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賦,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一種重要文體,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雖然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到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p><p class="ql-block">賦萌生于戰(zhàn)國,興盛于漢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高于詩?!妒酚洝分蟹Q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后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xué)樣式。它是在遠承《詩經(jīng)》,近《楚辭》的基礎(chǔ)上,兼收戰(zhàn)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意之風(fēng)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guān)因素,最后綜合而成的一種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xué)的燦爛與輝煌。</p><p class="ql-block">“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yīng)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shè)立博士,成為經(jīng)學(xué)。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于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第一人是司馬相如。而后,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賦”的名稱最早見于戰(zhàn)國后期荀況的《賦篇》。最初的詩詞曲都能歌唱,而賦卻不能歌唱,只能朗誦。它外形似散文,內(nèi)部又有詩的韻律,是一種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p><p class="ql-block">賦是介于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于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于詩而遠于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p><p class="ql-block">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夸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p><p class="ql-block">賦與詩的盤根錯節(jié),互相影響從“賦”字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xiàn)了詩、賦合流的現(xiàn)象。但詩與賦必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p><p class="ql-block">生之日便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手法。 </p><p class="ql-block">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p><p class="ql-block"> 詩以抒發(fā)情感為重,賦則以敘事狀物為主。</p><p class="ql-block">清人劉熙載說:</p><p class="ql-block">“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p><p class="ql-block">漢賦的體式即騷體賦、漢大賦和抒情小賦。從賦的結(jié)構(gòu)、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shè)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歸于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xiàn)代文學(xué)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p><p class="ql-block">騷體賦是賦體文學(xué)興盛的開端,是從先秦時期到漢高祖時,繼承了楚辭的特點,依舊使用“兮”字,</p><p class="ql-block">枚乘的《七發(fā)》奠定了賦體文學(xué)的基礎(chǔ)。 </p><p class="ql-block">散體大賦產(chǎn)生于賦體文學(xué)的發(fā)展時期,是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登基之前,這段時間的賦體文學(xué)風(fēng)格以雄大壯闊為主,因而又被稱為“散體大賦”,代表作品有司馬相如的《上林賦》 </p><p class="ql-block">從漢武帝登基到東漢時期,這段時期是賦體文學(xué)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賦》和《別賦》。