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開國將軍與城市管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1948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決定從各老解放區(qū)抽調(diào)5.3萬名各方面的干部,準(zhǔn)備派赴將要進軍的鄂、湘、贛、蘇、皖、浙、閩、陜、甘等省,包括500個縣和大中城市1.6億人口的新解放區(qū)開展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49年,人民解放軍以推枯拉朽之勢掃蕩敵人殘余勢力,全國各大城市紛紛獲得解放。直到1950年11月,行政區(qū)劃多達(dá)54個, 當(dāng)時全國有30個省,其中僅東北地區(qū)就有5個?。汉邶埥?、松江、吉林、遼東、遼西,這還是由9個省合并而來。此外,還有熱河、察哈爾、平原、西康等省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3個直轄市,東北占6個:哈爾濱、長春、沈陽、鞍山、撫順、本溪。另外7個都是當(dāng)時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西安、武漢和重慶。此外還有9個行署、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西藏地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為了穩(wěn)定城市秩序,盡快恢復(fù)生產(chǎn),解放軍在每個解放的城市成立軍事管理委員會,對城市的舊有單位、物資展開接收、登記、管理。 “軍管會”這種特殊管理形式的</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出現(xiàn),在</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很多?。ㄖ陛犑校┲髡牡谝蝗巍案改腹佟?,除了轉(zhuǎn)業(yè)干部外,還有一些剛從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走下來的將軍們。他們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葉劍英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元帥</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聶榮臻</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元帥</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陳 毅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元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徐向前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元帥</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劉伯承 元帥 賀 龍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元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黃克城 大</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蕭勁光 大</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陳 賡 大將 譚 政 大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張宗遜 上</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楊得志 上</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韋國清 上</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蘇振華 上</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將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葉 飛 上將 周士弟 上將 陳錫聯(lián) 上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饒正錫 中將 冼桓漢 中將 唐天際 中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1955年授銜時,這些投身地方建設(shè)的戰(zhàn)斗的將領(lǐng)們,走出了6位元帥、4位大將、7位上將和3位中將。其中由6位元帥擔(dān)任全國主要城市軍事管理委員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一、北平(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北平是中國的古都,也是文化中心,有大量的文物、古建筑。還在北平解放前,就成立了北平軍事管理委員會,葉劍英任主任。北平和平解放后,葉劍英又兼任北平市長,在市內(nèi)積極肅清敵匪、特務(wù),確保人們的安定生活。后來葉劍英南下廣州,職務(wù)由聶榮臻接任。</b></p><p class="ql-block"><b>二、太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太原是閻錫山的老巢,也是華北的工業(yè)大城市。太原解放前,也成立了軍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徐向前。太原解放后,徐向前大力肅清閻匪、特務(wù),收繳遺散在民間的槍支彈藥。在經(jīng)濟上廢除舊時的金圓券,改用人民幣,只一個星期,就完成了金圓券和人民幣的對換,確保了貨幣平穩(wěn)過渡。</b></p><p class="ql-block"><b>三、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南京是敵人的反動統(tǒng)治中心,1949年4月底獲得解放,以劉伯承為主任的軍事管理委員會也隨即成立。劉伯承迅速向南京的各個舊時單位派出接收人員,很快就全面接收了南京,全新的人民政權(quán)誕生在長江岸邊,南京也煥然一新。</b></p><p class="ql-block"><b>四、上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海是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也是外商匯集之地。5月底解放后,陳毅出任上海軍事管理委員會主任。陳毅大力整頓經(jīng)濟秩序,確保各項生產(chǎn)正常進行。針對外國人對中國的傳統(tǒng)傲慢,陳毅不卑不吭,以人民當(dāng)家作主的威嚴(yán)針鋒相對,結(jié)束了外國人在上海作威作福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5、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西安是中國古都,也是西北經(jīng)濟、文化中心。1949年5月解放后,賀龍出任軍事管理委員會主任。賀龍任勞任怨,既穩(wěn)定西安秩序,恢復(fù)生產(chǎn),又積極籌辦糧草,為彭德懷進軍大西北作準(zhǔn)備。</b></p><p class="ql-block"><b>6、廣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廣州是華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對外通商口岸。1949年10月解放后,葉劍英出任軍事管理委員會主任,對廣州的舊時單位全面接收。除了其它城市都有的工作外,廣州還有額外的華僑事務(wù)。葉劍英帶領(lǐng)接收人員深入各個單位,只用兩個月就完成了所有接收工作,廣州以嶄新的姿態(tài)迎接來華的外商、旅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他14位將領(lǐng)擔(dān)任了全國十四個城市的軍管會主任之職。除這20位開國將帥外,主政地方的還有一些沒有授銜的“無冕將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比如,天津市首任市長黃敬,是冀魯豫邊區(qū)的首創(chuàng)者之一;河北主席楊秀峰,曾任晉冀魯豫邊區(qū)主席;山西主席程子華,曾任四野13兵團司令員;江蘇主席譚震林,曾任紅12軍政委、新四軍6師師長兼政委、華野副政委,在軍中被稱為“譚老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因為到了地方?jīng)]有參加評銜,錯失中將、上將甚至大將軍銜的,還有安徽主席曾希圣,福建主席張鼎丞,江西主席邵式平,湖北主席李先念,湖南主席王首道,四川主席李井泉,甘肅主席鄧寶珊,以及青海主席趙壽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軍事管制委員會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建國初期在城市中建立的軍事性的、臨時性的政權(quán)機關(guān),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機關(guān)人員組成的管理地方事務(wù)的機構(gòu),簡稱軍管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軍事管制委員會是新解放的城市在軍事管理時期設(shè)置的最高領(lǐng)導(dǎo)機關(guān),由入城部隊直接最高指揮機關(guān)組織建立,并吸收地方黨政負(fù)責(zé)人參加。后期解放的部分城市軍管會領(lǐng)導(dǎo)成員吸收了國民黨起義將領(lǐng)參加,包含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成分。軍管會設(shè)主任一人,由當(dāng)?shù)刈罡哕娛率组L擔(dān)任,副主任1至4人,委員若干名。