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尋找他鄉(xiāng)的故事~紹興博物館

般若者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4日(紹興之旅第三天)上午陰天時有小雨,參觀紹興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紹興博物館位于越王城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偏門直街75號</p> <p class="ql-block">紹興博物館廣場中間豎立一柄抽象青銅劍雕塑,高12.8米、重8噸,劍身正面鑲嵌《紹興名城記》,雕塑下面是縱向長40米青銅薪道,鑄刻著從周敬王三十(公元前490)年,勾踐命范蠡筑城至1983年7月27日紹興撤地建市的25件紹興歷史紀要,整組雕塑寓意膽劍、臥薪,奮發(fā)圖強。</p> <p class="ql-block">紹興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紹興最大綜合類博物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踐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收藏、保護、研究、陳列、教育、旅游為一體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文旅深度融合窗口。</p> <p class="ql-block">紹興博物館大廳擺放伎樂銅屋模型,紹興博物館建筑借鑒伎樂銅屋設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伎樂銅屋出土于紹興坡塘獅子山越國貴族墓,是研究越國禮樂文化重要實物,真品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是浙江省博物館鎮(zhèn)館寶藏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根據(jù)紹興歷史建置變更,分遠古的紹興、越國、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近代紹興六大部分,精選三百余件珍貴文物及圖表、模型、照片、雕塑等組成陳列,系統(tǒng)介紹紹興從新石器時代至辛亥革命時期歷史演繹,再現(xiàn)紹興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越地春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紹興歷史文化陳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紹興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名城之一,史跡輝煌,風土衍沃,山川靈秀,人文薈萃,為世所艷稱。遠古紹興,草萊未辟,已有先民篳路藍縷,勞動生息。舜培嘉谷,福被九州;禹治洪水,澤及萬世,史稱"古有三圣,越兼其二"。春秋吳越之爭,句踐沼吳,臥薪嘗膽,艱苦奮發(fā),勵精圖治,蔚然成中華傳統(tǒng)立國創(chuàng)業(yè)精神。二千年間,代有賢能,指點江山,炳煥日月,綿延不絕。論文化,則藝苑精英,文壇俊杰,歆動中外。論經濟,則珍寶所聚,名揚所匯,更仆難數(shù)。丘壑林泉之美,使歷代騷人名士,蹤跡連翩,山陰道上,不暇應接。精誠所育,志士輩出,貞烈可風,尤足矜式。近代革命勃興,秋瑾不僅為一代才女,婦女解放先驅,更是我國女界以頭顱奉獻理想之第一人。博物多識,史鏡可鑒,存?zhèn)鞯鋵?,宣揚名德,于以見物力富庶、精神文明、社會進步,三者如水乳交融,不可分離。懷古證今,景行仰止,必將有裨于紹興現(xiàn)代化建設的飛黃騰達。紹興博物館創(chuàng)建伊始,敬敘概略,藉充緣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九九三年一月柯靈</p> <p class="ql-block">歷史傳說</p><p class="ql-block">舜、禹是我國傳說中遠古的英明圣君和治水英雄。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舜種嘉谷和禹治洪水在紹興的傳說、遺跡和紀念性建筑,令人追思,催人奮進。</p> <p class="ql-block">先越(距今約100000年~4000年)</p><p class="ql-block">紹興,位于杭州灣南岸、寧紹平原西部,嵊州舊石卷時代石器的發(fā)現(xiàn),表明紹興至少在10萬年前已有人類滿動。嵊州小黃山演址、蕭山考湖橋文化遺址、余院同街屋文化霸址、紹興馬鞍迪址等古文化遺址的發(fā)規(guī),證明迄今約9000年至4000年間,於越先民已在這塊土以上勞作生息,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義化,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樣地之一。而舜、禹的生動傳說,則從另一側面體現(xiàn)了紹興文化的源遠流長。</p> <p class="ql-block">考古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代,紹興境內已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的足跡已遍布紹興,嵊州小黃山、蕭山跨湖橋、余姚河姆渡、諸暨樓家橋、紹興寺前山、諸暨尖山灣、紹興馬鞍等遺址的發(fā)現(xiàn),顯示了於越先民繁衍生息的信息和文明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石鉞,是新石器時代重要工具,反映當時的生產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印紋陶和原始瓷,這些文物展示紹興地區(qū)在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陶瓷制作工藝。</p> <p class="ql-block">夾砂紅陶魚鰭形足鼎</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踐臥薪嘗膽</p> <p class="ql-block">生聚教訓,越敗于吳。</p><p class="ql-block">十年生聚,十年教訓。