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滿城漢墓景區(qū)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qū)中山西路126號,坐落在陵山主峰東坡,兩墓南北并列,墓門向東,相距約120米。這里依山為陵,巧妙利用天然山體鑿洞為墓室,展現出漢代獨特的喪葬理念與高超的營造技藝。</p> <p class="ql-block">兩次與保定滿城擦肩而過,漢墓的神秘總讓我一直惦記著。今早突發(fā)奇想,一腳油門踏碎猶豫,兩個小時的飛馳像穿越時空的隧道,一頭栽進了兩千年前的漢代光陰里。這場遲到的相遇,終究不負期待!</p> <p class="ql-block">8點半抵達陵山腳下,此時纜車剛剛開放,乘纜車上山,腳下的綠意漸次鋪展,整座陵山的輪廓愈發(fā)清晰。</p> <p class="ql-block">陵山龍鳳石</p> <p class="ql-block">滿城漢墓:沉睡兩千年后的驚世初醒在新中國考古歷程中,滿城漢墓的發(fā)現堪稱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發(fā)掘過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充滿了意外與驚喜。</p> <p class="ql-block">開鑿之謎</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崖墓</p><p class="ql-block">新的發(fā)現 2012年2月,滿城漢墓博物館在靖王墓右前方建簡易房,開挖墓槽時,發(fā)現大量碎石片,其中混有草木灰土、木炭及少量鐵塊、鐵制工具。經探查這是一個面積100多平方米,最深處3米多的碎石灰土坑,在兩墓前的陵道又發(fā)現了多處這樣的碎石坑。經省、市文物部門領導和專家來此考證,認為此碎石、灰土等應是兩千多年前開挖情王墓時的建筑遺存物,此坑應是一個建筑垃圾掩埋坑。遺存物的發(fā)現,印證了專家關于建造靖王墓時所采用火烤水擊開鑿方法的推斷。</p><p class="ql-block">開鑿之法 陵山山體為堅硬的石灰?guī)r。兩千多年前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夫人打破封土為陵的習慣,將墓穴開鑿于此山。開鑿此墓主要采取兩個步驟:一是先用鐵器鑿成洞室雛形,二是火燒洞壁,然后用水擊,使洞壁逐層脫落。由于陵山石灰?guī)r基本為橫向片層結構,所以火燒水擊后較易脫落。此法既能增強洞室的穩(wěn)定性,防止場方,又使洞壁光滑美觀,掩飾了人工開鑿的痕跡,仿佛天然形成。這種鑿洞方法說明,漢代勞工已經了解石灰?guī)r的特性,鐵制工具已比較先進,開鑿技術有了較大進步。為使墓室隱蔽,防止被盜,將開鑿的大塊石塊或回填或散落于山體之上,而將經火燒水擊形成的碎石片、灰土,殘渣等埋于墓室前及兩側的低洼之處,既填平了陵道,又掩藏了古墓遺存物。</p><p class="ql-block">我們目前所看到的展示坑僅是掩埋眾多遺物的一小部分,此展示坑長5.5米,寬4米,遺存物只發(fā)掘1.5米,以下還有1.5米。北側溝槽是建房時所挖的基礎,遺存物就是在此發(fā)現的。在方土臺展示的鐵镢頭、木炭出土于此坑。展示坑上下分三層,上層是掩埋土層,呈現黑色,為最后清理墓室的遺存物;下層為青石碎片,看上去還比較新。</p><p class="ql-block">挖掘出的石片又薄又碎,沒有鐵器打鑿的痕跡,有的被煙火熏黑。這些遺存物是火燒水擊巖石的見證。</p><p class="ql-block">墓室結構 兩個墓室容積5700立方米,墓室結構獨具匠心,均由墓道、甬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組成,劉勝墓還包括回廊。南北耳室及甬道頂部都呈拱形,墓室呈弧形,中室呈穹隆頂,洞頂與洞壁之間沒有直壁和直角交叉的形式,這種結構確保了墓室二千年后扔保存完好,劉勝墓從平面圖看,像一個“古”字;從立體形狀看,則像一昂首的龜,氣勢恢宏,都有長壽、長久之喻,象征源遠流長。兩款在矩形空間上方建設高大的穹隆頂,不僅是歸屬于死者的空間,而且表現中國“天圓地方”、“天地合一”的觀念,象征天體字宙而設計。它也符合力學原理,有助于建筑的穩(wěn)固,足以說明當時的建筑技術已達到很高的水平。</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迷由此揭開</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五月,解放軍某部,在此處進行國防施工時,打穿了中山靖王劉勝墓“南耳室”的頂端。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墓由此揭開。</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謎,從此揭開。