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175位將領被授予中將軍銜,其中有一位非常特別,因為他從未殺敵,卻為新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就是有“紅色華佗”之稱的傅連暲。</p><p class="ql-block">但縱使傅連暲是開國將軍,也有萬般無奈,他與結發(fā)妻子的被迫分離是他一生都無法彌補的遺憾。</p><p class="ql-block">協(xié)助傅連暲的革命好戰(zhàn)士劉賜福</p><p class="ql-block">傅連暲除了是開國中將中唯一一個沒有上陣殺敵的將軍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曾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傅連暲</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并非中國本土教會,傅連暲是如何加入的呢?這其實與他幼年時期的家庭變故有關。</p><p class="ql-block">傅連暲1894年出生在福建汀州農(nóng)村,他家原本也只是普通貧農(nóng),靠租種地主田地為生??捎幸荒暌蛱鞛那甘諢o錢交租,傅連暲兩歲的哥哥被地主搶去抵了債,之后再無下落。</p><p class="ql-block">在遭受如此殘酷的壓迫下,傅連暲的父親只得舉家搬遷到汀州城,靠做挑夫、雜工等維持生活,并加入了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后來,傅連暲出生,在他一歲的時候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從此成為了一名基督教徒。</p><p class="ql-block">1896年,傅家從隔壁家抱回一名剛出生七天的女嬰,作為傅連暲的“童養(yǎng)媳”,這便是傅連暲的原配夫人劉賜福。</p><p class="ql-block">并非傅家有錢有勢要養(yǎng)“童養(yǎng)媳”,恰恰是因為太過貧窮,才只能以這種為傅連暲的未來考慮,因為就在相近的日子,家境貧寒的傅家也把剛出生沒幾天的女嬰送給其他人家當了“童養(yǎng)媳”。</p><p class="ql-block">因此,劉賜福到傅家后還吃了婆婆半年奶汁。作為傅家未來的兒媳,劉賜福在一歲時也同樣接受了洗禮,成為了基督教徒。</p><p class="ql-block">劉賜福七歲起跟婆婆、公公到工廠幫忙,賺取微薄的工錢貼補家用,由于要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她沒有被纏足,實在是一大幸事。</p><p class="ql-block">雖然是被買來的“童養(yǎng)媳”,但畢竟是傅家一手帶大,傅家對劉賜福也像親生女兒般對待。在劉賜福11歲時,她在傅家的支持下也上了學,成為了汀州英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六年制華英女子學堂第一屆學生。</p><p class="ql-block">1908年,第一學年學習結束,劉賜福憑靠優(yōu)異的成績拿下第一名。5年后,劉賜福又以第一名的成績留校擔任初級班教師,直至傅連暲加入革命隊伍。</p><p class="ql-block">1914年,傅連暲的父親病重,根據(jù)舊時代“沖喜”的習俗,傅連暲與劉賜福結了婚。幾天后,傅連暲父親病逝。</p><p class="ql-block">當時,劉賜福已經(jīng)是女子學堂的教師,每月也有固定的收入。傅連暲當時還在汀州“亞盛頓醫(yī)館”學習,劉賜福便成為了家中的“頂梁柱”,不僅要打理家務,還要支持丈夫讀書。</p><p class="ql-block">從醫(yī)館畢業(yè)后,傅連暲就被聘請為長汀福音醫(yī)院的醫(yī)生,五卅慘案后被推選為院長。</p><p class="ql-block">那時候,中國革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蔣介石背叛革命后,大批革命者遭到了殘酷的迫害。</p><p class="ql-block">傅連暲對革命者充滿了同情,1927年南昌起義軍路過長汀時,傅連暲還曾收留了陳賡、徐特立等300多名傷員在福音醫(yī)院治療。這為他后來加入革命隊伍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3年,為支持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醫(yī)療事業(yè),傅連暲做了一個決定:他要把醫(yī)院搬遷到江西瑞金;他要將所有的醫(yī)療器材和藥品都獻給紅軍。</p><p class="ql-block">傅連暲的想法得到了劉賜福的大力支持,她辭去了學校的工作,毅然跟隨傅連暲來到瑞金。傅連暲任“中央紅色醫(yī)院”的院長,她任該院總務,夫妻倆齊心協(xié)力幫助紅軍渡過難關。</p><p class="ql-block">傅連暲最后之所以能夠成為開國中將,少不了劉賜福的協(xié)助,她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好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18年后再見,傅連暲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傅連暲與劉賜福的婚姻雖然是包辦的,但也算得上“青梅竹馬”,他們對彼此非常熟悉,感情也非常好。