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到每年一度高考放榜時了,幾家歡喜幾家愁。還有人搜出數(shù)據(jù)分析對比:</p><p class="ql-block">山東考700分以上的有259人,連同加分的共269人;600分以上的竟有3萬6千人。如果把其它省高考狀元放在一起排名,廣東狀元排499名,山西狀元排369名,江蘇狀元排268名,福建狀元排253名,安徽狀元排217名,浙江不錯,狀元能排在129位。</p><p class="ql-block">不想論說考分與地域文化背景、人文理念、教育資源等等因素,只是由此忽然想到“有高原沒高峰”、“有藝術無大師”之類文化現(xiàn)象,以及與藝術相關的教育問題。</p> <p class="ql-block">多年來,有意無意間,看到一些孩兒在藝術學習過程中被動麻木應付,最終陸續(xù)遠離的境況。既無多少快樂,也沒養(yǎng)成審美。曾問過本家和其他孩兒:“你最不喜歡什么?”“鋼琴!”“那你媽媽陪你學都會彈奏了呀?!薄八峭?,我是每天的任務。很煩人?!睅拙湓?,如醍醐灌頂。也曾與一位名牌大學文學院研究生聊過,問她緣何走上文學之路?她說并非愛好,只是沒有更好的工作才讀了研。她坦言:“只要收入高,不在乎什么職業(yè)。”聞此言我有點替她的導師郁悶,同時也令我聯(lián)想到了中國男足。沒了傾心的熱愛和方向,怎能沖出亞洲?又哪來的高峰大師?</p> <p class="ql-block">在功利、分數(shù)盛行的教育場域中,學校與家庭都將實用價值和事功成就奉為圭臬。這種思維投射在藝術教育上,便形成荒誕的錯位——試圖借助藝術去勾畫財富地位的藍圖。</p><p class="ql-block">殊不知當孩子被迫用考級證書和考試分數(shù)丈量天賦,用比賽名次定義價值時,那些曾在指尖和腦海躍動的靈性光芒,便化作令人壓抑的負擔和枷鎖,恰與藝術本真的自由魂魄背道而馳,讓藝術學習陷入泥潭。</p><p class="ql-block">事實上,藝術從來不是通向功名利祿的捷徑,而是打開精神世界的鑰匙,引領人去觸摸廣袤的審美天地,拓展思想的維度。那些在藝術史上留下印記的大師,無一不是在熱愛、好奇、想象的驅(qū)使下,享受美妙、沉淀思想、打磨技藝。倘若當初也是懷揣追名逐利之心,恐怕早已像水上落葉似的打著旋兒隨波漂逝。</p> <p class="ql-block">藝術的生命力,恰恰是萌發(fā)于“無用之用”的土壤里,唯以好奇心、想象力叩門而入,以游戲般自在心態(tài)和獨有個性遨游其中,才能超越世俗評判的桎梏,在這方天地享受到美妙真趣,找到藝術之魂。</p><p class="ql-block">我們的教育對看似“無用”或是“玩樂”的知識藝術是排斥的,界定更是嚴苛的,許多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就是被這種排斥和界定扼殺了?!俺刹拧背闪烁袷交?、標準化、流水線式的制造。</p><p class="ql-block">然而,放下對結(jié)果的執(zhí)念,重整純粹的熱愛,維護個性養(yǎng)育,對于學校和許多人來說,如同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歷險,誰都覺得是副精神重擔,但誰也不敢輕易擱下。所以藝術(也包括體育等相關門類)作為“敲門磚”和“名利場”的角色還會持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