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又稱張氏帥府、大帥府或少帥府,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朝陽街少帥府巷46號,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傉嫉?.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76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始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9月,民國五年(1916年)張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斷擴建。各個建筑風格各異,有中國傳統(tǒng)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張學良舊居包括三進四合院、大青樓、小青樓、趙一荻故居等多組文物建筑,是東北地區(qū)規(guī)模龐大、保存完好的名人故居。</p><p class="ql-block">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布這一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遼寧省政府以“張氏帥府”名稱公布其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民國四年(1915年),張學良舊居興建東路,東路為帥府花園,習稱“帥府苑”。</p><p class="ql-block">民國五年(1916年)春,張學良舊居中路、西路完成修建。同年秋,張作霖全家搬進四合院。三進四合院建成后,張作霖已升任奉天督軍兼奉天省長。</p><p class="ql-block">民國七年(1918年),小青樓修建。</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一年(1922年),大青樓修建。</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四年(1925年),邊業(yè)銀行、帥府辦事處修建。</p><p class="ql-block">民國十七年(1928年),張學良購入舊居東墻外一座小樓供趙一荻使用,習稱趙四小姐樓。</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八年(1929年)后,張學良舊居四合院西側紅磚建筑群修建,這是接替了父職的張學良主建的歐風式建筑,因亦稱“少帥府”。</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年(1931年)春,張學良舊居西路平房改為歐式樓群,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全部完工。九·一八事變后,張學良舊居為日偽占據(jù)。</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偽奉天第一軍管區(qū)司令部進駐張學良舊居。</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偽軍管區(qū)司令部移駐新落成的西路紅樓群,將張學良舊居東路、中路改設為偽滿“國立圖書館奉天分館”、偽滿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日偽后期,西路也改由偽博物館奉天分館使用。</p> <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冀熱遼軍區(qū)司令部、中共中央東北局曾在張學良舊居東路大青樓內辦公。</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國民黨政府東北教育輔導委員會接收張學良舊居,偽滿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偽滿國立中央圖書館奉天分館分別改為沈陽博物館、沈陽圖書館。</p><p class="ql-block">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沈陽市人民政府審核認定張學良舊居為張學良私宅,由沈陽市人民政府代管。同年,東北圖書館搬進張學良舊居,與沈陽博物館、沈陽圖書館合并為東北圖書檔案館,院外邊業(yè)銀行、帥府辦事處租給遼寧省煤炭工業(yè)管理局使用。</p><p class="ql-block">1957年,圖書檔案分家,西路、中路由遼寧省圖書館使用,東路由東北檔案館使用。</p><p class="ql-block">1970年,東北檔案館改為遼寧省檔案館,并遷出張學良舊居,東路及趙四小姐樓改由遼寧省文聯(lián)、省作協(xié)等單位使用。</p><p class="ql-block">1988年,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張氏帥府被定名“張學良舊居陳列館暨遼寧省近現(xiàn)代史博物館”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走進張學良故居,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灰瓦屋頂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綠樹環(huán)繞,仿佛為這座歷史遺跡披上了一層靜謐的面紗。