下設(shè)若干機構(gòu),分別負(fù)責(zé)城市接管、市政和防務(wù)及其他各項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軍管時期的市政府是軍管會下屬機構(gòu),市政府是在接管和撤銷原國民黨政府機構(gòu)后重新組建的,負(fù)責(zé)市區(qū)內(nèi)的行政工作。市長多由軍管會主任、副主任或委員兼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全國主要城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軍管會成立時間及主任(48.9_50.3)</b></p><p class="ql-block"><b>城市 主任姓名 軍管會城立時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京:葉劍英 聶榮臻 (49.01.0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海:陳 毅 (49.05.2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天津:黃克城 (49.01.0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沈陽:陳 云 (48.11.0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長沙:蕭勁光 (49.08.19)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蘭州:張宗遜 (49.08.23)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安:賀 龍 (49.05.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鄭州:張際春 (49.10.22)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寧:冼桓漢 (49.09.0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京:劉伯承 (49.04.2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武漢:譚 政 (49.05.2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慶:張際春 (49.12.0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寧:莫文驊 (49.10.2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濟南:譚振林 (48.09.25)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銀川:楊得志 (49.09.26)</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昌:陳正人 (49.06.06)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廣州:葉劍英 (49.10.2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合肥:孫仲德 (49.01.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福州:韋國清 (49.08.23)</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貴陽:蘇振華 (49.11.22)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成都:李井泉 (49.12.2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杭州:譚震林 (49.05.0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長春:唐天際 (48.10.1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廈門:葉 飛 (49.10.2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蕪湖:謝振華 (49.04.2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開封:王其梅 (49.10.25)</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昆明:陳 賡 (50.08.04)</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蚌埠:曹荻秋 (49.01.08)</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太原:徐向前 (49.04.02)</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桂林:陳漫遠(yuǎn) (49.10.30)</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新中國成立后各省第一任省長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黑龍江省的第一任省長是于毅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于毅夫(1903—1982),黑龍江省雙城人, 1933年參加革命,1936 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 黨。后任東北抗日救亡總會宣傳部部長、新華社華中分社總編輯。抗戰(zhàn)勝利后受黨派遣到齊齊哈爾和嫩江省工作,任嫩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為解放齊齊哈爾、建立人民政權(quán)、開展土地改革作出重要貢獻(xiàn)。建國后,歷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 部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吉林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1982年6月11日,于毅夫因病在長春逝世,終年79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遼寧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杜者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杜者蘅(1909-1975),遼寧開原人,曾任遼寧省第一任省長??箲?zhàn)勝利后,他奉命回東北工作,歷任西安地委(遼北三地委)副書記、專署專員,遼北二地委副書記、代理書記,遼北省政府秘書長、代理省主席,遼寧省人民政府秘書長兼任財政廳長、民政廳長、高等法院院長及財經(jīng)委員會副書記等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新疆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包爾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包爾漢·沙希迪(1894年—1989年8月27日),男,維吾爾族,出生于俄國喀山省特鐵什縣,新疆阿克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創(chuàng)始人和第一位領(lǐng)導(dǎo)、學(xué)者、社會活動家。主要著作有《維漢俄辭典》《新疆五十年》,史學(xué)論文《論阿古柏政權(quán)》《再論阿古柏政權(quán)》,劇本《火焰山的怒吼》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49年1月,任新疆省主席。9月,發(fā)出起義通電,實現(xiàn)新疆和平解放。 1953年后,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三、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協(xié)主席、中國伊斯蘭教協(xié)會主任、名譽會長、第一、二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并任中國印尼友好協(xié)會會長、中國阿聯(lián)友好協(xié)會會長、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亞非團結(jié)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非洲人民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亞非學(xué)會副會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河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楊秀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楊秀峰(1897-1983)河北省遷安縣人。字秀林。早年參加五四運動。1929年赴法國留學(xué)。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赴蘇聯(lián)學(xué)習(xí)。1934年回國后,在北平、天津文化界從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參加了“一二·九”運動??谷諔?zhàn)爭時期,組建冀西抗日游擊隊。后歷任冀西抗日游擊隊司令員、河北抗戰(zhàn)學(xué)院院長、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lián)合辦事處主任、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主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華北人民監(jiān)察院院長。