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石碑的基本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一)石碑形狀和尺寸:</p> <p class="ql-block">石碑現(xiàn)存于陳家莊村委會院內(nèi),有別于常見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型似“工”字,整座石碑高102.5cm,材質(zhì)為當(dāng)?shù)厍嗍?。碑座部分為正梯形體,下底尺寸50*40cm、上部尺寸36.5*30cm、座高30cm;碑首部分為倒梯形體,頂部尺寸58*36.5cm、下方40*36.5cm、高16.5cm;碑身為長方體,28*24.5*56cm,四面皆有碑文,碑文四周刻有祥云圖案。三部分由石鉚自然銜接,使之成為穩(wěn)固的一體。</p> <p class="ql-block">(二)石碑的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悠悠歲月的洗禮,石碑界面被風(fēng)化的凹凸不平,有的字跡已看不清楚。我請市里文化圈的業(yè)內(nèi)專家對石碑進(jìn)行拓片研究?;九辶吮膬?nèi)容:</p> <p class="ql-block">碑文1:真定府趙州唐興社一甲民人,陳計(jì)先劉氏,長男陳官,次男陳吏、陳印,父子四人,憑陰陽宮大吉踏看風(fēng)水,新立山莊,唯恐失蹤,有字存證。</p> <p class="ql-block">碑文2:萬歷十七年起立山莊,萬歷二十六年起蓋關(guān)王廟一座,崇禎八年打井一眼,崇禎九年村北修橋一座。</p> <p class="ql-block">碑文3:三輩人:陳金山 陳玉山 陳國枝 陳國安 陳國業(yè) 陳國卿 陳國花 陳國忠 馮永年 第四輩:陳木香 陳文高 陳文星 陳杰。</p> <p class="ql-block">碑文4:木匠田仲*,石匠王好林,曹美忠使會錢八百文,保人陳木香替包還,砙(瓦)匠曹惟新。</p> <p class="ql-block">從碑文記載可以大致了解到陳家莊的建村歷史:明朝萬歷十七年(1589年),一個叫陳計(jì)先的先人和夫人劉氏,帶著他的三個兒子陳官、陳吏和陳印,從趙縣唐興社一甲來此立村。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蓋了關(guān)王廟;崇禎八年(1635年)打井一眼;崇禎九年(1636年)在村北修橋一座。碑文還記載了立村后第三輩和四輩人的姓名,以及立碑工匠姓名和費(fèi)用情況。建村距今(2021年)已432年。</p> <p class="ql-block">(三)石碑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專家告訴我,此碑大概立于明朝崇禎年間,距今約380余年。在我們當(dāng)?shù)兀ㄊ仪f),這個樣式的四面記事石碑不是太多,明代的就更少見了。此碑清晰記載了建村時間、建村后的大事件(修橋、打井、建廟)等內(nèi)容,是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建議采取適當(dāng)?shù)谋Wo(hù)措施,盡量減少風(fēng)雨的侵蝕風(fēng)化,把村子的文脈流傳下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趙縣東西大章訪親記事</span></p> <p class="ql-block">碑文記載陳家莊陳氏來自趙州唐興社,祖輩口口相傳---陳氏先人從趙縣東大章村遷來。健在陳姓老人講,年輕時與東大章族人還有走動。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東大章鄰村從陳家老墳挖出寶貝占為己有,東大章的陳氏家族與對方對簿公堂。陳家莊的陳氏曾去人參與訴訟,最終打贏了官司。</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9日,根據(jù)長輩提供的線索,我與本家叔輩陳素海一同前往趙縣訪親。</p> <p class="ql-block">先到西大章村拜訪了叔輩陳志錄(1946年生,屬狗,76歲)。他說,小時候就知道陳家莊是從東大章遷過去的。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曾經(jīng)多次去過陳家莊,有時還住上幾天(賣棉花),還說出了多個熟人的名字及居家位置。還提及與鄰村辛莊(音)為老墳文物打官司的事兒,說陳家莊來了好多人,自行車把院子都放滿了。他接待過從陳家莊來西大章走親的鄉(xiāng)親。</p> <p class="ql-block">他說,西大章的陳家是從東大章遷來的。當(dāng)時是奔著聶姓的舅舅家來的,至今已有五六輩100多人,他住的這條街叫陳家街。目前,村里的一些人也知道贊皇縣陳家莊是從這邊搬過去的。臨走時,在街上見到陳振其(音)的愛人。她說:“俺老頭兒年輕時,也去過幾次陳家莊!”</p> <p class="ql-block">離開西大章村,我們到趙縣城里拜訪了東大章村的陳京波(1963年生)。前段時間,通過朋友引薦與他電話聯(lián)系過幾次。他告訴我們:聽老年人說過,早年間從東大章搬到贊皇陳家莊一股。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父輩們?nèi)リ惣仪f拉石灰時,沒少得到鄉(xiāng)親們的幫助。他也聽說過陳家莊來人幫忙打過官司的事兒。對于東大章陳氏從何處遷來?引發(fā)官司的老墳主人是誰?是否有墓志銘?歷史上與唐興社有否關(guān)系?陳大哥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明代趙州唐興社在哪里</span></p> <p class="ql-block">“趙州唐興社”在哪兒?與東大章有否關(guān)系?多次到省圖書館、市圖書館和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找到一些相關(guān)信息。</p> <p class="ql-block">《贊皇縣志》(2013年版)載:在明代實(shí)行里甲制度,后改里為社,社為縣下面行政區(qū)劃單位,大致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明隆慶《趙州志》載:州編戶二十四里社,曰在城、棘蒲、馮公、明德、名信、唐興、輪城......