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是時光的穿越,打開了杭州山巒封存的歷史底蘊,釋放出雕鑿藝術的風華。讓闖入的行者,在杭州西湖南山造像間感受佛教信仰的奇妙??v然這是一段未解之謎的旅程,可依然有云云眾生甘愿走進這通幽曲徑,啟發(fā)思考生命的真諦,尋求內心力量的覺悟,給人生旅途留下禪的行囊。</p> <p class="ql-block"> 沿著玉皇山慈云嶺古道,拾階一路往北,不遠處就能看到一個環(huán)境清幽的小院落,門前匾額上寫著“吳越瑰寶”四個大字。這里原本是一座寺廟,叫資延寺。慈云嶺石窟造像,就是寺內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進門,嶺南山坡上有五代吳越國時期(公元942年)前后的造像兩龕。主龕內圓雕“西方三圣”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7尊。造像上部及龕楣中,雕刻有飛天、七佛、金翹鳥、文殊、普賢菩薩等。北側較小的地藏龕中,是代表“六道輪回”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六道:眾生輪回的六個去處,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在佛教的哲學中,六道輪回描述了眾生因業(yè)力所牽引,在六道中不斷流轉生死的情境,提醒人們行善積德,以善和人,以善施人,以善救人,當是修禪者達到至物我兩忘的境界,以求解脫輪回之苦。</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諸石窟造像中,慈云嶺造像是最古老、精美的石刻藝術之一,為國保級單位。雖然經歷了千百年的時光流轉,自然的風化沒有太大改變它們的模樣。千百年前遺落在這里的神圣、禪意,如今還能找到。可惜的是,北宋末年,寺院改名永壽院,又把吳越國王錢弘佐的造像題記鑿平,改成仁宗皇帝“佛牙贊”覆刻于碑上。錢弘佐造像碑記,只留下“新建鎮(zhèn)國資延禪院石像之記”12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慈云嶺造像的院子里,在手邊有一扇側門,穿過古樹滕蔓掩映下的石徑,步行約8分鐘,就到了石龍洞造像,這里人跡罕至,有杭州地區(qū)唯一的千佛龕。</p> <p class="ql-block"> 根據現場解說石碑介紹,石龍洞造像開鑿于北宋年間(1101年)。有最新專家研究推斷,開鑿年代還要更早,可能是五代時期,是慈云嶺造像的后續(xù)。石龍洞造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下面為三世佛雕像,還有羅漢、觀音、力士像等。</p><p class="ql-block"> 依巖勢而鑿成,壺門式龕高1.7米,寬1.96米。3平方多米的地方有500多尊佛,號稱“千佛”。大的約手掌大,小的只有拇指大小,這樣密集型,整齊排列壯觀的佛龕,在南方并不多見。另有一菩薩像和金剛力士像,身后背光飾火焰紋,披甲站立,右手作無畏印,左手執(zhí)寶鉞,風格與慈云嶺造像主龕十分相似。這就是專家們判定這組造像為五代吳越國開鑿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 石龍洞造像崖壁上,有宋代年間(1053年)草堂僧微刊刻的《心印銘》一篇。是有關佛教哲理的一篇長達300余字的文章,此碑字體楷書,清麗逸秀。佛龕邊還有十八羅漢造像,有兩尊損毀,有人稱十六羅漢。石龍洞造像雕刻與歲月沖刷,賦予了歷史沉淀的味道,雖然歷經千百年風霜雨雪的侵蝕,但還依然輪廊分明,也正是因為這里是一處難得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落葉空山,蒼苔小徑,移步來到天龍寺。公元96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建。元、明、清歷代屢有毀建,但建寺之初所鐫刻的三處造像仍保存較好,皆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其精致細膩,圓潤飽滿的風格,頗具江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 天龍寺石窟造像,共有三龕佛像。主龕居中,一堂7尊,主尊彌勒佛,著敞胸通肩袈裟,左手扶膝,右手舉胸前。主尊左右是無著和世親,雙手合十,腳踏覆蓮座。再兩側是法花林菩薩和大妙相菩薩。最外側是金剛力士像,皆戴盔甲,左手作無畏印,右手執(zhí)斧鉞。