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你去過西天嗎?回答肯定是否定的。但問你:是否跟隨《西游記》唐僧師徒四人游覽過西天、經(jīng)歷九七八十一難,回答大概是肯定的。那要經(jīng)歷九九八十一個難,穿越火焰山、渡過流沙河、歷經(jīng)多重磨難與妖魔鬼怪關(guān),渡盡人間艱辛,才能抵達“西天”。但那是書中寫的天上幻景、佛國勝地呵。</p><p class="ql-block"> 不過,現(xiàn)實世界上,山西卻有一處勝景,在一個山巔之上,三面懸崖,一面臨河,400年前建造的,創(chuàng)建時間與《西游記》誕生的年代幾乎相同,它被稱為“小西天”。那是一座佛教禪寺,供奉千尊佛像,但它聞名全國則是因為精湛的懸塑藝術(shù)和明代建筑風(fēng)格。這個寺院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在,為獵奇,我們?nèi)ァ扒Х鹚滦∥魈臁比⒂^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禪宗寺院。明崇禎七年(1634年),由東明禪師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400年歷史。千佛庵以其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精湛的懸塑藝術(shù)和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聞名,被譽為“懸塑絕唱”。千佛庵因大雄寶殿內(nèi)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門額題“道入西天”,又為區(qū)別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 登“天”肯定是要爬山的,小西天海拔高度約1200米,相對高度約200米,而且在一山谷中。</p> <p class="ql-block"> 登“小西天“要爬長長的一段沿山石階。拾級而上,陡峭的臺階似乎直通天際。</p> <p class="ql-block">看到第一道山門:小西天。山門前有兩尊威風(fēng)凜凜的石獅子,守在山門前,似乎在守護佛法的威嚴(yán)。</p> <p class="ql-block"> 進入山門,要經(jīng)過一段山巖中鑿出的隧道。冷幽幽的,在顯示佛法的神秘和深不可測。</p> <p class="ql-block"> 還要登上有一段長長的登山石階。臺階邊上紅墻上,書有“南無阿彌陀佛”大字。</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看到了第二道山門:道入西天。</p> <p class="ql-block">進山門就見屏壁上一個巨大的紅字:佛。細細一看,此“佛”字還是一幅示意圖:人們向觀音菩薩膜拜。</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寺院游覽單線循環(huán)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千佛庵坐西向東,分上、下兩院,建筑面積為1500平方米。上院有大雄寶殿、摩云閣、文殊、普賢兩配殿;下院有無梁殿、韋陀殿、半云軒、鐘鼓樓和兩座掖門,掖門一名“疑無路”,一名“別有天”。全庵建筑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環(huán)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巔,借山布景,格局靈活,重樓疊閣。而站在千佛庵中樓殿之上,俯瞰山下,又可將隰縣山川風(fēng)貌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頂,俯視山下景色。</p> <p class="ql-block"> 千佛庵(小西天)寺院中心庭院內(nèi)情景,有高大的古樹,有花草,四周基本為明清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此為千佛庵下院無量殿前庭景象。</p> <p class="ql-block">下院的主殿:無量殿,</p><p class="ql-block"> 因(無量殿) ,供奉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取佛法無量之意。殿堂為磚結(jié)構(gòu)枕頭窯,無梁柱支撐,又叫“無梁殿”。殿內(nèi)設(shè)多尊銅鑄佛像和木雕樓閣,其中銅鑄三世佛及文殊、普賢菩薩佛像由順治七年工部侍郎李呈祥敬奉,被視為鎮(zhèn)寺之寶。 </p> <p class="ql-block"> 下院廊庭上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無量殿,實際上是山西一帶的一個窯洞,在此基礎(chǔ)上改建為佛寺大堂。