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au(帕紹)這座位于德國與奧地利交界處的小城,靜靜地坐落在多瑙河、因河和伊爾茨河的交匯點,素有“三河之城”之稱。當(dāng)我們的游漸漸靠岸,晨光灑在水面上,帕紹如同從水霧中浮現(xiàn)的一幅畫卷,美得恰到好處。<div><br></div><div>很多人認(rèn)識帕紹,是因為這里是多瑙河游輪的重要??奎c。但親身登岸之后才發(fā)現(xiàn),它遠比一個中轉(zhuǎn)站更有深度。這里有音樂、有歷史、有風(fēng)景,也有一種難以言說的寧靜。帕紹不是驚艷型的城市,但它能在你心里留下溫柔而持久的印象。</div> 登岸:腳下的鵝卵石,身邊的故事<div><br></div><div>踏上碼頭,最先引起注意的并不是建筑,而是腳下那條小巷的彩色鵝卵石路。細(xì)碎、光滑的石子被歲月磨得圓潤,拼接成古老的圖案,在微濕的早晨泛著柔和的光。走在這樣一條街道上,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時間上——帕紹的千年歷史從腳底緩緩升起。</div> 我們沿著H?llgasse(地獄巷)慢慢前行。這個名字雖然聽起來陰森,其實是一條充滿活力的藝術(shù)街區(qū):街道狹窄,兩旁的畫廊和手工藝品小店擠滿了色彩斑斕的櫥窗,藝術(shù)家們就在門口作畫或雕刻。窗臺上擺著盛開的天竺葵,空氣中彌漫著咖啡和木頭的香氣。這里的帕紹,是靈動而溫暖的。 導(dǎo)游小姐姐,一個師范學(xué)院的在校學(xué)生。和未婚夫住在奧地利一邊,今年八月婚禮。祝她們二人新婚快樂,幸福美滿。 水的印記:被洪水親吻的城市<br><br>在幾棟老房子的外墻上,我們看到了引人注目的洪水水位標(biāo)記。那是一列年表式的刻度,從最底下的“1954”,一直到高處的“2013”,那一年的水竟然淹到了二樓的窗戶!這些水位線就像城市的年輪,記錄著帕紹一次次與水搏斗的歷史,也體現(xiàn)了它與水共生的堅韌。<br><br>導(dǎo)游告訴我們,盡管帕紹飽受洪水困擾,但居民們早已學(xué)會從容應(yīng)對。地下室都建得特別堅固,很多店鋪在雨季會自動提升地板物品,仿佛城市與河水已經(jīng)達成某種默契。 去年的水位<div><br></div> Hotel? Wides?Mann 位于帕紹老城區(qū)核心,靠近多瑙河碼頭。原始建筑可追溯至中世紀(jì),據(jù)說1862年奧地利皇后“Sisi”曾在此居住,1985年首任登月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出席了其玻璃博物館的開幕 。<br> 帕紹市政廳(Rathaus) 最早可追溯至1298年,當(dāng)?shù)厥忻裢ㄟ^起義奪回自治權(quán),建立起市政廳。<br><br>舊市政廳始建于1405年,后經(jīng)擴建,與新市政廳以及舊海關(guān)大樓一同構(gòu)成如今的市政廳廣場(Rathausplatz)。<br><br>外立面延續(xù)威尼斯風(fēng)格建筑特色,而主塔于1889–1892年重建,采用哥特復(fù)興式。<div><br></div><div>38米高塔樓,頂部裝飾24枚徽章,代表1871年德國統(tǒng)一的各成員國。同時包含一個23音鈴琴(卡利翁)。<br><br>彩繪外立面最初的1446年壁畫由Fueterer家族繪制,1922年由Joseph Hengge重新繪制,描繪了路德維希一世與四個選侯旗手的形象。