庭院中的花壇點綴其間,為這片莊重之地增添了幾分生機。遠處現(xiàn)代風格的建筑群與之遙相呼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交融讓人不禁感嘆時光的流轉與歷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既是張作霖官邸,也是張氏家族的私宅?!扒罢髮嫛钡慕ㄖδ荃r明。這樣的建筑進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張作霖頭腦中權貴思想的物化表現(xiàn),將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宮寶殿,以期通過建筑的表現(xiàn)形式達到張氏政權的至高無上。</p><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四個部分組成的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三進四合院落、水榭亭臺的帥府花園,又有歐式風情的大青樓、邊業(yè)銀行、帥府辦事處、西院紅樓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樓和趙一荻故居。</p> <p class="ql-block">中路位于張學良舊居中央,為傳統(tǒng)木結構三進四合院式建筑群,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自南向北有磚砌大照壁,門房、一、二、三進院正房各七間。一進院兩側有東、西廂房名三間、廂房南側耳房各三間;二、三進院東、西廂房各五間,均單檐硬山布瓦頂。各建筑朝向院內出廊,廊內加置卷棚屋架,四廊布瓦頂相連,形成封閉式院落。一進院正房前建卷棚布瓦頂垂花儀門;二進院正房前建硬山雕花門樓。中路東廂房北端辟角門通東路。前院地面青石板鋪墁,中、后兩院方磚墁地。大部分房間作展廳使用。</p> <p class="ql-block">穿過一條幽靜的小徑,便來到了故居的入口。大門兩側各有一座石獅子,威嚴而莊重,仿佛在守護著這座歷史建筑。門上雕刻精美,圖案繁復,兩側的墻壁上也有復雜的花紋裝飾,地面鋪設著灰色的石板,踩上去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背景中綠樹成蔭,藍天如洗,幾位游客在門前駐足,低聲交談,仿佛也在感受這座故居的獨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東路位于張學良舊居大院內東側,南部原為假山、荷池、花圃、亭臺等園林建筑。中部有小青樓,北部為大青樓。大青樓東北建張氏家祠,正北建狐仙堂。日偽時期拆除了狐仙堂和家祠,在狐仙堂位置建磚結構三層樓俱樂部一座,并在其旁建磚筑三層特藏庫房一座。1975年,遼寧省文化局于東路南部建起一座五層拐角住宅樓。院內假山、樹木陸續(xù)被拆除、砍伐。1996年恢復重建了張氏家祠。大、小青樓為院內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西路位于張學良舊居內西側,院內建北歐風格磚混結構三層紅樓七座,均設半地下室。院內整體景觀無大改動,各單體建筑也基本完好,為遼寧省文化廳使用。</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共有11棟57間,建筑面積1768平方米。四合院正門南側有一座起脊挑的影壁,刻有“鴻禧”大字的漢白玉石板鑲嵌在影壁正中,正間兩側各立著一對抱鼓石獅和上馬石。民國時期,四合院朱漆大門彩繪著秦瓊、敬德兩位門神畫像,“護國治家”牌匾懸掛在內側門楣上方。一進院通往二進院的大門是一座雕刻鏤花的門樓,稱“垂花儀門”。一進院正房中間為堂屋,三進院是內宅。二進院、三進院間有側門回廊相連,并有角門通往東院帥府花園和大青樓、小青樓。</p> <p class="ql-block">進入故居內部,仿佛穿越了時空。一座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映入眼簾,深色木質結構散發(fā)著歲月的沉香,欄桿上的雕花精美細致,屋頂覆蓋著灰色瓦片,庭院寬敞,陽光灑在地面上,顯得格外寧靜。屋內裝飾典雅,木質家具雕工精細,墻上掛著三幅山水畫,窗欞上的幾何圖案精致而富有韻味,仿佛置身于一幅古典畫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府院東西廂房各三間,耳房各兩間,為承啟處、下人餐廳、電工室、內賬房、大廚房。坐北青磚隔墻中央設儀門,為卷棚頂垂花門。垂花門朱漆鏤空雕刻,門兩側各踞一小石獅。通過垂花門進入二進院落,是張作霖下屬八大處辦理公務之地。正房東間是張作霖的臥室、客廳,西間是書房、衛(wèi)生間。東房為內收發(fā)室,南為秘書長室。西廂房是一般秘書辦公室。正房當心間有出廈,上掛匾額書“望重長城”。二進內院環(huán)繞抄手游廊。通過中堂為三進院落,是張作霖家眷的居所。正房7間。當心間為祭祖的祖先堂,東屋是盧夫人臥室,西屋為長媳于鳳至的臥室。正房兩側耳房為仆人臥室。東西廂房各五間,據(jù)說是張作霖的三、四、六夫人臥室。