</p> <p class="ql-block"> 供奉者給清代幾尊銅佛都加上了黃色披風(fēng)</p> <p class="ql-block"> 從掖門“別有天”圓洞門進入,</p> <p class="ql-block">這是下院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地藏殿門前有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眾生度盡方顯菩提,</p><p class="ql-block">地獄未空誓不成佛。</p> <p class="ql-block"> 下院的天王殿,內(nèi)供奉彌勒塑像,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造型威武生動,代表“風(fēng)、 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天下太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從這處進入,轉(zhuǎn)上屋內(nèi)階梯,可登上二層,即千佛院上院。</p> <p class="ql-block"> 上院東首一單獨樓閣為觀音殿。</p><p class="ql-block">據(jù)說眼前的觀音閣就是鳳凰的頭,下院是鳳背,兩邊的山谷是鳳凰的翅膀,東邊的摩云閣為鳳尾,一雙眼睛分別是兩個閣樓的窗戶,縱目遠望,整個廟宇正像一只低頭俯視的鳳凰。</p> <p class="ql-block"> 千佛庵上院著名的大雄寶殿,明代建筑。坐西朝東,面寬五間。門楣上有蒼勁有力的大豎匾題字:大雄寶殿。據(jù)查系清代一位進士所題。</p> <p class="ql-block"> 大雄寶殿進門的前廊柱有一楹聯(lián):東土西方微塵不隔,人間天上萬象莊嚴(yán),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所題,他是把這個大殿描述為佛教世界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簡敘一下大雄寶殿的前廊與殿頂:前廊裝飾精美古樸,斗拱呈明顯的明代建筑特點。大雄寶殿殿頂有黃、綠、藍三彩琉璃鴟吻,造型生動、色澤明透,整體效果艷麗精美,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明代脊飾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 殿內(nèi)有國內(nèi)最著名的明代1600多尊(有資料說近2000尊)彩塑群像及鋪天蓋地的西方世界背景懸塑,以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彌勒佛5尊主佛為核心,及脅侍菩薩,佛的十大弟子、六小沙彌、琉璃勝境、六欲之天、三十三天、十大明王、天宮樂伎等彩塑像群組成龐大恢宏的天堂極樂世界情景,讓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千佛庵)最大的亮點是懸塑藝術(shù),大雄寶殿內(nèi)共有1600多尊明代懸塑,展現(xiàn)了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場景,這些懸塑從3米多高的大型佛像到拇指大小的飛天、小塑像,每一尊都精雕細琢,栩栩如生,貼金敷彩,金碧輝煌,被譽為“中國懸塑絕唱”。</p> <p class="ql-block"> 太令人震撼了,當(dāng)你進入大雄寶殿,那滿殿懸彩塑如同天幕般地傾瀉而來。五尊大佛莊嚴(yán)地端坐在向東的彩屏臺階上,迎面疑視人世間,其上是五幢精工雕塑的佛龕,最往上看,梁、柱、椽、斗拱上全是光彩耀目的彩塑小佛像與飛天,周邊是一尊尊脅侍菩薩,…在擠滿人群的大殿里,有觀賞的,有拜佛的,有拍照的……我在震驚之中,真不知如何拍攝,從何處拍攝,才能留下這個宏大壯嚴(yán)神圣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有一個夢幻似的感覺:那是東方的西斯廷!你看,懸塑以“天宮樓閣”為主題,融合佛教極樂世界、飛天樂伎等元素,通過立體懸插技法呈現(xiàn)《華嚴(yán)經(jīng)》的“一花一世界”。據(jù)查證,正如我想像比喻的,小西天懸塑殿已被法國吉美博物館譽為“東方的西斯廷”。</p> <p class="ql-block"> 沒法考慮如何依次有序安排拍攝殿堂的整個懸彩了,參觀時間也不允許,我被人群擠著。算了,隨緣隨機拍攝吧,拍攝到那里是那里,目的,留住景像。還好,不用閃光燈,此殿允許你用手機拍照。</p> <p class="ql-block"> 從大雄寶殿的布局來看,殿內(nèi)正面排列著五個相互連通的佛龕,蓮花臺上分列著五尊佛像,全身金光,兩側(cè)分立各自的脅侍菩薩;蓮臺下是一個環(huán)繞三面的水池,這是佛教里的七寶蓮池,里面的水是八功德水,主佛和脅侍菩薩以及十大弟子,都是被水池中的蓮花承托的。