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到6月,整整一個月,和幾個朋友一起自駕有著“靴子國”昵稱的意大利。<div>我們的旅程從“靴子國”皮靴尖的“足球”——西西里島開始。5月20日是我們的集合日,西西里島的首府巴勒莫則是我們的集合地點。</div> 去巴勒莫沒有直達的航班。我是在慕尼黑轉(zhuǎn)機的。 5月20日,6:30抵達慕尼黑。 德國人的認真是出了名的。入關時盤問了我半天,而另一位朋友從米蘭入關,就非常簡單。盡管都是申根國家,差別也忒大了些。國家區(qū)別?亦或是民族差異?不得而知。 早晨的慕尼黑機場,仿佛還沒從睡夢中完全醒過來。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93109562" _msthash="0">9:00的航班飛巴勒莫。 11點左右抵達。</font><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79200303" _msthash="1">十幾小時經(jīng)濟艙,還真有點疲勞。</font> 出站后,坐等到下午3點半左右鷹抵達后,一起去出租車公司取車。租車主要是為了去住地、晚上接另一位朋友,所以,租了一輛小破車。 算了一下,租車兩天,機場往返兩次,費用比打的便宜得多,而且也方便得多。需要注意的是當?shù)氐男∽廛嚬?,提車時一定要仔細檢查,嚴防陷阱。 5點左右,抵達住宿地。吃了點東西后休息。8:30出外,先去超市購買明日早餐,然后去機場接朋友。11點多回來,休息。 5月21日,正式開始意大利之行。今天的安排是游覽巴勒莫老城,全市內(nèi),所以,開啟的是全步行模式。 早晨9點出發(fā),先從離我們最近的馬西莫大劇院(Teatro Massimo)開始。 馬西莫大劇院全名為馬西莫·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劇院,位于巴勒莫的威爾第廣場。它是獻給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二世的。 它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劇院,也是歐洲最大的歌劇院之一(在落成典禮時,它是歐洲第三大歌劇院,面積為 7,730 平方米,僅次于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的皇家歌劇院),以其完美的音響效果而聞名。 馬西莫劇院的外觀堪稱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典范,當你第一眼看到它,宏偉壯觀的氣勢便撲面而來。 精美的雕塑、華麗的廊柱,每一處細節(jié)都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這些建筑元素不僅是美學的展示,更是歷史的沉淀,它們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承載著巴勒莫人民對藝術的熱愛與執(zhí)著。 影片《教父3》最<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9189589" _msthash="5">后的場面在此拍攝</font>。<br> 馬西莫劇院外的朱塞佩·威爾第半身像。朱塞佩·威爾第(1813年10月10日-1901年1月27日)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劇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如《茶花女》等)在19世紀的歌劇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威爾第不僅是音樂界的巨匠,也是意大利統(tǒng)一運動的象征之一,他的音樂常常激勵著民族主義情緒。 據(jù)說走入劇院內(nèi)部,你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金色的夢幻世界。挑高的天花板上,精美的壁畫描繪著神話故事與歷史場景,每一筆都細膩入微,讓人不禁感嘆藝術家們的高超技藝。紅色的天鵝絨座椅整齊排列,與金色的裝飾相互映襯,營造出一種極致奢華的氛圍。