<br><br></div> Scharfrichterhaus Passau(劊子手之家)——一座幽暗歷史中的光明舞臺 建于約1200年,原為城中劊子手居所及“Prislig”監(jiān)獄所在地,于13–15世紀(jì)廣為人知。<br><br>1611年傳說中,此處的劊子手Kaspar?Neidhart販賣“Passauer?Kunst”護身符,能刀槍不入,令建筑籠上一層神秘色彩。<br><br>經(jīng)歷1662年大火重建,且與昔日劊子手僅余象征性關(guān)聯(lián) 。<br><br> 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巷來到了因河岸邊。 20?C?+?M?+?B?25 是你在帕紹老城(尤其門框、石墻或教堂入口)常見的一串粉筆寫字,它看起來像是某種密碼,其實是一個非常傳統(tǒng)且美麗的基督教祝福語。 這是巴伐利亞、奧地利與南德地區(qū)一種名為 Sternsingen(星歌祝福) 的傳統(tǒng)。<div><br></div><div>年份:“20”和“25”分別是年份的開頭和結(jié)尾,表示2025年。<br><br>三個字母 C、M、B:常被解釋為圣經(jīng)中三位東方賢士的名字首字母:Caspar Melchior Balthasar<br><br></div><div>更深的宗教含義是拉丁文“Christus mansionem benedicat”意思是愿基督保佑此屋。<br><br>+號:代表十字架的符號,也象征祝福。<br><br></div> 帕紹是三河交匯之城:多瑙、因河、伊爾茨河在此擁抱。而其中最讓我們著迷的,是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因河(Inn)。<br><br>走近河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一道帶著碧綠色光澤的河水。與藍灰色的多瑙不同,因河更淺更快,水色像是剛從冰川中流淌而下,帶著一絲冷冽與清冽。<br><br>沿著河岸散步時,我們踩在五彩的鵝卵石小徑上,偶爾抬頭能看到因河彼岸奧地利的小鎮(zhèn),仿佛就在對岸招手。河邊有水位標(biāo)記碑,記錄著多次洪水的年號和水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的高水位,幾乎淹沒了整個街區(qū)一層——這座城市與河水之間的關(guān)系,是親密卻充滿挑戰(zhàn)的。<br> 帕紹老城最醒目的地標(biāo),非圣史蒂芬大教堂(St. Stephan Dom)莫屬。它靜靜矗立在高處,如同城市的靈魂,既神圣又親切。從船靠岸遠遠望去,教堂那潔白的立面與三座綠色洋蔥圓頂,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指引我們走進時光深處。<br><br> 穿過鵝卵石鋪就的小巷,一步步走向教堂廣場(Domplatz),四周是文藝復(fù)興與巴洛克建筑包圍的寧靜空間。而當(dāng)我們真正站在教堂正門前時,不禁屏住了呼吸——那白色巴洛克立面,細(xì)致地雕刻著圣人、天使與葡萄藤蔓,透出奧地利與意大利風(fēng)格的融合之美。 教堂內(nèi)部更是令人震撼的藝術(shù)盛宴。穹頂高聳,通體雪白與金色相映;壁面上繪有超過30幅巨型天頂壁畫,皆為18世紀(jì)藝術(shù)家Carlo Carlone和Tencalla之作;光線從高窗灑入,仿佛賦予空間一種神圣的漂浮感。<div><br></div> 但最震撼人心的,是它那座世界最大之一的管風(fēng)琴——擁有17,974根風(fēng)管與233個音栓,音色從如流水潺潺到雷鳴般滾動,層次分明,充滿力量。