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653篇文章</b></p> <p class="ql-block">成語典故:“家有敝帚,享之千金”</p> <p class="ql-block">【釋義】敝帚:破舊的掃帚。自己的東西即使不好,也看得非常貴重。</p> <p class="ql-block">【出處】漢、劉珍《東觀漢記、光武帝紀》</p> <p class="ql-block">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卻因改革失敗,導致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劉秀,作為漢室宗親,憑借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政治智慧,在這場亂世中崛起。他打著“復高祖之業(yè)”的旗號,廣納賢才,歷經(jīng)多年南征北戰(zhàn),成功擊敗眾多對手,于公元25年重建漢朝政權,史稱東漢,劉秀即光武帝。然而,天下并未就此太平,公孫述在蜀地割據(jù)稱帝,國號成家,其勢力范圍涵蓋益州大部分地區(qū),成為東漢政權的心腹大患。</p> <p class="ql-block">為了實現(xiàn)全國的統(tǒng)一,劉秀決定對公孫述展開征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劉秀派遣大司馬吳漢與征南大將軍岑彭率領大軍西進。岑彭作戰(zhàn)勇猛且謀略過人,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數(shù)城,迅速逼近成都。公孫述大為驚恐,深知岑彭的軍事才能對自己構成巨大威脅,于是暗中派出刺客,趁岑彭不備將其刺殺。岑彭的死訊傳來,漢軍悲痛萬分,但這也激發(fā)了他們的斗志。吳漢接過指揮權,他整頓軍隊,加速推進,很快兵臨成都城下。</p> <p class="ql-block">公孫述匆忙出城應戰(zhàn),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廝殺。公孫述雖奮力抵抗,但終究不是吳漢的對手,在激戰(zhàn)中身負重傷,當夜便不治身亡。第二天,公孫述的部將延岑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打開城門,向漢軍投降。</p> <p class="ql-block">然而,吳漢在攻入成都后,卻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發(fā)指的行為。他不僅下令誅殺公孫述的妻子兒女,將其首級傳送回洛陽邀功,還放縱士兵在城中燒殺搶掠。一時間,成都城內(nèi)火光沖天,哭聲震天,百姓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許多無辜的百姓慘遭殺害,家中財物被洗劫一空,多年積累的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毀于一旦。原本繁華的成都城,瞬間變成了一座人間煉獄。</p> <p class="ql-block">劉秀得知此事后,大為震驚和憤怒。當時東漢初建,天下尚未完全平定,民心向背對于政權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劉秀深知,若軍隊在攻下城池后縱兵劫掠,會讓百姓遭受苦難,從而失去百姓對東漢政權的支持與信任。正如孟子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旦百姓對軍隊的暴行感到憤怒和不滿,可能會引發(fā)民變,或者使得其他割據(jù)勢力有可乘之機,煽動百姓反抗,進而威脅到東漢政權的穩(wěn)固,甚至可能引發(fā)新的戰(zhàn)亂。于是,劉秀立刻下詔嚴厲譴責吳漢的副將劉禹:“城降之后,城中嬰兒老母數(shù)以萬計,你們一旦放兵縱火、燒殺搶掠,聽到這些事都讓人感到心酸悲痛。即便是普通人家中的一把破掃帚,他們也會當作價值千金的寶貝來珍惜,你們怎么能如此殘忍地對待這些無辜的百姓呢?”劉秀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作比喻,深刻地指出百姓對于自己的財物,哪怕再破舊也極為珍視,軍隊不應肆意掠奪。這與《管子》中“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不謀而合,他希望將領們能夠明白,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統(tǒng)一天下、安定百姓,而不是制造殺戮和混亂。這番話既體現(xiàn)了劉秀作為統(tǒng)治者的高瞻遠矚和仁愛之心,也蘊含著深刻的為人處世哲理:懂得珍惜已有的成果,尊重他人的所有,避免因盲目冒進或貪婪而得不償失。</p> <p class="ql-block">這一典故,不僅展現(xiàn)了劉秀的政治智慧,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個人情感的細微之處,到社會文化的宏大圖景,其影響力貫穿古今,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物品,在外人眼中或許破舊不堪、毫無價值,可在自己心里卻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蛟S是兒時陪伴自己無數(shù)日夜的布娃娃,它的毛發(fā)早已凌亂,身上還打著補丁,但每次看到它,童年的溫馨回憶便如潮水般涌來;又或許是爺爺留下的那支舊鋼筆,筆尖不再順滑,筆身也有了歲月的劃痕,卻承載著對爺爺?shù)乃寄钆c家族的記憶。