在這里,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觸手可及的感官盛宴。 今天的安排太滿,我們只能舍棄入內(nèi)欣賞的機會。 波黎得亞瑪劇院。它位于市中心的魯格羅·塞蒂莫廣場,是該市的第二大劇院,僅次于馬西莫劇院。西西里管弦樂團設于此。<br>1864年,巴勒莫市為建造一座宏偉的歌劇院(馬西莫劇院),舉辦了一場國際設計競賽,一年后,又展開了國內(nèi)競賽,建造一個多功能劇院(因此希臘語稱為“波黎得亞瑪”)。<br>當時考慮劇院必須建在巴勒莫的宏偉建筑的邊界上,作為城市擴張的理想?yún)⒖键c。因此,與貴族化的馬西莫劇院不同,波黎得亞瑪劇院較為通俗(歌劇、節(jié)日、馬術表演等)。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著名的“四角廣場”(Quattro Canti)。四角廣場是巴勒莫市中心的廣場之一,也被稱為“歡樂四角"。 這里是西班牙統(tǒng)治時期馬奎達公爵命拉索設計的城市規(guī)劃的中心點,1608 - 1620年間完成,當時巴勒莫可算是歐洲城市規(guī)劃的新典范。 這個廣場是一個十字路口,由四座對稱的外形相似的巴洛克風格建筑圍繞。 每座建筑的外墻中間,從上到下,都有三組雕像,代表著不同的主題。 最上層是四位統(tǒng)治西西里的西班牙<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065677" _msthash="3">國王(卡爾</font>五世、腓力二世、腓力四世和腓力三世)——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第三層是四位圣人——代表巴勒莫的守護神。 <br _istranslated="1">東南區(qū) Kalsa 靠近濱海,原為阿拉伯人聚居地,守護神Saint Agatha; 西南區(qū)是Alberhheria,曾是諾曼王朝貴族大臣居住地區(qū)域,守護神SaintCristina。西北區(qū)是Capo; 主教堂和劇院,守護神是Saint Oliva。東北區(qū)是San Pietro; 早期阿瑪菲商人的區(qū)域,守護神是Saint Ninfa。 底層是四座噴泉,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體現(xiàn)自然的輪回。 巴勒莫的四角廣場也是四角天空。 四角廣場是巴勒莫老城區(qū)的中心,從這里,可以輕松前往許多景點。它的旁邊不遠就是普雷托利亞噴泉。這是噴泉對面的戴蒂尼會圣若瑟堂,一個天主教堂。 戴蒂尼會圣若瑟堂。關著門,沒能進去。 普雷托利亞噴泉。也許正在維修,被攔起來了,無法進去仔細欣賞。 這個噴泉原本位于佛羅倫薩的圣克萊門特宮花園內(nèi),是由唐·佩德羅·托萊多委托佛羅倫薩雕塑家Francesco Camilliani和Michelangelo Naccherino,兩人合作創(chuàng)作于1554年。 1573年,唐·佩德羅·托萊多去世,其長子和繼承人唐·加西亞·托萊多把噴泉賣給巴勒莫,巴勒莫議會決定把它安置在普雷托利亞宮前, 計劃開辟的廣場上。1957年的普雷托利亞噴泉被拆成644件運往巴勒莫。改建工程從1574年開始,由Francesco的兒子Camillo Camilliani負責,到1581年完成。 在整個18世紀和19世紀,由于這些表情曖昧的裸體雕像,這個噴泉被看作是墮落的象征,巴勒莫人將廣場稱為“羞恥廣場”。(有點不太理解,意大利的雕塑非常有名,從古羅馬始,就有大量的裸體雕塑,為什么放到這里就成了“羞恥”的象征。) 巴勒莫老城,這座位于西西里島西北岸的古老城區(qū),宛如一部厚重的史書,鐫刻著千年文明的興衰與交融。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8 世紀,當時古希臘殖民者在此建立城邦,命名為 “帕諾摩斯”,意為 “良好的避難所”。 古希臘人帶來了先進的建筑技術與城邦制度,老城現(xiàn)存的部分街道布局仍保留著古希臘時期的棋盤式規(guī)劃,成為這座城市最早的文明底色。 公元前 3 世紀,羅馬人征服西西里島,巴勒莫成為羅馬帝國重要的行政中心與港口城市。羅馬人在老城興建了浴場、劇場等公共設施,將羅馬式建筑風格與工程技術融入其中。 盡管歷經(jīng)歲月侵蝕,部分羅馬時期的遺跡仍在地下沉睡,偶爾的考古發(fā)掘,都能揭開一段塵封的羅馬往事。 