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27號,自駕游第十二天。</p><p class="ql-block">離開滿洲里,繼續(xù)沿著G331前行,目的地:興安盟的阿爾山市,距離近400公里。此路段為雙向兩車道,似乎是剛整修過,路面平整筆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路上</span>車輛不多,但區(qū)間測速接連不斷,限速70km/小時,跑起來有點不爽,容易犯困。</p> <p class="ql-block">途中經(jīng)過呼倫湖西岸。呼倫湖是此行必須打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呼倫湖,又名呼倫池、達賚湖、達賚諾爾,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西部的新巴爾虎右旗、左旗和扎賚諾爾區(qū)之間,呈不規(guī)則斜長方形,總面積2300多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呼倫湖為我國北方第一大湖,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腎”之稱,在調(diào)節(jié)氣候、涵養(yǎng)水源、防治荒漠化以及維系周邊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是祖國北方生態(tài)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呼倫湖地區(qū)是北方眾多游牧民族的主要發(fā)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額爾古納,朋友小卿建議我們看呼倫湖不要去扎賚諾爾,要去拴馬樁。說扎賚諾爾的呼倫湖景區(qū)要花錢、人又多,而拴馬樁那里原生態(tài)、景美而且免費開放。</p><p class="ql-block">拴馬樁,也稱成吉思汗拴馬樁,位于呼倫湖西岸,距滿洲里市約90公里,是一處三面環(huán)水的峭壁。<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獨特的柱石形態(tài)和成吉思汗的歷史傳說聞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湖邊的這塊石頭,傳說成吉思汗在此拴過馬,景區(qū)也此而得名。石頭上沒有任何標識,章君大筆一揮,給它題上了“拴馬樁”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連續(xù)多日穿行于大草原中,都有點審美疲勞了。一到拴馬樁呼倫湖邊,就連見多了大湖大海的旅伴們也直呼太美了,不由得嗨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往阿爾山途中,有二個途經(jīng)點新巴爾虎右旗和左旗。1732年清政府遷巴爾虎部落至呼倫貝爾駐牧,1948年正式建旗。"新巴爾虎"是相對于陳巴爾虎旗晚兩年遷入得名,"左、右"源于蒙古語"東、西"的方位稱謂。</p> <p class="ql-block">這一段路途,又遇上了二個不靠譜。</p><p class="ql-block">一是章君的不靠譜:帶大家參觀閉館二年的博物館;自己去一家加油站加油,發(fā)個位置讓我們在另一家加油站等他;拐進了右旗卻錯過了阿木的地盤——左旗阿木古郎。</p><p class="ql-block">二是楊姐的手機不靠譜:深深的鉆進了座椅的縫隙,且在右旗城里與網(wǎng)絡失聯(lián),讓我們一陣好找,虛驚一場。</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點半,按計劃到達阿爾山,入住錦江之星酒店。休息片刻后找了家餐館解決晚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