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地亞的“飛地”,在“佩烈沙茨”跨海大橋建成之前,從克羅地亞的其他地方到杜布羅夫尼克是需要從波黑的涅姆小鎮(zhèn)繞行的。它處于杜布羅夫尼克地峽的末端,與意大利半島隔海相望,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被譽為“亞得里亞海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分為古城和新城,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始建于公元7世紀(中國的隋唐時代),城內(nèi)仍保存著14至16世紀建的古城墻、堡壘和許多古建筑,是歐洲保存最好的古代防御系統(tǒng)。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就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洛克魯姆島和杜布羅夫尼克古城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一)古城墻:</p><p class="ql-block">是杜布羅夫尼克的標(biāo)志性景點。城墻最早可追溯至7世紀拜占庭帝國時期,初為木柵欄結(jié)構(gòu)。12世紀起,城墻開始大規(guī)模擴建。13-14世紀引入石質(zhì)防御工事,增加塔樓和堡壘;15-17世紀強化了城墻的火炮防御能力,形成今日所見之復(fù)雜結(jié)構(gòu)。尤其是《權(quán)力的游戲》在這里拍攝后,每年吸引數(shù)百萬游客前來游覽,感受中世紀的雄渾與“君臨城”奇幻交織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的古城墻是歐洲現(xiàn)存最完整、最壯觀的中世紀防御工事之一,城墻全長約1940米,幾乎完整環(huán)繞老城,形成封閉的防御體系。面向陸地一側(cè)的城墻厚度達4-6米,而面向大海一側(cè)因地形陡峭,厚度約1.5-3米,城墻最高處達25米,最低點約為5米,整體結(jié)構(gòu)隨地形起伏,形成多層次的防御優(yōu)勢,傳說從未被攻破過。上圖是十七世紀繪制的杜布羅夫尼克城的地圖。</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拐角處設(shè)計為三角形,是中世紀防御工程學(xué)的精妙體現(xiàn),它突破直角的“防御盲區(qū)”,三角形拐角將墻角轉(zhuǎn)化為兩個斜面,守軍可從三角形的兩個斜邊同時瞭望和射擊,對敵人形成“夾擊”態(tài)勢;同時在工程上利用三角形的力學(xué)優(yōu)勢,在多地震、多攻擊的環(huán)境中保障墻體的長期存續(xù)。</p> <p class="ql-block">古城墻有四個城門:普洛切門(Plo?e Gate,東門)、<span style="font-size:18px;">派勒門(Pile Gate,西門)、</span>布爾扎門(Buza Gate,南門)和圣盧克門(St. Luke's Gate,),前兩個門供人們出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兩個門主要用于港口運輸。</span></p><p class="ql-block"> 我們是從東面的普洛切門進城的,大門上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旗幟左邊為S,右邊為B,中間畫著教皇,這是拉</span>古薩共和國的旗幟。因為歷史上杜布羅夫尼克曾是拉古薩共和國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從普洛切門入城需經(jīng)過兩道城門,兩道城門間的城墻以巨型石塊壘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侵蝕與戰(zhàn)火洗禮仍固若金湯。石塊之間嚴絲合縫,猶如銅墻鐵壁,牢不可破,千百年來如守護神般庇佑著城內(nèi)百姓。</p> <p class="ql-block">這是杜布羅夫尼克城墻上的 “恥辱之孔”(Pile Gate Shame Hole 也稱“罪惡之孔” ),是城墻防御體系及司法懲戒設(shè)施的一部分,與城墻同步建于14 - 16世紀。它是古代用于懲戒犯人的設(shè)施:有罪之人會被塞進這個孔洞示眾,讓其承受羞辱,起到懲罰與威懾作用,借由公開羞辱來維護當(dāng)時城市的社會秩序與道德規(guī)范 。</p> <p class="ql-block">這是古城墻東面的第二道門,正對著盧扎廣場,與老城的主要街道—斯特拉頓大街相接,主街道兩旁是美麗的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派勒城門(Pile Gate),是老城的西門。拱形城門上方有城市的保護神圣·布雷斯的雕像。通過一座三拱的石橋連接內(nèi)城門,內(nèi)城門與城墻相連。</p> <p class="ql-block">作為防御體系的核心節(jié)點,古城墻有五個堡壘。照片里的羅維里耶納克堡壘(Lovrijenac Fortress)和博卡爾堡壘(Bokar Fortress)都在西側(cè),靠近海邊,主要是防御海上攻擊。</p> <p class="ql-block">羅維里耶納克堡壘,又叫圣勞倫斯要塞,最初是十一世紀為了抵御威尼斯人入侵而建,歷史上曾多次抵御威尼斯和奧斯曼帝國的進攻,現(xiàn)存12米厚的外墻和60厘米厚的內(nèi)墻體現(xiàn)了其防御強度,被稱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杜布羅夫尼克的直布羅陀。</span>《權(quán)力的游戲》中,該堡壘是君臨城紅堡的原型,劇中瑟曦權(quán)力斗爭等相關(guān)場景都在此拍攝。</p> <p class="ql-block">明切特炮塔(Min?eta Tower):是防御體系中的最高點。最初建于1319年,1463年重建。作為防御體系的制高點,配備多座炮臺,可監(jiān)控陸地和海面的動向,是中世紀火炮防御的典范?!稒?quán)力的游戲》中多個場景在這里取景,如:龍女找龍的場景、紅堡比武大會場景和第三季小惡魔與波隆的對話場景等。