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絲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簡稱“金絲峽”,是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被譽為 “峽谷之都”、“中國奇峽”、“天下奇峽”、“中國最美的大峽谷”,景區(qū)位于陜西東南門戶商南縣境內(nèi)。園內(nèi)南北植物交匯,既有溫帶、暖溫帶落葉闊葉樹種,又有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樹種,森林覆蓋率達98%,2009年8月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是陜西第二個國家地質(zhì)公園。金絲峽地區(qū)地處秦嶺南麓連接巴山北坡,居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區(qū)。境內(nèi)地勢起伏,谷嶺相間,主要屬低山和丘陵地貌。</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金絲峽</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位于中國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地處秦嶺南麓、陜鄂交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zhèn),以"朝秦暮楚"的歷史典故和明清古建筑群聞名。? 核心景點包括騾幫會館、鴛鴦雙戲樓、明清石子老街、千佛洞等,融合了秦風楚韻的文化特色與自然景觀。</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鴛鴦雙戲樓?,建于清光緒十二年,由關(guān)帝廟戲樓和馬王廟戲樓組成,木雕工藝精湛,是古鎮(zhèn)標志性建筑。北會館戲樓地基特意墊高,彰顯北方商人的氣派。</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騾幫會館?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年),由陜西、山西、河南騾幫共同修建,是陜西省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價值最高的會館。建筑群包括馬王廟、關(guān)帝廟,以青石臺階、浮雕花卉和戲劇人物木雕為特色,展現(xiàn)了清代商幫文化的繁榮。????</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山西大院</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北會館</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陜西大院</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碼頭巷</p> <p class="ql-block">漫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葛牌古鎮(zhèn)是西安市藍田縣葛牌古鎮(zhèn)位于秦嶺北麓,關(guān)中平原東南部,是古城西安的東南門戶,距西安45公里。鎮(zhèn)政府駐葛牌街村,距縣城47千米;草坪村距縣城35千米。</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的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水陸庵</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陵鎮(zhèn),成立于1975年11月,原為秦始皇兵馬俑籌建處,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開館,建于臨潼縣東7.5公里的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遺址上,西距西安37.5公里;和麗山園合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截至2020年1月,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已接待海內(nèi)外觀眾達8000多萬人次。秦兵馬俑地下大軍先后接待觀眾近5000萬人次,其中共接待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187批,副總統(tǒng)、副總理和議長506批、部長級客人1852批。</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馬俑截至2020年1月,已先后建成并開放了秦俑一、三、二號坑和文物陳列廳。目前秦俑博物館面積已擴大到46.1公頃,擁有藏品5萬余(套)件。一號兵馬俑坑內(nèi)約埋藏陶俑、陶馬6000件,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二號兵馬俑坑內(nèi)埋藏陶俑、陶馬1300余件,二號俑坑較一號俑坑的內(nèi)容更豐富,兵種更齊全;三號俑坑的規(guī)模較小,坑內(nèi)埋藏陶俑、陶馬72件;陳列廳內(nèi)有一、二號銅車馬。</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馬俑</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是中國陜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唐代古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原名薦福寺塔,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塔高43.4米,現(xiàn)存13層,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代表,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遺產(chǎn)點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年),由皇宮宮人集資修建,目的是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今印度)帶回的佛教經(jīng)卷和佛像。初名薦福寺塔,后因形似大雁塔且規(guī)模較小,得名“小雁塔”。薦福寺原為唐高宗獻福所建,武則天時期改名薦福寺,與小雁塔共同構(gòu)成唐代佛教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小雁塔為密檐式磚塔,原15層,現(xiàn)存13層,通高43.4米,塔基為方形高臺,塔身逐層內(nèi)收,輪廓秀麗。????1</p><p class="ql-block">?裝飾?:塔身門框以青石砌成,門楣線刻供養(yǎng)天人及蔓草花紋,體現(xiàn)初唐藝術(shù)風格。????1</p><p class="ql-block">?抗震傳奇?:歷史上因地震多次開裂又復合,尤以明成化年間“三開三合”的奇跡著稱。????</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友誼西路72號,總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隸屬西安市文物局,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學研究、社會教育、園林休閑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館、唐薦福寺遺址、小雁塔三部分組成。截至2022年末,西安博物院藏品有113977件/套, 其中珍貴文物11612件/套。西安博物院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是陜西省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市委、市政府指定的重要接待單位。2020年12月,西安博物院被授予“陜西省文明單位標兵”稱號。</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的部分鎮(zhèn)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碑石藝術(shù)博物館,以收藏歷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而聞名,其歷史可追溯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距今已有超過900年的悠久歷史。