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珍妃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滿洲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為清朝光緒皇帝的僅有的兩個妃嬪之一。</p><p class="ql-block">珍妃生于光緒二年二月初三(1876年2月27日),為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長敘有三子、五女。長子、次子、長女、次女、三子、四女、五女皆為妾生。其中四女即為瑾妃,五女即為珍妃。</p><p class="ql-block">珍妃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獵奇心強。她對皇宮中的繁文縟節(jié)、呆板的生活方式十分厭惡,尤其對宮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極為反感。她喜歡新生事物,喜歡過無拘無束的瀟灑生活。珍妃的性格,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也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p><p class="ql-block">珍妃與其姐瑾妃自幼隨伯父長善在廣州長大。廣州將軍長善雖為武將,卻喜攬交文人墨客,他曾聘文廷式教習兩位侄女讀書。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后連榜高中得為榜眼。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nèi)地開放許多。加之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珍妃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再者,他的兩位長兄志銳、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熏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珍妃祖父乃陜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被封為珍嬪。</p> <p class="ql-block">珍妃白皙無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聰明伶俐,性格開朗。光緒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慈禧太后選定其弟(副都統(tǒng)桂祥)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即隆裕皇后)為光緒帝之后,同時封13歲的她為珍嬪,姐姐封為瑾嬪(嬪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入宮。光緒十五年二月十八日,以禮部尚書李鴻藻為正使,禮部右侍郎文興為副使,冊封珍嬪。</p><p class="ql-block">直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嬪為妃(前面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三個等級)。敦宜皇貴妃著封為敦宜榮慶皇貴妃,瑜妃著晉封瑜貴妃,珣妃著晉封珣貴妃,瑨嬪著晉封瑨妃,瑾嬪著晉封瑾妃,珍嬪著晉封珍妃。</p> <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九日因忤逆太后以及被認定習尚浮華不尊家法,與瑾妃一起降為貴人。據(jù)說在降珍、瑾二妃為貴人的前一天,光緒帝在給慈禧請安時,慈禧鐵青著臉,不理睬他,光緒帝竟在地上跪了兩個多小時。最后慈禧惡狠狠地說:“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來管。不能讓她們破壞家法,干預朝政。下去吧!”根據(jù)清宮檔案記載,證實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叔獯藨吞?,這在有清一代是極為罕見的。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為珍、瑾二妃求情,建議緩辦,但遭到拒絕。結果,不僅珍妃受到懲處,連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牽連。</p><p class="ql-block">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西逃竄拒絕光緒請求,國難中仍緊握皇權不放</p><p class="ql-block">被牽連的不止瑾妃一人。十一月初二日,慈禧再降懿旨,將珍妃手下的太監(jiān)高萬枝處死。在這樁事件中,先后受到株連的珍妃手下的太監(jiān)還有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數(shù)十人,有的被發(fā)配充軍,有的被秘密處死,有的被立斃杖下。就連伺候珍妃的白姓宮女也被驅(qū)逐出宮。</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一年恢復妃號。</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以內(nèi)閣學士宗室壽耆為正使,內(nèi)閣學士宗室溥颋為副使,冊封珍妃。</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八國聯(lián)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jiān)將幽禁于北三所壽藥房中的珍妃喚出,使其推入位于寧壽宮后貞順門的井中溺亡。</p><p class="ql-block">《國聞備乘》:光緒大婚之后,與皇后不甚親睦,而與瑾妃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帝共食飲共樂,德宗尤寵愛之。</p> <p class="ql-block">后而獲罪:</p><p class="ql-block">光緒為何喜歡珍妃,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年齡尚小,活潑可愛,閱歷較淺所以毫無心計,另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崇尚西學,對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光緒帝的維新思想不謀而合“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保ā秶剛涑恕罚?lt;/p><p class="ql-block">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白大姐說,隆裕為了報復,就和李蓮英及珍妃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勾結起來,把一只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宮里,妄圖污蔑她有奸情。為了這件事白大姐也受過拷打。后來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經(jīng)常進宮演戲的一個戲子的衣料一樣(據(jù)說戲子的衣料是光緒送的),隆裕抓著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開衣服,用涂有黃油漆的竹竿打)。”