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年前一書法前輩跟我聊了幾句話,認為我要學真書。剛開始我是有點蒙,習慣上以為真書就是楷書,沒有多大區(qū)別。后來慢慢地有體會,老前輩擅長寫漢碑,楷書未到唐時,還是受漢碑影響較大。為了把王義之楷書神化,有教科書干脆就說王完全去隸意,是新體的鼻祖,是真正的楷書,是盡善盡美,古今莫二,可惜我們現(xiàn)在多半只知道行書或行楷的寫法,真楷書已不傳了。王羲之留下的全是唐人加工過的,真正的楷書其實可以從唐之前漢之后的楷書里面去找,一般大體叫魏碑。這里魏碑是廣義之意。狹義魏碑是公元500年左右的楷書。真書是除了唐楷以外的唐之前楷書,顯然是漢碑的延續(xù),一定與隸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書肇自然。唐楷是實用的產(chǎn)物,多嚴謹整齊劃一,而相比之下,魏碑或真書就是千異百態(tài),更接近自然,也更接近書法本源。六朝真書包括北方的真書都是真書的大本營。</p><p class="ql-block">書法創(chuàng)作一定是有門檻的,也是有學問的。它可以是抄寫一家,也可以融合百家,前者的抄不是簡單抄襲而是深懂融合的抄寫。因此,寫一張作品一定會包羅萬象,有隸有楷,甚至也有篆或行草之意。微調(diào)是創(chuàng)作,大變化也是創(chuàng)作。文人書法習慣學一種即行,的確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地重復也行,啟功寫柳體寫了一輩子,年輕時那么寫,年老時還是一樣寫,從外形無法去分別區(qū)分。當代書法更多的是藝術(shù)家的事,個性和張揚是寫手最愛的口頭禪和面貌。沈曾植的大融合大變化為藝術(shù)家所贊賞,但有些文人寫法卻不以為然,認為太過,是夾生飯,不夠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