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遺產(chǎn)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占地100余萬平方米,保存建筑約9000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英武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滅亡后,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jié)。1914年,于外朝區(qū)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于內(nèi)廷區(qū)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xiàn)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筑,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表、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xiàn)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游覽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北京中軸線故宮博物院外朝(前朝)三大殿建筑群、內(nèi)廷(后寢)建筑群以及東、西六宮等建筑群。接下來,參觀、游覽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御花園。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 故宮博物院 內(nèi)廷區(qū)域地圖。</p> <p class="ql-block">故宮御花園,位于坤寧門以北。下圖為 坤寧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坤寧門建筑,以及門前精美的漢白玉石雕,由此可以進入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位于北京故宮中軸線最北端。在坤寧宮以北,正中有坤寧門通園內(nèi)。東南、西南兩隅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下圖為 進入故宮博物院-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建于明代,原為帝后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yǎng)、藏書、讀書等用途。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以欽安殿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cè)鋪展多處亭臺樓閣。園內(nèi)奇石遍布,佳木蔥蘢,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御花園正中有坤寧門和園內(nèi)相通,東南、西南兩隅設門,可通東西六宮。下圖為 御花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故宮博物院御花園。(中間道路為中軸線)</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 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之后屢有增修,現(xiàn)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園內(nèi)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四周鋪展亭臺樓閣。園中奇石羅布,古木蔥郁,為明清帝后、妃繽休憩游賞之處。 視頻為 在坤寧門,拍攝游客聚集游覽的御花園。</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是一處以建筑為主體的宮廷式花園,有大小建筑物二十余座,結(jié)構(gòu)精巧多樣,間有山石樹木、花池盆景和五色石子通道,以布局緊湊、古雅富麗取勝。下圖為 御花園連理柏,古時稱合歡樹,枝干相連,形態(tài)奇特。在御花園內(nèi)有一株檜柏,胸徑1.3米,高15.6米,冠幅14.7米,是故宮最大的樹。</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連理柏。</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古柏參天,奇花異草(夏季),珍石羅列,幽靜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古木蔥蘢,古柏藤蘿,皆為百年物,將花園點綴的情趣盎然。據(jù)了解,園內(nèi)現(xiàn)存古樹160余棵,散布在園內(nèi)各處。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古柏藤蘿。</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園景大致分為三路,主體建筑為五間重檐的欽安殿;殿后左方為疊石假山-堆秀山,上筑御景亭,每逢重陽節(jié),帝后在此登高;殿后右方為延暉閣,與御景亭遙相對峙。下圖為 游客聚集觀看大香爐。</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其他建筑,如摛藻堂、凝香亭、萬春亭、絳雪軒、千秋亭等依地形安排,寓變化于嚴整之中,富有庭院特色。</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大香爐上的獸首。</p> <p class="ql-block">四季亭 御花園有四座亭子代表四季,東側(cè)萬春亭為春,浮碧亭為夏,西側(cè)千秋亭為秋,澄瑞亭為冬。加上這四座亭,園中共有亭式建筑12座。下圖為 御花園東部,萬春亭建筑。(春)</p> <p class="ql-block">據(jù)觀察,御花園內(nèi),以萬春亭、千秋亭,浮碧亭、澄瑞亭最具特色。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玲瓏別致,疏密合度。萬春亭(東面)與千秋亭(西面)為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組成十字形平面的多角亭,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tǒng)理念。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下圖為 萬春亭建筑頂部特寫。</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萬春亭建筑室內(nèi),頂部精妙絕倫的金龍藻井。</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浮碧亭(東面)與澄瑞亭(西面)為橫跨水池之上的方亭,朝南一側(cè)伸出抱廈。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浮碧亭建筑。(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游客們在浮碧亭內(nèi)休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萬春亭建筑。換個角度拍攝。</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精美絕倫,御花園內(nèi)萬春亭建筑頂部特寫。</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珍奇古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檜柏 胸徑1.3米,高15.6米,冠幅14.7米,是故宮最大的樹。(明朝 樹齡約400年)</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園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欽安殿,天一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天一門前的鎮(zhèn)獸。</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放置有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尤為珍貴,沿路觀賞,妙趣無窮。