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鄧友華丨第八十八章 1969-1972年:知青運動的大潮初涌——三明知青檔案鉤沉2

鄧友華

<p class="ql-block"><b>  歷史是一條長河,知青運動也不例外?;仨噙\動的歷史流變,從1969到1972年這四年時間正是知青運動的大潮初期;其勢洶涌,史無前例,波瀾壯闊,世不二出!</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969-1970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69年1月1日,福建省革命委員會“四個面向”(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辦公室(簡稱“四面辦”)成立(閩革[69]綜第1號),主要負責干部下放,復退軍人安置,大中專畢業(yè)生、社會知識青年,城鎮(zhèn)閑散勞動力的安置工作。[1]</b></p><p class="ql-block"> <b>年初,三明專區(qū)革命委員會四個面向辦公室為了貫徹毛主席關于“干部下放勞動”和“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最新指示,根據省革委會“關于動員干部、知識青年和脫離勞動的城鎮(zhèn)居民到農村去,到山區(qū)去的指示”和省四個面向工作會議精神,計劃動員上山下鄉(xiāng)六萬二千人(其中省三萬人,專五千人、本區(qū)各縣(市)動員二萬七千人),到農村去安家落戶。</b></p><p class="ql-block"><b> 1969年2月,三明市革命委員會設立“四個面向”辦公室,其領導稱組長,郭玉守為組長。</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區(qū)學生上山下鄉(xiāng)最早的應該是三明化工廠半工半讀學校,時間是2月(具體時間待核)。他們下在莘口公社的龍泉、后溪大隊,后來也有一些分到莘口公社的高山大隊。</b></p><p class="ql-block"><b> 5月,三明市第一批700多名知識青年到農村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三明各中學的“老三屆”初高中畢業(yè)生,分別到中村公社、莘口公社、巖前公社、陳大公社及沙縣農科所務農,吉口農場、溪口農場等地上山下鄉(xiāng),插隊勞動鍛煉。三明各中學還有少部分知青分散到清流等外地農村插隊。</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區(qū)中學學生(一中、二中)第一批上山下鄉(xiāng)是5月17日,這是規(guī)模最大,人數(shù)最多的一批。這天,前往中村公社前村插隊的知識青年就有34人,分別是:林金英、張周金、陳奇銘、游鵬程、來載慶、陳體元、陳忠民、江明楓、吳慧容、李榮榮、林美敏、楊禮、王孟涵、蔣炳南、林修煥、廖文英、陸農寶、謝明明、劉衛(wèi)國、陸振德、洪勝利、徐叨忠、王國真、林剛、林強、戴巧玲、彭金良和簡慶堂、陳榕、陳體民、王孟蘭、徐文元、陳發(fā)熙、張華元。[2]這撥“老三屆”知青,是后輩的大哥大姐。在前村知青紀念插隊50周年時,后面7位已經不在世了。謹以這些文字,祭奠那些知青中的亡靈!</b></p> <p class="ql-block"><b>  8月14日,《福建日報》刊登文章《熱情歡迎妥善安置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和《耐心地教育,積極的鼓勵》,介紹建甌縣、永安縣安砂公社做好知青接待安置工作,進行再教育的經驗。 </b></p><p class="ql-block"><b> 9月1日,《福建日報》報道:自8月以來,福州市有13000多名知青分批奔赴閩北及三明等地安家落戶。</b></p><p class="ql-block"><b> 9月16日,福州市革委會成立國慶期間“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慰問團”分別到南平、三明、福安等地進行慰問。[3]</b></p><p class="ql-block"> <b>當年下鄉(xiāng)人數(shù)較多的是9月25日的第四批。林榮發(fā)先生就是第四批下鄉(xiāng)的。當時,莘口公社的龍泉大隊,知青人數(shù)達到8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4月1日,中共中央轉發(fā)國家計委軍代表《關于進一步做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工作的報告》。報告要求各級黨組織加強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工作的領導,學習總結江西、遼寧、上海等地的安置經驗,采用配備下放干部、試辦“五七”農場等辦法,認真解決插隊知青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問題。 </b></p><p class="ql-block"><b> 6月30日,《福建日報》為加強有關上山下鄉(xiāng)知青方面的宣傳報道,開辟《在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上》專欄,刊登上山下鄉(xiāng)知青的體會感想和事跡,以及再教育經驗。</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7月10日,《福建日報》轉載《人民日報》社論《抓好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工作》,社論指出,“各級黨組織和革委會在深入進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過程中,一定要把下鄉(xiāng)知青的工作抓好”。同時,報道了上杭縣東風公社紅田大隊熱情關懷幫助知青,以及光澤縣司前公社谷坪大隊、邵武縣朱坊公社朱坊大隊、松政縣鐵山公社鐵山大隊等插隊知青的事跡。</b></p><p class="ql-block"><b> 11月18日,《福建日報》報道永泰縣上寨大隊回鄉(xiāng)知青黃聲吟、漳平縣雙洋公社徐溪大隊下鄉(xiāng)知青莊樹勉、寧化縣濟村公社建設大隊知青黃國梅等人的事跡。</b></p><p class="ql-block"><b> 12月31日,《福建日報》登載福建省革命委員會《給全省上山下鄉(xiāng)革命干部、知識青年、城鎮(zhèn)居民的慰問信》。[4]</b></p><p class="ql-block"><b>? 說到這兩年插隊的知青,不能不提到“中銘公路”,即從中村到大田銘溪的公路。由于三明市的城市建設進程所需,成立了“兩路一橋”(城關大橋)指揮部,簡稱“二一指揮部”。[5]中銘公路就是“二路”之一。在1970年冬,三明市開建中銘公路三明段即中村——筠竹(與大田銘溪交界),由三明市負責組織“支前民兵連”開挖掘進,由市區(qū)五個公社組成民兵連進駐中村沿線。其中有大量知青參加“支前民兵連”。在中村米陽插隊的知青余大均先生就全程參加了開山修路,并至今還保留著當年日記!中銘公路三明段在省、專、市的主持下于1971年8月16日驗收。[6]知青們返回原生產隊,但他們的集體照合影留下了當時的青春面容。</b></p> <p class="ql-block">  <b>林榮發(fā)先生也參加了中銘公路建設。他們是在1970年9月以支前民兵身份進駐中村公社的。“二一”指揮部設在中村雙溪橋(他曾被借用到指揮部宣傳組半個月,所以印象很深)。余震岳、林上針分別任總指揮、副總指揮。</b></p><p class="ql-block"><b> 當時,莘口連隊駐中村本站。支前民兵共分四個連隊:巖前、陳大、莘口、中村;每個連隊設四個排,每排四個班,每班10多個人。連隊任命連長、指導員各一人,副連長、副指導員若干人,全部由公社任命的。連部只有文書可以由連部領導決定。連隊設有炊事班,民兵連執(zhí)行軍事化管理,每個連隊也配備有幾枝槍。民兵待遇是每人每月37元,其中15元為伙食費由連隊統(tǒng)一使用,其余撥回生產隊記工分。每個連隊有多少知青,沒有一定要求,全由各生產隊指派。林榮發(fā)先生所在的莘口連隊大約10名。</b></p><p class="ql-block"><b> 三明知青第一批選調是在1970年2月。選調的同學大都分配到教育和商貿部門工作。林榮發(fā)先生就是1971年2月從支前民兵連選調的,而民兵連是4月撤離中村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1年1月12日,《福建日報》發(fā)表文章《對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實行同工同酬》,介紹長汀縣館前公社陳蓮大隊對知青實行同工同酬的經驗。 </b></p><p class="ql-block"><b> 2月,全國計劃會議確定,經過勞動鍛煉兩年以上的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可作為招工對象。</b></p><p class="ql-block"><b> 3月16日,《福建日報》發(fā)表文章《來布大隊正確對待下鄉(xiāng)知識青年,落實黨的政策做好同工同酬》。并介紹了邵武縣沿山公社上樵大隊、閩清縣塔莊公社嶺里大隊、連城縣北團公社石豐大隊知青的事跡。[7]</b></p><p class="ql-block"><b> 3月16日,三明市245名70年應屆畢業(yè)生離開城市到農村插隊落戶。到達五個公社(莘口、巖前、中村、陳大、城區(qū))45個大隊和四個農場(吉口、溪口、陳大、徐碧)及牛嶺茶場、五七干校。安置較多的巖前公社星橋大隊有45人,較少的城區(qū)公社碧口大隊有4人。安置較遠的是巖前增坊大隊有45公里,最近是徐碧農場有10公里。有的采用野營拉練式步行20多里到達各農場、干校。</b></p><p class="ql-block"><b> 據市革會政治處四向辦《關于安置71屆應屆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情況報告》(1972.8.11)顯示:當時的知青來源大多是:一路(鐵路學校),二校(一、二中),三團(十八團、二十三團、基建團),十三廠(化工、化機、三鋼、重機等省、專屬大廠)。