</p> <p class="ql-block">滿城漢幕(中山靖王墓)簡介</p><p class="ql-block">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位于城區(qū)西南陵山之上。</p><p class="ql-block">滿城漢墓是二十世紀我國重大考古發(fā)現之一,兩墓依山巖開鑿,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出土各類文物1萬余件,保存完好,研究價值高,被稱為“天下第一崖墓”。尤以金縷玉衣、長信官燈、錯金博山爐、銅朱雀銜環(huán)杯等最為珍貴;堪稱一座豪華的地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靖王墓</p><p class="ql-block">墓葬主人:是西漢中山國第一代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墓葬。劉勝是漢景帝劉啟之子,漢武帝劉徹同父異母的兄長,公元前154年被冊封為中山王,在中山國為王長達42年。竇綰作為劉勝之妻,其身份與地位在西漢貴族階層中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1968年5月,解放軍某部工兵團在陵山施工時發(fā)現該墓,后經郭沫若主持,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聯(lián)合發(fā)掘,于同年9月19日結束發(fā)掘工作。</p> <p class="ql-block">劉勝墓:全長51.7米,最寬處37.5米,最高處6.8米,容積2700立方米,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個部分。墓室布局模仿生前居住的宮殿,各個墓室功能明確,南耳室為車馬房,北耳室儲存食物和飲料,中室是宴飲會客的場所,后室則是放置棺槨的寢殿,充分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p> <p class="ql-block">設有防盜和排水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南耳室</p><p class="ql-block">南耳室為車馬房,長16.3米,寬一般為3.4米,最高處為5米,頂部拱形,南鑿成穹窿頂,兩壁為弧形,底部的巖面不甚平整,南高北低,上鋪一層黃土與炭灰,東西兩邊及其與甬道之間皆修有寬20-40厘米,深約20厘米排水溝,隨葬車6輛,馬16匹,狗11只和鹿1只。</p> <p class="ql-block">北耳室</p><p class="ql-block">北耳室為存放食物的庫房,長16.5米,寬3.4-3.7米,最高處4.35米。頂部拱形,北端為穹窿頂,兩壁為弧形。北高南低,地面北端鋪15-25厘米的碎石和炭灰;南端用石塊鋪砌,與甬道之間形成排水溝。隨葬品主要是陶器。此處還有石磨、鐵爐、銅勺、銅鏃和朱繪蚌殼。</p> <p class="ql-block">滲 井</p><p class="ql-block">滲井橢圓形,南北徑2米,東西徑1.5米,深2.1米,發(fā)掘時滲井上鋪兩塊厚15-20厘米的巨大石板,其西側石板下有兩個入水口,與墓內排水溝相通,是作為貯存滲水用的。</p> <p class="ql-block">中室</p><p class="ql-block">中室象征劉勝生前宴飲的廳堂,位于甬道和后室之間,平面近似方形,長14.92米,寬12.6米,四壁弧形,上部逐漸內收略呈穹窿頂,最高處偏西為6.8米。四周沿石壁都有排水溝,中部還有兩條東西向的溝道,將地面劃分為中、南、北三區(qū)。隨葬品主要是銅器、陶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俑和五銖錢等。據考證還有二具十分精巧華麗的帷帳。</p> <p class="ql-block">墓室共出土金、銀、銅、鐵、玉、石、陶、漆、玻璃器等類文物一萬余件,種類豐富,制作精美。其中,劉勝的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1100克,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之一。此外,還有鎏金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壁等舉世聞名的珍寶。</p> <p class="ql-block">門道為中室到后室的通道。主室是停放劉勝棺槨的地方;側室是象征性浴室,隨葬器物有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鐵鎧甲、蟠龍紋壺、羊尊燈、銅弩機、耳杯等。</p> <p class="ql-block">后 室</p><p class="ql-block">后室在中室之西,其建造方法系先鑿成穹窿頂的巖洞,然后在巖洞內用不同形狀的石板建成石屋。