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李白的這句詩,恰似一把神秘的鑰匙,輕輕開啟了我對天柱山無限遐想的大門。懷揣著這份憧憬,我踏上了前往天柱山的旅程。當(dāng)高鐵緩緩?fù)?吭跐撋秸荆绾蟮年柟庹?,一場充滿驚喜與奇的山水之行,就此拉開帷幕。</p><p class="ql-block"> 原計劃在高鐵站附近落腳,然而新建車站周邊寬闊馬路的兩側(cè),旅社與飯店的蹤影難覓。正當(dāng)我在廣場上徘徊無措之時,一輛前往安徽天柱山景區(qū)的中巴車宛如救星般闖入我的視線。僅需 10 元的票價,不僅化解了無處落腳的困境,更似為我的旅程按下了 “驚喜加速鍵”,帶我迅速駛向未知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 中巴車人滿即發(fā),車廂里瞬間溢滿了年輕的談笑聲,如同歡快的樂章。同行的幾位大學(xué)生朝氣蓬勃,雀躍不已。他們剛從黃山 “轉(zhuǎn)戰(zhàn)” 而來,興奮地分享著 “星期三搶到免費黃山門票” 的奇妙經(jīng)歷:“票量少到以為沒希望,居然被我們‘撿漏’了!” 那言語中,滿是搶到福利的幸運,更洋溢著對山水之旅熾熱的熱忱。很快,我便與他們相談甚歡,一路聽著他們暢談黃山的云海、天柱山的奇峰,窗外的風(fēng)景仿佛也被這份熱情點燃,變得愈發(fā)熱鬧起來。原本因舟車勞頓而生的倦意,在這歡聲笑語的海洋中,早已消散得無影無蹤。這場在高鐵站的意外相遇,讓原本 “臨時落腳” 的潛山之行,華麗轉(zhuǎn)身為一場 “說走就走的登山前奏”。這十塊錢的中巴車票,承載著我對未知風(fēng)景的滿心期待,更裝載著旅途中不期而遇的溫暖。此時我才領(lǐng)悟,最好的旅行,往往就隱匿在計劃之外的轉(zhuǎn)角,等待著我們?nèi)ヅ既话l(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 中巴車在蜿蜒的道路上行駛了不到一個小時。當(dāng)暮色如輕紗般籠罩大地,我們抵達了茶莊天柱山游客中心,時針已悄然指向 3:30。景區(qū)已過入園時間,然而這一 “錯過”,卻意外成全了我與山水的一場 “前夜之約”。環(huán)顧四周,民宿與餐館的價格單上,透著皖西南特有的實在:百來元的房間干凈敞亮,土菜館菜單上的小炒大多在二三十元之間。一碗熱氣騰騰的山芋粉圓子燒肉端上桌,濃郁的香味瞬間彌漫開來,那是鄉(xiāng)野間最質(zhì)樸的煙火氣,每一口都能讓人品嘗到生活最本真的味道。潛山板栗、天柱山野筍等特色美食,更是為我的味蕾帶來了一場別具一格的盛宴,讓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從舌尖開始蔓延。</p><p class="ql-block"> 獨自入住民宿后,一種久違的松弛感如潮水般將我淹沒。輕輕推開窗,黛色的山巒輪廓映入眼簾,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晚風(fēng)吹動竹林,沙沙作響,那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樂章,似乎在低聲預(yù)告著明日的登山奇遇。沒有同行者行程的牽絆,我得以慢悠悠地在周邊晃蕩??串?dāng)?shù)匕⑵旁谙呑屑毾粗鴦傉安瑁犆袼蘩习謇L聲繪色地講天柱峰 “一柱擎天” 的古老傳說,甚至在暮色中獨享了半塊剛出爐的蒿子粑粑。此刻我才明白,一個人的旅行,并非孤單寞,而是將自己的感官完全交付給陌生而迷人的風(fēng)景,去聆聽、去感受、去發(fā)現(xiàn)。夜里,我枕著輕柔的山風(fēng)入眠,在朦朧中忽然領(lǐng)悟了旅行的妙義:當(dāng)周遭的喧囂漸漸退去,我們才能靜下心來,聽見自己心底最真實的聲音。它訴說著山外有山的廣闊天地,訴說著路的盡頭總有新的可能,更訴說著每個人都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不必等待他人同行,就能勇敢地飛向更遼闊的天地。此刻的天柱山在夜色里安然沉睡,而我已在這一個人的小天地中,提前深深愛上了這場與自己對話的獨特旅程。</p> <p class="ql-block"> 晨光微熹,天邊泛起魚肚白,我便懷揣著滿心期待,揣著門票登上景區(qū)中巴。