</p><p class="ql-block">越人以大越城為政治中心,在周圍興建經濟、軍事基地,重視農具和兵器制造,實施勤耕備戰(zhàn)復興方略。</p> <p class="ql-block">開疆拓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75年,越國攻打吳國,大敗吳軍,圍吳三年,吳國滅亡。</p><p class="ql-block">周元王使人賜句踐昨,命為伯。</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68年,越國都城從大越(今紹興)遷至山東瑯琊。隨后越國戰(zhàn)楚、削莒、滅滕、滅郯、滅繒,稱霸中原。</p> <p class="ql-block">越國崛起與疆域變遷</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2年</p> <p class="ql-block">始皇巡越</p><p class="ql-block">泰始皇三十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立會稽刻石歌頌秦德。同時,將大越改為山陰,以期消弭越人對故國的記憶;強制推行政治性移民,改變越地的民族結構。</p> <p class="ql-block">會稽刻石</p><p class="ql-block">會稽刻石由李斯撰文,頌始皇功德,據(jù)傳原存秦望山巔,后毀?,F(xiàn)碑刻為清朝紹興知府李亨特據(jù)舊拓重刻,存于大禹陵。</p> <p class="ql-block">任家灣324號墓</p><p class="ql-block">位于越城區(qū)泰埠鎮(zhèn)東楊灣村茅家山,戰(zhàn)國時期裝穴士坑木槨嘉。2004年考古發(fā)掘,出土有黑衣灰陽器、青銅景和漆木器共計68件(組),其中,陶器以編鐘、編碧樂墨為主,青銅器以車馬器和兵器為主,漆木器則為樂器和車馬器的組配件。</p> <p class="ql-block">銘文螭紋青銅雙連環(huán)三足罍</p><p class="ql-block">春秋</p><p class="ql-block">1982年越城區(qū)鑒湖鎮(zhèn)坡塘村獅子山土坑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銅器具</p> <p class="ql-block">吳王夫差青銅劍,春秋</p><p class="ql-block">2015年紹興民間征集</p> <p class="ql-block">越王勾踐青銅劍(<span style="font-size:18px;">復制品</span>),春秋</p><p class="ql-block">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出土</p><p class="ql-block">原件藏湖北省博物館,為<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北省博物館</span>鎮(zhèn)館寶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青銅嵌脊劍,春秋</p><p class="ql-block">舊藏</p><p class="ql-block">左下:青銅平脊劍,春秋</p><p class="ql-block">1990年越城區(qū)稽山街道禹陵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右下:印紋青銅平脊劍,春秋</p><p class="ql-block">1963年越城區(qū)稽山街道采集</p> <p class="ql-block">越王州句玉石劍,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2014年紹興民間征集</p> <p class="ql-block">插柄鐵劍,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2012年紹興民間征集</p> <p class="ql-block">上:青銅菱格劍,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1977年越城區(qū)稽山街道禹陵村多腳橋出土</p><p class="ql-block">中:青銅無格劍,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1976年越城區(qū)稽山街道禹陵村姜梁河出土</p><p class="ql-block">下:青銅凹從劍,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1983年越城區(qū)城南街道丁斗弄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王者旨於睗青銅劍(復制),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原件藏浙江省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銅編鐘</p> <p class="ql-block">鳥首獸身紋青銅附耳蓋鼎,戰(zhàn)國</p><p class="ql-block">2009年越城區(qū)皋埠鎮(zhèn)上蔣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袍谷里谷社遺址</p><p class="ql-block">位于越城區(qū)斗門鎮(zhèn)里谷社村。戰(zhàn)國中晚期聚落遺址。1981年發(fā)現(xiàn)至今先后進行三次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850平方米,遺址僅有戰(zhàn)國時期一個文化層,透跡有16個灰坑、3個水井,出土有陶器、原始瓷器、青銅器、鐵器、石器以及板瓦和簡瓦等建筑構件。晚期有楚文化影響和楚越文化交融的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上:直棱紋原始瓷獸首雙系瓿</p> <p class="ql-block">陶與瓷</p><p class="ql-block">商周時期,伴隨生活需求的提升及審美意識的進發(fā),由陶至瓷的演變也進入關鍵階段,此時兩個不同品類的產品占據(jù)主導地位﹣﹣印紋陶與原始瓷。</p><p class="ql-block">越人首先從陶器中發(fā)展出印紋硬陶,然后創(chuàng)造性地擇用瓷土為原料,生產出原始瓷,邁出了超越自然的關鍵一步。