建國后,歷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北省委常委、高教部部長、國務(wù)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教育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xué)會和法學(xué)會名譽會長。中共八屆中央委員。1983年11月在北京病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山西省的第一任省長是程子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程子華?。?905—1991) 山西運城人。1922年考入太原國民師范。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2月,考取黃埔軍校武漢分校。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1929年后,到國民黨軍隊中做兵運工作。1931年4月到中央蘇區(qū)工作,先后任紅三十五軍第三七團團長, 獨立第三師師長,紅五軍第四十師師長、第四十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十四師師長,第二十二師師長,粵贛軍區(qū)代參謀長,參加了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月在第二次中華蘇維埃代表大會上,被授予二等紅星獎?wù)?。同?月,任紅二十五軍軍長,11月,率部進行長征。1948年10月,任東北軍區(qū)第二兵團司令員。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備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9年4月后,任第四野戰(zhàn)軍第十三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拔幕蟾锩敝惺艿狡群?、關(guān)押。1975年以后,到中央黨校讀書班學(xué)習(xí)。1978年3月,任民政部部長、黨組書記。1980年8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曾任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wù)委員;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甘肅省的第一任省長是鄧寶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鄧寶珊(1894年11月10日-1968年11月27日),名瑜,字寶珊,甘肅天水人,是民國時期縱橫西北幾十年的智囊人物,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是國軍的陸軍上將,西北軍的重要將領(lǐng)。辛亥革命時,曾參加新疆伊犁起義。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肅省省長;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民革中央副主席和全國政協(xié)常委。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4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陜西省的第一任省長是馬明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馬明方(1905年12月14日-1974年8月14日),男,漢族,陜西米脂人,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曾任</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務(wù)委員會委員。在近5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馬明方歷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4年8月14日逝世,終年69歲。1979年12月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江蘇省的第一任省長是譚震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譚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漢族,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wù)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2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譚震林擔(dān)任首任政府主席。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江西省的第一任省長是邵式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邵式平(1900.1.27-1965.3.24),江西弋陽縣邵家坂人,是我黨我軍早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的農(nóng)民運動領(lǐng)袖。1949年6月南下,毛澤東親自點名擔(dān)任江西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9月參加政治協(xié)商會議并出席開國大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邵式平是弋橫暴動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是閩浙贛蘇區(qū)和紅十軍的創(chuàng)建者與領(lǐng)導(dǎo)者之一,是閩贛蘇區(qū)的創(chuàng)建人和主要領(lǐng)導(dǎo)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湖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李先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1992年6月21日),生于湖北黃安(今紅安)李家大屋。9歲讀私塾。12歲起先后在家鄉(xiāng)和漢口學(xué)木工。1926年10月參加農(nóng)民運動,任鄉(xiāng)農(nóng)民協(xié)會執(zhí)行委員。1927年11月率領(lǐng)家鄉(xiāng)農(nóng)民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并擔(dān)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領(lǐng)導(dǎo)工作,參與長征。1949年5月起,主持湖北省黨、政、軍全面工作。80年代后,曾先后擔(dān)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xié)主席等職務(wù)。李先念于1992年6月21日逝世,享年83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貴州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楊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楊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楊世峻,湖南瀏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同年由團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谷諔?zhàn)爭時間,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參加了在全縣、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婁山關(guān)、四渡赤水等的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1縱隊司令員,在魯西南戰(zhàn)役中創(chuàng)造了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姑涝陂g,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貒?,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1歲,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中共聞名的“三楊”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50年1月楊勇兼任貴州軍區(qū)司令員和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入軍事學(xué)院高級系學(xué)習(x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2.廣東省的第一任省長是葉劍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葉劍英(原名葉宜偉,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男,漢族,廣東省梅州市梅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chuàng)建者和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早年曾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參與北伐戰(zhàn)爭。1927年12月,組織廣州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dān)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3.