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起我在改革開放前期遇囧局,這事要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說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個時候計劃經濟弊端顯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企缺乏市場競爭力,效率低下,大量國企虧損嚴重,成為經濟改革的負擔??。</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市場化改革需求?: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后,確立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方向,要求改革國企以適應市場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個年代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期遇囧局,只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只要抓住關鍵點:形成“一子落、滿盤活”的局面;依靠改革應變局開新局,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既緊緊扭住關鍵,又強化改革協同,充分發(fā)揮改革的牽引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市紅都集團公司是北京市首批改革的試點單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2月28日,北京市商委將國企中的北京市紅都服裝公司、北京市紡織品公司(該公司從1949年花布公司改造過來,是一家經營45年的老公司,計劃經濟時期,是國家棉布票供給單位、一級批發(fā)企業(yè)),北京市勞保用品公司和北京市華表服裝公司組成集團公司。集團公司董事長由商業(yè)局副局長兼任,黨委書記由資歷老的馬金盈擔任,總經理由紅都時裝公司總經理張進輝擔任。原來四家公司撤銷,原各公司的科室的管理人員充實到重新組合的子公司和企業(yè)職工中專學校、第三產業(yè)公司的集體所有制企業(yè),幼兒園等單位實體(此時,繼續(xù)保留著計劃經濟時期國企的社會職能單位,如:承擔著社會青年就業(yè),成立集體所有制的第三產業(yè)職能,??擔社會保障職能,成立幼兒園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紅都集團公司下設二個辦公室、五個管理部門,即:董事長、總經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企業(yè)策劃部、商情業(yè)務部、財會管理部、安全保衛(wèi)部、后勤管理部。下設子公司40多家,是二級法人代表管理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初,重新組合時,我被安排在企業(yè)策劃部。是主要負責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部門職能;負責集團公司的企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劃、為子公司制定年度任務指標及考核指標、指導、督查、整改各子公司經營狀況、推進企業(yè)向市場經濟化轉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任職期間,先后撰寫了“集團公司五年發(fā)展規(guī)劃”、“北京市紅都集團公司前門紡織品公司調查報告”、“北京市安化樓紡織公司經營整改辦法”(給企業(yè)開處方)、“北京市紅都集團公司第三產業(yè)公司經營管理辦法”、“利用固定資產的閑置開發(fā)寫字樓經營的發(fā)展思路”等重量級報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5年底,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劉連勇,副總經理鞏福江找我談話,讓我擔任昌平遠郊區(qū)的輕紡公司總經理(子公司),并且說,只要你能夠接任,有什么困難和條件都可以提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昌平輕紡公司原先是由昌平區(qū)紡織品公司與北京市輕紡公司合并而成。由原先兩套領導班子,四位黨政一把手組成的新公司。公司從1994年到1995年組成新的公司以來,領導班子不團結,人心渙散,經營一直虧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決定我上任之前,這件事后來才知道,曾經找了過幾位候選人去擔任總經理,都說出各種理由,沒有人去上任,最后才找我談話,談了幾次,最后表了態(tài),接受上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我提出三個條件:一是找一名書記作搭檔,共同管理企業(yè),要求資歷經驗豐富的政工干部擔任書記;二是請集團公司挑選一名業(yè)務副總經理;三是我保證在三年內扭虧為贏,三年期滿后,要求集團公司調我回市內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集團領導同意我的要求,讓我提名選書記上任,提名一位業(yè)各技術好的擔任副總經理,結果找書記人選,誰都不去,因為郊區(qū)交通不便,每天上下班乘公交車需要4個多小時,很辛苦。找政工干部談話,都說出各種理由,不愿意去;找副手也不愿意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沒有辦法,我只好帶了幾位業(yè)務骨干,一起上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于1995年12月份上任,上任的第一年做了三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件事:摸清家底,清理庫存、甩掉包袱、輕裝上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的公司成立運轉至今,發(fā)現庫存商品1200萬元。