</p><p class="ql-block">印紋陶是中國南方地區(qū)的特色產品,源起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種陶路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其一是表面帶有規(guī)則排列的幾何圖形組成的紋飾,其二是采用拍印的裝飾方法。在西周之前,生產印紋陶成為南方地區(qū)的主流,并在工藝技術上為原始瓷的誕生奠定基礎。</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鏤空風紋復合鏡</p><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青銅平蓋小鼎</p> <p class="ql-block">會稽郡</p><p class="ql-block">秦、漢、三國、晉、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p><p class="ql-block">秦統(tǒng)一中國,合吳、越故地置會稽郡,從此揭開了八百年滄桑嬗變歷程的序幕。東漢會稽太守馬臻興筑鑒湖,使山會平原約九千頃土地得以灌溉,農業(yè)生產因此得到迅速發(fā)展。東漢吳會分治,直至南朝,會稽都經濟繁榮,人口增長,社會安定,物產豐裕。陶瓷業(yè)、銅鏡業(yè)的崛起,為后來會稽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東晉時期,北方戰(zhàn)亂紛飛,南方會稽富甲一方、山水秀麗、和諧安定,成為當時豪門望族爭相駐足的風水寶地,一時俊賢云集,人才輩出,呈現(xiàn)出"今之會稽,昔之關中"的盛況。</p> <p class="ql-block">越窯青瓷</p><p class="ql-block">漢代至唐代越窯青釉瓷是中國古代瓷器重要代表,紹興博物館藏品體現(xiàn)這一時期制瓷技術。</p> <p class="ql-block">龍窯模型</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東漢</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虎形虎子壺</p> <p class="ql-block">青釉瓷器具</p> <p class="ql-block">吳會分治</p><p class="ql-block">東漢順帝永建四(129)年,實行吳、會分治,分浙江以東為會稽郡,治在山陰縣。據(jù)《后漢書.都國志》記載,會槽郡轄14個縣。</p><p class="ql-block">人口遷移</p><p class="ql-block">秦漢時期越地人口遷移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秦始皇南巡后,強泊越族移居浙皖交界的荒涼地帶,把北方的罪民流放到越地。漢武帝元狩四(前119)年,北方發(fā)生災害,移民到會稽郡的關東災民約14.5萬人。從西又末到東漢初,黃河流域爆發(fā)戰(zhàn)亂,中原人口避亂南遷,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移民到達越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部為青釉瓷庭院式屋模、用具,分別有西漢、東漢、三國</p> <p class="ql-block">水利豐碑~馬臻筑鑒湖</p><p class="ql-block">馬臻字叔薦,出生于88年,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是東漢杰出水利專家, 順帝永和五(140)年,擔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在任時修建的鑒湖工程,使會稽平原9000余頃農田旱澇保收,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形成交通水系,改善航運效益達8個世紀。</p> <p class="ql-block">南齊維衛(wèi)佛石像~紹興博物館鎮(zhèn)館寶藏之一。</p><p class="ql-block">佛像造于南齊永明六(公元488)年,高59厘米,是紹興最早佛像之一,歷史上經歷多次劫難,依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佛像背面有18字楷書銘文,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魏晉風范</p> <p class="ql-block">會稽銅鏡</p><p class="ql-block">東漢中期以后,隨著青銅冶鑄業(yè)不斷發(fā)展,會稽成為中國古代鑄鏡中心之一,鑄造了大量神獸鏡、畫像鏡和龍虎鏡。</p> <p class="ql-block">會稽銅鏡以精美制作工藝和獨特文化內涵而聞名。</p> <p class="ql-block">名士風流</p><p class="ql-block">會稽山水俊秀,人文薈萃。漢時史學家袁康、吳平撰《越絕書》,趙曄作《吳越春秋》,思想家王充著《論衡》,均為不朽名著。晉時,北方動亂,朝廷南遷,北人大量向下,許多名流學士筑稽山鑒水之佳麗,會聚會稽,形成了文化繁榮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思想巨匠</p> <p class="ql-block">名門東漸</p> <p class="ql-block">越州</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北宋</p><p class="ql-block">公元589年﹣1127年</p> <p class="ql-block">東南重鎮(zhèn)</p> <p class="ql-block">名人薈萃</p><p class="ql-block">唐代越州,文化繁榮,文人雅士在山水講間、韋法統(tǒng)向等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十分矚目。大量文人的涌入、電游,使以紹興為中心的淤東獲得了"唐詩之語"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吳越國從錢镠受封到錢弘俶歸宋的71年間,封境安謐,文化昌盛,釋道信仰并重,崇佛氛圍尤濃??