福建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張鼎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張鼎丞(1898年12月-1981年12月16日),出生于福建永定,閩西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華東軍政委員會原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張鼎丞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參加并領(lǐng)導(dǎo)了龍巖、永定、 上杭等縣的農(nóng)民武裝暴動,解放戰(zhàn)爭時期擔(dān)任華中軍區(qū)司令員。1949年7月,</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張鼎丞</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與葉飛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南下解放福建,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qū)政委,領(lǐng)導(dǎo)福建軍民順利進行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復(fù)革命老區(qū)生產(chǎn)。1981年12月16日,張鼎丞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4.吉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周持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周持衡(1915~1986.6.18),浙江紹興人。山東大學(xué)肄業(yè)。建國后,歷任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50.04-52.03),水電部大伙房水庫工程局副局長,遼寧省水電廳副廳長、水利設(shè)計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水利局局長,遼寧省副省長、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5.內(nèi)蒙古的第一任省長是烏蘭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烏蘭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出生于內(nèi)蒙古土默特左旗,畢業(yè)于莫斯科中山大學(xué),上將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副主席,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烏蘭夫把畢生精力獻(xiàn)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為民族團結(jié)復(fù)興和祖國統(tǒng)一繁榮建立卓越的功勛,曾獲一級解放勛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內(nèi)蒙古分局書記、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內(nèi)蒙古軍區(qū)司令員兼政委。1988年12月8日,烏蘭夫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6.青海省的第一任省長是趙壽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趙壽山(1894年-1965年6月20日),原名趙生齡,生于陜西戶縣北鄉(xiāng)(現(xiàn)西安市鄠邑區(qū)渭豐鎮(zhèn))定舟村。1924年春參加楊虎城部隊,歷任排、連、營、團、旅、師、軍長,集團軍總司令。1947年進入解放區(qū),1948年1月任西北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陜西省省長。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7.河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吳芝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吳芝圃(1906年-1967年10月19日),男,原名吳殿祥,又名吳念庵、吳純甫,河南杞縣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河南省省長,中共河南省委第2書記、第1書記,河南省軍區(q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67年10月19日在廣州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8.山東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康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康生(原名張宗可,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字少卿,筆名魯赤水,中國山東膠南縣(今屬山東青島市黃島區(qū))人,曾擔(dān)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副委員長等重要職務(w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康生在1966年后,與林彪、江青等相互勾結(jié),是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員之一,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中共中央開除其黨籍,撤銷悼詞,將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寧夏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潘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潘自力(1904年-1972年),原名潘自勵,又名潘鼎九。陜西華縣棗園村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先后擔(dān)任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后又任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zhàn)軍第二兵團政治部主任和十九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先后任中國駐朝鮮、印度、尼泊爾、蘇聯(lián)等國特命全權(quán)大使。1972年5月22日在山西霍縣“五七干?!笔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寧夏省委書記、寧夏軍區(qū)政委、寧夏人民政府主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四川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李井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李井泉(1909年11月1日-1989年4月24日),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yōu)秀的政治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川西區(qū)委第一書記、川西軍區(qū)政委兼行署主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第一書記、省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省政府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副書記、西南軍區(qū)副政委、西南協(xié)作區(qū)主任委員等職。1958年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60年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成都軍區(qū)第一政治委員、西南局三線建設(shè)委員會主任。是中共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共十二屆中顧委常委,1989年4月在北京病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1.浙江省的第一任省長是譚震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譚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漢族,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wù)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4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譚震林擔(dān)任首任政府主席。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2.安徽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曾希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曾希圣(1904~1968年),曾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先后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副參謀長、山東野戰(zhàn)軍第7師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工作部部長,第二野戰(zhàn)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qū)司令員。