其中白大姐為珍妃身邊的宮人,所說值得重視。</p><p class="ql-block">而皇后對于珍妃打擊后來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由于珍妃的一些新潮思想如照相機事件等也引起了慈禧的反感,終于又一次引發(fā)了挨打事件,</p> <p class="ql-block">此次見于小德張過繼孫子張仲忱根據(jù)記憶其祖父的口述所輯《我的祖父小德張》光緒成年大婚時,老祖宗作主,把她娘家的內(nèi)侄女隆裕立為皇后。這正是光緒內(nèi)心最不滿的大事,婚后對隆?;屎缶头浅@涞?,對珍妃極為寵愛。珍妃聰明、伶俐,有才學,也會哄人,討光緒的喜歡,老祖宗看見后特別生氣。光緒經(jīng)常臨幸珍妃宮,隆?;屎缶蜌舛亲?,向老祖宗訴苦,說珍妃不好?!俺龑m隆裕皇后及珍妃外,還有瑾妃。珍妃與瑾妃是親姐妹,以珍妃長得漂亮,有學問,最得光緒寵愛,每日形影不離。光緒曾用庫存的珍珠、翡翠為珍妃串制珍珠旗袍一件,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有一天二人在御花園散步,正在玩賞高興時,被老祖宗撞見,珍妃來不及換衣服了,老祖宗大怒道:‘好哇!連我都沒舍得用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個妃子竟敢這樣做。想當皇后怎么著,誰封的?皇帝也太寵你了!’光緒和珍妃馬上跪在地上叩頭,請罪。老祖宗立即叫隨身的崔玉貴二總管給扒下來。回宮后還打了珍妃30竹竿子。小德張所談到珍妃此次珍珠串珠袍事件細節(jié)和其他材料如德齡的《瀛臺泣血記》中珍珠串珠袍事件能吻合,所以此事不能以傳說看待,并且有可能是有史可據(jù)的珍妃二次獲罪受杖的記載。</p> <p class="ql-block">珍妃還很大方,對宮中太監(jiān)時有賞賜,太監(jiān)們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這位“小主兒”。時間一長,這位“小主兒”也被捧得有點不知所以,漸漸失去自我節(jié)制。</p><p class="ql-block">清宮有制,皇后每年例銀不過千兩,遞減至妃這一級別,每年僅300兩,嬪為200兩。珍妃用度不足,又不會節(jié)省,虧空日甚。野史傳言,其有過賣官鬻爵的拙劣行跡。</p><p class="ql-block">胡思敬《國聞備乘》中亦載:“初太后拷問珍妃,于密室中搜得一簿,內(nèi)書某月日收入河南巡撫裕長饋金若干。</p><p class="ql-block">光緒當年十月二十九日下旨:“朕欽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闈,從不敢干預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廷,向稱淑慎……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帝深慮漸不可長。據(jù)實面陳,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為夤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第七等),以示薄懲,而肅內(nèi)政?!彪m瑾珍二妃俱責受罰,但重點在珍妃。</p> <p class="ql-block">于是珍妃被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褫衣廷杖,意為脫去衣服直接對肉體施刑),這一刑罰主要針對朝中大臣,在此之前還沒有過對嬪妃施刑的先例。慈禧太后對珍妃下此毒手,是希望借此來警告此時帶領著帝黨大臣和后黨關于甲午戰(zhàn)爭之戰(zhàn)中戰(zhàn)與和的問題產(chǎn)生巨大分歧展開口水戰(zhàn)的光緒帝。</p><p class="ql-block">此事同樣見于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珍妃、文廷式、志銳的行動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加之文廷式、志銳又奏過李鴻章一本,因此李鴻章授意其心腹——御史楊崇伊,反奏“文廷式企圖支持珍妃奪嫡,取代隆?;屎?;反對慈禧聽政,支持光緒皇帝自主朝綱?!边@樣,慈禧恨透了文廷式、志銳和珍妃。她本來就想廢掉珍妃,正無碴兒可找,借此機會正可解心頭之恨。就下旨以“交通宮闈,擾亂朝綱”的罪名,將文廷式革職,趕出毓慶宮,永不錄用;志銳從禮部侍郎被貶職,出任烏里雅蘇臺(蒙古境內(nèi),距烏蘭巴托正西1800里)參贊大臣。珍妃之事也把姐姐瑾妃牽連進去,姐妹雙雙受了廷杖,二妃從貴妃降為貴人。此次珍妃挨打,應發(fā)生于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學界注意到珍妃脈案奇怪記載,太醫(yī)張仲元脈案記載:“抽搐氣閉,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惡寒發(fā)燒,周身筋脈疼痛”,這些現(xiàn)象只能以受過廷杖解釋。</p> <p class="ql-block">另外光緒帝在1894年曾杖責過慈禧太后寵監(jiān)李蓮英,慈禧太后杖責珍妃,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為了私憤。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幽禁,作為為光緒帝發(fā)展了不少維新人才(如文廷式,志銳)的珍妃受到牽連,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并幽閉于鐘粹宮后的北三所。</p><p class="ql-block">《故宮通覽》中說珍妃被囚禁的這個小院原是明代奶媽養(yǎng)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門被牢牢關上,打上內(nèi)務府的十字封條,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一間,屋門從外面倒鎖著,吃飯、洗臉等均由下人從一扇活窗中端進遞出。珍妃所食為普通下人的飯,平時不準與人說話。逢年過節(jié)或每月初一、十五,這些別人高興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監(jiān)就代表慈禧對她進行訓斥。訓斥在午飯時進行,老太監(jiān)指著珍妃的鼻子列數(shù)罪狀,珍妃得跪著聽訓。訓斥結束,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頭謝恩,她每天只許上一次廁所。</p> <p class="ql-block">沉井與后事:</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八國聯(lián)軍兵臨北京城下。慈禧決定攜帶光緒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時,大家都換了百姓布衣聚在寧壽宮后殿的樂壽堂,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于牢院。以“珍妃年輕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對列祖列宗。”等藉口,強詞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因命太監(jiān)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眾人遂令太監(jiān)將珍妃推入井中,年僅二十五歲。