</p><p class="ql-block">賦的特點: </p><p class="ql-block"> 一、 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如:王勃《騰王閣序》</p><p class="ql-block">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p><p class="ql-block">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p><p class="ql-block">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p><p class="ql-block">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p><p class="ql-block">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p><p class="ql-block">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p><p class="ql-block">四、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p><p class="ql-block">經(jīng)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p><p class="ql-block">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于東漢,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xí)。以至于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p><p class="ql-block">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要學(xué)著寫賦,建議你還是完全按照古體要求來寫為好,這樣才會知道自己在語言運用上面的不足之處,便于自己進步。如果不會寫賦,但是曾寫過一些古詩詞,我覺得不妨從詩詞上面起步,因為賦說白了,就是長短句結(jié)合,關(guān)鍵是要言之有物,從古詩詞開始,先學(xué)會凝練語言,然后提煉自己的中心思想,再轉(zhuǎn)到賦上面就容易些。畢竟很多會寫賦的人都是詩詞翹楚。</p><p class="ql-block">通常講的“詩詞曲賦”,四大文體,比較而言,賦是最難寫的。從詩經(jīng)算起,三千多年,能寫詩的人有幾百萬人,甚至近千萬。到民國末年,有人統(tǒng)計:僅有名氣和影響較大的詩人就有三千之眾。但寫賦的人,從古至今不過千人左右。大家和名家就更少了。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說:</p><p class="ql-block">“以賦觀詩,較若紛至沓來,氣猛勢惡。故才弱者只能為詩,不能為賦?!?lt;/p><p class="ql-block">古代凡有成就的賦家,無一不是大學(xué)問家和大作家。如兩漢時的五大賦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蔡邕,本身都是語言學(xué)家,而且精通文史哲,乃至天文地理。有句話說“千金難買相如賦”,然誰聽說有“千金難買李杜詩”的?由此可見一斑。明朝著名文論家謝榛說:“漢人作賦,必讀萬卷書,以養(yǎng)胸次,又必精于六書,識所從來,自能作用?!笔裁唇辛鶗烤褪菍iT研究漢字、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及假借等六種條例的書。清代大學(xué)者阮元,在《四六叢書序》中說:</p><p class="ql-block">“綜兩漢文賦諸家,莫不洞穴經(jīng)史,鉆研六書,耀采騰文,駢音麗字?!?lt;/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說,賦作者不僅要了解經(jīng)史六書,還必須有囊中取物般駕馭語言的能力。像司馬相寫《子虛賦》和《上林賦》時,“閉門謝客,控引天地,錯綜古今,忽而如睡,煥然而興,幾百日后而成?!?lt;/p><p class="ql-block">可見寫賦確實不易。古人主要是受客觀條件限制,如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等。而今天交通方便、信息快捷、電腦一開,什么都可以查,只要端正態(tài)度肯努力,還愁寫不成好賦!但畢竟萬事開頭難。那么,我們初學(xué)者怎樣寫賦呢?我的體會是:</p><p class="ql-block">第一:戰(zhàn)略上要藐視,戰(zhàn)術(shù)是要重視。寫賦是有難度,但我們不能被困難嚇倒,要敢字當(dāng)頭,明知賦難寫,偏向賦山行!還要有點班門弄斧的精神,不怕別人笑話,寫一篇不行就寫二篇、三篇,有志者事竟成。但在戰(zhàn)術(shù)上一定要重視。賦是高檔次的韻文,除了文字功底以外,肚子里還真得有點“貨”,否則不敢率而操觚。唯一的辦法就是多讀書,多積累,“廣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輝”。揚雄說過:“能讀千賦則善賦”。</p><p class="ql-block">第二:用詩的語言寫文章。就是把寫文章要說的話,用詩的語言表達出來,寫完了就是賦。可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穿插使用。</p><p class="ql-block">第三:會寫律詩的人,都能寫賦。因為律詩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而對仗駢偶恰恰也是辭賦創(chuàng)作的要點之一。但遠不像格律詩那么嚴(yán)格,除律賦外,講平仄,而不必字字細究;要對偶,也無須句句求工。但是韻腳必須講究仄押仄,平押平,因為押韻是辭賦和散文的主要區(qū)別。一篇賦能一韻到底最好,亦可一段一個韻,如果中間轉(zhuǎn)韻,一定要銜接好。通篇之中應(yīng)盡量避免重復(fù)的詞組和成語,原則上也不能有重復(fù)的字做韻腳,特別是一段之中,更應(yīng)避免重韻。</p><p class="ql-block">第四:做好“角色”轉(zhuǎn)換。從寫文章到寫賦,雖然談不上隔行又隔山,但也確是一個很大的飛躍。