中共皖北區(qū)委書記兼第三野戰(zhàn)軍皖北軍區(qū)司令員、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區(qū)委書記,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處書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3.湖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王首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王首道(1906年4月13日-1996年9月13日),湖南瀏陽人。原名王芳林,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第二任部長、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第一任會長。1950年4月至1952年3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他是新中國交通運輸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第八、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96年9月13日逝世,享年90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4.云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陳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陳賡(原名:陳庶康,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生于湖南湘鄉(xiāng),出身將門,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秀領(lǐng)導(dǎo)者。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xué)習(xí),畢業(yè)后,留校任副隊長、連長。1926年赴蘇聯(lián)學(xué)習(xí),翌年回國并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1931年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師長。1932年負(fù)傷到上海就醫(yī),1933年3月因叛徒出賣被捕,5月經(jīng)中共組織和宋慶齡等營救脫險到中央革命根據(jù)地,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步兵學(xué)校校長。長征中任中央縱隊干部團團長,到陜北后任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谷諔?zhàn)爭期間,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qū)、太岳縱隊、晉冀魯豫軍區(qū)第四縱隊、中原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云南軍區(qū)司令員,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61年3月,陳賡在上海病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5.廣西省的第一任省長是張云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張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耍瑲v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任黨的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委員。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6.海南省的第一任省長是梁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梁 湘(1919年11月6日-1998年12月13日),男,廣東開平人,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深圳市委書記,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1989年9月14日,被撤銷海南省委副書記、常委、委員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長職務(wù)。1998年12月13日,梁湘在廣州病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7.西藏自治區(qū)的第一任省長是阿沛·阿旺晉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阿沛·阿旺晉美(1910年2月-2009年12月23日),藏族,西藏拉薩人。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fā)展協(xié)會會長。1952年任西藏軍區(qū)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6年任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秘書長。1959年任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副主任、代主任。1965年后任西藏自治區(qū)人民委員會主席、自治區(qū)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區(qū)人大常委會主任、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三、第八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55年獲一級解放勛章。2009年12月23日16時50分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28.上海市市長 陳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chǎn)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lǐng)導(dǎo)人,軍事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1972年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9.北京市市長 聶榮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聶榮臻(聶雙全,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駢,出生于重慶江津吳灘鎮(zhèn),畢業(yè)于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xu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深受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4年到蘇聯(lián)學(xué)習(xí)。北平解放后,任平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wù)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0 .天津市市長 黃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黃敬(1912年-1958年2月10日),原名俞啟威,又名俞大衛(wèi),俞明震之孫,祖籍浙江紹興,生于北京。曾任天津市委書記兼市長,第一機械工業(yè)部部長、黨組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1,賀 龍,原名賀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中華革命黨。曾任縣討袁護國軍總指揮,湘西護國軍營長,靖國軍團長,四川警備旅旅長,混成旅旅長,建國川軍師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8月參加領(lǐng)導(dǎo)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軍長,中共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紅二軍團總指揮兼紅二軍軍長,紅三軍軍長,紅二、六軍團總指揮兼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湘鄂川黔軍區(qū)司令員,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935年率部長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八路軍120師師長、120師軍政委員會書記,指揮曹家莊戰(zhàn)斗、陳莊戰(zhàn)斗等一系列戰(zhàn)斗,使日軍傷亡慘重。同時率部開辟晉西北抗日根據(jù)地。1939年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冀中區(qū)總指揮部總指揮。1940年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晉西北軍政民聯(lián)合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部參加百團大戰(zhàn)。1942年到延安,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司令員。