</p> <p class="ql-block"> 這應(yīng)是大殿最中間龕位主佛釋迦牟尼佛,結(jié)禪定印,主管娑婆世界,即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世界,這座內(nèi)院稱為七佛寶宮。其兩側(cè)脅侍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合稱“釋迦三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佛前還豎有一尊佛,我不知此佛尊號,(是否是佛祖的25歲的等身佛?)因為一般寺院無此置佛型式。我把這尊佛視為大殿中心點。</p> <p class="ql-block"> 你看這些懸塑,堆疊在不到170平方米的佛國天宮里,金碧輝煌、佛光繞繚,樂伎飛天,輕歌曼舞,神鳥瑞獸,快樂享游,天人乘云而下,弟子儼然挺立,儼然是一幅氣象萬千的西天勝景,讓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精心制作的懸塑佛龕</p> <p class="ql-block"> 主佛旁的這尊佛應(yīng)是阿彌陀佛,?掌管西方極樂凈土,其形象莊嚴(yán)肅穆,代表往生極樂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阿彌陀在第二個龕位,主管西方極樂凈土,兩側(cè)脅侍是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 大殿有四柱精雕細琢的裝飾塑彩柱。這是中間兩根彩塑柱的情景,立于主佛前端南 、北方。</p> <p class="ql-block"> 另一裝飾彩塑柱</p> <p class="ql-block"> 這尊大佛應(yīng)是藥師佛,位于大雄寶殿從左至右(以進殿方向為準(zhǔn))第一個龕位,主管東方琉璃凈土,兩側(cè)脅侍為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合稱“藥師三尊”。</p> <p class="ql-block"> 藥師佛與左右兩位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 阿彌陀佛與兩側(cè)的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 這是千尊彩塑中引起專家關(guān)注的幾尊有人間煙火味的小沙彌。你看,那從壁塑半掩半開的門里探出 身子的兩個小沙彌,一個端茶的,憨態(tài)可掬,大概茶壺很燙,習(xí)慣性地用衣袖墊在壺底,給人一種忍俊不禁的感覺 ;另一個閃出半個身子,雙手托盤,目光平視, 給人的感覺,此人老道成熟,多半是空門生活多年,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令參觀者發(fā)出贊嘆后無不拍手叫絕。</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主屏壁5佛上方是一排的精美懸塑佛龕裝飾,我分不清每處佛龕屬哪個佛,故把拍攝的幾幅都放于此處,供各位選配了。</p> <p class="ql-block"> 這是脅侍菩薩</p> <p class="ql-block"> 大殿南側(cè)墻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的懸彩塑像情景</p> <p class="ql-block"> 毗盧遮那佛,主管華藏凈土,為密宗最高佛,象征法界無邊?。密宗又稱為大日如來,是法身佛,主管華藏凈土。其兩側(cè)脅侍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合稱為華嚴(yán)三圣。</p> <p class="ql-block">毗盧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這尊大佛是彌勒佛,掌管兜率凈土,代表未來佛。其形象慈祥,與其他四佛共同構(gòu)成五方佛體系,體現(xiàn)佛教凈土思想?。</p> <p class="ql-block"> 彌勒佛,不同于一般的布袋和尚造型,這里采用的是彌勒如來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 再展示一下佛龕懸彩塑前部幾處垂飾裝飾部分</p> <p class="ql-block"> 你看大殿左側(cè)五大弟子塑像背后屏門中還有兩個很有人間煙火味的小沙彌,一個從壁塑半掩半開的門里探出 身子,端著供品,憨態(tài)可掬帶一點怯意,大概剛從櫥房中出來;另一個己走出扇門,一手托盤,一手護盤,目光平靜, 給人一種憨厚誠實的感覺。這些小沙彌,可能已入寺多年,已熟悉他們的日常事務(wù),心態(tài)平靜,以年輕者的身份在空門生活。這活龍活現(xiàn)的情景展現(xiàn),令參觀者贊嘆不絕。