脊虐l(fā)掘所獲禮佛供具、金銅造像、阿育王塔、經卷法寶等類,珍品比比皆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紹興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宋、元、明、清中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公元1127年﹣1840年</p><p class="ql-block">南宋初年,金兵南下,宋高宗趙構避難越中。1130年,宋高宗下詔,以"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義,命次年改元"紹興",升越州為紹興府,"紹興"之名從此沿襲至今。</p><p class="ql-block">1132年,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紹興一度成為南宋陪都,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得以長足發(fā)展,成為僅次于臨安的一大都會。釀酒業(yè)、絲綢業(yè)和造紙業(yè)在宋、元、明、清各個時期都有發(fā)展,并且聞名遐邇。殷實的社會經濟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了許多在文學、藝術、史學、哲學諸方面造詣頗深的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沈氏園</p><p class="ql-block">三山(陸新故居)</p><p class="ql-block">陸游故居在紹興城郊鑒湖旁俗稱三山的行宮山下。右起石塘山、韓家山、行宮山。</p><p class="ql-block">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任鎮(zhèn)江、隆興通判。乾通八(1172)年,入川投身軍底,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矢志愛國,創(chuàng)作宏富,其詩歌風格豪放,充滿愛國愛鄉(xiāng)的強烈感情。遺作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p> <p class="ql-block">趙構(1107~1187),字德基,廟號高宗,宋徽宗第九子。初授定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后進爵為廣平郡王、康王。</p><p class="ql-block">靖康初,金兵圍汴京,趙構募兵勤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二年春,汴京破,徽、欽二帝被俘北去。五月,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史稱南宋,改元建炎。十月南逃揚州、鎮(zhèn)江,直至杭州。建炎三(1129)年至越州,定越州為臨時首都。建炎四年下詔,次年改元紹興,并升越州為紹興府。</p> <p class="ql-block">水鄉(xiāng)名城</p><p class="ql-block">紹興開府以來,經歷了南宋、元、明、清各朝代,水利設施完善,河道貫穿全城,形成了江湖密布、土地平整、排灌方便、不虞旱澇的運河水系;各種建筑、道路、橋梁巧妙分布、縱橫交錯,使紹興成為布局合理、建筑獨特、街衢整齊、交通便捷、商業(yè)發(fā)達、市容繁華的水鄉(xiāng)名城。到清末,古城呈現(xiàn)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的風貌,形成了一個以南北府河為主脈、33條河道為支脈、229座石橋錯落其間的街河網(wǎng)絡,遍布著錯落有致的傳統(tǒng)臺門民居。青磚、黛瓦、粉墻,古樸淡雅、輕巧別致,構成了我國建筑史上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八字橋模型</p> <p class="ql-block">戴琥,字廷節(jié),明代江西浮梁(今景德鎮(zhèn))人,成化九(1473)年任紹興知府。他在紹興的最大建樹,是組織人民興修水利,堪稱是馬臻以后的又一位水利功臣。</p> <p class="ql-block">纏枝牡丹紋青花瓷菱口盤</p><p class="ql-block">圖案線條纖細流暢,疏密有序;裝飾工整精致,古樸優(yōu)美,是存世永樂瓷器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左:百蝶紋粉彩瓷賞瓶</p><p class="ql-block">右:纏枝牡丹紋青花瓷菱口盤</p> <p class="ql-block">紹興師爺</p><p class="ql-block">師爺,又稱幕友、幕客、幕僚,是明清時期官署中對幕友的尊稱。尤其是紹興師爺,在明清時期形成了龐大的幕僚群體,有無紹不成衙之說。依其職務性質,分為刑名師爺、錢谷師爺、書啟師爺、朱墨師爺、征比師爺?shù)葞最?。紹興師爺自明代起,至清末推行新政 ,實行司法獨立為止,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存在了3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明清時期書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近代紹興</p><p class="ql-block">公元1840年﹣1949年</p><p class="ql-block">鴉片戰(zhàn)爭揭開了近代中國的序幕,從此,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內憂外患,無數(shù)愛國志士組織革命團體,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革命高潮。其中,太平天國運動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勢力,而辛亥革命則推翻了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tǒng)治。期間,無數(shù)紹興籍優(yōu)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譜寫了光輝篇章。