執(zhí)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jiān)崔玉貴和宮女王德環(huán)。</p><p class="ql-block">主流史學界認為珍妃的死因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向慈禧爭奪最高權力而觸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學家認為,珍妃主要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清德宗對她情有獨鐘,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隆裕皇后,最終落得被殺害的下場。</p><p class="ql-block">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lián)軍講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尸骨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于阜成門外恩濟莊太監(jiān)公墓南面的宮女墓地。并企圖以“貞烈殉節(jié)”的名義掩世人耳口,并為此將珍妃追封為珍貴妃。太后死后,載灃將珍妃的死因從“投井自殺”改為“被崔玉貴投入井中溺死”。光緒和慈禧先后去世,宣統(tǒng)(溥儀)繼位,隆?;侍舐犝?,再將珍妃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而后民國四年(1915年),其姊瑾妃(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珍妃遷葬光緒崇陵妃園寢,并在珍妃井北側的門房為她布置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wèi)通誠”,頌揚珍妃對清德宗的一片真情。</p> <p class="ql-block">死因之謎</p><p class="ql-block">有關珍妃之死,《清史稿》采納珍妃殉節(jié)跳井說,由于此時是當時清朝遺老們主持下修訂,自然傾向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的看法,認為是珍妃殉節(jié)跳井,而非慈禧下令殺害。由于該書具有準正史地位,自然引起了廣泛爭議。</p><p class="ql-block">在《愛新覺羅·毓歡》一書談道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對珍妃死時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載灃對珍妃畏死曾長跪求免的說法,嗤之以鼻,他說:“高傲的珍妃絕非那種茍且偷生的人。同時他又指責了崔太監(jiān)將珍妃裹氈,因為太監(jiān)動手裹氈,勢必要接觸“玉體”,而這是與‘禮’不合的。所以高傲的珍妃只能是殉節(jié)跳井,甚至載灃對于部分民國鴛鴦蝴蝶派學者詢問珍妃遭受杖責一事,也以太監(jiān)不能接觸“玉體”來反駁,所以此種說法從情理上一度也成為對于慈禧下令殺害珍妃說一種看似有力的反駁。</p><p class="ql-block">載灃解放后仍然堅持太監(jiān)不能接觸“玉體”說法,也獲得了解放后部分史學工作者信服,但是隨著大量史料出現(xiàn),史學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事情并不簡單,首先是晚清宮女何榮兒《宮女談往錄》的出現(xiàn),打破了太監(jiān)不能接觸“玉體”的說法,實際上《宮女談往錄》“不許打臉”條明確寫到當時宮女刑罰不許打臉,“老太后讓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給珍小主最大的羞辱,連下等奴才都不如(宮里稱皇后叫主子,稱妃子叫小主)”,這竟然隱含了掌嘴才是最大羞辱,而宮女平時刑罰卻是與宮外常識顛倒,正是以杖責為常事,</p> <p class="ql-block">在該書“腳上鞋兒四寸羅,朱唇輕點一櫻多”條明確寫到“清宮的宮女是嚴格要求樸素的,除去正月和萬壽節(jié)(十月)外,平常是不許穿紅和抹胭脂。誰要打扮得妖里妖氣,說不定要挨竹板子。挨竹板子,疼是小事,丟人是大事,讓執(zhí)法的太監(jiān)把衣服一扒,褲子褪下來,一點情面不留,露著白屁股(內(nèi)廷的規(guī)矩,挨打,是要肉直接挨到板子的,不許墊中衣),趴在廊廡的滴水下,一五一十地挨打,打死也不許出聲(跟太監(jiān)挨打不同,太監(jiān)挨打不脫中衣,要大聲求饒),挺大的大姑娘,臊也得臊死。所以我們的打扮都是淡妝淡抹?!?lt;/p><p class="ql-block">由此史學工作者們恍然大悟,慈禧正是將珍妃等同于宮女進行了杖責,褫衣廷杖確實是事實,這也和其他史料說法相合,而那根正先生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更是轉(zhuǎn)述隆裕的說法,珍妃遭到廷杖后掉了孩子并從此終身不孕,這都是清宮檔案絕不可能出現(xiàn)情節(jié),所以載灃應該是為慈禧回護,所謂太監(jiān)不能接觸“玉體”根本無法成立,由此史學界大多開始贊同是慈禧指示親信太監(jiān)崔玉貴推其入井的,但是細節(jié)方面卻不是很清楚,關于這一點,有三部書都曾經(jīng)進行過比較詳細描述。</p> <p class="ql-block">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lián)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卻天天做著珍貴妃要來取她命的噩夢,無奈,回到宮中后,便命人將尸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于阜成門外恩濟莊的宮女墓地,并企圖以“貞烈殉節(jié)”的名義掩人耳口。</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珍妃遷葬光緒崇陵妃園寢,并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wèi)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珍妃的無畏精神和高尚品格,通過珍妃非常相似像女娃幻化為精衛(wèi),講述了善良的珍妃與懦弱的光緒這對戀人寓意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的偉大品格。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后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后,宣統(tǒng)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p> <p class="ql-block">死后哀榮:</p><p class="ql-block">珍妃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皇貴妃,卻讓珍妃娘家人打撈珍妃遺體,草草下葬在宮女墓地,10多年后,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tǒng)領后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1913年,珍妃的靈樞被移至清西陵的梁格莊行宮側殿暫安。</p><p class="ql-block">光緒的崇陵是1909年溥儀登基后才開始修。直到1912年,隆裕太后替宣統(tǒng)發(fā)布退位詔書時,崇陵基礎工程都尚未過半。清政府一倒臺,1912年整個工程又停工了一年。