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隔多年,我又一次站在了中山陵前。記憶的時針撥回到2008年,那時,我牽著年幼的兒子,他一路奔跑嬉戲,我則匆匆追趕,無暇駐足細品這方天地承載的厚重與深邃。如今,歲月沉淀,心境已然不同,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我選擇放緩腳步,用心去觸摸歷史的溫度,感悟其中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緩緩拾級而上,一步一步,認真地數(shù)著那392個臺階。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時光的階梯上,將我引向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山陵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巍峨莊嚴。藍灰色調(diào)的建筑,簡約而不失大氣,線條流暢,盡顯沉穩(wěn)與肅穆。它靜靜地矗立于此,像一位沉默的智者,訴說著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禁想起去年參觀的廣州中山紀念堂,同樣出自呂彥直先生之手。這位才華橫溢的建筑師,在三十幾歲的年紀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然而,他留下的這兩處建筑,卻成為了建筑史上的不朽豐碑,凝聚著他的智慧與心血,跨越時空,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的心靈。它們不僅是物質(zhì)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讓呂彥直先生的名字和他的藝術成就永遠鐫刻在人們心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惜,今日中山先生的墓室并未對外開放。但當我凝視著先生那1:1比例的雕像時,心中依然涌起一股由衷的敬意。雕像中的中山先生目光深邃而堅定,仿佛穿越時空,注視著這片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土地。參觀過程中,有人感慨中山先生“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他帶著未竟的心愿離開了人世。誠然,先生的理想之路布滿荊棘,歷經(jīng)坎坷,但正是這份熾熱的理想,這份對國家、對民族的深情與擔當,照亮了無數(shù)人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人生,或許正需要這樣一份理想的指引。它如同一盞明燈,在黑暗中為我們照亮方向,給予我們前行的勇氣和力量。哪怕我們只是平凡眾生中的一員,也能在理想的感召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我留意到路旁的景色。參天的柏樹,郁郁蔥蔥,枝干挺拔,仿佛是守護這片土地的衛(wèi)士,歷經(jīng)風雨依然屹立不倒;而那紅花酢漿草,也不甘示弱,在陽光的照耀下,綻放出絢麗的花朵,雖不似松柏那般高大偉岸,卻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生命的頑強與美好。它們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和諧而動人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也正如同這柏與草嗎?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或許平凡如沙,但只要心懷理想,努力生長,便能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就像中山先生,他的理想雖未完全實現(xiàn),但他所傳遞的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xù)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讓平凡的生命綻放出不平凡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碑文內(nèi)容為“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采用顏體楷書,但未署名。由國民黨元老譚延闿書寫。據(jù)說譚延闿為完成碑文,歷時6個月反復練習,前后撰寫300余稿,最終選用第317稿。他每日臨摹顏真卿《顏勤禮碑》,并自制230克重的紫檀木筆桿以穩(wěn)定運筆。??</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畢生致力于革命事業(yè),為推翻封建帝制、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敬仰與贊譽。在他離世后,撰寫墓志銘這一任務自然被提上了議程。然而,這一過程卻充滿了波折。</p><p class="ql-block">最初,汪精衛(wèi)、胡漢民等人被選定為撰寫銘文和墓志銘的候選人。但此舉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經(jīng)過一番考量,大家一致認為,只有與孫中山先生情誼深厚、國學造詣深厚的章太炎先生才擔此重任。章太炎先生也表示,在友誼與互知方面,他深感自己能勝任這一任務,并愿意為孫中山先生撰寫墓志銘。于是,他以古樸典雅、凝練審慎的筆觸寫下了《祭孫公文》。</p><p class="ql-block">然而,蔣介石卻因章太炎的擬寫墓志銘而失去了一個政治機會,對此他心生怨恨。蔣介石以中山陵建筑總監(jiān)和黨國代表的身份,拒絕使用章太炎擬寫的墓志銘。因此,中山陵建成后,碑亭雖在,卻未能刻上墓志銘。</p><p class="ql-block">盡管如此,人們似乎也覺得,中山陵的 無字狀態(tài)或許正是天意。畢竟,孫中山先生的一生功績非凡,絕非寥寥文字所能盡述。此陵雖無字,卻勝似有字,先生的偉業(yè)與恩澤將永遠鐫刻在億萬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開始攀登臺階時,從下往上望去,只能看到無盡的臺階,而平臺似乎遙不可及。然而,當我們登上山頂,視角轉(zhuǎn)變,從上看下去,卻只能看到遼闊的平臺,臺階在視線中消失。這一體驗讓我深思,或許這正是人生的隱喻:在攀登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只要堅持下去,最終到達的將是廣闊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的392級臺階,每一級都承載著特定的象征意義。首先,這個數(shù)字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寓意著孫中山先生與全體國民的緊密聯(lián)系。從碑亭到祭堂,共有339級臺階,象征著當年國民黨參眾兩院議員共339人,寓意著團結的力量。而迎面的290級臺階,分為8段,象征著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體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p> <p class="ql-block">平凡而明媚的酢漿草</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梧桐大道,可以看見許多女生在此打卡,好吧,我也做個沒心沒肺的中年少女,留個念,爭取哪個深秋,再來體驗一番,據(jù)說11月底到12月初是這里最美的時光,最金黃的落葉和寧靜的氛圍,就像金色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