</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紹興就有了黨的活動,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組織,壯大力量,以鮮血和生命,迎來了1949年5月紹興全境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晚清時期的紹興</p><p class="ql-block">1861年11月,太平軍占領紹興府城。在這場反清斗爭中,紹興人民表現(xiàn)出強烈的英雄氣概和奮勇精神。之后,紹興又成為辛亥革命的主要陣地之一,涌現(xiàn)出一批革命志士,譜寫了紹興近代史上輝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抗英名將</p><p class="ql-block">葛云飛(1789~1841),字鵬起,號雨田,山陰天樂鄉(xiāng)(今屬蕭山)人。道光三(1823)年武進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十九(1839)年,授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1841年9月,英軍再犯定海時,與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率部據(jù)守定海土城,激戰(zhàn)六晝夜,英勇戰(zhàn)死。著有《水師庫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等。</span></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國在紹興</p><p class="ql-block">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1861年,太平天國將領來王陸順德攻克紹興,并實施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留下了眾多的遺跡和遺物。</p> <p class="ql-block">徐錫麟(1873~1907),字伯蓀,別號光漢子,山陰(今紹興)人,近代辛亥革命先驅。1907年7月6日,在安徽安慶起義,槍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被捕就義。</p> <p class="ql-block">光復會</p><p class="ql-block">左1:馬宗漢(1884~1907),原名純昌,字子畦,別號宗漢子,余姚人。1905年,在紹興大通學堂參加光復會。安慶起義時遭清兵逮捕,受盡酷刑,英勇就義。</p><p class="ql-block">左2:陳伯平(1885~1907),字墨峰,又稱光復子,會稽(今紹興)人。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并入大通學堂學習。安慶起義時中彈犧牲。</p><p class="ql-block">左3:王金發(fā)(1883~1915),名逸,字季高,嵊縣(今嵊州)人。1905年,在紹興大通學堂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時,組織敢死隊參加光復杭州之戰(zhàn)。隨后率部光復紹興,成立軍政分府,任都督。1915年6月,被督理浙江軍務的朱瑞殺害。</p><p class="ql-block">右1:竺紹康(1877~1910),字腰占,號酌仙,嵊縣(今嵊州)人。平陽黨首領。結識徐錫麟后,加入光復會,后加入同盟會。宣統(tǒng)元年(1909)參加保路運動,策劃起義,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上海。</p> <p class="ql-block">陶成章(1878~1912),字煥卿,會稽(今紹興)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組織光復會,聯(lián)絡皖浙會黨成立光復軍,被舉為五省大都督,后又加入同盟會。南京光復后,任光復軍總司今。1912年1凡,被暗殺于上海廣慈醫(yī)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山陰(今紹興)人。目睹清廷腐敗,赴日留學。參加共愛會,提倡男女平等,后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任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女報》,為我國第一份婦女報刊。1907年初,與徐錫麟共謀發(fā)動皖浙起義。7月,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秋瑾在大通學堂被捕,英勇就義于紹興軒亭口。</p> <p class="ql-block">教育文化</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新學勃興,紹郡中西學堂、東通藝學堂、越郡公學等如雨后春筍紛紛建立,初步邁上了現(xiàn)代教育的軌道。社會文化事業(yè)開始興辦,民眾教育館、藏書樓、新聞報刊、戲院劇團也紛紛創(chuàng)辦。</p><p class="ql-block">吳隱(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潛,號潛泉、遁庵,山陰(今紹興)人。精篆刻,取法秦、漢,兼參明、清諸家。清光緒三十年(1904),與丁仁、王提、葉銘于杭州孤山創(chuàng)設西泠印社。同年,在上海開設店肆,亦名"西泠印社"。著有《遁庵印話》。</p><p class="ql-block">王子余(1874-1944),名世裕,山陰(今紹興)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倉橋街開設"萬卷書樓",印刷與銷售進步書刊。翌年,創(chuàng)辦《紹興白話報》。后編修《紹興縣志資料》第一、二輯。</p><p class="ql-block">杜亞泉(1873-1933),字秋帆,號亞泉,會稽倫塘(今屬上虞)人,光緒二十六(1900)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亞泉學館,發(fā)行《亞泉雜志》;主編《中外算報》。光緒二十九(1903)年,回紹參與創(chuàng)辦越郡公學,自教理化、博物。一生著述宏富。</p><p class="ql-block">徐樹蘭(1837-1902),字仲凡,號檢庵,山陰(今紹興)人。光緒二(1876)年舉人,授兵部郎中。光緒二十三(1897)年,捐資創(chuàng)辦紹郡中西學堂,并創(chuàng)建古越藏書樓,向公眾開放。