公元 9 世紀,阿拉伯人占領巴勒莫,開啟了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阿拉伯人帶來了灌溉技術與農(nóng)業(yè)知識,讓西西里島成為 “地中海糧倉”;同時,他們在建筑上融入伊斯蘭元素,老城的庭院布局、馬賽克鑲嵌藝術以及拱門設計,都能看到阿拉伯風格的影子。此時的巴勒莫,更是成為了文化與學術的中心,圖書館、學校林立,哲學、醫(yī)學、天文學在此蓬勃發(fā)展。 11世紀,諾曼人征服西西里島,建立諾曼王朝。諾曼統(tǒng)治者將拜占庭、阿拉伯、諾曼三種風格完美融合,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諾曼 - 阿拉伯 - 拜占庭”建筑風格。著名的蒙雷阿萊大教堂便是這一風格的杰出代表。 此后,西班牙人、波旁王朝相繼統(tǒng)治西西里,不同文化的持續(xù)碰撞與融合,讓巴勒莫老城的文化內(nèi)涵愈發(fā)豐富。 西班牙人帶來了巴洛克藝術,老城的教堂、宮殿在17-18世紀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的巴洛克風格改造,繁復的雕刻、動感的線條與絢麗的色彩,為老城增添了華麗的氣質(zhì)。 在巴勒莫老城,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筑比肩而立:拜占庭的馬賽克鑲嵌、阿拉伯的穹頂與尖塔、諾曼的厚重城堡、巴洛克的華美裝飾,共同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建筑畫卷。 街道上,西西里方言融合了希臘語、阿拉伯語、拉丁語的詞匯;美食中,意大利面搭配阿拉伯香料,芝士與柑橘類水果奇妙組合,這些都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動體現(xiàn)。 在巴勒莫老城,時間似乎凝固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古老的建筑和靜謐的小巷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走在這座城市的石板路上,腳下的每一塊石頭都承載著歲月的回響,仿佛在低聲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與滄桑。 如今,漫步在巴勒莫老城的街巷,觸摸斑駁的石墻,觀賞精美的建筑,品嘗特色美食,仿若穿梭于時光隧道,能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包容。 這座老城不僅是西西里島的文化心臟,更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活典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探尋它的獨特魅力。 西西里地區(qū)中央圖書館。 門廊的一塊石碑。內(nèi)容:在這座圖書館里,西西里的男爵們齊聚在莊嚴的集會上,自發(fā)放棄封建權利。<br>在此處,議會于1812年宣布西西里獨立。<br> 該圖書館始建于1782年,由托雷穆扎親王根據(jù)費迪南德三世的命令設立,地點在巴洛克風格的圣瑪麗亞德拉格羅塔教堂和相鄰的耶穌會學院內(nèi),這兩座宏偉的建筑俯瞰著卡薩羅街。建筑師 V. 馬爾武利亞負責改造閱覽室,可惜精美的家具在二戰(zhàn)轟炸中被摧毀。 1977年之前,它曾是國家圖書館,之后轉(zhuǎn)交給西西里地區(qū)管理。圖書館收藏了大量期刊,并以眾多手稿為特色,其中包括10世紀的《圣保羅書信》,12世紀的《恩里科六世的特權》,以及一份名為《西西里叛亂》的手稿。 卡斯特羅內(nèi)宮 - 圣寧法宮。這座宮殿是16世紀最有價值的建筑之一。它也被稱為圣寧法宮,因為在17世紀末,整個18世紀直到1820年,它作為嫁妝傳給了圣寧法的賈爾迪納侯爵,他們后來在西班牙皇帝菲利普五世(別名波旁王朝的查理三世,1735 年加冕為西西里國王)的要求下成為菲卡拉齊的親王。 畫面中展示的是圣約瑟夫教堂令人印象深刻的圓頂,它高聳入云,配合典型的巴洛克元素,如裝飾繁復的外立面、豐富的色彩和恢弘的輪廓線條。這種圓頂在17世紀意大利教堂建筑中非常常見,象征著神圣、宏偉和接近天堂的宗教理念。 