</p><p class="ql-block">1913年,民國政府接手了崇陵的修葺工程。根據(jù)《優(yōu)待清室條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jīng)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lt;/p><p class="ql-block">“宣統(tǒng)五年(1913年)十月初三掃欽奉諭旨:珍貴妃金棺現(xiàn)在梁格莊行宮暫安,擬于十一月十六日申時恭請珍貴妃金棺安奉寢園,珍貴妃金棺奉安位次在園寢西寶圈?!?lt;/p><p class="ql-block">宣統(tǒng)十三年十七日(1921年4月24日)“欽奉諭旨:追惟珍貴妃,溫恭夙著,允宜加崇位號,應謹加謚曰:恪順皇貴妃,一切應行典禮,該衙門察例舉行。欽此?!?lt;/p> <p class="ql-block">盜墓疑案:</p><p class="ql-block">珍妃死后30年,在她入葬的崇陵妃園寢內(nèi),竟發(fā)生了一起盜墓案。</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初,在河北易縣的清西陵附近,有一個村落名為華北村。村里有個叫鄂士臣的漢子,他與同村有個叫關友仁的密謀,想干一番盜墓的大事,他倆分別找到了幾個盜墓的老手。集合了8個人,找了幾支槍,湊了20多發(fā)子彈,還準備了鐵鎬、鐵鍬、斧子、手鋸、鋼桿等掘土起磚的工具,一道去盜光緒皇帝的妃子墓。</p><p class="ql-block">光緒皇帝總共一后二妃。他的妃子墓叫崇陵妃園寢。在園寢里,有兩個墳頭,分別埋葬著瑾妃與珍妃。鄂士臣率領匪徒們進入了陵園,匪徒們使用炸藥,連點了三炮,炸開了地宮的口子,隨即匪徒們用斧子將棺槨砍出了一個洞?!肮讟±锏恼溴w尚未腐爛成一堆枯骨,只見她頭戴朝冠,身穿朝服,手里拿著玉石,腰間掛著錦囊,身邊放著如意。臉上的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尤其是那雙半閉微睜的眼睛,照迷信的說法是受盡冤屈而死,死不瞑目?!?lt;/p> <p class="ql-block">人物評價(正面評價):</p><p class="ql-block">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珍妃是唯一一個接受西方思想,敢于和宮廷封建禮教相抗衡,擁有過人的膽識和意志的嬪妃。她生性耿直,不會討好權貴,不喜歡宮廷中的種種規(guī)矩。珍妃喜歡西方的照相術已讓慈禧有所不滿,又無視宮中禮儀,有時與慈禧太后的意見產(chǎn)生分歧,竟敢當面頂撞。并且珍妃的得寵導致了慈禧太后侄女隆?;屎蟮氖?,這使慈禧和珍妃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于她是漸漸成為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于是“妃漸失慈禧歡,但尚未有若何變”的一幕上演了。這也為她悲慘的未來埋下了伏筆。商衍瀛先生根據(jù)信修明太監(jiān)所述《珍妃之死》一文撰下《珍妃其人》。該文詳細記述了珍妃其人其事,言之鑿鑿;再根據(jù)光緒進士、吏部主事、御史胡思敬的《國聞備乘》(1924),多處涉及珍妃一案細末,與《珍妃之死》相映參證,當屬可信。</p><p class="ql-block">德齡在《瀛臺泣血記》中記載,光緒帝幾乎每天都召幸珍嬪,每隔三四天還到珍嬪的景仁宮去一次。聰明的珍嬪了解光緒帝處境的艱難、內(nèi)心的苦楚,對他非常理解和同情。珍嬪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少女,千方百計地溫存體貼關愛光緒帝,竭盡一切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溫馨和快樂。珍妃“貌既端莊,性尤機警”,又由于出生于文化官宦家庭,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就“頗通文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更為可貴的是,她“寫得一手好字,能左右同時寫字,也能作畫”。</p> <p class="ql-block">負面評價:</p><p class="ql-block">據(jù)《宮女談往錄》記載,有老宮女這樣回憶珍妃:提起珍妃來,她并不是塊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過權,賣過官。在清末歷史上,除慈禧外,珍妃就是最具傳奇色彩、最受人矚目的妃子了。雖然她只活了短短25年,但至今人們依然對她的故事津津樂道。在世人心目中,珍妃一直是一個因幫助光緒變法維新而遭慈禧嫉恨,繼而被打入冷宮最終慘死的犧牲品,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正面形象。不管是著書立說的文人,還是民間百姓,都對珍妃與光緒的愛情抱以同情,對慈禧的霸道與殘忍進行鞭撻。然而,歷史真相卻并非如此簡單。在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選輯》第92輯里,清末名流商衍瀛撰寫的《珍妃其人》,卻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珍妃——一個因賣官而與慈禧結怨,并因此被囚的珍妃。</p><p class="ql-block">清朝晚期,賣官鬻爵不僅是公開的秘密,甚至已經(jīng)合法化。當時的捐納制度,實際上就是賣官,以解決朝廷財政的緊張。據(jù)記載,珍妃見慈禧、李蓮英各為自己的私利巧立名目,大肆賣官,肆無忌憚。于是,為了解決自己手頭緊的問題,借助受光緒帝寵愛的優(yōu)勢,也干起賣官的事來。比如,為一個叫耿九的人謀取了廣東海關道的肥缺,為魯伯陽謀取了上海道的肥缺等。不管怎么說,珍妃在這件事上確實有把柄抓在慈禧手上,于是背上了“干預國政”的罪名。</p> <p class="ql-block">軼事典故:</p><p class="ql-block">珍妃很喜歡照相。照相術于清朝晚期傳入中國,卻被因循守舊的頑固人物視為“西洋淫巧之物”,甚至有人認為照相能攝去人的魂魄,傷神損壽。然而年僅十幾歲的珍妃卻偏偏迷上了照相術,她托人買來照相機,不僅在自己的寢宮景仁宮,而且在皇帝的養(yǎng)心殿以及她經(jīng)常去的其他地方,“不拘姿勢,任意裝束”地拍照,可謂花樣翻新。她不僅自己照,還給別人照,同時她還教太監(jiān)照。她把照相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可惜珍妃所拍的照片一張也沒能留傳下來。據(jù)說珍妃還暗中指使一個姓戴的太監(jiān)在東華門外開設了一個照相館。此事被皇后探知,上報慈禧,照相館被查封,戴姓太監(jiān)被打死。珍妃很愛美,好打扮,喜歡追新潮,經(jīng)常做各式新款服裝。她尤其愛女扮男裝,穿戴男子的冠服,有時還穿上光緒帝的龍袍戲耍。按宮中規(guī)矩,妃子不能乘八人轎,只能坐四人轎。據(jù)清宮劉姓宮女講,光緒帝特意賞給珍妃一乘八人轎。一次珍妃乘坐時,被慈禧知道了,勃然大怒,命人將轎摔毀。</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光緒從庫房取了一千顆珍珠,珍妃將它們做成了一件珍珠披肩。此事被皇后得知,上報給了慈禧,不過,慈禧好像沒有多大的反應,這件事以珍妃把披肩拆了,將珍珠原數(shù)奉還而告終。</p> <p class="ql-block">相關詩(清宮詞珍妃)</p><p class="ql-block">金井一葉坐,凄涼瑤殿旁。</p><p class="ql-block">殘枝未零落,映日有暉光。</p><p class="ql-block">溝水空留恨,霓裳枉斷腸。