同時這里也是俯瞰老城全景的最佳觀景點。</p> <p class="ql-block">站在制高點,杜布羅夫尼克古城盡收眼底,紅瓦櫛比鱗次,城墻巍峨蜿蜒,街巷阡陌縱橫,碧海環(huán)繞如鏡。歷史的滄桑與絕美風(fēng)光相得益彰,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雷夫林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Revelin Fortress</span>也譯作雷維林堡)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普洛切門</span>相連,作為陸上防御的緩沖地帶,設(shè)有護城河和吊橋,曾用于關(guān)押戰(zhàn)俘和儲存物資。</p> <p class="ql-block"> 圣約翰堡在老港的入口處,獨立于城墻外,它控制和保護著老港和老城的東入口,在保護杜布羅夫尼克免受海盜襲擊和外敵入侵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二)古城內(nèi)的著名建筑:</p><p class="ql-block">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內(nèi)的著名建筑,集中在斯特拉頓大街兩側(cè)。聽我從盧扎廣場四周的建筑講起。</p> <p class="ql-block">2.1、斯龐扎宮(Sponza Palace):</p><p class="ql-block"> 建于1516 - 1522年,整體呈巨大長方形,有典型的連續(xù)拱券柱廊,裝飾性花飾和檐口設(shè)計精美,采用了各種植物、動物等圖案,雕刻細膩,富有立體感。曾作為海關(guān)、銀行等功能建筑,見證了古城的商貿(mào)歷史。</p> <p class="ql-block">2.2、鐘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也稱鐘塔,</span>高約31米,建于1444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世紀,鐘樓作為城市防御系統(tǒng)的一部分,提供瞭望和預(yù)警的功能。它一直是杜布羅夫尼克</span>古城的地標(biāo),無論你站在古城的哪里,抬頭都能看到鐘樓。每到整點,塔頂有兩個小銅人“Maro”和“Baro”就用小錘子敲鐘報時。</p> <p class="ql-block">2.3、奧蘭多石柱:</p><p class="ql-block">位于盧扎廣場中心,建于15世紀,石柱上雕刻的是中世紀最著名的騎士羅蘭,是古城精神的象征。我們抵達時正在維修,四周用印有石柱的圍擋遮住,只能借助于網(wǎng)絡(luò)照片示意。</p> <p class="ql-block">2.4、圣布萊斯教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奧蘭多石柱背后,1706年修建。教堂正中頂部的塑像就是圣布萊斯。傳說在10世紀,威尼斯人試圖偷襲杜布羅夫尼克時,圣布萊斯顯靈向市民預(yù)警,使城市免遭劫難,從此被尊為杜布羅夫尼克的守護圣人。每年2月3日是圣布萊斯節(jié),自972年首次慶祝以來,已有超過千年歷史,是克羅地亞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2.5、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又稱圣母升天主教座堂(Katedrala Velike Gospe, Katedrala Marijina Uznesenja),<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1192年,1667年地震中被毀,</span>隨后由意大利建筑師設(shè)計重建,1713年由當(dāng)?shù)亟ㄖ熞晾Z·卡蒂奇完成修建,大教堂也由羅馬式改成巴洛克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2.6、大公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Rector's Palace):</span></p><p class="ql-block"> 又稱總督宮、瑞克多宮。大公府早期是防御建筑,1349年開始被稱為宮殿。之后1435年的一場大火燒毀了建筑及塔樓;1463年,大公府軍械庫發(fā)生火藥爆炸,整個建筑結(jié)構(gòu)嚴重受損;1520年的強烈地震使大公府再次受損;1667年的大地震對大公府造成了更大破壞,多次修建、重建后形成今日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大公府曾是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總督的官邸和政府辦公場所,兼具政治權(quán)力象征與行政功能,內(nèi)部設(shè)有議會廳、審判室等重要空間。如今作為杜布羅夫尼克的歷史博物館,陳列著歷史文物、藝術(shù)品及歷史檔案等,供游客參觀。</p> <p class="ql-block">大公府中庭的米·普拉查特青銅雕像,這是共和國時期唯一一座為平民建立的紀念像,打破了當(dāng)時主要為貴族、統(tǒng)治者或宗教人物立像的傳統(tǒng)。米·普拉查特作為慈善家,其善舉被人們銘記。雕像是對他慈善行為的永久紀念,也激勵著后人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友愛。</p> <p class="ql-block">這里陳列的是杜布羅夫尼克鐘樓(Sahat Kula)上的報時銅人“馬羅(Maro)”和“巴羅(Baro)” 。它們身著古代戰(zhàn)士服飾,手握錘子準點敲鐘報時,是杜布羅夫尼克的標(biāo)志性文化符號之一。</p> <p class="ql-block">2.7、貢杜利奇廣場&伊萬·貢杜利奇雕像:</p><p class="ql-block"> 貢杜利奇廣場位于大公府西側(cè),曾經(jīng)是個熱鬧的農(nóng)貿(mào)集市,廣場中央豎立著伊萬·貢杜利奇紀念雕像。