1945年當(dāng)選為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箲?zhàn)勝利后,任晉綏軍區(qū)兼晉綏野戰(zhàn)軍司令員、第一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區(qū)司令員、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建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西南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wù)院副總理兼國家體委主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6年當(dāng)選為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國防工業(yè)委員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賀龍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幫、林彪等人的迫害,不幸于1969年6月9日逝世,終年73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3,徐向前 1901年生,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五臺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曾任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教導(dǎo)營教官、參謀、副團長。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xué)校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wèi)隊第六聯(lián)隊長。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xué)代校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華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后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wù)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第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中共第七、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90年9月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4,冼恒漢(1911年9月30日-1991年11月19日),壯族,廣西田陽縣四那村塘憑屯人。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團、師、旅政治委員,縱隊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蘭州軍區(qū)政治委員,中共甘肅省委書記等職。先后參加湘鄂川黔蘇區(qū)反“圍剿”、長征、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和軍隊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1949年9月青海省城西寧解放后,任軍管會主任。 1955年蘭州軍區(qū)成立,任政治委員和軍區(qū)黨委書記,后曾任甘肅省革委會主任、省委-兼革委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冼恒漢離職后撰寫約十多萬字回憶錄《風(fēng)云八十載》,1991年11月19日病逝于蘭州。他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中共第九、第十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5,周士第(1900.9.9—1979.6.30),廣東樂會(今海南瓊海)人。192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生涯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第1營營長、團參謀長、代理團長、團長,第25師師長,八路軍第120師參謀長,晉西北軍區(qū)參謀長,晉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北軍區(qū)第1兵團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等職。參加北伐戰(zhàn)爭、南昌起義、長征、百團大戰(zhàn),指揮晉北戰(zhàn)役,協(xié)助徐向前指揮晉中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參與指揮扶郿戰(zhàn)役和秦嶺戰(zhàn)役,連續(xù)解放漢中、廣元、劍閣、江油、綿陽等40多座縣城,參與指揮抗美援朝戰(zhàn)爭防空作戰(zhàn)。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9年6月30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9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6,葉飛(1914年5月7日—1999年4月18日),原名葉啟亨,曾用名葉琛,軍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zhèn),生于菲律賓奎松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葉飛幼年回國求學(xué),求學(xué)期間開始參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先后參加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曾任第六屆、 第七屆全國人大委會副委員長兼華僑委員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7。饒正錫 字重遠(yuǎn)。1911年5月14日生于湖北省鐘祥縣(今為市)塘港鎮(zhèn)一個小商人家庭。1926年初,經(jīng)原三育小學(xué)校長介紹入武昌博文書院讀書。在此他除受到國文、數(shù)學(xué)教育外,還較扎實地學(xué)習(xí)了英語,成為爾后革命隊伍中少有的具有英語能力的領(lǐng)導(dǎo)干部。參加紅軍兩次攻打長沙的戰(zhàn)場救護工作,1933年8月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fā)的三等紅星獎?wù)隆?934年10月,升任紅3軍團衛(wèi)生部部長。參與領(lǐng)導(dǎo)陜甘寧邊區(qū)部隊的衛(wèi)生工作和培養(yǎng)醫(yī)務(wù)工作干部,曾在延安主持創(chuàng)辦制藥廠,編印出版《抗戰(zhàn)新藥集》和《國防衛(wèi)生》等刊物,為推動和提高解放區(qū)的醫(yī)療和衛(wèi)生水平做出貢獻(xiàn)。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教導(dǎo)旅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6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軍第6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保衛(wèi)延安和解放西北諸戰(zhàn)役及進軍新疆。新中國成立后,任第22兵團副政治委員,中共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委書記、市長。1953年起調(diào)赴北京,任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部長、部長兼政治委員、總后勤部副部長兼衛(wèi)生部部長、總后勤部顧問。1977年12月任總后勤部副部長。1980年12月至1987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紀(jì)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78、1982年當(dāng)選為中共中央紀(jì)律檢查委員會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8,蘇振華(1912年6月2日—1979年2月7日),男,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三墩鄉(xiāng)戴家鋪村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畢業(yè)于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xu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蘇振華在革命生涯中,歷任排長、連政委、團黨總支書記、師經(jīng)理處政委、團政治處主任、團政委、大隊大隊長、旅政委、縱隊政委、軍區(qū)副政委、兵團政委、軍區(qū)政委、軍區(qū)司令員、省委書記等職,參加平江農(nóng)民撲城暴動、長沙戰(zhàn)役、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東征戰(zhàn)役、潘溪渡戰(zhàn)斗、平原游擊戰(zhàn)、邯鄲戰(zhàn)役、巨金魚戰(zhàn)役、魯西南戰(zhàn)役、高山鋪戰(zhàn)役、宛東戰(zhàn)役、豫東戰(zhàn)役、鄭州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渡江戰(zhàn)役、西沙群島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蘇振華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政委、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海軍第一政委、中央軍委常委、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等職,對加速海軍現(xiàn)代化建設(shè)起了重要作用,為人民海軍的發(fā)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9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7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9,蕭勁光(1903年1月4日-1989年3月29日),出生于湖南長沙,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蕭勁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為人民海軍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xiàn)。