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科學的角度:心智科學.認知科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了解的以前對科學的劃分,大致為三種:一種是自然科學,一個是社會科學,兩種科學的總和是哲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關于人的心智能量轉(zhuǎn)換、心智質(zhì)量提升和智慧層次升級等問題的研究,屬于哪一個科學研究范圍呢?我們不否定過去的劃分方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對一些科學問題的重新思考,很有必要有一個對科學研究對象的新的界定?!?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從新的劃分角度看,科學研究可劃分三個類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自然科學,是研究人體之外的物質(zhì)和物質(zhì)運動規(guī)律的,同時,也包括人體的物理形態(tài)和物理運動過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人文科學,研究人與人的關系狀態(tài),人類社會之間相處規(guī)律,人與人類歷史之間的交流。比如就像一個人應該怎么在社會中間生活,包括如何生存、怎樣生存,如何處理好各種關系,保持相互之間平衡協(xié)調(diào)的狀態(tài),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生存和發(fā)展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認知科學”,它既不能歸于自然科學,也不能屬于人文科學,它實際上是研究人的心智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所以也可以叫“心智科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國,人們把它翻譯成“認知科學”,稍別扭一點,在臺灣和香港則叫“心智科學”,是研究心靈和智慧的關系和智慧生成機制的科學。站在科學的角度研究問題,按照科學的方法,即邏輯分析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道學的角度研究問題,必須遵循道學的方法,即整合辨證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研究心智問題,從兩個角度、兩種方法共同切入,會產(chǎn)生更加立體的思想收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心智科學.心智文化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智科學(站在更大范圍的角度,我們稱之為“心智文化學”),是一門大學問,也可以說是其他兩門科學的基礎,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母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腦是思維的生理基礎,思維是思想發(fā)展的搖籃,思想是產(chǎn)生智慧的發(fā)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腦如何運動,才能產(chǎn)生智慧和學問?以前的人只是在受到自覺不自覺的信息干預,才會自覺不自覺的運用思考方式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智科學(心智文化學),將思考做為一種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最大程度有效思考的規(guī)律,幫助人們建立科學的思維思考機制,進而使人科學地思考包括自身心智、心身規(guī)律在內(nèi)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問題,解決各種需要解決的問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智文化學(心智科學)是從包括科學研究在內(nèi)的具體文化狀態(tài)、具體文化背景和具體文化歷史的角度,研究心靈與智慧關系和智慧形成機制的一門學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于人們在生活中提升心靈境界,化解心理壓力和困惑,提高認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心智的高度、深度和廣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心智文化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智文化學的研究,基本上可概括為下列幾點:</p><p class="ql-block">(1)原生態(tài)心智結(jié)構(gòu)是如何調(diào)整為心智模式的?</p><p class="ql-block">(2)心智模式中各要素之間是如何形成正向能量的?</p><p class="ql-block">(3)低層級心智模式是如何提升自我層級的?</p><p class="ql-block">(4)心智模式是如何優(yōu)化思維方式的?</p><p class="ql-block">(5)思維是怎么產(chǎn)生思想的?(6)思維是怎樣整合和凈化、優(yōu)化信息的?</p><p class="ql-block">(7)思維如何打造正向的精神意志的?</p><p class="ql-block">(8)思維的變化怎么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變化?</p><p class="ql-block">(9)心智模式和思維結(jié)構(gòu)的優(yōu)質(zhì)關系是如何形成的?</p><p class="ql-block">(10)高質(zhì)量的思維過程是如何產(chǎn)生思想力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這樣講,“心智科學”是科學大家庭中的新成員,“心智文化學”是人類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新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歷史上對心智文化的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實際上,心智文化學和心智科學的出現(xiàn)也不是歷史上從未發(fā)生過的事情,在兩千多年前,《易經(jīng)》《墨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等文化經(jīng)典就有許多關于智慧生成和發(fā)展的研究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唯識宗專門研究心智問題,并由此建立了體系龐大的唯識論理論。只是他們沒有這么說而已?!?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世界的三大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兩千五百年前,人類同時誕生了三大文明。這三大文明正好代表了科學的三個領域。</p><p class="ql-block">第一大文明是希臘文明,它主要研究人體之外的客觀世界,這是自然科學;</p><p class="ql-block">第二大文明是中國的老、莊、孔、孟,它研究人類的社會關系,講人要如何修身、養(yǎng)性,提升覺悟和大智慧,怎么與社會相處,這是人文自然科學;</p><p class="ql-block">第三是印度文明,比如釋伽牟尼,他專門研究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研究人的心智活動運動規(guī)律和可能性,他和他的傳人們都善于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并且研究如何控制它。所以,藏語把佛教就翻譯成“內(nèi)觀學”,是比較準確的概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