在正房兩側耳房的內院各設便門,經(jīng)夾道通往東、西兩院,三進內院以檐廊環(huán)繞。二、三進院落廊柱均為朱漆木柱。石雕柱礎,上為鏤空雕花雀替。正、廂房門窗均為萬字紋的華麗幾何圖案的木門窗欞,窗為支摘窗。三進院的正房窗下墻群嵌有1米高的硯石坎墻,浮雕精美的瓶爐圖、春游圖、萬象更新圖等傳統(tǒng)吉祥圖案。</p> <p class="ql-block">三進四合院完全運用傳統(tǒng)的抬梁式木結構,使用北方傳統(tǒng)青磚、簡瓦建筑材料營造而成。平面布局以垂花門劃分住宅的內外,內部又分為前“政”后“寢”。隨著院落的深入,私密性也漸次增強。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住宅內外有分、男女有別的布局方式,是完全的傳統(tǒng)住宅營造方式的沿用,并且說明了當時沈陽傳統(tǒng)營造技藝的成熟與精湛住宅中隨處可見精美的具有纖細、圓潤、繁復風格的雕刻,也反映出它與近代早期在沈陽城內盛行巴洛克式裝飾的仿洋建筑的內在淵源。</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另一側,一座宏偉的歐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復雜的雕花和拱形窗戶彰顯著它的典雅與莊重。門前的臺階與柱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背景中的藍天與樹木為這座建筑增添了幾分靜謐。屋內裝飾同樣考究,黑色皮質沙發(fā)與地毯相得益彰,墻上掛著老虎的標本,天花板上懸掛著華麗的吊燈,仿佛在訴說著張學良將軍的豪情與氣魄。</p> <p class="ql-block">走進故居的主建筑,一座傳統(tǒng)風格的房屋映入眼簾,灰色瓦頂與紅色柱子相映成趣,陽臺上的欄桿雕工精細,門前的廣場寬敞整潔,游客們在此駐足,感受著歷史的余溫。天空晴朗,陽光灑在建筑的每一個角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廣場上,一座大型銅質雕像格外醒目,雕像描繪了一位身穿軍裝的男子,神情堅毅,目光如炬,仿佛在凝視著遠方。雕像下方有中文標識牌,周圍有石制欄桿與柱子,廣場地面鋪設整齊,遠處的傳統(tǒng)建筑與之相映成趣,讓人不禁肅然起敬。他就是張學良將軍。</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又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入口出現(xiàn)在眼前,兩側的石獅子依舊威嚴,門上的雕刻精美,背景是藍天與綠樹,顯得莊重而典雅。再往前走,一座灰色磚瓦結構的建筑映入眼簾,建筑前有綠植與假山,周圍環(huán)境寧靜古樸,天空中的云彩緩緩飄過,仿佛也在為這座故居增添幾分詩意。</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另一端,一座宏偉的歐式建筑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莊重,古典的柱式與雕花裝飾讓人嘆為觀止。建筑前幾棵光禿禿的樹木在風中搖曳,天空晴朗,陽光灑在建筑上,仿佛為它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漫步,一座兩層的中式建筑映入眼簾,外墻以深灰色為主,搭配紅色柱子與綠色欄桿,顯得古樸典雅。建筑前有豐富的花卉裝飾,黃色與粉色的花朵競相開放,為這片寧靜之地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背景是藍天,天氣晴朗,整體氛圍寧靜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另一側,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筑外觀華麗,裝飾精細,淺黃色的主體建筑帶有復雜的雕刻與裝飾,顯得莊重而典雅。建筑前有寬闊的臺階與欄桿,兩側擺放著綠植,環(huán)境整潔美觀,背景是樹木與天空,顯得寧靜而高雅。</p> <p class="ql-block">走進一座傳統(tǒng)中式書房,木質家具精致,窗欞雕刻精美,墻上掛有幾幅精美的花鳥畫,書架上擺放著古董瓷器,整體氛圍古樸典雅,桌椅整齊排列,顯得莊重而寧靜。在廣場上,一座張學良將軍的銅像矗立在石基上,背景是藍天白云,周圍有幾個人在散步或參觀,雕像下方有銘文標識,仿佛在訴說著將軍的傳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一角,一段古色古香的圍墻靜靜佇立,墻上掛有幾塊石碑,石碑上刻有文字,記錄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圍墻旁有一棵光禿禿的樹木,天空中有大片的白云,遠處可以看到幾座建筑物,圍墻的右側還有一個石獅子雕像,仿佛在守護著這片歷史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帥府辦事處亦稱帥府舞廳,因張氏父子經(jīng)常在這里舉辦舞會而得名。位于張學良舊居大院的東南側,全院占地3291.2平方米(含空間占地面積),總建筑面積為2996平方米,是一座羅馬式磚混結構帶地下室的三層青磚樓房。帥府辦事處坐南朝北,建筑考究,樓內有裝飾豪華的大廳,一、二層回廊后面都有客房包間。主樓東西兩側建有拐角式中式青磚瓦房,每側均為13間。