1989年3月29日,蕭勁光在北京病逝,享年86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0,譚 政(1906-1988年),原名譚世銘,號舉安,1906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湘鄉(xiāng)。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國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秀領(lǐng)導(dǎo)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軍總指揮部特務(wù)營任文書、書記。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92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政治部訓(xùn)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后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東北軍區(qū)兼東北野戰(zhàn)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zhàn)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中局常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qū)暨第四野戰(zhàn)軍第三政委,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副書記,解放軍監(jiān)察委員會書記,中央軍委常委等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1,黃克誠(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曾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抗戰(zhàn)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qū)黨委書記??箲?zhàn)勝利后,進軍東北,領(lǐng)導(dǎo)創(chuàng)建西滿根據(jù)地,任西滿軍區(qū)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政委,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qū)政委、東北野戰(zhàn)軍第二兵團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建國后,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后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副省長,中央軍委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建國初期全國主要城市第一任市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北京:葉劍英 聶榮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上海:陳 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天津:黃 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沈陽:陳 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長沙:閻子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哈爾濱:劉成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7,石家莊:柯慶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8。蘭州:吳鴻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西安:賈拓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鄭州:宋致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西寧:孫 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2,呼和浩特:阮慕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3,拉薩:崔顆.頓珠次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4,南京:劉伯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5,武漢:吳德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6,重慶:陳錫聯(liá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7,南寧:莫文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8。昆明:潘朔端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烏魯木齊:饒正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濟南:郭子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1,銀川:葉錫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2,南昌:鄧 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3,廣州:葉劍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4,福州:韋國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5,??冢悍贾?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6,貴陽:秦天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7,成都:周士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8,杭州:譚震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9,長春:鄒大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0,合肥:鄭抱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中國建國初全國各省政府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北京市市長 聶榮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天津市市長 黃敬</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 楊秀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程子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烏蘭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遼寧省人民政府主席 杜者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 周持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黑龍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于毅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上海市市長 陳 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江蘇省人民政府主席 譚震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1,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譚震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2,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 曾希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3,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 