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科舉應(yīng)試指南一一艱難的平衡(11)</p><p class="ql-block"> 意料之外的結(jié)果與“高考移民”:</p><p class="ql-block"> 在實行分省取中制之后,清代的科舉制度,實際上無論是學(xué)額還是鄉(xiāng)、會試中額,均以此原則貫徹到底。</p> <p class="ql-block"> 鄉(xiāng)試(舉人)、會試(進士)中額具體分配至各個省份;童生,也就是秀才,更分配到了各府。</p> <p class="ql-block"> 這樣的名額分配也只是按住葫蘆浮起瓢。畢竟在會試之后的殿試里,清代科舉一甲高度集中于江蘇、浙江兩省,其中,江蘇共出一甲進士110名,浙江共出進士81名,兩省合計占全國一甲進士的58.5%。</p> <p class="ql-block">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哪個地方,科舉考試的難度在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19世紀清代人口超4億,但朝廷并無擴招,以致于“生員開始,到成為進士,只有三千分之一機會”。甚至不如今天買兩塊錢雙色球彩票中到10錢的五等獎概率(1/2728)。</p> <p class="ql-block"> 清代科舉的分區(qū)定額建立在戶籍應(yīng)試的基礎(chǔ)上。當(dāng)然也有變通手段,即所謂寄籍應(yīng)試之法,指某一考生或其祖、父入籍至原籍之外的另一個地區(qū),該考生以新入籍地區(qū)的戶籍參加考試的方法,但其條件極為苛刻而難以達到。</p> <p class="ql-block"> 寄籍難以達到,于是有人就動了歪腦箏筋,考試作弊是其一,另一個辦法,就是“冒籍”。所謂冒籍就是假冒籍貫,說穿了就是古代“高考移民”。</p> <p class="ql-block"> 在整個大清帝國,只存在一個群體在科舉上處于“贏在起跑線上”的地位,這就是“旗人”。</p> <p class="ql-block"> 無論如何,滿清一朝,一個擁有當(dāng)時世界1/5以上人口,尋找到令統(tǒng)治者與五湖四海的應(yīng)試士子皆大歡喜的解決方案畢竟不太現(xiàn)實。如果要攀上科舉試場的巔峰,個人奮斗是不可或缺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