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這些年,人們對方言的重視,可謂是空前的。尤其是網(wǎng)絡公眾號上,關于方言的文字像雪片一樣。</p><p class="ql-block"> 挑選著讀一讀,了解一下各地的方言,也是一件趣事。</p><p class="ql-block"> 方言嘛,肯定都是口耳相傳的,多數(shù)是沒收錄到《詞典》里的,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的語言詞匯。</p><p class="ql-block"> 大多數(shù)方言詞語用的字,都可以從古文字里找到出處。而有些,卻很模糊,很難分辯清楚。原因之一,就是一件事物,有好幾種說法。</p><p class="ql-block"> 比如,人們平時使用的工具器具,一些文字里作“家什”。而在青海方言里,有“家私”,“傢俬”,“家使”等說法。</p><p class="ql-block"> 曾經,省城西寧的一家家具店的招牌還寫成“XX家俬”。</p><p class="ql-block"> 先說說“傢俬”,據(jù)我考證,古文字里沒有“俬”這個字。據(jù)說,廣東,福建,香港等地,把桌椅板凳箱子柜櫥等這些家具叫“家私”(僅僅只是這個詞的方言發(fā)音)。后來,詞義擴展,所指變成了所有工具、家俱、器具。</p><p class="ql-block"> 而且,不知道是誰,把“家私”改成了“傢俬”。</p><p class="ql-block"> 據(jù)分析,由家什的“什”,家俱的“俱”衍生出來的,強調“亻”偏旁。而且,與成套的組合家具的出現(xiàn)不無關系。</p><p class="ql-block"> 把“私”改成“俬”,只能說明這是一種民間行為,并未得到官方和學術界認可。</p> <p class="ql-block"> 據(jù)了解,在粵、閩方言區(qū),把家具叫“家私”由來已久。但“俬”這個字,《康熙字典》,舊版的《現(xiàn)代漢語字典》里查不到。后來的某些《字典》里雖說有,但只是配詞字,并未列入獨立字。這種情況,其他地方也是有的,如陜西的“biang biang面”。</p><p class="ql-block"> “家私”,古代時指家里的私事,也指家產。后來慢慢變成家中一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家具。如:席、床、屏風、鏡臺、桌、椅、柜等。再后來,指大件家具,如大衣柜,書桌,面柜等。</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家私”,一般都是指我們所說的家具,即箱子、柜子、桌子凳子這些用具,勞動工具和其它生活工具不屬于“家私”之列。</p><p class="ql-block"> 但再后來,全部都包括了。比如,把鐵鍬叫“家私”,雖說有點別扭,但也能說得過去。</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里,不屬于家具的那一部分家私叫“家使”。</p><p class="ql-block"> 使,即使用,使喚。這種使喚,不同與“家私”,即外地人所說的“家伙什”(家伙事),也就是偏重于工具類的家具。此類家使,青海還有一個叫法:“加把家使”。直接解釋是,即安裝了把柄的家伙什,泛指各種工具。</p><p class="ql-block"> 如,過去家里蓋房子,得請“掌尺”,泥水匠。事情談妥,往往會強調一句:“把你的家使帶上”。因為,有些專用工具,只在匠人那里有。</p> <p class="ql-block"> 俗話說:“人精不如家使妙”,匠人沒有工具,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開。</p><p class="ql-block"> 又因“使”,在青海方言里與“私”同音。因此,青海方言里的“家使”,“家私”也是分辨不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家什”,古代起初指粗什的器具,如磨、石質?窩、大水缸等。與之相對的叫“細軟”,如首飾,配飾,金銀玉寶石等物。</p><p class="ql-block"> 家什這種說法青海方言里也是有的,如海東地區(qū),抄河州口音的地方,都叫家什。但是,是“家什”還是“家使”,也無法說清楚。因為,河州口音地區(qū)的方言里“使”與“什”同音。</p><p class="ql-block"> 而西寧“河湟”口音卻是“私”與“使”同音。</p><p class="ql-block"> 我認為,“家什”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這是古漢語用詞。</p><p class="ql-block"> 另外,青海方言里的“加把家使”與內地的“家伙什”異曲同工,都含有詼諧幽默意味,屬于詼諧詞匯。</p><p class="ql-block"> 總結如下:</p><p class="ql-block"> “家什”,漢語規(guī)范用詞,即古代的“通語”用詞。使用范圍很廣,幾乎全國各地都有。</p><p class="ql-block"> “家使”,疑似青海的地方方言。</p><p class="ql-block"> “傢俬”,閩、粵方言,由家私訛傳而來。</p><p class="ql-block"> 那么, “傢俬”一詞是如何落戶青海的呢?</p> <p class="ql-block"> 這與幾十年前的社會變革有關。</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青海先富起來的是小商小販。而西寧東關的回族,是80年代初期青海經商的先行者。</p><p class="ql-block"> 那個時候,家里如果沒有一處店面,沒人“跑廣州”,小伙子再優(yōu)秀,姑娘們都不愿意嫁他。</p><p class="ql-block"> 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階段,進入青海的小商品,大多從廣東來。</p><p class="ql-block"> 后來,青海人開始大家具,擺闊氣了。浙江木匠一下子火了,打家具成為一種風氣。</p><p class="ql-block"> 姑娘們要嫁人,要求小伙子備齊“三轉一機帶咔嚓”(有的叫“三轉一響”),所指有所不同,大致上是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照相機,錄放機,收音機等這些東西。</p><p class="ql-block"> 不幾年,姑娘的身價又長啦!三轉一響,外加36條腿(又說72條腿,各種家具得置辦齊)。為娶媳婦哪會兒,就這樣。</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人們口袋里錢一多,浙江木工的家具被廣東福建的實木家具沖擊。這樣,廣東那邊的 “傢俬”一詞也隨之而來。有些家具店該改名 “傢俬城”,顯得更前衛(wèi)時尚。</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勝,青海省共和縣人,上世紀六十幾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青海省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協(xié)會會員,原海南州書畫家協(xié)會主席,海南州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