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圖編輯:lmx</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83678821</p><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 源自網(wǎng)絡(luò)(致謝原創(chuàng))</p> <p class="ql-block">春秋時,晉、楚兩國交戰(zhàn),晉國公子重耳遵守諾言,主動把軍隊(duì)后撤九十里。古義:原指與敵方作戰(zhàn)時軍隊(duì)后撤一定的距離。今義:后比喻對人讓步,避免沖突或比喻自己不敢跟人相比。重耳文治武功卓著,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dá)百年的霸業(yè),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或“桓文”。司馬遷《史記》稱贊他是“古所謂明君”。除卓越的事功外,他還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貪天之功”等典故。</p> <p class="ql-block">“退避三舍”一詞提煉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在古代有休息、停留的意思,而軍隊(duì)走到一定距離便需要安營扎寨整備休息,因此人們就將部隊(duì)一天的行軍距離稱作“一舍”。那為何是三十里?這是由于古時候交通工具缺乏,對于士兵來說,行軍主要依靠步行。并且士兵們還得背著裝備、扛著武器,一天走上三十里路,正好能保證士兵體力不被耗盡,保證留有充足的戰(zhàn)斗力。所以,三十里“一舍”就成了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比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還有“退一舍而原降”的記載。而“三舍”就是三個三十里,加起來就是九十里了,相當(dāng)于如今的45公里。到后來,“舍”逐漸不再指具體的距離,如元代關(guān)漢卿的《望江亭》里的“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國可以禮致天下?!边@里的“舍”就不是三十里了,而是泛指一個比較遠(yuǎn)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晉國驪姬之亂而流亡他國,流浪到了楚國。楚成王隆重地設(shè)宴招待,同時問道:"公子如能回到晉國,將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玉帛珍寶,你們楚國有的是,還叫我用什么報答您呢?"成王說:"雖然如此,總也可以說說怎樣報答吧?"重耳于是答道:"倘使托您的福,我回到了晉國,將來萬一晉、楚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雙方軍隊(duì)相遇于中原,我一定指揮我的部隊(duì),避君三舍,以報答您今天的盛情;那時,如果您還不肯諒解,那么,我只好拿起弓箭,以與君周旋。至今還有人形容對人避讓、不敢相爭,叫做"退避三舍",就是這個出處。"與君周旋",也是一句成語,等于說:奉陪你較量較量。是一句表面有禮貌而實(shí)際不客氣的話。</p> <p class="ql-block">后來,重耳從楚國到了秦國,秦穆公為了想扶植一個親秦的晉國國君,對重耳非常優(yōu)待,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奪取了晉國的政權(quán),自任為國君。隔了三年,晉、楚兩軍發(fā)生戰(zhàn)事于城濮,晉文公(重耳)果然遵守諾言,主動后撤了九十里。這在表面上是晉文公言而有信,報答了以前楚成王的恩德,但實(shí)際上卻是"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的一種戰(zhàn)略手段。通過這一戰(zhàn)略的運(yùn)用,給楚軍造成錯覺,滋長驕傲輕敵的思想,同時,使晉軍造成了有理有利的條件,從而奠定了在這一戰(zhàn)役中取得大勝的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應(yīng)用舉例</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遭受打擊時會選擇退避三舍,但他卻選擇了勇敢前行,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p><p class="ql-block">面對強(qiáng)大的對手,他選擇了退避三舍,不與之爭鋒。</p><p class="ql-block">在這次競爭中,我們團(tuán)隊(duì)決定采取保守策略,先退避三舍,觀察對手的動向。</p> <p class="ql-block">退避三舍的近義詞有:委曲求全、避君三舍、遠(yuǎn)而避之、敬而遠(yuǎn)之。請賜教反義詞有哪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