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通 知</b></p><p class="ql-block">根據(jù)2023年6月西安大雁塔聚會關于每二年聚會一次的決議,今年應是裝修6907班的第六次聚會?,F(xiàn)將聚會的具體事項通知如下:</p><p class="ql-block">一、聚會地址:西安大明宮漢庭酒店。</p><p class="ql-block">二、聚會時間:2025年6月13~15日。</p><p class="ql-block">三、重申歷次聚會的兩原則:</p><p class="ql-block">1、聚會實行AA制的原則;</p><p class="ql-block">2、聚會實行自愿的原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六次聚會同學名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吳澄海 王玉榮 鄧玉武 黨文俊 萬敬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蒲宏福 劉育軍 趙講旺 劉根寶 屈仲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海棠 劉泉玉 李黎民 袁治科 朱長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趙民鵬 呂子琴 張軍政 米進德 張春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王西杰 朱宏元 屈新發(fā) 谷炳森 聶建武</p> <p class="ql-block"> 6月13日,我們在西安大明宮迎來了6907班的第六次聚會。當夏日的陽光灑在這座承載盛唐記憶的遺址上,老同學們的歡暢的笑臉與斑駁的宮墻相映成趣,一場融合歷史探索與情感聯(lián)結(jié)的旅程就此開啟。</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大明宮遺址公園,青灰色的磚瓦殘垣在綠蔭中若隱若現(xiàn)。我們沿著丹鳳門遺址的夯土基址漫步,聽講解員講述這里曾是大唐王朝的“天下第一門”,萬國來朝的盛景仿佛在眼前重現(xiàn)。我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含元殿巨大的夯土臺基前,縱使宮闕萬間早已化入塵煙,眼前僅存土墻圈出的輪廓,當同學們并肩站立時,一種沉厚的歷史感無聲地裹挾了我們——千年興廢,不過人聚人散,此刻的我們,卻正踏在時光的塵埃之上。</span>隨后我們踏入大明宮博物館,玻璃展柜里的唐三彩、瓦當殘片與數(shù)字化復原的宮殿模型交相輝映——那些刻著蓮花紋樣的磚瓦、鎏金銅構(gòu)件,無聲訴說著千年前的工藝巔峰。最令人震撼的是博物館中央的3D投影,當《大明宮詞》的樂聲響起,虛擬的宮殿在光影中拔地而起,恍若間我們似穿越回了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盛唐。</p> <p class="ql-block"> 6月14日的清晨,我們乘車前往周至的深處,第一站便是起良村“古法造紙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著蔡倫造紙術(shù)的流程圖解,從樹皮浸泡、打漿到抄紙、晾曬,每一道工序都還原了東漢時期的工藝。<span style="font-size:18px;">蔡倫遙遠的智慧之光,竟在關中平原的這個小村中薪火未絕。同學們看著老匠人布滿溝壑的手在紙漿池中輕輕一抄、一揭,一張勻凈的紙便神奇地誕生于水波之間。</span>同學們圍攏細看,低聲贊嘆,凝視水中浮沉的紙漿,仿佛看見文字得以承托的古老起點,在匠人指間溫潤傳承。<span style="font-size:18px;">村民說,起良村的造紙技藝已傳承千年,如今仍用構(gòu)樹皮為原料,這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午后,車子蜿蜒駛?cè)虢K南山蒼翠的懷抱,樓觀臺在群山環(huán)抱中顯出身影。此地被尊為“天下第一福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門上“樓觀臺”三個金字蒼勁有力,沿石階而上,碑刻林立,古柏參天。</span>相傳老子曾于此處口授《道德》五千言。殿內(nèi)的《道德經(jīng)》木刻長卷字跡古樸,讓人不禁默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境也隨之沉靜。同學們在說經(jīng)臺前駐足良久,遙想青牛西去,紫氣東來的渺茫傳說。幾人擇階而坐,飲著粗陶碗里的清茶,遠眺山巒連綿,綠意盎然,山風拂過道觀檐角的銅鈴,清脆之音仿佛穿透千年,滌蕩今人的心神。</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們踏入了周至仙游寺,開啟了一場滿是收獲的探秘。剛走進仙游寺,清幽的氛圍便撲面而來,四周群山環(huán)抱,樹木蔥蘢,靜謐之感讓人感覺到這里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長恨歌》的地方,內(nèi)心滿是震撼與期待。漫步其間,仿佛能看到當年白居易與友人談古論今、靈感乍現(xiàn),揮毫寫下千古名篇的場景 。</p><p class="ql-block"> 更驚喜的是,我見到了毛主席手書《長恨歌》的刻石。蒼勁有力的字跡,一筆一劃都透著磅礴氣勢,將《長恨歌》的韻味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站在刻石前,我逐字品讀,詩詞里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和眼前的古樸寺廟相互映襯,歷史的厚重感愈發(fā)濃烈。仙游寺之行,不僅讓我領略到自然美景,更讓我透過詩詞、刻石,與歷史進行了一次深刻對話,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內(nèi)心的寧靜與思考。</p> <p class="ql-block"> 傍晚抵達周至水街,這里依水而建的明清風格建筑群倒映在碧波中。我們坐在臨河的茶座上,看游船劃過水面,聽商販叫賣涼皮與醪糟,煙火氣與水光夜色交織,為古樸的行程添了幾分靈動。</p> <p class="ql-block"> 6月15日:旅程的最后一站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內(nèi)的“陜西古代文明”展廳如同一條時光隧道:從半坡人面魚紋彩陶盆到秦代青銅鼎,從漢俑的樸拙笑容到唐代鎏金舞馬銜杯銀壺的精巧絕倫,每一件文物都串聯(lián)著朝代的更迭。最難忘的是唐代壁畫珍品館里的《客使圖》,三位異域使者與唐朝官員的服飾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見證著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開放與包容。當陽光透過博物館的玻璃穹頂灑落,映照著展柜里的金銀器流光溢彩,我們仿佛讀懂了西安這座城市為何被稱為“活著的歷史教科書”。</p> <p class="ql-block">聚散有時,記憶長留</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行程在暮色中畫上句點。從大明宮的盛唐遺韻到周至的古法匠心,從樓觀臺的道家哲思到省博的文明長卷,這場聚會早已超越了簡單的相聚——我們在歷史的褶皺里觸摸文化的溫度,在老友的陪伴中重溫時光的暖意。當車子駛離西安,后視鏡里的城墻漸成剪影,但那些關于文物、關于山水、關于歡聲笑語的片段,已化作彼此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記。期待下一次相聚,讓6907班的故事繼續(xù)在時光里生長。</p> <p class="ql-block"> 聚會散了,我默默地等待著,當同學們己陸續(xù)安全到家,則感到聚會已完滿結(jié)束。當?shù)诹尉蹠Y(jié)束之際,我要特別感謝玉武、文俊兩位同學應邀參加這次聚會,給我們帶來了友誼與歡樂。感謝同學們克服家庭困難及身體病痛,毅然參加了聚會,其精神難能可貴,著實令人感動。感謝趙講旺同學安排周到,服務細心,同學們深感溫暖;更令人感動的是講旺動員了老伴、兒子、兒媳、孫子全家參與聚會服務,令同學們感到象在家一樣溫暖。</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今生有幸考入咸陽機器制造學校,加入了裝修6907班集體,又碰上如此深情的同學,實在是三生有幸。愿同學們健康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