其中滯銷商品700多萬元,資金周轉率低下,企業(yè)出現虧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為了解決滯銷商品的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采取 分類別分品種,動員全體員工與工資掛鉤,分指標分任務銷售,發(fā)揮全體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人人動起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組織大眾商品與商業(yè)公司,平價稍售合作(我公司無利潤銷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聯系專業(yè)商場、商店合作,將滯銷商品,削價批發(fā)銷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經過二年的努力,庫存滯銷商品,賣出了600多萬元,回收資金500萬元,銷價損失100多萬元,但企業(yè)回收了資金 減輕了企業(yè)資金周轉的困難,企業(yè)資金年周轉率開始上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件事,著力解決資金歷史遺留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輕紡公司的歷史遺留問題有三筆財務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筆財務賬上有50萬元資金借貸。這件事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一家布鞋廠,由于廠方缺乏資金開發(fā)新產品。在原先合并前的昌平公司,由昌平區(qū)政府出面擔保(那個時期還處計劃經濟過渡時期),將50萬元借貨給集體所有制的鞋??(因為當時的集體所有制的資金貸款,銀行不預以接受,只有讓國企轉借代款,這事是當時政府干預出現的問題)而這50萬元的銀行貸款利息費用,一直由輕紡公司承擔。十年下來利息滾動達十幾萬元,這50萬元資金給鞋廠使用,至今還??擔著支付給銀行。如今,鞋廠倒閉了,這筆呆死帳,一直未能解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筆是歷史遺留下來的三角債。自從放開經營以來,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在經營形成三角債,又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欠帳有理的謬論現象。這筆三角債有90多萬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筆帳是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yè)??擔社會保障職能,留下的職工家屬院樓的各項維修費用,雖然不多,但企業(yè)無利潤補貼,趴在帳上有10多萬。</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怎么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筆帳,請示集團公司與昌平區(qū)人民政府、北京市政府的有關部門和銀行系統協商解決(此事花了二年多的時間終于解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筆“三角債問題”,我們請了專業(yè)律師,在集團公司的律師指導下,追繳了一部分資金,剩余部分,由集團公司??擔一部分,輕紡公司等有利潤后填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筆帳,等企業(yè)盈利時填補。</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件事,如何擴大經營,扭虧為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統一新的領導班子思想,發(fā)動全體員工動起來,并且我向全體職工立下了“軍令狀”(我是軍人出身,習慣用部隊的作風,下了軍令狀),三年之內扭虧為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是擴大多元化經營項目,開發(fā)新巿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guī)Я怂奈挥刑亻L的銷售冠軍和業(yè)務骨干。成立第二個紡織批發(fā)部、化妝用品銷售部和大型超市。下達各部門的全年銷售指標,創(chuàng)收利潤指標,獎罰分明,細化月月考核,動態(tài)經營管理,月旬督導檢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利用閑置倉庫,在原有的農貿市場的基礎上,擴大店鋪面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將十棟倉庫房的五棟倉樓房(每棟倉庫約有一千五百平方米)改造成租租賃攤位,讓更多個體商戶,進入農貿市場經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企業(yè)的第三年,即在1998年,由于在1997年國際上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周邊國家;北京市的市場經濟形勢發(fā)生了變化,經濟增長保持穩(wěn)定但結構問題凸顯:在改革開放的1998年,國有企業(yè)開始經營困難、金融監(jiān)管體系還沒不完善、市場物價水平持續(xù)走低?。呈現“買方市場”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種現象自然也波及到輕紡公司,賣出的商品越多越虧損的現象。這一年,我們采取了銷售總額梯減,壓縮銷售成本,穩(wěn)步推進銷售;大力采用壓縮經營銷售成本和管理成本,節(jié)省任何開支;動員全體員工明白一個道理;每降低一萬元的成本費用,就等于多銷售了十萬元的銷售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一年,我們企業(yè)盡管銷售指標任務未完成,但是保持了平穩(wěn)的利潤收入,企業(yè)經過三年的努力,實現了扭虧為盈。企業(yè)步入了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年,即在1999年初,我們在輕紡公司管理經營期滿,按照集團公司的??諾兌現,調回市內企業(y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我在改革開放前期遇到囧局,也是一次最好的M B A教育課程,在經營管理的實踐中出管理方案、出營銷策略,出智慧措施,出改革的睿智。也為2001年下海創(chuàng)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編輯:長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