</p><p class="ql-block">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p><p class="ql-block">珍妃冷宮寄光緒</p><p class="ql-block">世人能有幾多愁,成敗取舍屆時休。</p><p class="ql-block">唯有伊人思君淚,流到天涯無盡頭!</p><p class="ql-block">百煉盦</p><p class="ql-block">盦(音“安”,古時盛食物器具)</p><p class="ql-block">予于庚子歲暮,在閩海長門軍次,得友人張蟄父運魁書。言聯(lián)軍入都,軍民怪狀,及兩宮西幸,珍妃殉國諸異聞。嗣復陸續(xù)鈔寄,一時留都諸文人詩詞,多隱約其辭,實則慈禧令人擠珍妃墮井也。</p><p class="ql-block">聲聲慢:</p><p class="ql-block">鳴蟄頹戚,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一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香溝舊題紅處,拼禁女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宮凄奏,分付哀弦。終古巢鸞元飛,正飛霜金井,拋斷纏綿。舞起迥風,才知恩怨無端。天陰洞庭波闊,夜沈沈淚恨湘鉉(*)。搖落事,向空山休問杜鵑?!?注:鉉-音“絢”古代橫貫鼎耳用以扛鼎的器具】</p><p class="ql-block">金明池詠算子:</p><p class="ql-block">忽涌飛塵驚掠面,恂水佩風襟,舊情難問,芳時換,哀蟬曲破,花夢短。野鴛睡穩(wěn),裊香煙復道垂楊。望太乙仙舟,歸期難準,泣露歌盤,飄零鉛淚,捎共銅仙偷搵。</p><p class="ql-block">坳折西風絲寸寸,漫覓罪仙漿,碧筒深引。霓裳舞,今宵疊偏,盤淚影。明朝吹盡,盡相思,太液秋容,但墮粉空房,石鱗沈恨,怕玉井峰頭,月昏煙淡,翠被余香愁損。</p> <p class="ql-block">藝術形象(戲劇)</p><p class="ql-block">1943 《清宮外史》《珍妃淚》</p><p class="ql-block">1953 《清宮恨史》 </p><p class="ql-block">1958 《珍妃》 </p><p class="ql-block">1980 《珍妃淚》 </p><p class="ql-block">2007 《慈禧與珍妃》 </p><p class="ql-block">2020 《鑒證》 </p><p class="ql-block">電影、影視?。?lt;/p><p class="ql-block">1948 《清宮秘史》 </p><p class="ql-block">1952 《光緒皇夜祭珍妃》 </p><p class="ql-block">1952 《光緒皇傳》 </p><p class="ql-block">1964 《西太后與珍妃》 </p><p class="ql-block">1970 《清宮怨》 </p><p class="ql-block">1970 《清宮殘夢》 </p><p class="ql-block">1975 《傾國傾城》 </p><p class="ql-block">1976 《瀛臺泣血》 </p><p class="ql-block">1975 《清宮殘夢》 </p><p class="ql-block">1981 《光緒帝與珍妃》 </p><p class="ql-block">1982 《清宮怨》 </p><p class="ql-block">1984 《譚嗣同》 </p><p class="ql-block">1984 《西太后與珍妃》 </p><p class="ql-block">1985 《開心女鬼》 </p><p class="ql-block">1989 《夜盜珍妃墓》 </p><p class="ql-block">1990 《太監(jiān)秘史》 </p><p class="ql-block">1991 《大太監(jiān)李連英》 </p><p class="ql-block">1991 《賽金花》 </p><p class="ql-block">1991 《康梁變法》 </p><p class="ql-block">1992 《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 </p><p class="ql-block">1993 《戲說慈禧》 </p><p class="ql-block">1995 《慈禧西行》 </p><p class="ql-block">1997 《日落紫禁城》 </p><p class="ql-block">1998 《戊戌風云》 </p><p class="ql-block">1998 《歡喜游龍》 </p><p class="ql-block">1999 《翁同龢》 </p><p class="ql-block">2002 《神醫(yī)喜來樂》 </p><p class="ql-block">2003 《十三格格》 </p><p class="ql-block">2003 《走向共和》 </p><p class="ql-block">2006 《龍非龍鳳非鳳》 </p><p class="ql-block">2007 《繡娘蘭馨》 </p><p class="ql-block">2008 《庚子風云》 </p><p class="ql-block">2009 《皇家刺青》 </p><p class="ql-block">2010 《蒼穹之昴》 </p><p class="ql-block">2010 《歡喜婆婆俏媳婦》 </p><p class="ql-block">2011 《十三格格新傳》 </p><p class="ql-block">2013 《神醫(yī)喜來樂傳奇》 </p><p class="ql-block">2016 《末代御醫(yī)》 </p><p class="ql-block">2017 《深宮怨靈》 </p><p class="ql-block">2017 《東方有大?!?</p><p class="ql-block">2020 《鬢邊不是海棠紅》 </p><p class="ql-block">2023 《正好遇見你》 </p><p class="ql-block">資料:</p><p class="ql-block">《清宮秘史》珍妃</p><p class="ql-block">《西太后與珍妃》珍妃</p><p class="ql-block">《傾國傾城》珍妃</p> <p class="ql-block">二、郭布羅·婉容:</p><p class="ql-block">清朝末代皇后、偽滿洲國“皇后”</p><p class="ql-block">郭布羅·婉容討論(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鴻,號植蓮,滿洲正白旗(達斡爾族),出生于中國北京市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帽兒胡同榮府,清朝末代皇后討論、偽滿洲國“皇后”、中國最后一位皇后、溥儀的妻子。</p><p class="ql-block">婉容的曾祖父長順是清代三朝重臣,曾出任吉林將軍,鎮(zhèn)守東北邊疆討論。父親榮源,時任內(nèi)務府大臣。婉容的生母恒香是定郡王溥煦的孫女、毓長的第四女。婉容家中還有長婉容兩歲的同母哥哥潤良(娶溥儀大妹韞媖),小她6歲的異母弟弟潤麒(娶溥儀三妹韞穎)?!巴袢荨倍旨八淖帧澳进櫋眮碜浴堵迳褓x》:“翩若驚鴻,婉若游龍。”1946年6月20日5時,婉容病逝于延吉監(jiān)獄。</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早年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婉容,1906年出生,全名郭布羅·婉容,字慕鴻,號植蓮。達斡爾族,清朝末代皇后、偽滿洲國“皇后”、中國最后一個皇后、末代皇帝溥儀的妻子。