但唐興社的具體位置和治所范圍沒有記載:“其村集瑣屑者不載?!?lt;/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版《趙州志》也有“唐興社”的記載:“萬壽寺在唐興社郭子村。”當(dāng)時的郭子村就是現(xiàn)在的各子村,位于趙縣城東北。</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趙州志》注解--《趙州志校注》,在疆域章節(jié)記載:編戶里社二十有四。村莊二百三十有四:城西南東大章(俱十五里)、西大章(俱二十里),城東北大羅村、羅大章、北大章(俱三十里)。</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趙州鄉(xiāng)土志》載:光緒末年,趙州劃分為19個區(qū):南三區(qū)段村、高村、東大章一帶;北三區(qū)中帳、各子、羅村一帶。</p> <p class="ql-block">《趙縣地名志》(1983版)載:前大章公社地處趙縣北部,在明清兩代屬唐興社里,清代末年屬北三區(qū),民國初期屬北區(qū)。高村公社位于趙縣西南部,在清代末年屬南三區(qū),民國初期屬南區(qū)。東大章村隸屬高村公社,僅見于文字記載就有八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綜上史料,趙州唐興社應(yīng)該位于趙縣東北部的前大章、各子村和羅村一帶(地圖右上角紅圈,清末屬北三區(qū)),與縣城西南的東大章和西大章(地圖左下角紅圈,清末屬南三區(qū))相距30多公里,在行政區(qū)劃上應(yīng)該沒有隸屬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功夫不負(fù)有心人,6月24日,在明嘉靖《真定府志》查到《趙州圖》,印證了上述推斷。圖上標(biāo)注了24個里社的位置,“唐興”社,位于趙縣北部。比對圖中“人和”社、“西封寺堡”的位置,判斷東大章大概率屬“人和”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碑文“唐興社一甲民人”的含義</span></p> <p class="ql-block">明代實(shí)行里甲制度,核心職能是賦役征發(fā)和人口控制。110戶編為一里,其中推選10戶丁糧多者為里長,其余100戶分為十甲,每甲10戶。每甲設(shè)甲首一人,由甲內(nèi)丁糧較多的戶輪流擔(dān)任,負(fù)責(zé)管理本甲賦役、戶籍等事務(wù)。明代戶籍分為民戶、軍戶、匠戶等類別,“民人”應(yīng)指編入民戶的普通百姓,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dān)者。碑文中“唐興社一甲民人”釋義:唐興社第一甲的正式民戶。</p><p class="ql-block">清康熙《趙州志》載:明洪武初州編戶24個里社,人戶2340戶11235人。具體“唐興社一甲”在哪個村,目前還沒有線索,需要進(jìn)一步調(diào)查考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唐興社與東大章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span></p> <p class="ql-block">碑文記載的唐興社與口傳的東大章,一個在縣城的東北,一個在縣城的西南,為何二者不符?近兩年來,我先后走訪了趙縣東晏頭、南龍化、北泥河等十多個陳氏聚居的村子,試圖收集唐興社與東大章相關(guān)的一些蛛絲馬跡。</p> <p class="ql-block">東晏頭村位于縣城北面,全村基本都姓陳,被稱為趙州陳氏祖發(fā)地?!囤w州陳氏族譜》對祖上的來龍去脈有清晰記載。先祖陳柱,祖籍安徽蒙城,明初在此扎根繁衍,至今已有27世600多年歷史。東晏頭陳氏宗族事務(wù)管理協(xié)會原會長陳志欒告訴我,歷史上,東晏頭陳氏向縣內(nèi)或外縣多處遷徙過,能明確下來的有10多個村莊,也不排除這些村再向別處分枝散葉的可能性。目前,沒有往東大章和贊皇陳家莊遷徙的記載或口傳記憶。</p> <p class="ql-block">縣城東北向的馮家莊、西白莊、大馬和南龍化村,東大章周邊的南泥河、北泥河和傅劉莊村都是陳氏聚居村。走訪得知:這些村的陳姓,有的來自山西洪洞縣,有的來自東晏頭,都沒有聽說與東大章或贊皇有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我到過前大章鄉(xiāng)政府,與牽頭負(fù)責(zé)全鄉(xiāng)村志編寫工作的馬主任交流建立聯(lián)系,馬主任答應(yīng)留心幫忙。</p> <p class="ql-block">欒城縣南高村陳姓居多,與趙縣前大章鄉(xiāng)相鄰。聽說該村有塊陳氏家族記事碑,就慕名前往。經(jīng)實(shí)地察看,現(xiàn)場與村書記陳立業(yè)等陳氏族人交流,確認(rèn)南高的陳氏與我們沒有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陳家莊先人到底從何而來</span></p> <p class="ql-block">綜合碑文、方志資料、走訪結(jié)果和文史專家意見,陳氏先人從唐興社或東大章遷來均應(yīng)視為正確。</p> <p class="ql-block">基本可以確定:陳氏家族的根在趙縣東大章,陳計(jì)先父子來贊皇立村之前,從東大章到“唐興社一甲”生活了一段時間,然后從“唐興社”居住地來陳家莊立村。遷徙路線:東大章(祖源地)→遷至唐興社入甲籍(戶籍地)→明萬歷十七年遷陳家莊立莊(碑文記載)。</p><p class="ql-block">碑文記載的是戶籍地,家族口口相傳的是更早的祖源地。兩者記錄的是遷徙鏈條上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應(yīng)該都是真實(shí)的?!疤婆d社一甲”是哪一個村?還有待東大章陳氏早期遷徙信息和唐興社相關(guān)史料的挖掘考證。</p> <p class="ql-block">作為陳家莊陳氏后人,滿懷對先人的敬畏和傳統(tǒng)文化的喜好,對石碑內(nèi)容進(jìn)行了考證,草撰此文,供有興趣者參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