張鼎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4,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邵式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5,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 康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6,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吳芝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7,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 李先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8,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王首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9,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 葉劍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張云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1,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 李井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2,貴州省人民政府主席 楊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3,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陳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4,西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 阿沛·阿旺晉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5,陜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馬明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6,甘肅省人民政府主席 鄧寶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7,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 趙壽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8,寧夏省人民政府主席 潘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9,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 包爾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國各省創(chuàng)立時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遼寧省:民國時期,1929年改奉天省為遼寧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黑龍江?。?907年清末設(shè)</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黑龍江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吉林省:1907年清末設(shè)吉林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南?。?369年元朝設(shè)河南江北行省,“河南”始成為省級政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東?。?344年元代,在山東地區(qū)設(shè)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行省下設(shè)路、府、州、縣,形成了四級地方行政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河北?。褐腥A民國成立后,當(dāng)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后因直隸省名不符實,以地在黃河以北,于1928年改為河北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山西?。?lt;/b><b style="color:rgb(237, 35, 8);">1369年清代正式定名為山西省,名稱沿用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川省:1271年元代開始,四川地區(qū)被設(shè)立為“四川等處行中書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貴州?。?413年(明永樂十一年)設(shè)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274年元朝在云南地區(qū)設(shè)置了云南行省,并設(shè)立了云南諸路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疆?。?949年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西 藏: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甘肅?。?286年元代設(shè)甘肅行中書省,管轄黃河以西地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青海省:民國時期1928年正式定名“青海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寧 夏:1957年寧夏成為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內(nèi)蒙古:1947年:內(nèi)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成立,標(biāo)志著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誕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南?。嚎滴跞辏?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湖北?。?lt;/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北為湖北省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廣東?。好骱槲涠辏?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廣西?。?949年廣西全境解放,設(shè)立廣西省人民政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臺灣?。?885年康熙年間正式設(shè)立臺灣行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福建?。?278年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設(shè)立福建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浙江省:1366年設(shè)江浙行中書省,浙江首次成為省級行政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蘇省:1667年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安徽省:1667年拆分為江蘇、安徽兩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海南?。?988年設(shè)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香 港:1997年設(shè)立特別行政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澳 門:1999年設(shè)立特別行政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陜西?。涸猎辏?286年)正式設(shè)陜西行省,并將今陜西南部地區(qū)并入管轄;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江西?。?277年元朝設(shè)江西行省,轄區(qū)包括今江西及廣東部分地區(qū),實行行省制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天津市: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北京市: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chǎn)黨達(dá)成和平協(xié)議,率領(lǐng)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北京和平解放。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jì)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上海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qū)和10個郊區(qū)。</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本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向作者致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