</p><p class="ql-block">婉容是內(nèi)務府大臣榮源唯一的女兒。她的名字源自曹植《洛神賦》里的名句“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是她的祖父給起的寄托了一種民間普遍存有的凡俗的愿望,既希望她出落得亭亭凈植,出淤泥而不染,而又高蹈于流俗。婉容的父親郭布羅·榮源雖是遺老,由于經(jīng)常奔走南北,交游廣泛,思想比較開放,主張男女平等,女孩子應該和男孩子一樣接受同樣的教育。因此,婉容很小的時候,就與家里的兄弟一起讀書習字、彈琴繪畫。她的父親對她很看重,特意為她聘請了家庭英語老師,讓她學習英語。因為受到良好的教育,婉容有著優(yōu)雅的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嫁予溥儀:</p><p class="ql-block">1922年,已滿16歲的婉容因容貌端莊秀美、清新脫俗,且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而在貴族中聞名遐邇。同年,被選入宮,成為清朝史上最后一位皇后。</p><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2日,即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宣統(tǒng)帝溥儀退位。當時根據(jù)《優(yōu)待皇室條件》的規(guī)定,仍保留宣統(tǒng)皇帝尊號,遜位帝后與遜清皇室仍居紫禁城宮中。在溥儀年滿15歲時,遜清皇室便開始為溥儀選立皇后。究竟立誰為皇后,遜清室斗爭依然激烈。時隆裕太后(光緒帝皇后)早已死去,剩下的端康太妃和敬懿太妃,都想把自己的親信立為皇后,并在議定時各執(zhí)己見,互不相讓。最后確定候選秀女為4人,遂拿出這4人的全身照片。讓溥儀畫圈決定。溥儀看了又看,比了又比,也比不出哪個最美。于是便拿起鉛筆,隨便在一張照片上畫了個圈。此女是敬懿太妃的親信叫文繡。這樣一來,端康太妃就很不高興。溥儀便隨手拿起鉛筆,又在端康太妃中意的照片上畫了個圈,這就是婉容。這樣溥儀先后畫了兩個圈,然清制規(guī)定皇后只有1人。最后還是先考慮端康太妃的意見,確定婉容為皇后,文繡為妃子。</p> <p class="ql-block">1922年12月1日,是清遜帝溥儀的大婚之日,這天溥儀同時娶了皇后婉容和妃子文繡。這時溥儀已遜位11年,中國已進入民主共和時代,然這位遜位皇帝的婚禮仍依然十分隆重。大婚這天,迎親者所經(jīng)之路,均以黃土鋪道,沿途觀看者人山人海;迎親隊伍浩浩蕩蕩,軍警、保安林立、軍樂、鼓吹兩班,彩裝的汽車隊、馬車隊、洋車隊、清室及親朋隨從人員不計其數(shù);皇后所乘的32抬金頂風輿裝飾華麗別致,十分氣派;參加婚典的達官顯貴、外國要員及中外記者共計數(shù)百人。婉容十分顯赫地被立為皇后,入居紫禁城儲秀宮,時年溥儀17歲,婉容年近18歲。</p><p class="ql-block">這時婉容雖名為皇后,但已是溥儀遜位后尚保留皇帝尊號的皇后。迎接她的來日生活已不是榮華富貴,而是孤獨、凄涼與悲慘。婉容自幼生長于官僚世家,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少年時代,曾在天津一所女子中學讀書,又學得一些英文,琴棋書畫樣樣都通,也算得上是一位才女。她入宮后不多愛惜錢財,有時脾氣不好,與人不夠隨和,再加上她未生“皇子”,故溥儀與她感情不好,常不理她,倆人既不同桌吃飯,也不同床睡覺。這樣時間長了,婉容的脾氣就變得更壞,還動不動摔這摔那,使人難以伺候。在她郁悶無聊時,也曾看書、寫字、作畫,后來就逐漸開始抽大煙,并讓太監(jiān)跪在那里給她燒煙,一燒就是半個小時。她的人生之路,即從此一步步走向悲慘。</p> <p class="ql-block">賑災捐贈:</p><p class="ql-block">1923年12月,婉容向北京“臨時窩窩頭會”捐贈大洋600元,以賑濟災民,受到社會各界的贊譽。</p><p class="ql-block">1931年,反常的氣候造成“南起兩廣北至東北大小河流盡告漲溢”,全國性的大水災。當時全國受災區(qū)域達16省,其中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湘、鄂、贛、浙、皖、蘇、魯、豫8省災情極為嚴重,是上個世紀受災范圍最廣、災情最重的一次大水災。出宮已久的婉容,看到這樣的洪澇災害,立即捐出自己的珍珠項鏈及大洋。1931年盛夏時節(jié),長江兩岸數(shù)省發(fā)生嚴重水災,當時溥儀捐贈一棟樓房,婉容捐了一串珍珠以賑災民。這件事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京、津、滬的報紙也相繼刊登了“皇后”的玉照和她所捐贈的珍珠項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逃偽滿:</p><p class="ql-block">1931年年底,川島芳子奉關東軍命令將婉容接至滿洲,居住在新京(今長春市)的執(zhí)政府。1932年1月,婉容在日本人的誘騙下,由天津轉(zhuǎn)到大連再轉(zhuǎn)至旅順與溥儀團聚,但此時的溥儀卻成為聽任日本關東軍擺布的傀儡,從此她自己也落入陰謀的陷阱。在長春,婉容一切都要聽從日本人的安排,她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秘密監(jiān)視,甚至不能走出大門一步。婉容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辱,決意要出逃。在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第一任外交部長顧維鈞回憶錄里有這樣一段記載:“我們在大連停留了一夜,發(fā)生一件有趣的事。我的一個隨從人員過去在北京當過警察,是我的四個衛(wèi)士之一。由于1925年的炸彈事件,他留了下來給我保鏢。他是北京人,在北京認識很多人。當我在大連一家旅館里吃午飯時,他進來說,一個從長春來的滿洲國內(nèi)務府的代表要見我,有機密消息相告。我起初猶豫,因為他說的名字我不熟悉。</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的隨從說,他在北京認識這個人,可否見見他。他告訴我,此人化裝為古董商,以免日本人注意(也許他當過古董商)。我出去走到門廊里,我們停在轉(zhuǎn)角處。此人告訴我,他是皇后(長春宣統(tǒng)皇帝的妻子)派來的。他說因為知道我去滿洲,他要我?guī)椭龔拈L春逃走;他說她覺得生活很悲慘,因為她在宮中受到日本侍女的包圍(那里沒有中國侍女)。她在那里一舉一動都受到監(jiān)視和告密。她知道皇帝不能逃走,如果她能逃走,她就可能幫他逃走。我為這故事所感動。但是我告訴他,我的處境不能替她做什么事,因為我在滿洲是中國顧問的身份,沒有任何有效方法來幫助她。雖然如此,我得到一個明確的概念,知道日本人都干了些什么,這個故事可以證實日本的意圖。自這件事以后,婉容并沒有氣餒和放棄再次逃跑的機會。1933年的8、9月期間,當時偽滿立法院趙欣伯的妻子準備赴日,婉容便托她幫忙東渡。婉容認為,只要她能逃走,就一定會幫助溥儀逃走,可此事萬沒想到,被當時正在日本的三格格發(fā)現(xiàn),她寫信告知溥儀,結果逃跑又成為泡影。</p> <p class="ql-block">旗袍改革:</p><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婉容雖然未當上偽滿洲國“皇后”,畢竟成為“執(zhí)政”夫人了,心情十分高興。當年生日來臨前,她決定改革旗袍,用新式服飾展示自己。婉容原是一位晚清名門出身的大家閨秀,也是一位較早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女性。她會講英語,在與溥儀寓居天津時經(jīng)常出入社交場合,接觸到西方生活用品,因此眼界比較開闊。1932年8月,她讓從紫禁城帶來的御用裁縫李春芳設計制作過生日的旗袍。