最初為保存唐代《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等重要碑刻而設(shè)立,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的擴充與整理,形成今日規(guī)模。</p> <p class="ql-block">景云鐘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的唐代青銅鐘,鑄造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被譽為“天下第一名鐘”,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景云鐘由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書寫并監(jiān)工鑄造,最初安置于景龍觀(后改稱迎祥觀),后歷經(jīng)多次遷移,最終于1953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其鑄造背景與唐代政治穩(wěn)定、文化繁榮的盛世景象密切相關(guān),銘文中還宣揚了道教教義。??</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總?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樓,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鼓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樓之一。西安鼓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頂部為重檐形式,總高36米,占地面積1998.8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xiàn)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AAAA”級旅游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cè)。截至2022年底,館有藏品數(shù)量108697件,其中,一級文物762件,國寶級文物18件,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chuàng)作獎。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后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陜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陜西省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陜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xiàn)址籌建新館。</p> <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又名喇嘛寺 ,位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廣仁寺路1號,坐落在西安明城墻內(nèi)西北角。廣仁寺是康熙皇帝在西巡西安時自己出資創(chuàng)建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清王朝建立的第三座皇家喇嘛教寺院。廣仁寺整體建筑為標準的中原合院,以蒙古族文化符號為裝飾,占地面積為16畝,有觀音殿、綠度母殿、千佛殿、藏經(jīng)閣四大殿,整體建筑群300余間。廣仁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來陜西巡視時,轉(zhuǎn)撥款敕建,并賜名廣仁寺,借以吸引“五陵六郡之眾”和“外藩屬國”,鞏固邊疆,使清王朝長治久安。廣仁寺建成之后,被欽定為弘揚喇嘛教格魯派“緣起性空”學說的專門道場。1952年,中國人民政府撥款整修了廣仁寺,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殿、菩薩殿及僧寮、廂房等全部煥然一新。1983年,廣仁寺被中國國務(wù)院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受到文物管理和宗教行政雙重保護。廣仁寺坐北朝南,布局呈“臥龍之勢”,自山門到后殿逐個降低。寺內(nèi)有影壁、康熙御碑亭、觀音殿、護法殿、長壽殿、綠度母殿、千佛殿、藏經(jīng)閣等主要景點。廣仁寺在歷史上起著凝聚、促進西北邊陲多民族團結(jié)的作用,是藏漢文化交流、民族團結(jié)的見證。廣仁寺為中國唯一綠度母主道場,也是陜西地區(qū)唯一的一座藏傳格魯派寺院,擁有中國唯一的精品千佛殿。</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藏經(jīng)樓</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廣仁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13.74千米。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qū)中心。西安城墻主城門有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墻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qū),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門,現(xiàn)西安城墻已有城門18座。</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墻</p> <p class="ql-block">西安高家大院:高岳崧故居是陜西省西安市境內(nèi)的景區(qū)。西安北院門144號民居是高岳崧故居,俗稱高家大院,占地4.2畝,總居住面積2517平方米,房屋86間,其中現(xiàn)對外開放56間。此院屬磚木結(jié)構(gòu)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西安高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雁塔?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建筑和文化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nèi),是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佛像及舍利而建。</p> <p class="ql-block">大慈恩寺是大雁塔的所在地,也是玄奘主持譯經(jīng)的主要場所。寺內(nèi)設(shè)有先覺堂(供奉歷代住持靈位)、示現(xiàn)堂(展示釋迦牟尼八相成道群雕)等殿堂。??</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西安兜率</p> <p class="ql-block">西安大慈恩寺</p> <p class="ql-block">乾陵是陜西關(guān)中地區(qū)唐十八陵之一,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乾縣北部,距離縣城6千米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76公里。陵園規(guī)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會要》)。陵園有內(nèi)外兩重城墻,其中內(nèi)城南北墻各長1450米,東城墻長1583米,西城墻長1438米,總面積接近240萬平方米。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采用“因山為陵”的建造方式,陵區(qū)仿京師長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還有十七個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員與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p> <p class="ql-block">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在乾陵司馬道東側(cè),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圣紀碑相對。