龕楣上浮雕二尊飛天,上體昂起,下體平舒,由兩側向主尊彌勒佛飛來。</p> <p class="ql-block"> 西龕——無量佛龕,作全跏跌坐式,閉目禪定,坐像高1.10米。身后和頭頂各有圈光一道,上飾火焰紋。</p> <p class="ql-block"> 東龕——水月觀音龕,像高0.60米,寬頸掛瓔珞,發(fā)髻高聳,臉形豐潤,文靜多姿。</p> <p class="ql-block"> 沿滿覺隴路往北走約一公里,便來到煙霞三洞之一的石屋洞。據《湖山便覽》載:“廣運中,吳越王建,名石屋寺”。這是石屋洞最早出現的寺廟。五代后晉年間(944年),洞內最先開鑿了石窟造像,此后又先后在四周洞壁鑿羅漢516身,中鑿釋迦佛、諸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 石屋洞窟,從宋代至近代多次損毀,特別是小羅漢頭盡毀,中間菩薩像也殘缺過半。1995年11月,由海外華人與政府共同出資開始修復完成??傮w形象逼真,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精致與粗獷恰到好處。</p> <p class="ql-block"> 出石屋洞沿滿覺隴路來到水樂洞。洞旁舊有寺,名西關凈化院,后晉開運三年(946年)吳越國王錢弘俶建。</p> <p class="ql-block"> 由水樂洞拾級而上,四周奇峰壁立,巖石崢嶸,著名的煙霞古洞就在眼前。煙霞洞為五代后晉時的彌洪和尚所發(fā)現。公元944年,僧人彌洪在此嶺結庵參禪。根據煙霞洞原有題記中“吳延爽舍三十千造此羅漢”的記載,煙霞洞石窟造像正是起于五代末期。吳延爽是吳越國最后一個國王錢弘俶的母舅。</p><p class="ql-block"> 煙霞洞造像在洞內東西兩壁,利用天然巖山,以不相等的距離和不一致的方向,鐫刻造像?,F存15尊較大的造像,即13尊五代羅漢?像及洞口的兩尊北宋菩薩立像。</p> <p class="ql-block"> 當尋覓的腳步站在了另一處遺跡,忘不掉的依然是那驚艷的情結。回望石窟造像,承載了唐以前的北方石窟藝術并與之相銜接,使我國的造像無論在歷史風格和雕造藝術上都得以延續(xù)。開創(chuàng)了后世藝苑隆盛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由鳳凰山東麓笤帚灣,經宋城路上山,這一路峭石幽林,清泉涓滴,環(huán)境優(yōu)美。這里就是圣果寺遺址。一旁有吳越國王錢镠于后梁開平四年(910)開鑿的西方三圣和十八羅漢像于寺右壁。三石佛是西湖群山石窟造像中最大者,主尊阿彌陀佛殘高6.2米,兩側觀音、勢至各高5.12米。舊時石佛上建有閣,閣后平地上有佛祖亭,蔣之奇有“巋然三石佛,若在嘉州岸”之句。</p> <p class="ql-block"> 你只要帶著禪心來,就可以看到,那么多石窟造像在風化老去里骨肉豐盈。佛本是一種超凡意境,倘若你悟懂了其間的精深絕妙,在人生如流的風景里,你可以讓已經老專的再度年輕,讓不能回頭的再度重來。</p> <p class="ql-block"> 石佛院造像位于吳山云居山南麓。五代后唐年間(935年)吳越國王錢元瓘建瑞隆院。歷經千佘年,現存石佛造像五尊,中為西方三圣,居中者為阿彌陀佛,高6.09米,兩側分別為智者大師和修行大師,高4.51米。雖然風化嚴重,但能感受到它們當年的風彩神圣。是如今杭州城區(qū)最高的摩崖立像。</p> <p class="ql-block"> 鮮為人知的九曜山石窟造像,有三龕造像和一方經龕。近年被發(fā)現,經專家調查考證,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吳越國時期開鑿的。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一組七尊。壁刻經文《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五代吳越國天然崖壁摩崖刻經原物,與造像一起出現,在東南地區(qū)尚屬首例。2022年9月確定為市級文保,一下子在2023年入選省級文保,可見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 杭州的石窟造像,作為最后一批皇家造像,傳承著文化,印證著歷史,承續(xù)著宗教信仰,在中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索杭州石窟造像,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藝術享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