</p><p class="ql-block">婚后,劉賜福在事業(yè)上協(xié)助、支持丈夫,在家庭中又孝順婆母、勤儉持家,她還為傅連暲生下了三個可愛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在福音醫(yī)院,劉賜福主動挑起護理重擔,日夜照顧護理傷員。她自己生活儉樸、吃咸菜干,卻給病人開小灶。被她救治、護理過的傷員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不乏包括紅軍高級干部及其家屬。</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妻子賀子珍當年就在這里,產(chǎn)下了她和毛主席的孩子“毛毛”。紅軍開始長征時,劉賜福還照顧了毛毛一段時間,被賀怡領走后孩子丟失,試想,如果孩子一直被劉賜福代養(yǎng)的話,毛毛后來也一定能夠成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p><p class="ql-block">總的來說,劉賜福與傅連暲是一對堅強的革命夫妻,若不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轉(zhuǎn)移,他們或許可以攜手迎來新中國成立。</p><p class="ql-block">可惜,紅軍開始長征時,傅連暲跟隨部隊轉(zhuǎn)移,而劉賜福為了照顧毛毛、鄧穎超的媽媽和自己年邁的婆婆以及幼小的三個孩子,服從組織安排,留在了蘇區(qū)。</p><p class="ql-block">毛毛后來被賀怡接走,不久鄧穎超的母親也去了上海,為躲避國民黨對紅軍家屬的抓捕,劉賜福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輾轉(zhuǎn)流浪在江西瑞金、于都一帶,歷經(jīng)黔南萬千后,最終于1935年5月回到家鄉(xiāng)長汀。</p><p class="ql-block">一路上的艱辛或許只有劉賜福自己知道,而另一邊的傅連暲卻收到了一個壞消息。</p><p class="ql-block">紅軍長征期間,一切通信都被切斷,傅連暲無從得知母親、妻兒的下落,只能在心中期盼他們能夠順利活下去。</p><p class="ql-block">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后,成立有一家藥鋪,傅連暲曾通過這家藥鋪給劉賜福寫過一封信,可是沒有收到只言片語。</p> <p class="ql-block"> 長征結束后,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傅連暲仍舊沒有得到親人的下落,他心中無比焦急。就在這個時候,他從報紙上看到自己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的消息,還聽說劉賜福已被敵人殺害,孩子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由于這一錯誤消息,傅連暲之后經(jīng)人介紹與陳真仁同志成了家,直到1937年,在毛主席的幫助下他才與妻兒取得了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從老家親人的回信中,傅連暲才得知,當年妻子帶著母親和三個孩子回鄉(xiāng)后,母親就因受到驚嚇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還是他的堂兄傅雷新代替他辦理了一切喪葬之事。而劉賜福和三個孩子被國民黨反動派四處追殺,有家難回,生活相當困難。</p><p class="ql-block">傅連暲家中的變故讓毛主席驚愕不已,他親自提筆給中央組織寫了一封信,讓他們每三個月給傅連暲老家寄錢,才解決了劉賜福一家的生存問題。</p><p class="ql-block">對于發(fā)妻,傅連暲很是愧疚,他向劉賜福坦白了自己再婚的事實,并說明他再婚是當時環(huán)境所迫,是歷史造成的,希望她能夠聽從組織安排,安心工作。</p><p class="ql-block">劉賜福深明大義,她自然也知道當時環(huán)境的惡劣,因此并沒有怨怪傅連暲,反而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全心全意培養(yǎng)自己與傅連暲的三個孩子。</p> <p class="ql-block">此外,傅連暲的第二任妻子陳真仁也非常同情劉賜福,她知道一個女人要帶大三個孩子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對傅連暲經(jīng)常掛念劉賜福和孩子們,她不僅思想上通,而且行動上也非常支持。</p><p class="ql-block">1952年,傅連暲和劉賜福在北京相聚,此時距離他們上次分別已經(jīng)過去了18年。交談中,劉賜福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枚金戒指遞給傅連暲。當傅連暲看到戒指上面的瓷像時,頓時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原來,劉賜福這么多年依舊忘不了傅連暲。1943年,華英女子學堂為了紀念她在校任教30周年,送給了她一枚金戒指,后來,她趁著去贛州看望女兒的機會,在這枚金戒指上鑲上了傅連暲的瓷像,一直珍藏到今天。</p><p class="ql-block">劉賜福雖然不似巾幗英雄那樣壯烈,但她對待革命的心無比堅強而忠誠,她為黨和人民所做出的貢獻將永遠銘記在人們心中。</p><p class="ql-block">參考資料:</p><p class="ql-block">傅維康.母親劉賜福和她的革命往事.《福建黨史月刊》.2019年第3期</p><p class="ql-block">王盛澤,鐘兆云.《從基督徒到紅御醫(yī):傅連暲傳奇》.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