前,這株新枝已有一米多的樹圍,枝干挺拔,樹冠叢綠,正茁壯生長在丁家營小學校舍的中央,成為校園的耀目一景。家書堂消失了,但這份鄉(xiāng)愁永遠留在族人的記憶里。</p><p class="ql-block">一轉(zhuǎn)錄《王氏族譜》略有補充修改</p> <p class="ql-block">獨特的民間演藝:翻天梯(之二)</p><p class="ql-block"> 翻天梯是早年間元宵節(jié)燈會期間的民間演藝項目之一。他的具體表演形式分兩種:一是小規(guī)模的,僅在一張大方桌的兩旁,由兩個長度相等的木梯呈∧型豎起,由四條龍須草炮繩四周固定?;瘕埮c火獅圍著這一景物玩耍。高潮時,引火獅的高手先從一側(cè)木梯上向上攀登,並以炮繩為抓手在木梯上攀上滑下,繼之火獅在引獅人的帶領下縱上木梯頂端玩耍並作人騎人的驚險表演,然后從另一副木梯玩耍下到地面。地面的鑼鼓花筒為玩耍造勢,這一奇特的表演非凡人所能。原五里區(qū)建設鄉(xiāng)王家營村,就出了一位外號叫“猴子”的王世軍農(nóng)人,是我親眼所見。那是在當年的五里小學大操場擺的"龍門陣"。地面四張方桌共架中間上面一張方桌,仍在上面豎起∧型兩副木梯。那年,各大村大舍的玩場像是有一決高下的味道,而王家營的翻天梯火龍火獅表演獨樹一幟,這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事兒,至今讓人難忘??上ё阅且院螅@一絕技玩法就失傳了。(王文林)</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