博洛尼亞廣場(Piazza Bologni)。正對著的建筑是Palazzo Riso,現(xiàn)在是西西里島當代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前面是查理五世的青銅紀念碑。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67917750" _msthash="6">查理五世紀念碑于1631年豎立在博洛尼亞廣場上。 查理五世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帝: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羅馬人民的國王卡爾五世( 1519年- 1530年)、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1556年)、阿拉貢國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1556年),西西里國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 那不勒斯國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 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爭霸時代”的主角,也開啟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時代。</font> 拐進一條狹窄的小巷,兩側建筑高聳,幾乎遮住了天空,只留下頭頂一線微弱的天光。 這里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腳步聲在空曠的小巷里回響,像是與歷史的對話。 墻上懸掛的青銅燈盞早已熄滅,卻依然保持著優(yōu)雅的姿態(tài),仿佛在等待某個神秘的時刻重新點亮,照亮那些被遺忘的往事。 腳下的石板路已被磨得發(fā)亮,那些深淺不一的溝壑是千年馬蹄與車輪刻下的印記,每一道裂紋都藏著未說盡的故事。 老城的每一處角落都散發(fā)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古老的教堂、宮殿和市場,斑駁的墻壁上爬滿了藤蔓,陽光透過狹窄的巷道灑下,投下溫暖的光影。 這里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阿拉伯、諾曼和巴洛克的元素,呈現(xiàn)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美麗畫卷。 波利埃馬劇院廣場。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喧囂似乎被隔絕在外,只有微風輕拂,帶來淡淡的花香和海的咸味。 小巷里偶爾傳來的低語聲,仿佛在分享著無盡的故事,令人心生向往。行走其間,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境,時間在這里變得緩慢而悠長。 圣寧法教堂,采用矯飾主義和巴洛克風格建造。始建于1601年,完成于約1750年。 路邊涂鴉。 行游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與歷史對話,心中涌起一陣陣感慨。 腳下的石板路是那么的堅實,帶著歲月的痕跡,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無數(shù)人的足跡和他們的夢想。 每一次轉(zhuǎn)角,都是一次新的發(fā)現(xiàn),恍若在探索一個個被遺忘的秘密。心靈在這一刻得到了寧靜,仿佛一切煩惱都隨著古城的靜謐而消散。 西西里銀行總部大廈。 到飯點了,我們?nèi)ス浒屠_市場。 巴拉羅市場是巴勒莫最古老和最著名的市場之一,位于巴勒莫市中心,靠近歷史悠久的巴勒莫老城區(qū)。 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是當?shù)鼐用窈陀慰唾徺I新鮮食品和特色商品的傳統(tǒng)場所。 市場以其豐富的當?shù)禺a(chǎn)品和熱鬧的氛圍而聞名。