我們幸運地趕上了正午12點的管風(fēng)琴演奏會。當(dāng)音樂在這座巴洛克圣殿中緩緩升起,整個空間仿佛在震動,音波穿透石壁,也震顫著人的胸腔與靈魂。<br><br>坐在教堂長椅上,我們沉靜地聆聽、仰望、冥想,仿佛時間停止了,只剩光與音回蕩。<br><br> 音樂會不可以錄音,在油管上找到了別人的錄音,很開心能讓大家欣賞。 聽完管風(fēng)琴演奏會在Cafe里稍稍休息一下。下一個目的地是著名的三河匯流點(Dreiflüsseeck)。 路過的一個小教堂。 這里,是多瑙河(Donau)、因河(Inn)和伊爾茨河(Ilz)的匯合之地,也是一座城市最詩意的盡頭。站在觀景平臺上,我們眼前是一幅自然奇跡般的畫面:<br><br>多瑙河自西而來,顏色偏灰藍;<br><br>因河從南方阿爾卑斯山流下,呈現(xiàn)淡綠碧色;<br><br>伊爾茨河則自北方山林流入,水色深黑,夾帶泥沙。<br><br>三條河流以各自不同的色調(diào)與流速在此交匯,彼此相鄰但水色分明、互不混合,就像在水面上畫出三道并行的絲帶,令人驚嘆。你能清晰看到三色水交織的界線,仿佛天地自然的分層調(diào)色板。<br><br>周圍安靜而開闊,只有偶爾傳來白鳥掠過水面的輕啼聲與遠方教堂鐘響。我們站在那塊刻有“Dreiflüsseeck”的石碑旁,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平衡與聯(lián)結(jié)——三條河水將三個方向、三種文化(多瑙向東至黑海、因河通往奧地利、伊爾茨連結(jié)巴伐利亞內(nèi)陸)在此會合,而帕紹正是它們之間的紐帶。<br><br> 當(dāng)我們在老城盡頭仰望時,那座建在山脊之上的雄偉堡壘總是靜靜地守望著三條河流的交匯處——那就是帕紹的上城堡(Veste Oberhaus)。它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脊梁,更是俯瞰全城最壯闊的位置。 <br>我們決定挑戰(zhàn)一下體力,登上高處的維斯堡城堡(Veste Oberhaus)。沿著石階和林間小道慢慢往上走,全程大約花了30分鐘。站在觀景臺上俯瞰,三條河流、老城、橋梁和遠處的綠山一覽無余。夕陽灑在水面上,閃著金光, 我們從因河邊出發(fā),穿過一段古老石橋后,開始沿著斜坡向上攀登。途中經(jīng)過林間石階、小教堂、觀景臺,每一步都離天更近,也更遠離現(xiàn)代的喧囂。 Veste Oberhaus 建于1219年,最初是主教用以對抗市民與保衛(wèi)教權(quán)的軍事要塞,后經(jīng)歷多次擴建,成為中歐最龐大的山城防御體系之一。如今,堡內(nèi)設(shè)有Oberhausmuseum展示帕紹城市歷史、中世紀(jì)軍事防御系統(tǒng)、宗教藝術(shù)與囚室遺跡等。<br><br>觀景平臺(Batterieturm)能一覽無遺地俯瞰三河匯流點與整座老城,那是地圖上看不到的立體帕紹。<br><br>堡內(nèi)庭院保持著原始的石墻結(jié)構(gòu),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一部關(guān)于王權(quán)與信仰的歐洲史詩。 我們在最高的觀景臺停留了許久,凝視著灰藍的多瑙、碧綠的因河與深黑的伊爾茨在城下交匯成一幅天然畫卷。遠處圣史蒂芬教堂的綠色圓頂與紅屋頂民宅交錯鋪陳,仿佛模型。你能看到水色分界線清晰地流過城市,就像歷史、文化與自然的交匯。 