整個后室可分為門道、主室和側室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鐵鎧甲</p> <p class="ql-block">鎏金銀蟠龍紋銅壺:壺身通體鎏金,腹部飾有四條蟠龍,龍身彎曲盤繞,張牙舞爪,形態(tài)逼真。龍在漢代是權力與尊貴的象征,此壺的裝飾不僅展現了漢代工匠精湛的鑄造技藝,也彰顯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地位是漢代青銅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乳釘紋壺</p> <p class="ql-block">鳥篆文壺</p> <p class="ql-block">羊尊燈</p> <p class="ql-block">錯金博山爐:造型精美,爐體呈豆形、蓋作山巒起伏狀,爐座透雕成三條蛟龍出水狀,象征著海上仙山博山。在漢代,人們熱衷于追求長生不老,向往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仙山,博山爐的設計正體現了這種神仙信仰。校香時,煙霧從山戀間縹緲升起,宛如仙境 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冶金技術和古人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金縷玉衣:劉勝和竇綰的金縷玉衣是我國出土年代最早、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玉衣。在漢代,玉被視為祥瑞之物,穿玉衣下葬,意在保護尸身不朽。劉勝金縷玉衣全長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絲1100克:竇綰金縷玉衣全長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絲700克。金縷玉衣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只有皇室貴族才有資格使用是漢代喪葬制度中等級制度的鮮明體現。</p> <p class="ql-block">回廊</p><p class="ql-block">回廊不甚規(guī)整,頂部作拱形,高1.8-2.15米,寬1.5-2.8米,開鑿時系從后室的南、北兩側同時開工,然后在主室的后部北側會合?;乩鹊哪?、北口部靠外壁處,皆鑿有斜坡狀流水口,與中室排水溝相通,由此推測,開鑿回廊的目的應是為了排除后室周圍的滲水,以達到保護后室的作用或為一種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劉勝墓的發(fā)現,揭示了西漢時期諸侯王的墓葬結構和埋葬制度,為研究漢代冶煉、鑄造、漆器、紡織等手工業(yè)和工藝美術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反映了西漢盛世時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p> <p class="ql-block">竇綰墓位于河北省滿城區(qū)陵山南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的墓葬。</p><p class="ql-block">竇綰墓在劉勝墓北側120米處,坐西朝東,與劉勝墓在同一高度,平面布局與劉勝墓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個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總長49.7米,最寬處65米,高處7.9米,墓穴容積3000立方米,規(guī)模超過劉勝墓。</p> <p class="ql-block">平面布局與劉勝墓基本相同。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個部分組成,同樣設有防盜和排水系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了西漢盛世時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以及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鑲玉漆棺:墓內有棺無槨,復原后的施漆木棺內壁鑲192塊玉版,外壁嵌26塊玉壁。為考古史上首次發(fā)現。</p> <p class="ql-block">南 耳 室</p><p class="ql-block">為存放食物的庫房,拱形頂、弧形壁,洞壁兩側修有排水溝。北端筑器物臺,放置陶壺、陶缸、陶罐、彩繪陶盒、鈁、鼎等。</p> <p class="ql-block">北 耳 室</p><p class="ql-block">為車馬房,拱形頂、弧形壁,北端洞頂為穹窿形,南端筑有器物臺,臺面經過夯打,土質堅硬,臺上放置車四輛、馬十三匹。