帥府辦事處曾是張氏父子接待重要賓客的外交活動場所。在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東北易幟、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時期,許多重要歷史人物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帥府辦事處在張氏父子內政外交上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大青樓是張學良舊居的標志性建筑,建于民國七年(1918年)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筑。因該樓采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大青樓總建筑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頂層有觀光平臺,是民國時期奉天城除鳳凰樓外的最高點。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筑的經(jīng)典之作,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外部立體浮雕和內部主要房間的壁畫裝飾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假山南面門上掛著刻有張作霖手書的“天理人心”匾額,北面門上匾額為“慎行”二字。假山上有亭洞和石階,四周植有梧桐、皂角樹。假山門洞正對大青樓正門,為張作霖親自指揮建造,具有防御作用。大青樓作為張氏父子兩代主政東北的重要辦公場所,曾經(jīng)歷兩次直奉大戰(zhàn),東北易幟,處決楊、常,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等重大歷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另一側,又一座歐式風格的建筑映入眼簾,外觀華麗,裝飾精細,淺黃色的主體建筑帶有復雜的雕刻與裝飾,顯得莊重而典雅。建筑前有寬闊的臺階與欄桿,兩側擺放著綠植,環(huán)境整潔美觀,背景是樹木與天空,顯得寧靜而高雅。</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的一角,一輛復古的黑色轎車靜靜地停放在鋪有方磚的地面上,車身線條流暢,車頭燈設計經(jīng)典,輪胎為金色輪轂,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背景是磚墻與一些綠色植物,旁邊有一個綠色的廣告牌,仿佛在為這段歷史增添幾分現(xiàn)代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一座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出現(xiàn)在眼前,屋頂飛檐翹角,裝飾精美,門前有幾塊大石頭堆砌,背景是藍天白云,整體氛圍寧靜古樸。在另一張圖片中,一座灰色的圍墻映入眼簾,墻上掛著“張氏帥府”的牌匾,圍墻前有兩只石獅子,地面上有積水,遠處有一個人影走過。再往前走,一只手指向一個黑色的指示牌,指示牌上寫著“趙一荻舊居”,背景是藍天與一些建筑物,天空晴朗。</p> <p class="ql-block">走進一座裝飾華麗的房間,天花板上裝飾有復雜的圖案,懸掛著多盞吊燈。房間內擺放著幾組木質圓桌與椅子,墻上掛著一幅山水畫,旁邊有紅色與黃色的窗簾,整體氛圍典雅且富有傳統(tǒng)氣息,仿佛置身于一幅古典畫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再走進一間裝飾精美的室內場景,房間內有深色木質家具,包括衣柜、書架與桌子,墻上是綠色的裝飾板,窗臺上擺放著花瓶,房間內有木質椅子與小凳子,整體色調和諧,家具雕刻細膩,仿佛能感受到張學良將軍曾經(jīng)生活過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在房間的一角,三尊色彩斑斕的傳統(tǒng)陶瓷人物雕像并排擺放于木質雕花桌面上,背景是帶有幾何圖案的木質屏風,整體氛圍典雅古樸,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一個大型青花瓷罐置于木質底座上,罐身繪有精美的花卉圖案,背景是雕花木制家具與屏風,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面上,營造出寧靜的室內氛圍,仿佛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余溫。</p> <p class="ql-block">走進一間裝飾精美的室內環(huán)境,墻壁上裝飾有木質板條,墻上掛著一幅描繪人物的畫作。房間中央有一張長形辦公桌,桌上擺放著一些文件與電話。左側有一把椅子與一個裝飾柜,右側有紅色窗簾,整體氛圍莊重且具有歷史感,仿佛張學良將軍曾在此辦公,運籌帷幄。</p> <p class="ql-block">再走進一座裝飾華麗的房間</p> <p class="ql-block">邊業(yè)銀行</p><p class="ql-block">民國十四年(1925年),張作霖籌辦的邊業(yè)銀行在天津正式成立后,便開始在奉天張氏帥府的正東修建新址。整座大樓占地4967平方米,建筑面積7440平方米。