</p><p class="ql-block">婉容認為傳統(tǒng)的滿族旗袍整體肥大、用料厚重、不開叉,穿在身上過于臃腫,不能把女人婀娜的腰肢和曲線美顯露出來。李春芳理解了婉容的“旨意”,于是大膽改革。她按照婉容的身材曲線進行裁剪,充分表現(xiàn)形體魅力;衣料色調(diào)力求淡雅,突顯東方女性風情;采用縫紉機與手工結合方式進行縫合。當年舊歷九月十九日是婉容27歲生日(按虛歲計),那天,婉容穿上改革的旗袍。旗袍名為品月緞繡玉蘭飛蝶氅衣,裁剪得體,突顯流暢的身材韻律,兩側的開裾高到腰際,裾的邊緣有如意云頭紋飾,襯托端莊高貴的氣質(zhì),充分體現(xiàn)東方女性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這以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婉容又制作了大量的改革旗袍。據(jù)秦翰才在《滿洲殘照記》一書中引用偽帝宮《主上衣料簿記》記載,已成為偽滿洲國皇后的婉容,從1934年舊歷三月十五日到十月二日,共制作各式各樣的旗袍27件,平均每月2件還多。這還不包括溥儀因政治因素為她制作的旗袍。</p><p class="ql-block">在20世紀30年代,由于受歐美服裝造型和西洋裁剪技術的影響,旗袍一改清朝以來延續(xù)使用的直線裁剪的方法,在保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同時,大量吸收西方的思想觀念和制衣技巧,融合并演變出中西合璧的現(xiàn)代旗袍。婉容的旗袍由皇宮傳入民間,傳到中國服裝展示前沿的大上海,更推進了旗袍的改革創(chuàng)新。旗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高端女性的首選服飾,婉容的貢獻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私通一事:</p><p class="ql-block">溥儀到長春后,一位17歲的滿族貴族少女譚玉玲被選入宮,與溥儀感情甚好,很快被封為“祥貴人”。由于溥儀原來就討厭皇后,這時有了心愛的譚玉玲,于是便把皇后扔在一邊,并且還降低了皇后的生活待遇。這使皇后婉容又氣又恨,常常心情發(fā)躁,于是就又開始整天抽大煙,借此解悶消磨日子。4年后,22歲的譚玉玲患病去世,在偽宮停靈21天,然后以大殯安葬。不久,長春市平民出身的漢族姑娘李玉琴,在數(shù)百張照片中被溥儀選中入宮,住進了偽宮內(nèi)府“同德殿”,當了溥儀的“皇娘”。溥儀對玉琴特好,又封她為“福貴人”,并發(fā)誓這輩子只要玉琴一個。這時,婉容住在偽宮“緝熙樓”,名義上還是皇后,還有兩個太監(jiān)和幾個女傭人伺候,但實際上已被完全打入冷宮,溥儀甚至幾個月也不與皇后說一句話。</p> <p class="ql-block">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在談到他為何對婉容如此絕情時是這樣寫的:“自從她把文繡擠走之后,我對她便有了反感,很少和她說話……只知道她后來染上了吸毒的嗜好,有了我所不能容忍的行為?!变邇x這里所說的“不能容忍的行為”,就是大眾熟悉的“婉容私通侍衛(wèi)”一事。</p><p class="ql-block">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中說:“1935年,由于婉容有了身孕并且將近臨產(chǎn),我才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當時的心情是難以描述的,我又憤怒,又不愿意讓日本人知道,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她身上泄憤?!焙髞硗袢菀颉胺x聞”被打入“冷宮”,身體和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嗜毒成癮。按照溥儀的說法,婉容把文繡擠走了,使溥儀對她反感。在長時期內(nèi)受到溥儀冷淡對待的婉容,一方面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不能丟開皇后的尊號與溥儀離婚,因此鴉片也越吸越重了,之后婉容竭盡所能地做出激怒溥儀的事情,就是和侍衛(wèi)發(fā)生曖昧私通的行為,她先后與兩名溥儀的隨侍李體玉、祁繼忠通奸而懷孕,此事激怒了溥儀。</p> <p class="ql-block">據(jù)溥儀的二妹愛新覺羅·韞龢稱,事情發(fā)生時她正在英國,“回國后過了一些時候,溥儀才告訴我……婉容臨產(chǎn)之前,溥儀將天津的德國大夫——白大夫請去,專門打胎。打下就死了,死后燒了?!变邇x身邊的隨侍李國雄的回憶和韞龢所述相近,他稱“婉容曾誕下一女,死尸被婉容的哥哥送到西院南大墻護軍宿舍附近的鍋爐房,扔進爐膛里燒了。”</p><p class="ql-block">然而也有婉容身邊的近侍都曾公開發(fā)表文章,就此事為婉容鳴冤。崔慧梅就曾在香港的一家報紙上發(fā)文稱,偽滿洲國的“內(nèi)宮”除了“皇上”和太監(jiān),根本沒有男人可以進入,而且受到日本人的嚴密監(jiān)視,婉容根本沒有機會與人偷情。雖然崔慧梅當時并不在婉容身旁,許多地方可信度有限,但她的文章發(fā)表后頗具影響,王慶元(溥儀的護軍)在看到崔慧梅的文章后,也寫了一篇題為《不為呼冤為正名》的文章。在文中,王慶元不但支持了崔慧梅的說法,還稱婉容的起居行止都與外界隔絕,哪怕是上樓下樓都要有太監(jiān)開道,除了溥儀之外的一切男人都要回避,入夜后至少要有兩名以上陪寢人員呆在寢宮中,還有一名太監(jiān)專門記錄婉容的夜間活動,私通者根本找不到與婉容接觸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病逝監(jiān)獄:</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1日,溥儀按照日本關東軍的命令,將皇宮遷往通化臨江縣大栗子溝。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溥儀亦同時宣布再次退位。8月17日,溥儀按照日本投降者的通知,由通化臨江縣急忙趕到沈陽,在沈陽機場準備逃往日本時,被蘇軍逮捕押往蘇聯(lián)。婉容和偽宮內(nèi)府的其他人,先后由大栗子溝逃到臨江,在臨江由八路軍將其送到通化。婉容這時仍患瘋病,有時嘮嘮叨叨,有時大哭大鬧。這時,多虧有善良好心的李玉琴和嵯峨浩同情、照顧她,才使她勉強生活下來。不久,長春、通化解放,婉容身邊的人被分批先后送走。因婉容當時病重,無人收留,只好由部隊暫管。后部隊要行軍打仗,帶上她實在不便,就只好把她留托于地方照管,最后因毒癮發(fā)作病亡,年僅39歲。葬地不明,有說是“用舊炕席卷著扔在北山上”,也有說是“葬于延吉市南山”,尸骨亦無處尋找。3年以后,在伯力收容所過囚居生活的溥儀從嵯峨浩給溥杰的家信中獲悉婉容的死訊,似乎無動于衷。2006年10月23日,經(jīng)婉容弟潤麒同意以招魂形式與溥儀合葬在河北清西陵外的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清獻陵,謚號“孝恪愍皇后”。</p> <p class="ql-block">人物爭議:</p><p class="ql-block">2006年,開拍《末代皇妃》,當中“婉容”的角色描述和定位惹來了很多爭議,連婉容親弟弟潤麒也為姐姐喊冤,甚至要提告劇組單位?!赌┐叔穭≈械耐袢菔且粋€心眼頗壞的女子,處處欺負不及她美,地位不及她高的妃文繡,最后導致文繡跟溥儀離婚。劇中亦有描述婉容與侍衛(wèi)私通的事。九十多歲的潤麒說,他的親姐婉容是一個受中國傳統(tǒng)教育,沒有心計,心地善良的女子。他說婉容與文繡的相處都是客客氣氣的,后是后,妃是妃,不可能有欺凌、刁難或使壞心眼。</p><p class="ql-block">2004年5月18日,《甘肅青年報》刊登了《中國末代皇后——婉容》的文章,正是這篇文章引發(fā)了關于末代皇后的一場官司。