命運似乎在這一刻開了個有趣的玩笑,我竟又遇見了昨日那群活力四射的大學(xué)生。他們背著登山杖,朝氣蓬勃,在天柱山南門意氣風(fēng)發(fā)地喊出 “徒步登頂” 的響亮口號。看著他們年輕的背影逐漸消失在石階盡頭,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羨慕之情,羨慕他們那能與山水盡情角力的充沛體力。而我則選擇乘大龍窩索道上山,纜車緩緩啟動,在云海中穿梭的瞬間,我仿佛一頭扎進了水墨畫那空靈的留白處。霧氣氤氳,如夢如幻,連纜車玻璃上都凝著細碎的水珠,宛如大自然饋贈的晶瑩珍珠。</p><p class="ql-block"> 索道終點振衣崗,果然名不虛傳,古意盎然的牌坊隱匿在霧中,仿佛真的能讓人在此 “振衣濯足”,抖落一身的凡塵與疲憊。然而現(xiàn)實卻有些不盡如人意,白茫茫的霧氣如同一張巨大的紗帳,將視線牢牢困在十步之內(nèi)。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貼著巖壁,摸索著去辨認 “象鼻石” 那模糊的輪廓,聽著 “皖公神像” 的傳說,卻只能望其名而不見其真容,遠處那令人神往的天柱峰,更成了 “只聞其名,不見其形” 的遺憾。在霧中徘徊了兩個多小時,我的心像被這潮濕的霧氣浸透了一般,有些發(fā)涼。就在我悻悻下山時,竟又與剛折返的大學(xué)生們撞了個正著。</p> <p class="ql-block"> “不甘心??!” 一個男生晃著手機里霧蒙蒙的照片,眼中滿是不甘,“剛才云霧散了條縫,我瞥見主峰尖了!” 話音未落,山風(fēng)像是聽到了我們的心聲,忽然卷走半邊霧氣,遠處的山脊線竟真的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霸偕弦淮?!” 不知誰喊了一聲,幾個人立刻一拍即合,眼神中閃爍著堅定與期待。這次我們有了經(jīng)驗,專挑云霧流動的山脊線前行,累了就靠在松樹下,靜靜等風(fēng)來。終于,當(dāng)陽光如利劍般突然穿透云層,金輝灑在巖石的縫隙間,整座山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瞬間活了過來。云海在腳下翻涌,如萬馬奔騰,遠處的山峰如利劍出鞘,直插云霄,連方才抱怨的霧氣都成了這壯麗景色中流動的背景,如夢如幻,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姑娘喘著氣,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剛才累到想放棄,現(xiàn)在覺得爬十次都值!” 是啊,旅行哪有絕對的 “值不值” 呢?不過是在與天氣的博弈中,多了份 “再等一等” 的執(zhí)著與堅持。當(dāng)云霧散開的剎那,我忽然明白,山水的饋贈從來不是理所當(dāng)然的,它需要我們懷揣耐心,帶著一點賭徒般的孤勇,更需要在失望時勇敢轉(zhuǎn)身,再攀一次的堅定勇氣。幸運的是,我們幾個人的體力都還算充足,足以支撐我們再次向著山頂進發(fā)。</p><p class="ql-block"> 重返山路時,天光從云層的裂隙中溫柔地滲透下來,灑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行至青龍背,方才被霧氣遮蔽的險峻景色若隱若現(xiàn)地顯露出來。400 米長的山脊窄如刀刃,最窄處僅半米,青灰色巖壁被風(fēng)蝕成鋸齒狀,兩側(cè)深淵隱在半散的云霧里,仿佛巨龍身上閃爍的鱗甲在光影中起伏。我攥緊崖壁上的鐵鏈,小心翼翼地前行,山風(fēng)卷著松濤從耳畔呼嘯而過,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巨龍的脊背之上,心跳聲與鐵鏈晃動的脆響交織在一起,竟讓我生出幾分 “俠客走險峰” 的奇妙錯覺。</p> <p class="ql-block"> 轉(zhuǎn)過青龍背,天池峰的觀景臺忽然被陽光照亮,如同被神諭喚醒。天柱峰如同一把巨劍,轟然撞入我的視野。1489.8 米的花崗巖巨柱從云海中拔地而起,氣勢恢宏,巖壁上的褶皺仿佛是上古神匠精心雕琢的鑿痕,記錄著歲月的滄桑。