</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位于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末年桓靈帝年間,因供奉有佛祖釋迦摩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于世,自古就有“關(guān)中塔廟始祖”之美譽。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朝時更名為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下詔欽定為法門寺。法門文化景區(qū)依托法門古寺而建,核心景區(qū)由山門廣場、佛光大道、法門寺寺院、合十舍利塔、法門寺博物館,以及眾多藝術(shù)佛像、園林雕塑園區(qū)等組成,全面展示了佛文化在哲學、政治、藝術(shù)等方面的成就,意在彰顯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2007年3月,景區(qū)開始擴建。2009年5月9號,景區(qū)正式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珍寶</p> <p class="ql-block">法門寺珍寶</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曾是入川的咽喉要道,有“一腳踏三省”之說,素有“雞鳴三省”之譽。位于陜西南部的丘陵區(qū),地域內(nèi)主要地形為山區(qū)、淺山丘陵,青木川鎮(zhèn)最高海拔約為2079米,最低海拔約538米,整體地勢呈現(xiàn)西北高、東南低。地處北亞熱帶濕潤地區(qū),受秦嶺大巴山山地氣候和西南季風氣候交替控制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潮濕,四季分明。</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鎮(zhèn)始建于明朝中葉,成型于清朝后期,鼎盛于民國年間。據(jù)粗略統(tǒng)計,青木川古鎮(zhèn)留有古建筑房屋260間,大多采用木雕,磚雕,石雕,彩繪等藝術(shù)手法來裝飾,做工精美,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俗情趣。青木川古鎮(zhèn)的建筑保存較好,其中以特色鮮明的魏輔唐大院最為顯眼,青磚素瓦,雕梁畫棟。</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歷史悠久,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曾是羌漢雜居地區(qū),明朝時,越來越多的人沿著河谷建房,并將其命名為草場壩,后來因為在鎮(zhèn)子旁邊修了一座寺廟——回龍寺,因此鎮(zhèn)子又更名為回龍場,又經(jīng)過國家的地名整體修改后將回龍場改名為永寧里;清同治年間稱永寧里;民國時稱鳳凰鄉(xiāng);解放初期定為青木川。關(guān)于青木川這個名字的由來,傳說是因為川道內(nèi)有一棵巨大青木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這還保留著這些文革時期的口號和標語</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境內(nèi)有兩條河流:金溪河和玉泉壩河,前者起源于青木川自然保護區(qū),流經(jīng)全鎮(zhèn),最后注入白龍江;后者起源于甘肅省康縣,流經(jīng)廣坪鎮(zhèn)入川。金溪河是青木川鎮(zhèn)的主要河流,源自青木川自然保護區(qū),貫穿全鎮(zhèn)最終注入白龍江。沿著金溪河谷向北可通往甘肅??;向南可通過古棧道或水路進入四川境內(nèi)。在回龍場下街,金溪河做了一個90度的大轉(zhuǎn)彎,向南流入山谷。</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市樓</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白馬氏族就居住在這個地方。南北朝時期,該地成為楊氏藩王王國的領(lǐng)地。明朝中葉,青木川古鎮(zhèn)才開始形成。早在明朝之前,這個地方一直歸為四川,明朝后才將青木川劃到陜西的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是兵家之爭青木川曾是入川的要道之一,秦蜀之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商賈云集之邊貿(mào)重鎮(zhèn)。三國時期,鄧艾攻蜀時部隊曾入境南下。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闖王李自成義軍由青木川過境入川占領(lǐng)青川縣。清太平天國時期,蘭大順義軍與官軍曾在境內(nèi)秦家埡鏖戰(zhàn)。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黨軍第1師、第64師曾駐扎青木川,企圖入四川、甘肅阻擋北上抗日的工農(nóng)紅軍。民國時期,政亂匪患,因地僻人雜,官府無力統(tǒng)治,當?shù)氐奈狠o唐在鎮(zhèn)里建立武裝,政由己出,游離于政府管治。</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青木川古鎮(zhèn)地屬陜西,過來西泰關(guān)就進入了四川</p> <p class="ql-block">渭南市潼關(guān)縣</p> <p class="ql-block">焦作云臺山</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屬太行山系,古稱覆釜山、女媧山,因山岳高峻,群峰間常見白云繚繞,故名云臺山。其處于東經(jīng)113°20′—113°26′,北緯35°5′—35°29′之間,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境內(nèi)北部太行山東端,南臨黃河,主峰為茱萸峰,海拔1297.6米。云臺山屬于峰林峽谷地貌,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云臺山的地表河流主要有紙坊溝河、山門河、清水河等季節(jié)性自然河流,大氣降水是其主要補充水源,它們旱季無水或少水,汛期則水勢洶涌。</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總面積50平方千米,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子房湖、萬善寺等八大景點,是一處以太行山岳豐富的水景為特色,以峽谷類地質(zhì)地貌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為內(nèi)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與一身的科普生態(tài)旅游精品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紅石峽</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紅石峽</p> <p class="ql-block">焦作云臺山紅石峽的水庫叫子房湖?。子房湖的前身是馬鞍石水庫,建于1966年,1982年竣工,控制流域面積90平方公里,全長250.6米,最大壩高65.5米??12。子房湖的名字來源于漢代張良(字子房)在此隱居的傳說,借用了這一歷史人物,使得水庫的文化價值得到了提升??。</p> <p class="ql-block">新鄉(xiāng)市八里溝景區(qū),簡稱八里溝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境內(nèi),地處太行山南麓、豫晉兩省接壤處,總面積109平方千米。景區(qū)年平均氣溫14℃,夏季山區(qū)夜間平均溫度18℃,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景區(qū)森林覆蓋率達90%,有植物種類1700余種,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超過5000個,是一處“天然氧吧”。新鄉(xiāng)市八里溝景區(qū)涵蓋八里溝、萬仙山、九蓮山、關(guān)山、回龍·天界山、秋溝、齊王寨等7個生態(tài)文化游覽區(qū),景區(qū)內(nèi)有帳書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山水文化,擁有多處自然人文景觀。新鄉(xiāng)市八里溝景區(qū)號稱“太行之魂、中華風骨”,被園林專家譽為“亞洲一絕”。</p> <p class="ql-block">八里溝</p> <p class="ql-block">八里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