三年來,全市有1221(這個數(shù)字可能有誤,比后面的報告上的數(shù)字少了很多――引者注)人下鄉(xiāng),占應插隊落戶知青總數(shù)的96%,因病另行安排22人,應下而目前未下的有32人(其中包括省屬廠礦部分等內招指標數(shù)人),占知青總數(shù)的8.5%。</b></p><p class="ql-block"><b> 全市有473人加入黨、團,有188人被推選到各級領導崗位,有659人被推薦擔任赤腳醫(yī)生、會計、出納、保管員、農機手等。[8]</b></p><p class="ql-block"><b> 10月15日,《福建日報》載文《把青春獻給山區(qū)建設》,報道泰寧縣下渠公社大渠大隊插隊落戶知青的事跡。</b></p><p class="ql-block"><b> 12月21日,《福建日報》發(fā)表文章介紹松政縣石屯公社、上杭縣溪口公社大厚大隊做好知識青年再教育工作的經驗,以及松政縣石電公社石屯大隊下鄉(xiāng)知青魏萬能、建寧縣知青張依媚的插隊事跡。</b></p><p class="ql-block"><b> 12月22日,《福建日報》發(fā)表福建省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和貧下中農、家長代表座談紀要。</b></p><p class="ql-block"><b> 12月23日,《福建日報》載文報道福州、廈門、泉州三城市和全省各地區(qū)廣大革命群眾熱烈紀念毛主席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光輝指示發(fā)表三周年的活動。</b></p><p class="ql-block"><b> 從1967年到1971年,福建省有84773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9]</b></p><p class="ql-block"><b>? 市革會政治處四向辦《71年度上山下鄉(xiāng)工作情況報吿》(1972.1.26)稱:三年來我市有4820名上山下鄉(xiāng)人員奔向農村。71屆應屆高、初中畢業(yè)生2179人,插在本市畢業(yè)生2200人,回鄉(xiāng)回原籍294人,接受外地區(qū)來我市的下放干部子女225人,城鎮(zhèn)居民1461人,回原籍1089人,插隊在本市372人,大中專生420人,倒流人員240人。</b></p><p class="ql-block"><b> 三年來選調1584人(其中歷屆畢業(yè)生1164人,大中專畢業(yè)生420人)在農村插隊的知青462人(其中69年277人;70年87人;71年98人)。納新黨員16人,納新團員189人,學習毛著積極分子479人,出席省1人,專區(qū)3人,市20人,公社76人,254人擔任大隊、生產隊政治夜校輔導員、婦女委員、會計、出納、保管等,1584人輸送到工交、財貿、文教衛(wèi)生等戰(zhàn)線。[10]</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是三明知青成批量選調最多的一年。2月,選調100多人(含少部分貧下中農子弟),分配于三明市通用機械廠、三明塑料廠。陳大、莘口知青分配到三明通用廠,約60人;巖前、中村知青分配到三明塑料廠。同年4月,全市又選調近100名知青(含少數(shù)貧下中農子弟)到上述兩個單位:巖前、中村知青分配到三明通用廠,約40人;陳大、莘口知青到三明塑料廠。僅僅一個原近200人的通用廠就接受安置知青近100人。</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標準件廠也是這樣,上述提及的前村知青徐文元、楊禮和劉衛(wèi)國等及其他地方的知青們,就大約是在這年上調進廠的。</b></p><p class="ql-block"><b>(↓林敏珍照片1)</b></p> <h3>(↓林敏珍照片2)</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1972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1972年1月18日,出席全省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座談會全體代表在《福建日報》發(fā)表《倡議書》,表示要認真總結三年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經驗,堅定不移地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樹立一輩子扎根農村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3月4日,《福建日報》載文《農村是鍛煉人的革命熔爐》、《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計》、《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報道福鼎縣桐山公社知青董玉琴、清流縣城關公社楊坊大隊知青鄒哲開、建甌縣小松公社湖頭大隊的知青鄭松銓的事跡。