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褐冠鵑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平常要拍到它還真不容易,育雛期褐冠鵑隼夫婦倆在弄崗的一個沖天大樹上喂小寶,每天都會捕食喂小鳥,但要拍它必須又爬到大樹旁的一個小山頭上,拖著受傷的腿忍住痛慢慢爬吧,還好褐冠鵑隼表現(xiàn)不錯,順利加新。</p> 褐冠鵑(juān)隼(sǔn) (英文名:Jerdon's Baza,學(xué)名:Aviceda jerdoni),是鷹形目鷹科鵑隼屬的鳥類。俗名: 褐冠鵑雕,中型猛禽,以其顯著的白尖黑冠和蒼白的紅褐色腹紋聞名。分布于南亞和東南亞的濕熱森林地帶,包括印度東北部至菲律賓。偏好山地森林環(huán)境,偶爾可見于茶園和開闊地帶。此物種以昆蟲為主食,偶爾也捕食小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 褐冠鵑隼體長41-48厘米,翼展可達109-117厘米。其特征為棕色外觀,頭部有鴿子般的形狀和長長的黑色帶白色尖端的羽冠。飛行時翅膀呈槳狀,拍打柔和。雌雄相似,但雌鳥頭部和上部較灰,下方有更黃的條紋,喉部條紋更破碎。幼鳥眼睛為棕色,腿色較淡,頭部顏色更深,胸部有條紋,比成鳥多一條較窄的尾紋。成鳥羽衣在第二年達成。 褐冠鵑隼居住在海拔150米至1100米的熱帶雨林中,偶爾下降到海平面或上升至1850米。它們在隱蔽的棲木上狩獵,以大型昆蟲為主食,偶爾捕食蜥蜴、小型哺乳動物和青蛙。展示飛行包括滑翔和起伏動作,通常在黎明和黃昏時分進行。 褐冠鵑隼的繁殖季節(jié)為4月至8月,巢建于大樹的叉口或樹冠,深度約20-25厘米,由樹枝構(gòu)建并鋪以綠葉。每窩產(chǎn)2-3枚蛋,孵化期32-35天,主要由雌鳥負責(zé)。幼鳥在42天后離巢。 褐冠鵑隼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喜馬拉雅東部山腳、印度西部沿海、南部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蘇門答臘、新加坡和菲律賓。在中國,見于東南部的東高止山脈。 褐冠鵑隼IUCN:LC(無危)。在中國,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一些保護區(qū)中出現(xiàn),但總體上稀少,可能因棲息地喪失而受到威脅。 以上文字主要摘自《懂鳥》和網(wǎng)絡(luò),圖片為作者原創(chuàng),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轉(zhuǎn)發(fā)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將圖片下載另做他用、截圖轉(zhuǎn)載,如欲轉(zhuǎn)載,請一定注明出處,且禁止改變原創(chuàng)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