</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子民,山陰(今紹興)人。清光緒十八(1892)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1904年與陶成章等人組織光復會并任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1912年起歷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推動"五四"新文化運動作出了巨大貢獻。九·一八事變以后,積極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后病逝香港。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p> <p class="ql-block">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紹興人。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1918年,以魯迅筆名發(fā)表小說《狂人日記》,是為"五四"新文學的第一聲吶喊。1930年起,參加組織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為培養(yǎng)青年作者,促進左翼文藝運動作出了貢獻。1936年,在上海病逝。有《魯迅全集》行世。</p><p class="ql-block">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壽,字星杓,號起孟、啟明、知堂、苦茶庵老人,一生用過90多個筆名。紹興人,魯迅二弟。在散文創(chuàng)作、翻譯和民俗學等方面頗有建樹。著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等。</p><p class="ql-block">許壽裳(1883-1948),字季黻,又作季芾,號上遂,紹興人。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與魯迅同學,成為終生摯友。先后在中山大學、中央研究院、西北聯(lián)大等校任職。1946年應陳儀邀請赴臺灣任編譯館館長、臺灣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1948年在寓所被謀殺。</p><p class="ql-block">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字養(yǎng)泉,紹興人。系魯迅在山會初級師范時學生,后入北京大學,參加文學團體 新潮社。北大畢業(yè)后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連載魯迅小說《阿 Q 正傳》。1926年,隨著魯迅離京,先后入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工作。新中國成立后 任國家出版總署版本圖書館館長。</p><p class="ql-block">劉大白(1880-1932),原名金慶棪,字伯禎,復劉姓,名靖裔,字清齋,別號大白,紹興人。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曾與王子余辦《紹興白話報》。劉大白舊體詩極具功夫,在五四以前即嘗試白話詩寫作,為新詩倡導者之一。代表作有詩集《舊夢》《白屋詩說》和《文字學概論》《中國文學史》等。</p><p class="ql-block">許欽文(1897-1984),名繩堯,字欽文,紹興人。1922年,以工讀形式入北京大學,旁聽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課程,與董秋芳組織文學團體春光社,邀魯迅任指導,陸續(xù)發(fā)表短篇小說并結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陳半?。?876-1970),名年,字靜山,號半丁,紹興人。于花卉、人物、山水皆能揮灑自如。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國畫院副院長。</p><p class="ql-block">羅振玉(1866-1940),字叔蘊,號雪堂,上虞人。羅振玉早年在上海辦《農學報》,培養(yǎng)日語翻譯人才,于甲骨文、青銅器研究獨深。為中國現(xiàn)代農學的開拓者,中國近代考古學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陳建功(1893-1971),別名念臺,紹興人。曾三度赴日本留學,習數(shù)學,獲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獲日本理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歷任復旦大學、杭州大學教授,任中國科學院數(shù)理化學部委員、中國數(shù)學學會副理事長等職。</p><p class="ql-block">馬一?。?883-1967),幼名福田,更名浮,號湛翁,紹興長塘(今屬上虞)人。赴歐洲習德文、西班牙文,東渡日本習日文。歸國后潛心學術研究。歷任浙江文史館館長、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被尊為國學大師、一代儒宗。</p><p class="ql-block">范文瀾(1893-1969),字云臺,紹興人。191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1940年到延安,任中央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主任,畢生從事中國歷史撰述,有《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等著作。</p><p class="ql-block">陳儀(1883-1950),字公俠,號退素,紹興人。早年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軍政司長、大元帥府參議官。1917年,再度入日本陸軍大學,歸國后歷任軍政要職。1945年,赴臺灣接受日軍投降,光復臺灣。1949年初,曾規(guī)勸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向解放軍投誠,不久被免職并遭殺害。