峰頂 “孤立擎霄” 四個摩崖大字在陽光下蒼勁有力,仿佛要掙脫石頭的束縛,直抒胸臆。云霧時而如紗幔般輕輕覆蓋,時而驟然退去,露出棱角分明的峰尖,真似一柄劈開混沌的神器,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俯瞰群山,我終于深刻理解了 “天柱一峰壓眾山” 的絕妙比喻。連綿的山巒在云海中若隱若現(xiàn),如同被主峰的氣勢所震懾,乖乖伏首的波浪,而翻涌的云濤更讓整座山有了吞吐天地的磅礴氣概,宛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卷。李白曾贊其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氣”,白居易稱其 “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此刻,這些千古名句在眼前的美景映襯下,有了更為生動、深刻的詮釋。</p><p class="ql-block"> “這不是《黑神話:悟空》里的天柱峰嗎!” 同行的大學(xué)生忽然指著峰頂,興奮地驚呼。順著他的指向望去,巖壁的肌理與游戲場景里的 “南天門” 奇峰竟有幾分神似,尤其是云霧漫過峰腰時,那份刺破蒼穹的孤絕感,恰似游戲 CG 里從神話中走來的圣山,神秘而震撼。慶幸剛才在霧中我們沒有放棄折返,若錯過此刻的峰回路轉(zhuǎn),恐怕真要帶著 “未見天柱” 的遺憾下山了。他們還興致勃勃地把我拉到一個角落里,指著那座不起眼的小石亭,興奮地聊起《黑神話:悟空》里的土地廟設(shè)計。原來,游戲中那些承載著東方神秘美學(xué)的建筑原型,竟藏在天柱山的這個小小角落里。我們還煞有介事地做了插香拜拜的動作,仿佛在與虛擬世界和現(xiàn)實的歷史文化進行一場奇妙的對話。這座 “惜字亭” 雖樸素?zé)o華,卻成了虛擬與現(xiàn)實之間的神奇紐帶。青灰色石瓦、四角飛檐微翹,碑刻上模糊的 “敬惜字紙” 字樣,默默訴說著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對文化的尊崇。當(dāng)游戲里的像素光影與眼前的實體建筑重疊,我忽然意識到,中國風(fēng)的 “高大上” 從來不是浮夸的堆砌,而是從千年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長出的細膩表達,是歷史與現(xiàn)代、現(xiàn)實與想象的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陽光穿透最后一層云霧,神秘谷的入口在蒼松掩映下若隱若現(xiàn),仿佛在召喚著我們?nèi)ヌ綄て渲械膴W秘。這座全長 500 米的天然石洞迷宮,原是億萬年前花崗巖崩塌形成的地質(zhì)奇觀,如今成了天柱山最富探險趣味的秘境。剛踏入洞口,涼氣便從濕滑的石階上緩緩漫上來,仿佛在提醒我們即將進入一個神秘的世界。抬頭可見巨石疊壓成 “洞上有洞” 的奇觀,一線天光如銀鏈般從裂隙漏下,在巖壁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如夢如幻。</p><p class="ql-block"> “先過‘胖見愁’!” 大學(xué)生們的笑聲在洞里回蕩,充滿了活力與期待。只見前方石縫窄如刀削,最窄處僅容一人側(cè)身通過,胖些的游客需收腹吸氣,費一番力氣才能擠過,難怪得名 “胖見愁”。鉆過石縫又遇 “烏龍洞”,洞口低矮得需貓腰前行,手腳并用地爬過濕滑的巖面,仿佛回到了原始時代的探險。忽然,眼前豁然開朗,一處天然石廳出現(xiàn)在眼前。鐘乳石與苔蘚在微光中泛著幽綠的光芒,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洞頂竟有個圓形 “天窗”,陽光正從那里灑下,照得滿地碎石像鋪了層碎銀,熠熠生輝。 </p><p class="ql-block"> 神秘谷最妙的當(dāng)屬 “三宮” 奇景。逍遙宮寬敞如殿,巖壁上的天然石凳仿佛是仙人休憩的座椅,讓人不禁想象當(dāng)年仙人在此論道的場景;迷宮曲徑通幽,岔路縱橫間需靠崖壁箭標(biāo)辨路,稍不留神就會在石洞里繞圈,仿佛置身于一個巨大的迷宮游戲中;龍宮最為險峻,洞底暗河潺潺流淌,仿佛在演奏著一首神秘的樂曲,抬頭可見巨石如巨龍盤踞,水珠從巖縫滴落,在深潭中激起清脆的回響。