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樹生</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70196467</p><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p> <p class="ql-block">又到梅雨季,屋里潮乎乎的。我翻出那本看了幾十年的《劍南詩稿》,書頁都卷邊了。讀到“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這句,就想起陸游這輩子,真是把命都搭在報國上了。</p> <p class="ql-block">說起來,陸游生在北宋滅亡那年,從小跟著家人東躲西藏,見過太多百姓受苦。他29歲去考試,明明拿了第一名,就因為主張抗金得罪了秦檜,被趕出考場??伤麤]放棄,后來終于有機會去南鄭前線,跟著軍隊謀劃打仗。那段日子他最開心,白天騎馬巡視,晚上寫作戰(zhàn)計劃,還寫下“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這樣的句子。但南宋朝廷只想求和,他一輩子被罷官八次,到了六十多歲還被貶回老家。</p> <p class="ql-block">以前在學堂念書時,老師總讓我們背陸游的詩,那時候只覺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讀著悲壯?,F(xiàn)在自己老了,才明白他有多不甘心。他被罷官后,就在老家種地,可心里還是想著收復失地。下雨天躺在床上,還念叨“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連做夢都想著上戰(zhàn)場。</p> <p class="ql-block">和同時代的辛棄疾比,辛棄疾是“醉里挑燈看劍”的豪放,陸游更多是“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無奈。但兩個人都一樣,把一輩子都獻給了收復中原的理想。就像林則徐虎門銷煙時說“茍利國家生死以”,錢學森當年放棄美國優(yōu)渥生活回國搞科研,從古到今,總有人把國家看得比自己的日子還重。</p> <p class="ql-block">去年社區(qū)組織讀書會,一個年輕老師的話讓我特別感動。她說:“我們現(xiàn)在不用上戰(zhàn)場,但在鄉(xiāng)村支教、在醫(yī)院抗疫、在實驗室搞研究,不也是在報國嗎?”這話真沒錯。我家對門的老李,退休后還天天義務(wù)教孩子們讀古詩;樓下的小王,跟著救援隊去災(zāi)區(qū)幫忙。這些平凡的堅守,不就是陸游精神的延續(xù)嗎?</p> <p class="ql-block">蓋上書,天已經(jīng)黑了?,F(xiàn)在的年輕人忙著上班、學習,可能很少靜下心來讀古詩。但我總在想:在追求自己生活的同時,怎么把個人的理想和國家的需要結(jié)合起來?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又該怎么像陸游那樣,守住心里那份堅持?這些問題,也許每個人都能從古詩詞里找到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