萬事開頭難,寫一二篇可能不像,但堅持寫下去就一定會成功。因此,心理和思維上都需要有一個適應(yīng)即“角色”轉(zhuǎn)換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就會“船到橋頭自然直” 了。</p><p class="ql-block">第五:用現(xiàn)代語言寫賦。我們寫賦不是給古人看,也不僅是給今天的人看,還希望能傳給后世人看。歷史的發(fā)展有時是曲折的甚至還會暫時“倒退”,而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只能越來越簡潔明了,決不會“返古復(fù)奧”。因此,不妨用大眾化乃至口頭語寫賦,讓多數(shù)人一看就懂,一聽就明白。</p><p class="ql-block"> 如:</p><p class="ql-block">“詩人,縱非國家棟梁,亦乃民族精英。可以缺錢財,不可缺道德;可以無權(quán)勢,豈可無良心!”</p><p class="ql-block">“二十春秋,一瞬而遷。舌耕不輟,初心愈堅。愿續(xù)此業(yè),歲歲年年。播詩詞之種,潤靈魂之田,使華夏雅韻,意代代承傳 ?!? 《舌耕賦》</p><p class="ql-block">這樣的白話,連文盲也聽得懂。</p><p class="ql-block">無典不成賦,但一定要深入淺出,切勿用生、怪、僻之字和典故。讓人一邊讀一邊查字典、找注釋多麻煩,除非有守株待兔的耐性!</p><p class="ql-block">我個人看法,最好寫駢體賦、文賦和詩體賦,容易貼近時代的語言習(xí)慣和特點。古賦艱深古奧,律賦嚴(yán)格呆板,不宜提倡。騷體賦也盡可能少寫,每句中間都有個“兮”字,已不適合今天的語言習(xí)慣。特別是年輕人多有反感。在句式上,不妨打破四、六言,來他個三、四、五、六、七言“一齊上馬”,相間交錯,突出參差美,或用詩散相結(jié)合的體式,這樣的賦作讀起來才會有聲有色,起伏跌宕,更顯生動活潑,有滋有味,令人不厭其讀。</p><p class="ql-block">第六:把議論寫進賦中?!段男牡颀?詮賦》:“賦者,鋪也?!奔翠伈蓳の?,體物瀏亮。但是只有鋪陳沒有議論,必然平淡,缺少生氣,試想鋪而無采,怎能瀏亮?何謂議論?議,就是設(shè)問,論,就是自答。</p><p class="ql-block">如范仲淹:《岳陽樓記》</p><p class="ql-block">“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p><p class="ql-block">如拙作:《勞動節(jié)賦》</p><p class="ql-block">嗟乎!勞動為立身之本,勤勉乃興業(yè)之源。若無辛勤耕耘,安有倉廩豐實?非憑砥礪奮進,怎得百業(yè)昌繁?</p><p class="ql-block">不難看出,鋪陳和議論交錯相間使用,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寫出了激情和感慨,引人入勝,讓讀者愛不釋手,欲罷不能。</p><p class="ql-block">第七:“千萬別忘了感慨?!辟x和詩一樣,題材十分廣泛,萬事萬物,無一不可入詩,亦無一不可入賦。以詠物寄意為例,詠物是手段,寄意是目的。一首好的詠物詩或賦作,必須具備三個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1、 形象鮮明生動。作者須用形象思維和空靈思維,加上準(zhǔn)確的意象選擇,才能做到體物瀏亮,形神兼?zhèn)洌?lt;/p><p class="ql-block">如拙作:《沈陽怪坡賦》</p><p class="ql-block">春臨怪坡,繁花似錦,蝶舞蜂飛,與奇景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夏至斯地,綠樹成蔭,蟬鳴鳥唱,伴異狀共譜新篇。</p><p class="ql-block">秋時坡上,紅葉如霞,金風(fēng)送爽,彰怪處之別樣風(fēng)情。</p><p class="ql-block">冬月此間,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展奇坡之冷峻嬌顏。</p><p class="ql-block">從而收到寄意達志的藝術(shù)效果。</p><p class="ql-block">2、 構(gòu)思奇妙,造語新穎;文辭秀美,語言精粹。</p><p class="ql-block">如拙作:《四君子賦》</p><p class="ql-block">梅者,凌冬綻放,獨抱冷香。疏影橫斜,清癯俊朗。</p><p class="ql-block">蘭者,生幽谷兮,清芬遠飏。葉姿曼妙,翠影搖漾;</p><p class="ql-block">竹者,修干挺拔,意氣軒昂。虛心勁節(jié),抱樸守常。</p><p class="ql-block">菊者,秋意漸濃,綻露華光。迎霜傲立,儀態(tài)萬方。</p><p class="ql-block">3、述史狀物,我在其中,物我相融,相得益彰。這是詠物詩賦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只為春光增艷麗,何曾有意做花王。”</p><p class="ql-block">“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lt;/p><p class="ql-block">都是借牡丹抒發(fā)情懷或某種感慨。有議論,必有感慨,有感慨才有頓悟,有頓悟才可能出警語,正所謂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是也!蘇東坡《赤壁》二賦,之所以千秋不朽,不僅因為如此,而且賦中有我,超然物外:</p><p class="ql-block">“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且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薄跋嗯c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备锌?、頓悟、境界恰如云霞出岫,燦然生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