行至 “龍宮” 深處,千年苔蘚在石壁上織成綠毯,指尖觸到濕潤的巖面,竟能感受到山脈細微的 “呼吸”—— 那是地下水滲透的涼意,也是億萬年地質(zhì)運動留下的生命脈搏,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偉大。</p><p class="ql-block"> 出得洞來,眼前忽然鋪開一片奇松怪石的美麗畫卷。崖壁上的 “探海松” 根系如鐵爪般緊緊嵌入巖縫,枝葉卻向深淵舒展,活脫脫就是鄭板橋筆下 “咬定青山” 的生動寫照;前方巨石堆疊如象鼻垂地,峰頂一塊扁圓的 “飛來石” 形似斗笠,山風(fēng)吹過竟輕輕晃動,引得眾人驚呼著后退半步,卻見它穩(wěn)如磐石地擱在巖巔千年,讓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學(xué)生們舉著手機拍個不停,笑稱這石頭該叫 “搖搖樂”,既驚嘆于自然造化的神奇,又被天柱山 “險中藏穩(wěn)” 的獨特氣質(zhì)所折服。在神秘谷的石洞里鉆行時,我忽然覺得這何止是一處地質(zhì)奇觀,分明是大自然精心設(shè)下的解謎游戲。在這里,我們需彎腰、需側(cè)身、需在黑暗中努力尋光,卻總能在轉(zhuǎn)角遇見意想不到的驚喜。就像人生的岔路,看似困頓的窄縫后,或許藏著天光乍泄的豁然開朗。而此刻從石洞里走出的我們,頭發(fā)上還沾著洞頂?shù)乃?,眼里卻閃著比陽光更亮的光,那是探險者獨有的、征服自然迷宮后的喜悅與雀躍。</p> <p class="ql-block"> 登上拜岳臺時,山風(fēng)正輕輕掀起云海的一角,仿佛在向我們展示它的神秘面紗。腳下是古南岳祭祀的殘碑石階,“南岳” 二字被千年風(fēng)雨磨得模糊,卻仍透著秦漢先民祭山時的莊重與虔誠。抬眼望去,天柱主峰如青銅古劍直插天穹,1489.8 米的巖峰在陽光下泛著冷峻的光芒,峰頂 “孤立擎霄” 的摩崖石刻像被風(fēng)雕刻進石頭里的誓言,堅定而有力。更遠處,飛來峰與蓮花峰在云濤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水墨畫中未干的墨痕,如夢如幻。尤其是飛來峰巔那塊懸空巨石,山風(fēng)吹過時竟似微微頷首,傳說中太上老君的 “鎮(zhèn)妖石”,此刻正以億萬年的平衡術(shù),演繹著自然與神話的完美默契,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神秘。</p><p class="ql-block"> “快看!煉丹湖像塊翡翠!” 大學(xué)生們趴在崖邊,興奮地驚呼。谷底的湖泊被群山環(huán)抱,碧綠的水面倒映著天光云影,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環(huán)湖棧道上的游人小如蟻蛭,忽隱忽現(xiàn)在蒼松之間,構(gòu)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忽然,我理解了李白為何寫 “奇峰出奇云”。當(dāng)云海在腳下翻涌成浪,天柱峰的巖壁便成了破浪的船頭,那些被云霧纏繞的峰巒,時而化作蓬萊仙島,如夢如幻;時而又現(xiàn) “洞門千仞鎖云雷” 的壯闊(白居易語),氣勢磅礴。最妙的是陽光穿透云層的剎那,金輝給飛來石鍍上金邊,連石縫里的千年苔蘚都亮得像翡翠,方才在神秘谷摸到的山之 “呼吸”,此刻化作了可見的光影詩篇,美不勝收。</p><p class="ql-block"> 拜岳臺的殘碑旁,有塊傾斜的花崗巖,石面上天然形成的紋路竟像幅縮略地圖。同行的姑娘指著石紋,驚喜地說:“你看這像不像《黑神話》里的三界地圖?” 眾人湊過去端詳,果然在溝壑間尋到幾分虛擬場景的影子。原來,自然造化與人類想象,早已在天柱山的巖層里寫下隱秘的共鳴,讓人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與人類想象力的無窮。</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們對著飛來石感嘆 “鎮(zhèn)妖傳說” 時,地質(zhì)學(xué)家會說那是冰川漂礫的奇跡;當(dāng)詩人用 “擎日月” 形容主峰時,物理學(xué)者在計算巖峰的抗風(fēng)系數(shù)。