市場內(nèi)有大量攤位出售新鮮的水果、蔬菜、肉類、魚類和奶制品。 游客可以品嘗到西西里特色小吃,如阿蘭奇尼(米飯球)、帕斯塔(意面)、以及各種風味的香腸和奶酪。 市場還提供豐富的香料、橄欖油、干果和其他當?shù)靥禺a(chǎn)。 巴拉羅市場是體驗巴勒莫文化和美食的理想場所。 巴拉羅市場以其喧鬧的交易聲和攤販的吆喝聲而著稱,展現(xiàn)了濃厚的當?shù)厣顨庀ⅰ? 無論是當?shù)鼐用襁€是游客,都會在這里找到豐富的美食和獨特的購物體驗。 在這里吃的午晚餐??慈チ宅槤M目,似乎還可以。 雖然人均10歐,價格不算貴,但是味道實在一般般。建議可以在這里買點特色小吃嘗嘗,體驗一下意式大排檔,當正餐,還是找餐館好些。 位于巴拉羅市場的馬焦雷胭脂紅教堂。這個教堂的歷史似乎可以追溯到13世紀。立面和現(xiàn)在的結構源自1627年至1693年進行的建筑。從外面看,教堂破爛不堪,其實里面還是有些內(nèi)容的。 耶穌堂(chiesa del Gesù)是意大利西西里大區(qū)城市巴勒莫和全西西里島最重要的巴洛克教堂之一,也是巴勒莫眾多教堂中,驢爺比較喜歡的教堂。在這里,你可以體會到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教堂立面劃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有三個門,門的上方的壁龕分別放有圣依納爵·羅耀拉、圣母子和圣方濟各沙勿略的雕像。上部由壁柱分割,兩側有圣人雕像,立面頂部是彎曲的線條和耶穌會會徽。 耶穌會于1549年進入巴勒莫,到16世紀后期,開始在會院(Casa Professa)旁邊建造一座教堂,由耶穌會建筑。<br>師若望·特里斯坦塔設計。 最初的設計包括一個中殿、大型的耳堂,和幾個小堂,到17世紀初,擴建為典型的耶穌會建筑更宏偉的布局。 納塔萊·馬蘇喬拆除了小堂的隔墻,在兩側增加了兩個中殿。教堂在1636年祝圣。 1892年,原耶穌會會長、神學院長、慈善家薩爾瓦托雷·迪·彼得羅說服公共教育部長保羅·博塞利,下令將教堂作為國家古跡。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枚炸彈摧毀了教堂的圓頂,摧毀了大部分的墻壁和大部分壁畫。之后,教堂于66年后的2009年2月24日重新開放。 現(xiàn)在的18世紀鐘樓建在毗鄰的侯爵宮(Palazzo Marchesi)。在教堂后面,耶穌會內(nèi)設有圖書館。<br> 耶穌堂平面的形狀為拉丁十字。中殿長72.10米,寬42.65米,高70米,裝飾有多色大理石、石膏灰泥和濕壁畫。特別是大理石浮雕,帶有人物和裝飾圖案的柱子以及大理石馬賽克非常獨特。重建的建筑擁有雙圓頂和彩色玻璃窗。 巴勒莫耶穌堂,又名“仁愛之家”(Casa Professa)的巴洛克風格雕塑,是西西里巴洛克藝術巔峰體現(xiàn),從題材、工藝到風格融合都極具特色。 使耶穌教堂如此出眾的原因在于,真正做到了每寸墻壁都被大理石所覆蓋。這項令人難以置信的工程是由雕塑家弗朗西斯科·斯庫托開始的,并由他的兒子們完成,由巴爾達薩雷·帕皮羅那和喬凡尼·巴蒂斯塔·費雷拉提供協(xié)助。 圣家小堂。描繪圣家的祭壇畫,由安東尼諾·格拉諾于18世紀創(chuàng)作。上方是一幅灰泥畫,描繪了天使環(huán)繞的天父,由著名巴勒米塔泥水匠賈科莫的兒子普羅科皮奧·塞爾波塔創(chuàng)作。 耶穌堂是巴洛克藝術典范,17世紀完成內(nèi)部裝飾,將建筑、繪畫與雕塑完美融合,借繁復華麗的雕塑語言,呼應反宗教改革時期天主教藝術 “強調(diào)情感渲染、彰顯宗教威嚴” 的訴求,把宗教故事與精神,以極具沖擊力的視覺形式呈現(xiàn)。 以圣經(jīng)故事、圣徒事跡為主要題材,從主祭壇到墻面、穹頂,雕塑群像串聯(lián)起宗教教義關鍵場景。比如描繪耶穌生平的 “受難”“復活” 系列雕塑,圣徒傳教、殉道場景等,用立體敘事傳遞宗教信仰的神圣與厚重。 建筑立面、內(nèi)部空間遵循巴洛克風格的對稱美學,雕塑分層布局。 像教堂立柱、壁龕、穹頂邊緣,雕塑或成組排列,或沿建筑結構曲線分布,營造出 “鋪天蓋地、沉浸式宗教氛圍”,讓信徒、參觀者踏入空間,便被宗教藝術洪流包裹。 雕塑運用大理石、青銅等材質(zhì),通過細膩雕刻、做舊處理(如模仿歲月侵蝕痕跡,增添歷史厚重感 ),讓雕塑既有石材的莊嚴,又借金屬光澤凸顯神圣。 部分圣像衣褶雕刻如真絲飄動,圣母、圣徒面容刻畫細膩,連表情里的悲憫、堅毅都清晰可觸,16世紀工匠耗時46年打磨細節(jié),讓靜態(tài)雕塑有了“故事感”與“生命力”。 