文章稱:“婉容狂躁易怒,嗜毒成癮,甚至與溥儀身邊的侍衛(wèi)私通,從一個嬌美恬靜的美人變成了一個形如槁木的瘋子”,并刊登了婉容的4幅照片,照片中的婉容或在抽香煙,或拿著太監(jiān)的帽子在玩耍。近年來,婉容的形象在人們印象中大抵都是“錦衣玉食、無所事事、虛榮嫉妒、專橫跋扈、爭風吃醋、嗜毒成癮、與侍衛(wèi)私通、誕下私生女”。</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歌曲:</p><p class="ql-block">歌名:《紙鳶》</p><p class="ql-block">原創(chuàng):婉容</p><p class="ql-block">作詞:婉容</p><p class="ql-block">作曲:婉容</p><p class="ql-block">“青天 路迢迢 喜馬拉山 比不高</p><p class="ql-block">世界繁華 都在目 立身云端 何逍遙</p><p class="ql-block">有時 奏弦歌 春風但愿 不停飄</p><p class="ql-block">全憑 一線牽 風伯扶住 向上飛</p><p class="ql-block">莫教雨師 來迎接 竹當身體 紙做衣</p><p class="ql-block">偶逢 春朋友 語道你高 我還低”</p> <p class="ql-block">影視形象:</p><p class="ql-block">《火龍》 1989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1987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后》 1986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妃》 2004年 </p><p class="ql-block">《流轉(zhuǎn)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2003年 </p><p class="ql-block">《非常公民》 2002年 </p><p class="ql-block">《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 1992年 </p><p class="ql-block">《康德第一保鏢傳奇》 1986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 1988年 </p><p class="ql-block"> 《故夢》 2008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傳奇》 2013年 </p><p class="ql-block">《群英會》 2015年 </p><p class="ql-block">《東方戰(zhàn)場》 2015年 </p><p class="ql-block">《末代廚娘》 2024年 </p> <p class="ql-block">人物舊居:</p><p class="ql-block">婉容舊居在東城區(qū)鼓樓南帽兒胡同35號、37號位于東城區(qū)交道口街道。舊時門牌號為帽兒胡同15號,該院坐北朝南,東西兩路院落,西路四進院落,東路三進院落。清代末期建筑。1984年,帽兒胡同35號、37號宅院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帽兒胡同35號院現(xiàn)為辦公用房,37號院現(xiàn)為居民院。此院是婉容祖父郭布羅·長順所建,后其父郭布羅·榮源住在此,被稱為榮源府。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婉容生在榮源府,俗稱娘娘府。婉容被確定為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后。當年婉容從天津返回北京,住在此院落,學習宮中禮儀。此院原只是較普通的住宅。婉容被冊封為皇后后,其父被封為三等承恩公,該宅升格為承恩公府。作為“后邸”,加以擴建。西路正房即為婉容所居。正房五間內(nèi)的隔扇、落地花罩雕鏤精細。東院花廳裝修基本保存原狀,明間迎面墻滿嵌巨鏡一方,為婉容婚前演禮之處。</p> <p class="ql-block">婉容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她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后世對她的評價往往結合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命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 ①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婉容出身貴族,16歲被選入宮中成為皇后,從此被束縛在宮廷之中。隨著清朝的覆滅,她又跟隨溥儀經(jīng)歷了流亡、傀儡政權等動蕩歲月,始終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她的婚姻并非基于愛情,而是封建皇權的產(chǎn)物,最終在孤獨、抑郁中度過晚年,其遭遇被視為封建制度對女性壓迫的典型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②時代悲劇的縮影:婉容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從封建社會到民國,再到日本侵華,她的個人命運與時代的動蕩緊密相連。她既享受過宮廷的榮華富貴,也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屈辱和顛沛流離的苦難,其一生反映了那個特殊時代的滄桑巨變,成為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p> <p class="ql-block">③個人的矛盾與掙扎:婉容在宮廷中曾接受過新式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和開放思想,但同時又無法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她在婚姻中得不到真愛,與溥儀的關系疏離,加上長期的精神壓抑,導致她后期染上鴉片癮,生活逐漸墮落。這種矛盾和掙扎體現(xiàn)了她在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的無奈與痛苦,也讓人們對她的遭遇產(chǎn)生同情。</p> <p class="ql-block">④總體而言,后世對婉容的評價更多的是基于對她個人悲劇命運的同情,以及對封建制度和時代背景的反思。她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坎坷和不幸,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和女性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奈處境。</p> <p class="ql-block">圖片資料/致謝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文字編輯:趙功籌(安康人周末讀書會副會長)</p><p class="ql-block">指導老師:龔仕文(資深報社人、文學評論家、安康人周末讀書會顧問)</p><p class="ql-block">首席評論:李紅梅(昵稱:遠望星空、安康人周末讀書會秘書長)</p><p class="ql-block">2025.6.26日于安康煌上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