下圖為 欽安殿建筑前,珍石羅列,幽靜雅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天一門前裝飾、裝潢,奇珍異石。</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原為帝后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yǎng)、藏書、讀書等用途。園內(nèi)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園內(nèi)奇石遍布,佳木蔥蘢,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p> <p class="ql-block">選秀女 清朝宮廷選秀女的活動在御花園舉行,具體位置有兩說:一說在延暉閣,一說在坤寧宮之北。清朝宮廷選秀女的范圍只限在八旗之內(nèi),并不涉及其他人,對社會的騷擾和影響并不大。但旗人之中,皇后和妃繽的親姐妹和下嫁公主的女兒不在備選之列。候選女子的年齡從15歲(虛歲)開始預選,5年之內(nèi)未被選中便允許不再備選,可自行擇配成家。</p> <p class="ql-block">選進宮的秀女或備內(nèi)廷主位,即是說也許會被皇帝看中,成為妃繽。比如慈禧便是以秀女身份入宮,成為皇太后的。其他的秀女或與皇子、皇孫栓婚,或為親王、郡王指婚,也或為親王、郡王之子指婚。</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建筑與園林交相輝映。</p> <p class="ql-block">欽安殿 位于御花園正中偏北的高臺上,始建于明朝初年,重檐盝頂,中置鎏金寶頂,坐北朝南,五三開間。嘉靖年間殿周添建城垣,正南開天一門,東西墻開旁門,形成今天的規(guī)制。下圖為 御花園欽安殿,以及城垣。(墻垣外拍攝)</p> <p class="ql-block">欽安殿內(nèi)共有大小神龕11座,位居中央的三大兩小神龕內(nèi)供奉的是玄天大帝(也叫玄武大帝或真武大帝)。中央神龕內(nèi)明代所鑄巨型真武銅像披發(fā)跣足,身穿云氅,手持法劍,腳踏龜蛇,十分威武。欽安殿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的宗教性建筑,也是紫禁城最北面的一座宮殿。四象中北方之神是玄武,在此供奉玄武神是應天象之舉。(四象: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下圖為 欽安殿建筑重檐盝頂,中置鎏金寶頂。(墻垣外拍攝)</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欽安殿的香火常年不斷,皇帝每逢節(jié)慶也會親臨拈香行禮。據(jù)說玄武大帝有鎮(zhèn)火的神力,可保皇宮四季平安。明初,明仁宗病死在欽安殿。清朝時為避康熙皇帝名諱改“玄武”為真武。下圖為 欽安殿建筑(西側(cè)),重檐盝頂。(墻垣外拍攝)</p> <p class="ql-block">延暉閣 位于欽安殿西北側(cè),依墻而建,明時叫清望閣,是皇帝登臨賦詩的地方。清朝時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位皇帝常來此處休閑。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精美的延暉閣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延暉閣建筑特寫。</p> <p class="ql-block">四神祠以及假山。</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精美的園林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西部,千秋亭等建筑。 </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西部,千秋亭建筑。(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澄瑞亭內(nèi)建筑頂部,美輪美奐,精妙絕倫的金龍藻井裝飾。</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內(nèi),歷盡滄桑的百年古柏樹。</p> <p class="ql-block">御花園西部,左 千秋亭建筑。右 澄瑞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西部,澄瑞亭建筑。(冬)</p> <p class="ql-block">走近澄瑞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百年古柏樹。</p> <p class="ql-block">游客圍觀,百年古柏樹。</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精美的千秋亭建筑。換個角度拍攝。</p> <p class="ql-block">澄瑞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游客們在澄瑞亭內(nèi)休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西南側(cè),通往西六宮的通道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承光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午16點鐘前,游客陸續(xù)走向神武門出口。</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順貞門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御花園內(nèi),精美的浮碧亭建筑。</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 紫禁城北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建時,為避康熙皇帝玄燁名諱而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作為皇宮和后門,是宮內(nèi)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蠶壇時,由神武門正門出入。清代選秀女時,待選的秀女由神武門偏門進入。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神武門。(內(nèi)側(cè))</p> <p class="ql-block">游客通過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北門神武門。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上,景山公園正門、山頂萬春亭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北門神武門,以及神武門外廣場。游客們意猶未盡,流連忘返。</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北靠鎮(zhèn)山(景山)面向朝陽,其左前方為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右前方為社稷壇(今中山公園),雄偉壯麗,盡顯天朝的泱泱氣度。故宮無論在總體布局還是在建筑形式上,都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的等級禮制和帝王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故宮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載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匯集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代表了中國優(yōu)秀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參觀、游覽過程中,讓我們再一次深刻感悟到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博大精深。下圖為 參觀、游覽結(jié)束,游客有序離開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紫禁城外護城河、神武門、紫禁城城墻、角樓,籠罩在一片金色的晚霞中。美輪美奐,美不勝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