雖屬巴洛克主調(diào),但西西里多元文化基因滲透其中——能看到阿拉伯雕花的幾何韻律(如雕塑底座、背景裝飾 ),諾曼柱頭的厚重輪廓,甚至拉丁銘文與圣像的搭配,讓雕塑成了 “文化熔爐”,彰顯巴勒莫 “融合希臘、羅馬、拜占庭、阿拉伯等文明” 的歷史底色。 17-18世紀,巴洛克藝術在歐洲蓬勃興起 。它源于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訴求——借藝術的戲劇性、情感張力,強化宗教感染力,對抗宗教改革沖擊。 這種風格突破文藝復興的“和諧均衡”,以動態(tài)、夸張、華麗為特色,讓信徒直觀感受宗教神圣與震撼。 巴勒莫耶穌堂作為宗教建筑,順應這一潮流,用雕塑傳遞宗教熱忱,西西里貴族、教會希望借藝術彰顯權威與信仰,投入大量資源支持教堂雕塑創(chuàng)作,推動巴洛克風格在本地扎根,使耶穌堂成為巴洛克風格在西西里落地的典型。 耶穌堂由耶穌會主導建造(始建于1590年,歷時46年完工 )。耶穌會是“反宗教改革”核心力量,強調(diào)用極致藝術營造“沉浸式宗教體驗”,讓信徒在視覺沖擊中重拾虔誠。 雕塑作為空間敘事核心,需生動呈現(xiàn)圣經(jīng)故事、圣徒事跡,比如刻畫耶穌受難的痛苦、圣徒殉道的堅定,借雕塑的表情、姿態(tài)傳遞強烈情感,強化宗教教義的感染力。 以耶穌堂為代表的西西里巴洛克雕塑既遵循巴洛克文化的“動態(tài)夸張”的血統(tǒng),又融入本地元素——阿拉伯裝飾的幾何紋樣(如雕塑底座、背景浮雕 )、諾曼建筑的厚重輪廓,甚至拜占庭馬賽克的色彩靈感,使雕塑成了“多元文化混血兒”。 這些背景交織,讓耶穌堂的巴洛克雕塑不只是藝術創(chuàng)作,更是時代思潮、宗教使命、地域文化碰撞的結晶——它見證了巴洛克藝術的傳播,承載著耶穌會的宗教野心,也烙印著西西里“多元融合”的歷史基因,成為解讀17-18世紀西西里宗教、藝術、社會的鮮活標本 。 耶穌堂的雕塑動態(tài)夸張,打破了古典雕塑的“靜態(tài)均衡”,人物姿態(tài)充滿扭曲、掙扎、飛升的動感。比如圣徒雕像常呈現(xiàn)“被神靈托舉升空”的姿態(tài),衣褶如波浪翻卷,身體曲線劇烈扭轉(zhuǎn),營造“突破空間束縛、趨近天國”的視覺沖擊。 在細節(jié)寫實方面,則是衣料紋理、肌膚質(zhì)感雕刻入微。圣袍褶皺如真絲飄動,圣徒面部毛孔、皺紋清晰可辨,甚至眼淚、血跡都精細呈現(xiàn),讓“夸張動態(tài)”與“逼真細節(jié)”碰撞,增強雕塑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耶穌堂刻意營造的是沉浸式宗教氛圍,雕塑與教堂建筑結構深度綁定——在立柱、壁龕、穹頂邊緣“嵌入式”分布,或沿建筑曲線延伸,讓信徒仿佛置身“圣徒環(huán)繞的天國空間”。 在光影利用方面,配合教堂采光(彩色玻璃、天窗 )設計,讓陽光直射或斜照雕塑,強化明暗對比。高光凸顯圣像的神圣輪廓,陰影加深情感厚重感,營造“神圣降臨”的戲劇化氛圍。 頂部的藝術,通過鮮艷的色彩對比,極盡夸張的表現(xiàn)出西西里式豪華。 主祭臺以黑色大理石為底,金色裝飾點綴,周邊雕塑圍繞核心宗教符號展開。比如祭壇上方 “圣三位一體” 主題雕塑,基督、圣母、圣徒的姿態(tài)、神情互動,配合光影(教堂采光設計讓光線聚焦此處 ),營造出 “神圣降臨” 的震撼感。 穹頂邊緣的圣徒浮雕,似在“云端侍奉”,人物衣帶翻飛的動態(tài)雕刻,結合穹頂弧度,視覺上有“向上飛升、趨近天國”的引導感。 墻面圣徒殉道場景,用扭曲的人體、沖突的姿態(tài),強化宗教故事里的苦難與犧牲,沖擊觀者感官,加深信仰共鳴。 這些雕塑不只是藝術裝飾,更是巴勒莫宗教歷史、多元文化的 “立體注腳”,踏入耶穌堂,每一尊雕塑都在訴說巴洛克時代的狂熱信仰,以及西西里文明交融的深厚底蘊 。 管風琴也被雕塑包圍了。 從祭壇望教堂入口。 巴勒莫耶穌堂的雕塑,本質(zhì)是“巴洛克藝術的在地化翻譯”——它不像羅馬巴洛克是“教廷權力的視覺宣言”,也不似西班牙巴洛克是“宗教狂熱的極致表達”,而是將西西里島的多元文化記憶、地中海自然景觀、民間苦難哲學注入巴洛克的框架,讓雕塑成為“會說西西里方言的藝術史詩”。 耶穌堂雕塑的“混血特質(zhì)”,使它在歐洲巴洛克藝術中獨樹一幟,堪稱“地中海文明在石頭上的對話錄”。<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