其前樓主體建筑為四層,后樓一次為三層、二層,呈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正門6根由花崗巖雕刻成的巨型羅馬式門柱,直排到三樓,三樓以上為一座西式門樓,由6根柱頂飾花垂穗門柱作為裝飾。門前11級石階形成的高大平臺兩側裝有飾燈。邊業(yè)銀行除辦理存款放貸、貼現(xiàn)、匯兌等一般銀行業(yè)務外,還擁有發(fā)行貨幣和代理國庫之權,成為與東三省官銀號并駕齊驅的東北最大銀行之一,資本總額超過2000萬元,而張家的股份占其95%以上,實際上邊業(yè)銀行就是張氏父子的私家銀行。</p> <p class="ql-block">趙四小姐樓</p><p class="ql-block">趙一荻故居俗稱“趙四小姐樓”,位于張學良舊居大院的東墻外,為一座二層中西合璧式建筑,因民國十七年(1928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張學良的紅粉知已趙一荻(人稱“趙四小姐”)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故居占地547平方米,建筑面積428平方米,獨立成院。</p> <p class="ql-block">西院紅樓群</p><p class="ql-block">西院紅樓群是張學良舊居中規(guī)模最大、房間最多的建筑。大樓均為3層,另有地下室,其中有正樓4幢,廂樓2幢。張學良主政后,鑒于張氏帥府已有建筑不敷使用,遂決定將其父所修的西院衛(wèi)隊營部、兩套四合院及網(wǎng)球場拆除,在此基礎上修建紅樓群。該建筑群由國內著名設計師楊廷寶設計,由荷蘭建筑公司承建,以北歐古典主義風格為主要特點,屬于英國都鐸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風格。紅磚外墻,局部以混凝土飾面,紅白相間。屋面陡峭的坡頂上點綴著突起的老虎窗,格調統(tǒng)一。四幢建筑沿南北向的中軸線由前向后排為一列,另兩幢樓呈東西向分別列于第一幢樓的兩廂,形成一個“U”字形的前院,建筑布局規(guī)整。</p> <p class="ql-block">小青樓位于張學良舊居的東院,由于地處帥府花園的中心,又有“園中花廳”的美譽,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層磚木結構小樓,建成于民國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磚青瓦建筑而成,俗稱小青樓。它是張作霖為他最寵愛的五夫人壽氏專門修建的。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整座樓體呈凹字形,小青樓梟混線條的雕飾、窗口飾以鎮(zhèn)石、樓后頂部砌有環(huán)形女兒墻等手法則是典型的西洋風格。小青樓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磚雕等中國傳統(tǒng)工藝來裝飾。分布在小青樓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蘭花為主,風格各異。整組構圖搭配和諧,布局嚴謹對稱,具有較強的藝術觀賞性。小青樓最為考究的是,它的每個門窗的上面均采用鎮(zhèn)石磚雕裝飾,這些鎮(zhèn)石磚雕以花、鳥圖案為主。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張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陽,在皇姑區(qū)附近被炸傷后,醫(yī)治無效死于小青樓。</p> <p class="ql-block">關帝廟</p><p class="ql-block">依據(jù)遼南民俗,張作霖在張學良舊居的東北角建了一座三間屋的小廟,叫家廟。這座家廟的正殿供奉的是關公,因為張作霖行伍出身,崇信關羽,他把關公的仁義道德作為自己的終身信仰。并在四壁上彩繪了“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斬文丑”等故事。在關公塑像兩邊是扛刀的周倉和捧印的關平。</p> <p class="ql-block">張學良舊居中既有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四合院、水榭亭臺的帥府花園,又有歐式風情的大青樓、邊業(yè)銀行、紅樓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樓和趙四小姐樓。張學良舊居內的大量石雕、木雕、磚雕和壁畫作品,包含濃郁的東北民俗風情,他們取材廣泛、寓意深遠、制作精美,是研究中國建筑藝術與民間習俗的珍貴藝術資料。</p> <p class="ql-block">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張學良舊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它曾是張學良將軍主政東北時期的政治中心,東北易幟、楊常事件、武裝調停中原大戰(zhàn)等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這里決策和發(fā)生。因此,它是東北近代歷史的見證與縮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