</p><p class="ql-block">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紹興東關(今屬上虞)人。早年在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就讀,后入上海復旦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學習氣象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竺可楨全集》。</p><p class="ql-block">邵力子(1882-1967),初名景奎,字仲輝,筆名力子,紹興人。清末加入同盟會。1920年,與陳獨秀等人發(fā)起成立共產主義小組。大革命時期,先后任黃埔軍校秘書長、政治部主任等職。西安事變后,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支持中共在南京創(chuàng)辦《新華日報》,批準出版《魯迅全集》,多次參與國共兩黨談判,有和平老人之稱。</p> <p class="ql-block">夏丏尊(1886-1946),原名鑄,字勉旃,號悶庵,上虞人。民國八(1919)年,與經亨頤等編輯浙江教育會刊《教育潮》,支持新文化運動。后回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30年起創(chuàng)辦《中學生》雜志,與葉圣陶合著《文心》。一生著譯多種,散文集《平屋雜文》歷久風行。</p><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1948),中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古典文學研究家。字佩弦,號秋實,祖籍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北京大學畢業(yè),曾于清華大學任教。1947年2月,領銜發(fā)表《十三教授宣言》,抗議當局任意逮捕愛國人士;又簽名于反內戰(zhàn)宣言,寧愿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蹤跡》等,所著合編有《朱自清全集》。</p><p class="ql-block">經亨頤(1877-1938),字子淵,號石禪,上虞人。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入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與孫中山、廖仲愷相識,加入同盟會,回國后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務長、校長,提出與時俱進方針,倡導人格教育。1922年,回上虞勸說陳春瀾捐資助學,創(chuàng)辦春暉學堂,延聘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蔡元培、何香凝、黃炎培、陳望道、李叔同、俞平伯等名人到校任教或講學,因有北南開,南春暉之說。</p> <p class="ql-block">越醫(yī)繁榮</p><p class="ql-block">越醫(yī),源于春秋,興于唐宋,成于明清。在千百年歷史中,越醫(yī)形成重實踐,敢創(chuàng)新,善總結的優(yōu)良個性;呈現(xiàn)出流派多,名醫(yī)多,著述多的鮮明特征。特別是明清以來,醫(yī)家結社辦刊,著書立說,中西匯講,義診施藥,倡辦醫(yī)校,開創(chuàng)了越醫(yī)歷史最為繁榮、活躍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國時期的紹興</span></p><p class="ql-block">民國期間,是紹興經濟、社會由傳統(tǒng)走向近代化的過渡時期。紹興人在新文化運動及軍事、科學、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卓有成就,甚至成為某些領域的先鋒和泰斗。</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紹興的優(yōu)秀兒女積極投入到全國范圍的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之中,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革命志士。</p> <p class="ql-block">烽火歲月</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全面開始,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旗幟下,紹興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p><p class="ql-block">紅色記憶</p><p class="ql-block">1921年9月,中共黨員沈定一(沈玄廬)秘密來紹,領導發(fā)動以蕭山衙前為中心的蕭紹農民運動,成立全國第一個有綱領、有章程的農運組織~衙前農民協(xié)會。</p> <p class="ql-block">迎接黎明</p><p class="ql-block">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后,中共金蕭地區(qū)特派員馬青在嵊西成立了會稽山抗暴游擊隊,展開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武裝斗爭。1949年1月,成立浙東人民解放軍第二游擊縱隊。4月,中共浙東臨委在諸暨陳蔡開會,部署迎接大軍南下,接管城市等任務。5月7日,解放紹興。從此,翻開了紹興歷史新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稽山是于越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骨肉,鑒水是生發(fā)越地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生生不息的血脈。</p><p class="ql-block">古老的越地文明,源遠流長,根深葉茂,世代生活于此的優(yōu)秀子孫,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勇于創(chuàng)新、講求實效的精神,歷久彌新,繼往開來,永鑄輝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