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泉州一帶,民間過“七夕”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是為七尊被奉為幼童的保護神的“七娘媽”慶生日,故俗稱“做七娘媽生”。<br> 閩南語常把女性神祇或菩薩稱為“媽”,如“觀音媽”“境主媽”等等,“七娘媽”也是女性。我年輕時曾聽堂嫂謝實講過“七娘媽生”的來歷。她說,天頂玉皇有七個女兒,個個長得美麗又聰明。這最小一位排行第七,稱為“七娘”。她不甘天宮清冷,羨慕民間女子有愛情和家庭,私自下凡間在河邊洗澡,故意讓董永碰見,就以隱私被窺見為由,強烈要求董永許婚,董永被逼就范。婚后夫妻過著恩愛生活,不料在天庭的老爸知道了,詔令召七娘回天宮欲處以“死罪”。其時七娘已有身孕,幸得六位大姐苦苦哀求,王母娘娘恩準七娘居住凡間一年,與董永結為夫婦。七娘生下男孩后返回天宮。七娘在凡間經(jīng)過了一個七月初七,她想起這一天正是她的生日,想起往年在天宮眾姐姐為她慶生的熱鬧情景,動起思親之念,乃于當晚上天與六位姐姐在銀河旁相會,一敘闊別之情。相見之際,百感交集,淚飛如雨。所以七月初七這一天下午或晚上或大或小都會下雨,民間說這是“七娘姐妹相見流‘目滓’(眼淚)”。后來,七娘回天庭了,留下幼兒在人間。為了祈求孩子無病無災、聰明健康成長,董永就把七娘奉為神供奉起來,民間把七月初七這一天當作七娘的“生日”來紀念。這就是“七娘媽生”的由來,從古代一直傳下來,演變成為民間的節(jié)日,七娘媽被奉為幼童的保護神了。謝實講的這個傳說,顯然與“牛郎織女”的故事無關,而是“董永與七仙女”愛情故事的另一個版本了。 七娘媽既是天公老爺?shù)呐畠?,身份當然不一般,閩南民間家中奉祀的神呀、佛呀神位名目繁多,唯獨沒有“七娘媽”神位,她的神位在天上。七月初七中午做“七娘媽生”,和正月初九做“天公生”一樣,都是在自家本宅大廳口朝天井擺案桌設供的。廳口橫梁正中是掛“天公燈”的,唯獨做“七娘媽生”的時候可以在“天公燈”邊掛一盞“七娘神燈”,可見“七娘媽”神職之崇高。七娘神燈比天公燈小,形狀為橢圓型。 做“七娘媽生”的供品以瓜果為主,農(nóng)村的七月是夏收季節(jié)之后,和城里人不同,農(nóng)村的供品以應時采收的瓜果為主,都是自產(chǎn)的,如新花生、新芋頭,還有龍眼、荔枝等等,湊足七種,還要七種花卉、七小碟胭脂水粉(化妝品)、七色菜碗(七種“干味”:如香菇、木耳、金針菜、冬粉絲等等,都是素菜的干品)、酒盞七個、茶杯七個、筷子七雙、“七娘媽亭”一座。 在這一年生了孩子的父母,則把這個孩子視為“七娘媽”的新“契子”,必需置“雞酒油飯”和“糖果”(用糯米磨漿做成的甜味湯丸)敬祀,在廳口點“七娘神燈”,拈香禱告七娘媽,祈求納自己的孩子為“契子”,保佑健康長大。至孩子16歲時的“七娘媽生”那天再隆重叩謝,宣告“洗契”(即解除母子契約關系)。 泉州民俗:“搓圓仔”,也叫“做糖粿”,大約在800年前的宋朝,有一本書叫做《東京夢華錄》,上面就記載了:“七夕以油面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糖粿”是七夕這一天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面食。泉州的糖粿以糯米為食材,有紅色和白色兩種。糖粿中間凹的那個小孔,就像少女臉上的酒窩,意在祝愿牛郎織女相會時笑容滿面。<br>它的做法和吃法:<br>1、糯米粉加涼水,調(diào)成面團<br>2、搓成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輕輕一按,使之成扁圓形<br>3、用拇指往中間一壓,即成中間下凹的糖粿了。