</b></p><p class="ql-block"><b> 3月13日,《福建日報》載文《扎根山區(qū)干革命》,報道福清縣東張公社南湖大隊知青的事跡。[11]</b></p><p class="ql-block"><b> 市革會四面向辦《關于安置71屆畢業(yè)生插隊報告》(1972.4.24):我市72年初對全市初中畢業(yè)生1610人進行了全面的摸底。(包括十八團,紡織廠,鐵中)其中升高中有1094人,有516人插隊落戶,本市一、二中及各公社初中班應屆畢業(yè)生1283人,升高中860人,還有327人插隊落戶,其中17歲以上205人,17歲以下123人。2月27日到3月25日分別離家離校,全市447名知青到農村五個公社、農場、茶場、五七良種場。一中、二中,十八團,紡織廠成立了臨時辦公室加強領導。這屆畢業(yè)生大多出生于55至56兩年內,個別出生于57年。年齡較小。[12]</b></p><p class="ql-block"><b> 5月13日-15日,三明市革委會召開全市上山下鄉(xiāng)人員工作會議。參加對象有:各公社(鎮(zhèn))農(茶)場、專區(qū)五七良種場所配備的專職管理上山下鄉(xiāng)人員干部1人。攜帶上山下鄉(xiāng)人員(知青、城鎮(zhèn)居民,沿海移民)典型事例。貫徹同工同酬、合理安排農活,生活自給,建房及解決下鄉(xiāng)人員住房等經驗材料。安置經費使用情況,及知青花名冊,黨、團員,已選調走數(shù)等。[13]</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據三明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文件(地革[1972]37號)《三明地區(qū)上山下鄉(xiāng)工作經驗交流現(xiàn)場會議紀要》顯示:該會于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清流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各縣(市)革委會分管上山下鄉(xiāng)工作的負責同志,縣(市)、社四向辦、民勞科(群工組)的同志,貧下中農代表、移民代表、知識青年代表,共二百一十一人?!都o要》中提及移民時有列出數(shù)據,順便一錄:一九六四年以來,我區(qū)先后接收閩南沿海六個縣(市)的移民五萬九千八百一十人,安置在九個縣(市)的八十一個公社。單獨辦了二百六十五個生產隊。[14] 紡織廠當年動員下鄉(xiāng)知青279名。[15] 莘口公社莘口大隊有35個知青,其中男23人,女12人,男最高工分8.5分,平均達6分,女的最高工分7分,平均5.2分。</b></p><p class="ql-block"><b>(↓游向明提供的知青照片)</b></p> <p class="ql-block">  <b>  12月5日,三明地區(qū)革委會四向辦、計劃組、林業(yè)局撥給三明地區(qū)上山下鄉(xiāng)人員修建住房專用木材指標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 50立方米 尤溪縣 7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明溪縣 80立方米 沙縣 2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永安縣 150立方米 將樂縣 13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清流縣 80立方米 泰寧縣 1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寧化縣 130立方米 建寧縣 4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大田縣 170立方米 合計 1200立方米 </b></p><p class="ql-block"><b> 1972年上山下鄉(xiāng)安置經費預撥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三明市 9.6萬元 尤溪縣 0.7萬元 </b></p><p class="ql-block"><b> 明溪縣 1萬元 將樂縣 0.6萬元 </b></p><p class="ql-block"><b> 永安縣 1.2萬元 泰寧縣 0.1萬元 </b></p><p class="ql-block"><b> 清流縣 0.1萬元 建寧縣 0.1萬元 </b></p><p class="ql-block"><b> 大田縣 0.1萬元[16]</b></p><p class="ql-block"><b> 11月11日,《福建日報》報道明溪縣沙溪公社棉布青年隊艱苦奮斗建設山區(qū),光澤縣李坊公社土觀大隊士28位知青自力更生建電站,寧化縣四十一名“華僑青少年英雄戰(zhàn)斗集體”的事跡。