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懷著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敬意,6月26日午后,拜老同學陳阿晶的引領(lǐng),我們驅(qū)車趕往瓦胡島柯勞山脈神殿谷,專程拜謁張學良與趙一荻的墓地。這是檀香山市一片風光秀麗的公墓,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山藏幽谷,林出秀木,芳草茵蘊,鳥語花香。他們最終選擇定居于此,安葬于此,是一段交織著家國情懷與個人際遇的故事,以下梳理其始末與晚年心境:</p><p class="ql-block">一、定居夏威夷的始末</p><p class="ql-block">1990年張學良結(jié)束54年幽禁后,雖獲自由,卻因兩岸政治敏感婉拒回大陸(1991年呂正操赴美邀其返鄉(xiāng)未果)。1993年12月,他與趙一荻從臺灣赴夏威夷度假,本為短期休養(yǎng),卻因氣候宜人、遠離政治紛擾,加之五弟張學森全家定居于此,最終決定長居。</p><p class="ql-block">他們租住檀香山希爾頓度假村高層公寓,每周赴華人第一基督教會禮拜,偶爾接受采訪,生活簡樸平靜。</p><p class="ql-block"> 二、墓地的選擇與特征</p><p class="ql-block">定居后張學良即物色墓地。1992年恰逢菲律賓前總統(tǒng)馬科斯遺孀出售位于瓦胡島“神殿之谷”的預(yù)留墓地。張學良親往考察,被其背山面海、綠茵環(huán)繞的景致打動,遂購下重建。</p><p class="ql-block">墓地特意朝向東北(中國東北故鄉(xiāng)),墓碑刻中英文名與生卒年(張學良1901-2001,趙一荻1912-2000),并立十字架,體現(xiàn)其晚年虔誠的基督教信仰。 </p><p class="ql-block">入口石墩刻“以馬內(nèi)利”(意為“上帝與我們同在”),墳冢后方刻《圣經(jīng)》經(jīng)文“復(fù)活在我,生命在我……”。 </p><p class="ql-block">墓側(cè)修斜坡供輪椅通行,因張學良曾與趙四約定“生者常來探望”。</p><p class="ql-block"> 三、離世與未了的鄉(xiāng)愁 </p><p class="ql-block"> 趙一荻2000年6月22日因肺炎病逝,張學良坐輪椅默然垂淚,嘆“此生虧欠她太多”。 </p><p class="ql-block">張學良于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與趙一荻合葬于所選墓園。葬禮依其遺囑從簡,僅家人參加。</p><p class="ql-block">畢生多憾一一一 </p><p class="ql-block">故土難歸:晚年多次欲回東北掃墓(尤盼祭拜父親張作霖)均被拒。侄女張閭蘅曾言:“他晚年想回東北,彌留之際仍念故土,終未如愿?!? </p><p class="ql-block"> 人生之憾:張學良自評“一生未踩準點”——少年志在學醫(yī)卻從軍;東北淪陷欲抗日而不得;晚年思歸卻困于政治。</p><p class="ql-block">四、歷史回響</p><p class="ql-block">其墓至今常有華人和國際友人獻花憑吊,朝向東北的墓碑靜訴著將軍的遺恨。中共中央在其逝世唁電中稱其為“千古功臣”,肯定西安事變之功,卻未解其半生鄉(xiāng)愁。</p><p class="ql-block">這段晚年選擇,終究是一位世紀老人對平靜的追尋,亦是一個時代留給個體的蒼涼背影?</p> <p class="ql-block">悲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縱使英雄如許,兒女情長,亦難耐去國離鄉(xiāng),百世孤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