<br>4、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燒開,放糖等,煮片刻即成。撒上一層花生仁,裝在白瓷碗里。 堂嫂謝實娘家在安溪縣城廂鎮(zhèn)的厚垵,她講的“七娘媽生”來歷,帶有安溪城廂一帶的傳說元素,可知安溪、南安一帶農(nóng)村大同小異?,F(xiàn)在,“七娘神燈”已不多見,但在泉州城郊及南安的豐州附近一帶尚存點“七娘神燈”的習俗。市鎮(zhèn)人家的花粉供品較講究,都是買的。農(nóng)村人家以采鮮花為主,菜園子里應時瓜果開的花,以及野生的花卉都可以,展示農(nóng)村樸素的一面。<div> 民間習俗敬奉“七娘媽”主要配置有:紙糊的“七娘亭”(亭上插“八仙過?!钡热讼窦艏垼?nèi)供奉“七娘媽”)以及“七娘轎”(七乘),一些還掛“七娘神燈”。香案擺設在“七娘媽燈”下。桌上供奉“七娘媽”神座,神座用篾條加彩紙糊制,分內(nèi)外兩層。供品比較清淡,但每樣都要備上七份,比如陳列的糖粿、干味、酒樽、筷子、燃香等。</div> “七娘媽生”不光為“七娘”一尊神祇慶生日,這一天當然不能忘記當年她的姐姐冒死在銀河相見、淚雨滂沱的感人一幕,所以供品都要七份,邀六位姐姐共慶佳節(jié)。紙糊的“七娘媽亭”內(nèi)有七位女神神像,儀態(tài)端莊大方,統(tǒng)稱“七娘夫人”。過去市售的“七娘媽亭”有的做得很精致,供大戶人家或有新“契子”的人家選用,屬于閩南“紙扎”工藝的一個品種,現(xiàn)在較少見了。 前面提到泉州民間習俗,小孩出生第一年的七夕,就要做“新契”,認七娘媽為“契母”,也就是“義母”或稱“干媽”,有“契母”的護佑便能順順利利長大到十六歲。十六歲要“洗契”,七夕這一日得準備五牲厚禮答謝“七娘媽”十六年的關愛。<br><br> 至于傳統(tǒng)的“乞巧”,成書于民國四年的《南安縣志》有記載,可見民國初年市鎮(zhèn)人家不管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仍有此習俗?!捌蚯伞痹谄呦Ξ斠惯M行,長篇小說《三家巷》中有民國初年廣州普通市民女孩區(qū)桃七夕“乞巧”的精彩描寫,非常生動。據(jù)了解,泉南一帶“乞巧”的主要形式為“卜針”,即左鄰右舍幾個要好的閨蜜相約一起,當夜在私宅后院或瓜棚架下設香案,拈香對七娘媽禱告,置清水一盆,先卜穿針,看在針眼里能夠一次穿過幾條線,穿得最多的最“巧”,然后又將針輕輕置于水面,看其映在盆底的倒影如何,好看的為最“巧”。幾個閨蜜如此比賽,卜卜運氣,寄托對美好生活、美好愛情的憧憬與追求?,F(xiàn)在此場景已不復再現(xiàn)了。 總之,現(xiàn)在的“七娘媽生”是以為幼童的保護神慶生日為主要內(nèi)容的,祈求孩子健康成長,無災無難一生平安。當然,這是當了爸爸、媽媽的青年的事了,爺爺、奶奶也非常重視這一節(jié)日。至于閨中少女,忙的是白天采花買粉為七娘媽慶生,晚上雖不“乞巧”,但可能去公園或咖啡廳接受情侶送玫瑰,共度七夕良宵。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依然存在,但內(nèi)涵卻隨著時代而變遷了。 洪泓說,鵲橋之上,是一歲一相見的愛人;鵲橋之下,是一生許一世的我們。以前覺得所愛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后來發(fā)現(xiàn)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無論相隔有多遠,你我終究會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