</p> <p class="ql-block"> 小沙彌前面兩位塑像,應(yīng)是佛祖的十大弟子。</p> <p class="ql-block"> 這尊佛應(yīng)是彌勒佛,位于5佛的最右側(cè)的一尊。左手向上,作說法印。</p> <p class="ql-block"> 這是從大殿右側(cè)拍攝佛龕</p> <p class="ql-block">大殿頂梁懸塑</p> <p class="ql-block"> 再拍攝一張主佛釋迦牟尼佛、其前佛、及右邊脅侍菩薩塑像。</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大雄寶殿的懸塑實在太精彩了,我己找不出形容、描述的詞語,只有二個字:震撼!在短短的瞻觀時間里,我盡量多拍、從各個角度拍,反復(fù)拍,往各個方向拍,重復(fù)拍…,因為這滿堂彩塑是我國少見的彩色藝術(shù)群塑,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我想盡量留住這些無價的中國千年精彩的懸雕藝術(shù)寶藏形象,展示給有興趣的人們欣賞。</p> <p class="ql-block">編后感</p><p class="ql-block"> 隰縣小西天懸塑:一場穿越四百年的靈魂震顫之旅</p><p class="ql-block"> 推開小西天大雄寶殿的木門時,我原以為會看見一座尋常的古剎。可當(dāng)滿殿懸塑如天幕傾瀉而下,剎那間,仿佛跌入一場四百年的幻夢——菩薩低眉、金剛怒目、云海翻涌、樓閣隱現(xiàn),萬千神佛以金箔為衣、以彩泥為骨,在三丈殿堂內(nèi)編織出一場永恒的極樂盛宴。</p><p class="ql-block"> 懸塑:凝固的時光與流動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那些懸于梁柱間的塑像,像被時光按下了暫停鍵。佛陀衣袂垂落如瀑,羅漢衣褶翻卷似浪,飛天衣帶當(dāng)風(fēng),恍若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工匠們用竹木為骨、黏土塑形、金箔點睛,將《法華經(jīng)》的經(jīng)卷化作立體的詩篇。仰頭望去,千佛萬菩薩在層層疊疊的云靄中俯瞰人間,每一尊神態(tài)皆不同,或悲憫、或威嚴(yán)、或含笑,仿佛在訴說四百年前匠人指尖的溫度。</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屏息的是,這些懸塑非但未因歲月侵蝕而褪色,反而在斑駁的金漆與褪色的彩繪中,沉淀出一種滄桑的莊嚴(yán)。它們懸于虛空,卻比任何實體更穩(wěn)固——那是信仰的重量,是匠人以血肉之軀對永恒的叩問。</p><p class="ql-block"> 匠心:以凡人之軀叩問神明</p><p class="ql-block"> 四百年前,隰縣匠人如何在無現(xiàn)代工具的條件下,將數(shù)噸黏土與竹木懸于梁柱?他們是否也曾如我一般,仰頭凝視未完成的塑像,在暗夜中點燈雕琢,將畢生虔誠注入每一尊佛的眉眼?我注意到一尊羅漢的衣角:褶皺細膩如絲綢垂落,指尖殘留的朱砂似未干透。這分明是人的手筆,卻超越了人的界限——他們以凡胎之軀,將人間悲喜化作神佛的慈悲。當(dāng)最后一尊懸塑落成時,匠人們是否也曾在佛前合掌,將畢生技藝與未竟之愿,一并托付給這永恒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感悟:與四百年前的呼吸共振</p><p class="ql-block"> 站在殿中,我突然聽見風(fēng)穿過梁柱的嗚咽,那是四百年前的風(fēng)嗎?它曾拂過匠人的發(fā)梢,曾托起未干的金漆,如今又穿過我的衣襟。懸塑上的金箔在光影中閃爍,像無數(shù)雙眼睛在注視人間。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所謂“懸塑絕唱”,絕非因技法之絕,而是因四百年的時光中,無數(shù)雙手、無數(shù)顆心,在此處留下了永恒的震顫。</p><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殿時,夕陽正將飛檐的影子拉長在斑駁的磚墻上。我回頭望去,那些懸于虛空的佛與菩薩,依然在暮色中低眉含笑。四百年前,他們因信仰而生;四百年后,他們因虔誠而活。而我,不過是一個偶然闖入的過客,卻在此刻,與四百年前的呼吸共振。</p><p class="ql-block"> 心靈的聲音:小西天的懸塑,是匠人寫給神明的詩,是時光留給凡人的謎。它不訴說宏大的敘事,只以一尊尊佛像的眉眼、一縷縷衣帶的褶皺,告訴我們:真正的永恒,從來不在云端,而在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鋒)</p><p class="ql-block">2025.06.25.編撰于寧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