但此刻站在山巔的我們,只需要張開雙臂,讓山風(fēng)灌滿衣襟,聽云海在胸腔里發(fā)出回響,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去體驗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p><p class="ql-block"> 下山時回望拜岳臺,云霧又漸漸漫上來,將古祭祀臺籠罩成仙境。忽然想起方才在石刻前看到的游人留言:“山不會向我走來,但我可以走向山?!?天柱山的魅力,或許就在于它既是地理的制高點,也是文化的瞭望臺。在這里,李白的詩、老君的傳說、游戲的像素與現(xiàn)實的巖層,共同疊印成一本厚重的山水史詩。而每個登上絕頂?shù)娜?,都在翻頁時聽見了自己心跳與山魂的和鳴,感受到了大自然與人類歷史文化的深深交融。</p> <p class="ql-block"> 轉(zhuǎn)過拜岳臺的山坳,百步云梯如一道刻在崖壁上的豎線,突然闖入視野。130 級石階以近乎垂直的 80° 角貼山而筑,兩側(cè)絕壁如刀削斧劈,石縫里滲出的水珠在臺階上凝成青苔,讓人望而生畏。唐代白居易筆下 “百步云梯通天階” 的險峻,此刻成了腳下實實在在的戰(zhàn)栗。剛踏上第一級石階,我便不由自主地攥緊了崖壁鐵索。抬頭是 “一線天” 般的狹縫天光,低頭是深不見底的云霧深淵,每一步都像在山的肋骨上行走,充滿了驚險與挑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云梯本該是單行道,卻因纜車站一小時的長隊變成了 "雙向戰(zhàn)場"。南京來的背包客喘著氣側(cè)身讓行,漢服姑娘的廣袖在山風(fēng)中翻飛成詩,青灰色巖壁與緋紅裙裾相映成趣,竟似從《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插畫中走出的場景。上行者緊貼巖壁如壁虎,下行者拽著鐵索似懸猿,彼此交錯時能聽見胸腔里共鳴的心跳聲。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指著石縫喊:"媽媽你看,這像不像《黑神話》里的機關(guān)!" 童聲在山谷里回蕩,讓險峻的天梯多了幾分童趣的溫暖。</p><p class="ql-block"> 常走戶外的我反倒愛上這段 "通天階" 的逼仄 —— 石階轉(zhuǎn)折處恰好框住飛來峰的側(cè)影,鐵索上被千萬只手磨出的凹痕,成了最生動的歲月刻度。當(dāng)手腳并用地攀上最后一級臺階,回望時才發(fā)現(xiàn)云梯如銀鏈垂落蒼翠間,方才打滑的驚險、與對向游客相視一笑的默契,都成了山水長卷里最鮮活的皴法??傟P(guān)處突然涌來的人潮讓人恍惚:清晨還只有二十余位朝圣者的山徑,此刻已被各地口音填滿。葛粉圓子的甜香混著汗味,導(dǎo)游旗在人叢中如舟帆起伏,天柱峰在云霧中孤傲佇立 —— 這奇妙的反差讓我頓悟:百步云梯不僅是地理的險道,更是連接洪荒自然與人間煙火的臍帶。</p> <p class="ql-block"> 我乘上下山纜車剎那,1489.8 米的天柱峰如青銅劍刺破云海,陽光在花崗巖巖壁上流淌成金。山風(fēng)裹著松脂香灌進轎廂,一日之內(nèi)兩攀天柱,竟似讀罷兩卷迥異的史詩:晨霧中的朦朧是宋詞的婉約,晴空下的崢嶸是唐詩的豪邁,回望漸隱于云霧的主峰,它不僅是地質(zhì)奇觀的博物館 —— 冰川漂礫的飛來石、崩塌形成的神秘谷,訴說著億萬年的地質(zhì)變遷;更是人文精神的載體 —— 漢武帝封禪的磅礴、李白仗劍的豪情、禪宗三祖的禪意,皆在巖縫間生根。</p><p class="ql-block"> 若說黃山以奇松怪石聞名,天柱山則多了幾分險峻與神秘,如深藏閨中的佳人,未施粉黛卻風(fēng)骨天成。它像一本立體史書,每塊巖石都是章節(jié),每條山徑都是注解,而游人的足跡,正是續(xù)寫其上的鮮活文字。當(dāng)山風(fēng)掠過耳畔,云霧漫過腳下,心中已烙下印記:此心安處,便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永恒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