這些“敝帚”,是情感的寄托,是過往生活的見證。正如泰戈爾所說“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當我們珍視這些承載情感的物品時,也是在對抗時光的流逝與記憶的模糊 。</p> <p class="ql-block">東漢光武帝劉秀在痛斥吳漢縱兵劫掠時,擲地有聲地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作喻,揭示了人類文明中一個永恒的命題:那些看似破舊的事物,往往承載著超越物質的珍貴價值。這印證了劉秀對物我情感聯(lián)結的深刻洞察。心理學的“自我延伸理論”為這句古老成語提供了科學注腳:當物品深度參與人生重要時刻,大腦會將其納入“自我”范疇。這讓人想起劉秀以破掃帚比喻百姓珍視之物,每個人生命中的那把“破掃帚”,或許不再完美,卻固執(zhí)地占據(jù)心靈一角。它印證了劉秀千年前的洞察:我們珍藏的從來不是物件本身,而是附著其上不可復刻的時光。這些被視若珍寶的舊物,既是對抗遺忘的錨點,更是文明傳承的紐帶,讓“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智慧,在歲月長河中持續(xù)閃耀。</p> <p class="ql-block">東漢建武十一年,劉秀聽聞吳漢縱兵劫掠成都,百姓家財盡毀,怒不可遏地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斥責部下:一把破舊掃帚在尋常人家眼中,亦如千金珍寶般不容侵犯!這番怒斥背后,藏著顛撲不破的真理——舊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歲月為其注入了無可替代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試想那件穿了十年的粗布棉襖,補丁層層疊疊,布料早已褪色發(fā)皺,卻始終被主人視若珍寶。它貼著皮膚抵御過無數(shù)寒冬,吸收過勞作時的汗水,見證過成家立業(yè)的重要時刻。每一道褶皺都裹著故事,每一處線頭都系著回憶。心理學“情感依附理論”指出,深度參與生活的物品會與記憶、情感緊密捆綁,成為“自我”的延伸。那件棉襖早已超越御寒功能,化作承載半生經(jīng)歷的時光膠囊,這份情感聯(lián)結,讓它在主人心中重若千鈞。</p> <p class="ql-block">掃帚雖賤,在百姓生活中卻承載著同樣的分量。它日復一日掃過農(nóng)家小院,拂去灶臺煙火,陪伴一家人春種秋收。竹枝磨損的裂痕里,刻著歲月的紋路;揮動掃帚的軌跡中,藏著生活的節(jié)奏。當士兵粗暴奪走這把“敝帚”,搶奪的不僅是工具,更是割裂了主人與生活的情感紐帶。正如杜甫筆下“堂前撲棗任西鄰”的寬容,源于對貧苦者珍視之物的共情——越是平凡之物,越可能是普通人對抗生活的底氣,是維系尊嚴的最后防線。</p> <p class="ql-block">劉秀以掃帚作喻,直指民心向背的關鍵:踐踏百姓珍視之物,等同于觸碰情感逆鱗。歷史反復印證這一真理:明末義軍進城后縱容劫掠,民心瞬間潰散;而紅軍長征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借物必還的鐵律,正是對百姓情感的珍視,才換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的魚水深情。舊物或許不值錢,但承載的情感卻千金難換,搶奪行為引發(fā)的不僅是財物損失之痛,更是對生命記憶的撕裂。</p> <p class="ql-block">從戰(zhàn)場到生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智慧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輝。它告誡我們:尊重百姓珍視的舊物,就是守護人心最柔軟的角落。那些磨破的衣衫、老舊的農(nóng)具,都是時光饋贈的情感信物,是平凡生活中最珍貴的“千金敝帚”。唯有讀懂這份情感重量,方能理解民心,守護安寧。</p> <p class="ql-block">從“敝帚千金”看民心之道,東漢劉秀斥責吳漢縱兵劫掠時,以“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警示世人:遠處可見的掃帚雖沾滿塵垢、價值低廉,卻因每日清掃庭院、維系生活而成為百姓心頭珍寶;而肉眼難辨的一針一線,雖細微如塵,卻同樣是織布裁衣、維持生計的必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件,或大或小,都深深嵌入百姓的生活肌理。</p> <p class="ql-block">劉秀這番訓誡,道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樸素真理:再小的物件,都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基。若連一針一線都肆意侵占,勢必撕裂民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不僅是工作方法,更是對百姓尊嚴的敬畏。唯有守住不占分毫的底線,才能贏得真心擁護,讓每一項事業(yè)都扎根于深厚的群眾土壤。</p> <p class="ql-block">作者:黃勇哲</p> <p class="ql-block">時間:2025年6月26日(星期四)</p> <p class="ql-block">作品創(chuàng)作地點:中國廣州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