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笑三語:態(tài)勢、順勢、覆勢——183 臨寫《圣教序》之“而”字</p><p class="ql-block"> 家人們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這晨光熹微的美好時刻,今日,三語聊聊臨寫《圣教序》中的“而”字。</p> <p class="ql-block"> 然,《圣教序》作為書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藏,蘊含著無盡的藝術魅力與書寫智慧。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臨摹,今天著重探討的“而”字,看似尋常,實則暗藏玄機。</p><p class="ql-block"> “而”字兩邊的“丨劃”呈現(xiàn)左低右高的態(tài)勢,這一簡單的高低錯落,瞬間打破了常規(guī)的呆板,賦予了字一種靈動的呼應之感。右邊的轉折處,并非生硬的折角,而是呈圓轉形態(tài),仿佛微風拂過湖面,自然流暢。出鉤時,“挑”的動作并不明顯,有種順勢滑下出鉤的感覺,恰似行云流水,毫無阻滯。</p><p class="ql-block"> 具體臨寫時,筆鋒需要微呈覆勢,以彰顯力度。這就如同武術中的勁道,看似柔和,實則蘊含剛勁。左低右高,圓轉出鉤,每一個動作都需精準到位。</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臨寫“而”字豎畫,要格外注意其特點。左低右高,左側豎畫收筆位置低于右側豎畫,形成錯落呼應之勢,這種呼應,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配合,雖不言語,卻心意相通。</p><p class="ql-block"> 可對比四豎變化:第一豎斜度大,呈曲線波動,起筆于首橫下方的撇,并與撇有筆斷意連之感,仿佛二者之間有一條無形的絲線相連;第二豎起筆從第一豎提筆向上,帶有順意之勢寫斜橫并帶有一點弧度,折筆寫豎且?guī)в邢騼然《?,并且是“而”字最粗一筆,帶趯筆(鉤)且突出于首橫右側。出鉤時,角度應適中,不宜過大或過小。鉤的平度、長度和尖度要恰到好處,需與整體結構協(xié)調,如“抽刀斷水”般連貫,干凈利落又不失韻味。</p><p class="ql-block"> 轉折與鉤法,圓轉形態(tài)是關鍵。右側轉折處需流暢圓轉,避免生硬折角,體現(xiàn)圣教序的筆意。第三豎,如高山墜石寫點豎,起收節(jié)點明顯,仿佛巨石墜落,力量感十足;第四豎起筆與第三筆收筆相連,收尾自然向下并帶有弧度,宛如微風中的柳枝,輕柔而優(yōu)雅。</p><p class="ql-block"> 其二注意筆勢節(jié)奏,頓挫分明:首橫左細右粗,短撇起筆于橫中偏右下,形成三角形打點勢;且,虛實相生:首橫與橫折畫及豎畫間留白略大,增強空間感,讓字有了呼吸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關鍵臨寫時需把握“上疏飄逸,下密寬扁、豎畫呼應、圓轉含筋”四大特征,尤其注意第二豎的趯筆是字勢生動的關鍵。在臨寫過程中,運筆應富有節(jié)奏感。關鍵節(jié)點處稍作停頓,以彰顯筆鋒的力度與變化。如此,方能在臨摹中逐漸領悟《圣教序》的精髓,讓筆下的“而”字煥發(fā)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六月初二蘇州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