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鉤嘴鹛(學(xué)名:Pomatorhinus ferruginosus)是雀形目畫眉科鉤嘴鹛屬中型鳥類,體長21-23厘米。嘴鮮紅色,長而向下彎曲,頭頂黑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眉紋和寬闊的黑色貫眼紋。 拍攝地點(diǎn):云南盈江犀鳥谷<br>拍攝時間:20250308<br>攝影編輯:中原虎 指名亞種前額棕色,頭頂、枕、眼先、上頰和耳羽黑色,眉紋白色,從前額向后一直延伸到頸側(cè),長而顯著,其余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橄欖褐色微沾棕色。下頰、頦、喉白色,胸和腹中央銹紅色,其余下體橄欖褐色。滇南亞種頭頂棕褐色,各羽微具暗褐色狹緣,頭側(cè)具兩道黑紋,眉紋白色,眼先、頰和耳羽黑色,其余上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棕橄欖色,兩翅和尾較棕;頦、喉白色,胸和腹中央淺皮黃色,其余下體與背色,但羽色稍較淺淡。<div> 虹膜金黃色,嘴紅色,腳鉛褐或綠褐色。</div> 相似種棕頭鉤嘴鹛(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體型較大,嘴橙紅色,頭頂棕色,下體包括胸、腹全為白色。區(qū)別甚明顯,野外不難鑒別。 習(xí)性:留鳥。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常綠闊葉林、竹林和灌木林中,尤以林下植物茂密的濕潤常綠闊葉林中較常見。常單獨(dú)或成對活動,有時也成小群。性活躍,多數(shù)時間都在灌木叢間跳來跳去,也到地上活動,一見人立刻藏匿到茂密的灌叢深處,一般不起飛,緊急時亦多是從一個樹叢飛到另一樹叢,飛行距離不遠(yuǎn)。<div> 食性:主要以甲蟲、鱗翅目幼蟲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div><div> 叫聲:沙啞的嘟聲似灰頭鉤嘴鹛;也有圓潤的雙音節(jié)上揚(yáng)哨音。</div> 分布于中國、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北部。在中國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南部勐海、綠春,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 繁殖期4-6月。通常營巢于地上或灌木上,巢呈球形,主要由枯草莖、草葉、草根、竹葉、苔蘚等筑成,內(nèi)墊細(xì)的草莖和草根。每窩產(chǎn)卵3-4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卵大小為24-27毫米×18-19毫米。 紅嘴鉤嘴鹛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div> 被列入《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xué)、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div>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謝謝雅賞!</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