[17]</b></p><p class="ql-block"><b> 12月20日,莆田縣上林公社小學教員李慶霖上書毛澤東主席,反映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在農村生活上遇到的困難。</b></p><p class="ql-block"><b> 據統(tǒng)計,從1962到1972年,全國共有873萬名城鎮(zhèn)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福建省共有20.95萬名城鎮(zhèn)知表上山下鄉(xiāng),其中到農村插隊落戶的19.03萬人,到生產建設兵團、農場的1.92萬人。截至本年底,福建省招工、招生、征兵以及其他原因離開農村的下鄉(xiāng)知青共有7.53萬人。本年,福建省有37508名知青上山下鄉(xiāng)。[18]</b></p><p class="ql-block"><b>?</b> <b>再過五個月后的1973年5月14日,李中山同志在地區(qū)清理上山下鄉(xiāng)安置經費經驗交流會議上的講話中有這樣的數(shù)據:“我們地區(qū)有四萬多名知識青年,積極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到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目前,我區(qū)農村的上山下鄉(xiāng)人員有:知識青年二萬二千多人,沿海移民五萬九千八百多人,城鎮(zhèn)居民二萬一千五百多人。這十一萬五千三百多名上山下鄉(xiāng)人員,相當于一個縣的總人口,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支重要力量?!保?9]</b></p><p class="ql-block"><b> 至此,知青運動流過了最波濤洶涌的四年歷程;然而,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就能看到,長河還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注釋</b></p><p class="ql-block"><b>[1][3]《福建省知青上山下鄉(xiāng)大事記》(1962-1981),福建省檔案館編(丁志隆主編):《福建知青照片檔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73頁。</b></p><p class="ql-block"><b>[2]摘自《前村知青圖文展》</b></p><p class="ql-block"><b>[4]同[1]第273-274頁</b></p><p class="ql-block"><b>[5]三明市檔案館0020-020-0042-0007</b></p><p class="ql-block"><b>[6]三明市檔案館0035-018-0002-0020</b></p><p class="ql-block"><b>[7][9][11][17]同[1]第274頁</b></p><p class="ql-block"><b>[8]三明市檔案館0043-004-0010-0062</b></p><p class="ql-block"><b>[10]三明市檔案館0043-004-0010-0001</b></p><p class="ql-block"><b>[12]三明市檔案館0043-004-0009-0001</b></p><p class="ql-block"><b>[13]三明市檔案館0043-004-0009-0090</b></p><p class="ql-block"><b>[14]三明市檔案館0152―012―0005-0001</b></p><p class="ql-block"><b>[15]三明市檔案館0043-004-0010-0107</b></p><p class="ql-block"><b>[16]三明市檔案館0152-012-0003-0008</b></p><p class="ql-block"><b>[18]同[1]第275頁。</b></p><p class="ql-block"><b>[19]三明市檔案館0152-013-0001-0001</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九年六月十四日至六月十七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本文系與三明市檔案館編研利用科科長魏素鳳女士合作?!度髦唷非叭尉庉嬃铦h榮先生對此文有貢獻,特此鳴謝)</b></p><p class="ql-block">二0一九年六月十三日至六月十四日</p><p class="ql-block">(本文原載中國文史出版社巜我的青春歲月》,后編入《這塊土地的靈魂》第2部做其中一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