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銅藍鹟(英文名:Verditer Flycatcher,學名:Eumyias thalassinus),是雀形目鹟科銅藍仙鹟屬的鳥類。以其獨特的銅硫化藍色彩而得名,具有深色眼先。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中東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在中國的云南、貴州等局部地區(qū)較為常見。</p> 拍攝地點:云南盈江犀鳥谷<br>拍攝時間:20250308<br>攝影編輯:中原虎 <p class="ql-block"> 銅藍鹟體長約15-17厘米,體重約15-20克。成年雄鳥幾乎全身覆蓋著綠藍或天藍色彩,額頭和喉部更為明亮,翅膀和尾巴呈現(xiàn)亮鈷藍色,飛行羽毛內側為煙熏色或黑色,下顎前端、眼先及頦中心為絲絨黑色,尾下覆羽尖端淺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略顯灰暗,眼先淡灰,頦和上喉有細微的灰斑。亞成鳥頭部和上體色彩較暗,布滿淡黃褐色斑點,下體類似但斑點更大,橙黃至淡黃褐色。</p> <p class="ql-block"> 鳴唱聲為一系列跌宕起伏的高音調顫音,最常發(fā)出的鳴叫聲為刺耳的“wheet!”聲。</p> <p class="ql-block"> 棲息于低地和山地森林、林緣、溪流旁的灌叢、農地邊緣、高大的樹叢,以及公園和花園。在喜馬拉雅山區(qū)繁殖高度為1200-3000米,主要在2400米以下。以小昆蟲和成熟漿果為食,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幾對共占同一片開闊森林或電線區(qū)域。活躍地在空中捕捉飛行昆蟲,有時會振翅使昆蟲脫落,也會落地捕食。</p> <p class="ql-block"> 繁殖期為4月至8月,營巢于樹洞、廢棄房屋墻壁洞穴或樹干裂縫中,巢呈杯狀,主要由綠色苔蘚構成,每窩產卵3-4枚,孵化和育雛由雙親共同承擔。</p> <p class="ql-block"> 與雄性純藍仙鹟的區(qū)別在于:銅藍鹟嘴較短,綠色較濃,藍灰色的臀部有偏白色的鱗狀斑紋。</p> <p class="ql-block"> IUCN:LC(無危)。在中國的局部地區(qū)較常見,但由于其羽色艷麗,鳴聲婉轉,曾被大量捕捉供籠養(yǎng)觀賞,應控制捕獵,加強保護。</p> <p class="ql-block"> 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從巴基斯坦至中國中東部,亞洲東南部,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p> <p class="ql-block"> 在非繁殖季節(jié),也可見于孟加拉國和泰國的紅樹林。</p>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謝謝雅賞!</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