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醉美甘南之天水麥積山

呼嚕王

<p class="ql-block">  微信中刷到七、八月份是甘南最美季節(jié),想想,六月中旬既能避開旅游旺季的擁擠,又能欣賞到廣袤草原那宜人的風景,便果斷地報了廈門夕陽紅旅游團,坐上Z126列車,開啟一場休閑之旅。</p> <p class="ql-block">  列車不緊不慢悠悠奔馳,窗外風景從沿海到山區(qū),從東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不停地轉換著,每一趟旅行都能感觸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她就體現(xiàn)在沿途的村莊、學校、工廠的變化,山更青了、水更綠了,大好河山是我可愛的祖國。</p> <p class="ql-block">  經近24小時的奔波,早上八點多,列車抵達甘肅省天水市,夕陽紅旅游團(崛起號)百余人,在天水火車站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雕塑下合影后,旅游大巴就直接載往麥積山石窟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位于中國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地處秦嶺西端的秦嶺、賀蘭山、岷山三大山系交匯處,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與莫高窟、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稱之為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始鑿建于后秦(384-417年),僅比莫高窟晚十幾年,大興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發(fā)展,此后歷經多個朝代的修繕和擴建,被稱為“東方雕塑館”,現(xiàn)存200多個窟龕、7800多尊泥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五代詩人王仁裕曾記述道:“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屬丹霞地貌,宜開窟卻不宜石雕,因此石窟內雕塑多以泥塑、石胎泥塑為主,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發(fā)展演變的過程。當年開鑿石窟的木棧道,在戰(zhàn)亂時期付之一炬,讓這千年的文化輝煌得以保存,今天的棧道為重修的鋼筋混凝土棧道。</p> <p class="ql-block">  石窟的保護性修善在常年進行中,許多石窟我們只能透過鐵絲防護網,窺看到精美的雕像和造型。</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009窟又稱中七佛閣,位于東崖東部,是一座中型棧廊式崖閣窟,高4米,寬22米。依山崖并列開鑿出七個圓拱形大龕,一字排開分布,每龕各供一佛,故而得名。她開鑿于北周時期(557-58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七個佛龕內現(xiàn)存有佛像7身、菩薩像10身和弟子像2身,表情、形態(tài)、服飾,生動又豐富多彩。佛龕內均彩繪精美的佛和菩薩背項光或項光、云紋,窟內現(xiàn)存的明代蓮花童子等壁畫,與明代楊柳青年畫,繪畫藝術風格相同,是麥積山石窟壁畫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崖壁上,還保留一些原始的丹霞石階。</p> <p class="ql-block">  俯視四周,麥積山在青山環(huán)抱之中,莽莽林海,綠浪翻滾。</p> <p class="ql-block">  轉眼我們來到004窟,她又稱上七佛閣,是全國石窟中最大的一個仿宮殿開鑿的洞窟。屋頂為廡殿頂,下部并排開七間四角攢尖帳形佛龕,龕外每兩龕之間塑一護法像,洞窟左右兩側各塑一金剛力士,7個佛龕上方各有一幅北周原作的飛天壁畫。?</p> <p class="ql-block">  佛龕內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精致的彩繪,讓人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  005窟,又稱“牛兒堂”,開鑿于隋末唐初,位于4號崖閣(上七佛閣)西側,距地面70余米,是麥積山石窟能登臨洞窟中相對位置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洞窟內有踏牛天王像、三世佛像,天馬圖、西方凈土變、說法圖及供養(yǎng)人等壁畫。</p> <p class="ql-block">  這是44窟正壁的主佛,有“東方的微笑”之稱,有研究認為它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氣質慈祥,極具女性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  133窟的小沙彌,這個十二三歲的北魏泥塑,嘴角噙著澄澈笑意,童真未染塵埃。游人笑稱他“小鮮肉佛”,而這抹被冠名“東方微笑”的神韻,早已成為麥積山跨越千年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從148窟、155窟一路看過來,佛龕造像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北魏塑像開始,佛像多是俯首下視的體態(tài),面容和藹可親,從體形和服飾看,逐漸擺脫外來藝術影響,體現(xiàn)出漢民族特點。</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歷經多個朝代開鑿和修繕,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為后世研究中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p> <p class="ql-block">  今引用《麥積山賦》一篇以記麥積之游。</p><p class="ql-block"> 秦嶺西延,隴山疊嶂;孤峰擎天,麥垛為相。石壁懸佛,千載煙霞生瑞氣;棧道凌空,萬龕雕塑造玄光。其形若麥積,其勢貫蒼茫,俯秦州而接渭水,望敦煌以映漢唐。</p><p class="ql-block"> 麥積之奇,首在其形。遠仰若農家麥垛,堆疊成峰,故而得名;近觀則丹霞赤壁,如削似劈,成于天工。山體獨峙綠海,孤峰直入云霄,謂之“西北蓬萊”“秦隴靈光”。昔杜甫登臨,嘆“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道盡山寺幽寂、棧道險絕;王仁裕題詩“躡盡懸空萬仞梯,等閑身共白云齊”,更見凌空攀援、身與天齊之豪情。</p><p class="ql-block"> 棧道盤桓如龍,勾連十六國至明清之遺蹤;洞窟密布若星,藏納泥塑、壁畫、碑刻之琳瑯。吳西川贊“麥積峰千丈,憑空欲上天”,想象“最宜秋雨后,兼愛暮時煙”,當合“麥積煙雨”之秦州八景神韻。</p><p class="ql-block"> 麥積之魂,凝于石窟。北魏乙弗氏,曾為西魏皇后,因政治聯(lián)姻被廢,自盡于秦州。其墓葬鑿于懸崖石窟,后世稱“萬佛洞”,碑刻千佛,造像傳神,佛傳故事碑、造像碑皆稀世瑰寶。</p><p class="ql-block"> 窟中接引佛,大佛俯身垂手,小佛仰首含笑,一俯一仰間,演繹“眾生皆可成佛”之深意,更暗合乙弗氏母子生死相依之情。另有“竊竊私語”小沙彌,肉頰圓潤,手作輕拍狀,似聞佛法而竊喜,人間稚趣躍然石上,佛性與人性于此交融無界。</p><p class="ql-block"> 明崇禎《開除常住地糧碑》、宋《四川制置使司給公田據(jù)碑》、清乾隆寺田劃界碑,皆述僧俗護法、薪火相傳之志。胡纘宗詩云“山人拾瑤草,白云相與還”,抒隱逸之思;紫玉作《麥積山》組詩,詠“飛棧連崖閣,流云接九天”,嘆人力與天工共鑄奇觀。近代張國棟以“東方雕塑博物館”譽之,謂其與敦煌、云岡、龍門并峙,成華夏文明之脊梁。</p><p class="ql-block"> 麥積山亦見證佛法東傳之盛。姚秦時期,鳩摩羅什駐長安譯經,后秦君主崇佛,廣修廟宇。麥積山始鑿于此時,融天竺技法與中原風骨,塑像“東方微笑”恬淡含蓄,比之云岡之雄渾、龍門之莊嚴,獨顯人間煙火之氣韻。</p><p class="ql-block"> 今之麥積山,躋身“5A”景區(qū)并“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遐邇聞名,游人如織。為保安全,每日限流八千。然山岳無言,唯見佛像垂目,似訴千年興衰:昔柔然鐵騎壓境,今四海賓朋沓來;昔乙弗氏淚落青史,今游客欣然攀登。</p><p class="ql-block"> 麥積山者,非獨石也,為藝術之淵藪、信仰之燈塔、歷史之鏡像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