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的西北一隅,武夷山南麓,有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古城——泰寧。泰寧古城古為“歸化鎮(zhèn)”,始建于唐代,距今有1340年歷史。南唐建縣,宋元祐元年更名“泰寧”,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譽。 無人機視野下,泰寧古城的全貌展現(xiàn)在眼前。 這座古城面積不算大,密密麻麻的黑瓦屋頂擠在一起,和不遠處的白色高樓對比特別明顯。因為剛剛下過暴雨的緣故,繞城的這條河成了名副其實的“黃河” ,古樸和現(xiàn)代的氣息就這樣在這片土地上交疊著。 古城入口處,有一組宋式雕塑,彰顯著古城與宋朝淵源深厚。1086 年,宋哲宗賜名“泰寧”,奠定其千年之名。宋代,這里文風鼎盛,孕育出眾多才子。 尚書巷位于泰寧古城核心區(qū),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是中國江南地區(qū)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尚書第建筑群的坐落之處。 街巷肌理格局保存較好,古街兩側多為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建筑,青瓦屋頂、木質門窗,古韻十足。 尚書第俗稱“五福堂”,建于明熹宗天啟年間。府第坐西朝東,南北長87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是福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門額嵌有“尚書第”“大司馬”等匾額。 在這里,北宋時期創(chuàng)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成為流傳千古的人文佳話,見證著這座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文脈昌盛。 歷史上,這里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僅宋代就有2名狀元,23個進士,可見泰寧的歷史文化深厚,人才輩出。宋代名人朱熹、李剛等曾在此講學。 <div>“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讓泰寧古城不僅以古建筑之美聞名,更以濃厚的文化氣息與輝煌的科舉成就,在歷史的畫卷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div> 走在古城里,眼前是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你能感受到這些建筑確實“古”。街巷布局規(guī)整,縱橫交錯,將各個建筑群落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城街坊系統(tǒng)。 建筑布局上多采用庭院式布局,形成相對獨立又彼此連通的空間。這種布局不僅有利于采光、通風,還營造出一種寧靜、私密的居住氛圍。 建筑風格上多為穿斗式木構架,屋頂采用硬山頂或懸山頂,墻體采用青磚砌筑,色澤古樸。門、窗、梁、枋等木構件制作精細,線條簡潔流暢,體現(xiàn)了明代建筑的嚴謹與大氣。 隨處可見石雕,石雕則多見于門墩、柱礎、臺階、欄桿等部位,以簡潔古樸的風格為主。 古城背街深處有土地堂、龍升堂,供奉著土地爺和龍王的神位。土地堂、井神位龕默默守護,見證著古城的煙火人間。 民宿、茶館與咖啡館門前,“遇到你,說愛你”、“拐角遇到愛”、“一夜暴富”這些貼語俏皮好玩,用鮮活現(xiàn)代的語言,為古樸街巷注入年輕活力,成為街頭獨特的治愈風景線 。 走出古城,在河邊可以看到獨具特色的狀元文化廣場,這里是古城文化魅力的集中展現(xiàn)。 廣場以當?shù)貭钤幕癁楹诵?,矗立著栩栩如生的青銅群雕,再現(xiàn)古時學子寒窗苦讀、金榜題名的場景,讓人能看到當年學子們?yōu)榱丝婆e榮光而拼搏的模樣。? 狀元文化廣場里竟然看到了幾組紅軍雕塑,因為泰寧曾是中央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紅軍在此開展過革命活動,留下了紅色足跡,這些雕塑是為了紀念革命歷史、傳承紅色文化,讓后人銘記泰寧在革命時期的重要貢獻,也讓狀元文化廣場兼具歷史文化與紅色教育意義。 行走在泰寧古城,給人最大的感受是“好看“有文化”。尚書第建筑群鐫刻著明清歲月的莊重;“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的佳話,讓這里充滿人文氣息;狀元文化廣場的雕塑,訴說著千年文脈的綿延傳承。這座古城,已將千年風華,化作游人心中不滅的人文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