他是克羅地亞詩人和劇作家,其史詩《奧斯曼》是文藝復(fù)興和巴洛克時期藝術(shù)與文學(xué)繁榮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2.8、大歐諾佛里歐噴水池:</p><p class="ql-block"> 位于古城西門(派勒西門)內(nèi)小廣場南側(cè),建于1438年,原來上下兩層,在1667年大地震中損壞嚴重,現(xiàn)在遺留的只是下層,仍免費提供直飲水。</p> <p class="ql-block">2.9、圣救世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派勒西城門內(nèi)小廣場北側(cè),建于1520-1528年,是1667年大地震中幸存的為數(shù)不多建筑之一,其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至今仍為建筑史研究提供樣本。</p> <p class="ql-block">2.10、圣方濟各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又稱方濟各會修道院教堂,始建于1317年,其附屬的藥房被譽為“藥學(xué)活化石”。藥房與修道院同建于1317年,至今仍按中世紀配方制作藥品。它是歐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持續(xù)運營藥房,也是全球僅存的一座最古老藥房。</p> <p class="ql-block">2.11、多米尼加修道院(Dominican Monastery):</p><p class="ql-block"> 常被稱為“多明我會教堂和修道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14世紀 ,1667年的大地震遭到嚴重破壞,之后進行了重新修建。</span>由圣多明我堂、鐘樓、回廊、三座修道院樓及四座小教堂(圣巴斯弟盎堂、圣路加堂、圣母領(lǐng)報堂、玫瑰圣母堂 )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靠近普洛切門( inner Ploce gate ),與城墻相連。</span></p> <p class="ql-block">2.12、圣母領(lǐng)報東正教教堂(Holy Annunciation Orthodox Church):</p><p class="ql-block"> 一座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建于1877年。杜布羅夫尼克曾是一個天主教國家,過去曾不允許東正教徒(或穆斯林)在城內(nèi)過夜,更不允許他們在杜布羅夫尼克建造教堂。19世紀初,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滅亡后,1877年,在奧匈帝國占領(lǐng)當(dāng)局的許可下,他們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貢杜利奇家族的破舊老宮殿基礎(chǔ)上開始</span>建造了這座東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2.13、斯特拉頓街(Stradu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它是杜布羅夫尼克的“心臟”,</span>連接著東面的普洛切門(Plo?e Gate)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面的派勒門(Pile Gate)</span>,全長約300米,全部由條石鋪成,經(jīng)過幾百年的打磨路面平整光滑,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2.14、杜布羅夫尼克老港:</p><p class="ql-block"> 位于老城東門外,主要??克郊矣瓮?,也有小型輪渡從這里出發(fā),將游客送往附近的洛克魯姆島和卡夫塔特鎮(zhèn)。老港是杜布羅夫尼克的標(biāo)志性景點之一,面對湛藍的亞得里亞海,背靠堅如磐石的古城墻和橙紅的大片古建筑,風(fēng)景如畫,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三)蘇拉德山頂(Mount Srd):</p><p class="ql-block"> 想觀賞杜布羅夫尼克全城(包括古城和新城)的最佳方式,莫過于坐纜車到蘇拉德(Srd)山頂,從這里可以360度全景觀看。立于Srd山頂,老城紅瓦層層疊疊,城墻巍峨古樸,新城建筑錯落有致,與碧海藍天相映成趣。新舊交融,動靜相宜,一幅絕美畫卷。</p><p class="ql-block"> Srd纜車建于1969年,連接山脊和山頂車站,海拔405米。</p> <p class="ql-block">Srd山頂?shù)谋居?806年開始建造,當(dāng)時拿破侖的軍隊占領(lǐng)了杜布羅夫尼克,由于戰(zhàn)爭方式的改變和遠程火炮的引入,原有防御體系不足,于是決定在Srd山頂建造堡壘,以保護城市免受來自北方的攻擊。該堡壘于1812年建成,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站在Srd山頂,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墻如巨龍盤臥,<span style="font-size:18px;">蜿蜒雄偉地</span>包圍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鱗次櫛比的</span>紅頂建筑,湛藍的海水波光瀲滟。與海天相映成趣,古城與美景交融,令人無比沉醉。</p> <p class="ql-block">再見,杜布羅夫尼克。下一站:克羅地亞的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zit.org.cn/5e5u20la?first_share_uid=401126&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http://www.zit.org.cn/5e5u20la?first_share_uid=401126&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