</p> <p class="ql-block">鎏銀騎獸人物博山爐</p> <p class="ql-block">宮中行樂錢</p> <p class="ql-block">錯金銅豹</p> <p class="ql-block">銅 鏡</p> <p class="ql-block">銅 鏡</p> <p class="ql-block">竇綰墓的排水系統(tǒng)是其墓葬營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劉勝墓的排水設計一脈相承。</p> <p class="ql-block">竇綰墓建于陵山南麓、墓葬選址利用自然山坡的地勢落差,使水流可順勢排出。這種“依山而建”的布局本身就為排水提供了天然條件。</p> <p class="ql-block">墓內各墓室(如中室、后室等)的地面下設有 陶質排水管,管道相互連通,形成隱蔽的排水網絡。這些管道多為弧形陶管,接口處可能有密封處理,確保水流順暢且不滲漏。竇綰墓的排水系統(tǒng)展現了西漢時期高超的建筑規(guī)劃和工程技術水平,其設計理念與同時期的宮殿、城邑排水系統(tǒng)有共通之處,為研究漢代建筑工程和喪葬制度提供了實物例證。這種將自然地勢與人工設施結合的排水智慧,也反映了古代工匠對“防水、防潮”需求的精準把握。</p> <p class="ql-block">金縷玉衣:竇綰身穿的金縷玉衣長1.72米。由2160片玉片和約700克金絲編成,是考古工作中首次發(fā)現的完整玉衣之一。</p> <p class="ql-block">玉片</p> <p class="ql-block">中 室</p><p class="ql-block">中室平面為圓角長方形,四壁修鑿規(guī)整,頂部呈穹窿頂,中室原建有木構瓦頂房屋,西北側建有器物間,是一座地下宮殿,華麗宏偉。</p> <p class="ql-block">后 室</p><p class="ql-block">后室開鑿于中室南側,系先開鑿成洞室,后用巨大石板搭建而成,為起居室,出土竇綰金縷玉衣、長信宮燈等稀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漢代輔首,輔首常作為大門裝飾物,有守護門戶、彰顯身份地位等寓意,在滿城漢墓等漢代墓葬相關古跡中出土,是研究漢代器物文化、喪葬文化等的重要實物,也體現著古代工藝與文化寓意,像辟邪、象征地位等,常和高古玉文化、漢代喪葬及生活器物研究關聯(lián),是展現漢代器物之美的典型物件。</p> <p class="ql-block">長信宮燈:被譽為“中華第一燈”,造型為雙手執(zhí)燈跽坐的宮女,中空,右臂袖為煙管,可調節(jié)光源投射區(qū)域和亮度,表面銘文中有“長信”等字樣,可能曾為竇太后所有。</p> <p class="ql-block">蟠璃紋提梁銅壺</p> <p class="ql-block">蕉葉紋銅壺</p> <p class="ql-block">墓中還出土了宮中行樂錢、銅骰子、錯金博山爐、銅壺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銅骰子有十八個面,每個面上用金銀絲錯出漢字、花紋,并鑲綴紅瑪瑙和綠松石。</p> <p class="ql-block">銅 甗(yan)</p> <p class="ql-block">銅薫爐</p> <p class="ql-block">銅鼎</p> <p class="ql-block">銅壺</p> <p class="ql-block">朱雀銜環(huán)杯:國寶級文物,銅杯高11厘米,以銜環(huán)朱雀腳踏一四足雙耳獸的造型呈現底部有少許朱砂,推測可能是竇綰盛放胭脂所用。</p> <p class="ql-block">銅朱雀燈</p> <p class="ql-block">竇綰墓的發(fā)現為研究西漢時期的喪葬制度、禮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其中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等文物.展示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p> <p class="ql-block">藻井</p> <p class="ql-block">竇綰墓的發(fā)現,為研究西漢時期的喪葬制度、手工業(yè)發(fā)展、文化藝術以及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反映了西漢盛世時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文明以及當時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p> <p class="ql-block">結束漢墓參觀,乘纜車下山,風里裹著歷史余韻與自然氣息。劉勝竇綰墓的一器一物,讓漢代觸手可及,這趟旅程,是與古老文明的相遇,也讓我們更懂守護歷史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2025.06.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