das OBERHAUS 是一家位于城堡平臺上的餐廳兼啤酒花園,不僅保留了堡壘石墻的古意,還為游客提供了一片無敵觀景露臺,俯瞰三河匯流與帕紹老城全景。<br><br>我們選了靠邊的桌位坐下,身旁就是高高的石垛與古堡塔樓,眼前則是圣史蒂芬大教堂綠色圓頂下的老城屋頂,河水在腳下交織流淌,遠處還有阿爾卑斯山余脈若隱若現(xiàn).<br><br>混合烤肉拼盤, 白香腸、搭配酸菜與土豆餃(Kn?del),肉香四溢;再配一杯本地釀造的 Wei?bier(白啤酒)——陽光下的麥香味更顯輕盈。 帕紹老城區(qū)(Altstadt Passau):鵝卵石鋪出的詩意時光鵝卵石鋪就的小巷微微起伏,腳下是被無數(shù)旅人打磨得光滑的歷史。街道兩側(cè)是色彩柔和的房屋立面,鵝黃色、淡粉色、淺藍與石灰白交替,窗臺上擺著綻放的天竺葵,木百葉窗靜靜半掩,透出一絲慵懶的南德風(fēng)情。<br> 鵝卵石鋪就的小巷微微起伏,腳下是被無數(shù)旅人打磨得光滑的歷史。街道兩側(cè)是色彩柔和的房屋立面,鵝黃色、淡粉色、淺藍與石灰白交替,窗臺上擺著綻放的天竺葵,木百葉窗靜靜半掩,透出一絲慵懶的南德風(fēng)情。<br><br>巷弄之間不時會發(fā)現(xiàn)古舊的牌坊、精致的小教堂或帶有文藝復(fù)興裝飾的門廊。我們還看到了許多房屋門口粉筆寫著“20?C?+?M?+?B?25”的字樣,代表基督教傳統(tǒng)的祝福與一年一度的星歌儀式,樸素而動人。 我們在老城區(qū)中穿行,從 圣史蒂芬教堂 的鐘聲中走出,沿著H?llgasse 這條藝術(shù)氣息濃厚的街道慢慢前行。店鋪里展示著本地藝術(shù)家的彩繪玻璃、木雕和手作陶器,一扇扇門仿佛通往另一個故事。<br> 看孩子們在廣場上追逐鴿子,老人坐在長椅上曬太陽。帕紹的老城,不需要趕路,它邀請你停下來看、聞、聽,用五感體驗這座小城的溫柔。<br> 傍晚游輪在童話般的景色中漸漸駛離帕紹。帕紹或許不如慕尼黑、薩爾茨堡那般熱鬧喧嘩,但它以獨特的地理位置、濃郁的文化底蘊和小城的閑適節(jié)奏,悄悄地俘獲了我的心。如果你也在尋找一個既能感受歐洲風(fēng)情、又不至于人潮洶涌的地方,帕紹會是一個令人驚喜的選擇。 <div>巴伐利亞風(fēng)情:穿在身上的節(jié)日,吃進肚子的鄉(xiāng)愁</div><div><br></div>今晚是我們此行在德國的最后一晚,明天就會抵達奧地利。船長和船員們男士穿著 Lederhosen(皮短褲),搭配厚實的花呢背心、白襯衫和繡花吊帶;女士則多著 Dirndl(束腰傳統(tǒng)裙裝),胸前蝴蝶結(jié)的位置據(jù)說還能“暗示”婚姻狀態(tài):系在左側(cè)是“單身”,右側(cè)是“已婚”,中間是“還沒決定”。<div><br></div><div>這不是旅游表演,而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坐在石板巷子邊的啤酒屋露臺上,你甚至?xí)吹疆?dāng)?shù)厝蓑T著自行車穿著 Lederhosen 經(jīng)過,就像在法國看到人騎車帶著法棍一樣自然。</div> 我們的美食之旅,從“啤酒配烤豬肘”開始. Schweinehaxe(烤豬肘)皮烤得酥脆焦香,內(nèi)里卻軟嫩多汁,佐以啤酒調(diào)制的棕色醬汁,搭配芥末與酸菜。<div><br></div><div>甜點我們嘗了 Apfelstrudel(蘋果卷) 和 Kaiserschmarrn(奧式煎餅碎),撒上糖霜,配一勺香草冰淇淋,完美結(jié)束Viking游輪的德國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