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城遺址公園:從清涼門出城西行 500 米,可觀東漢石頭城遺址。宋以前,長江由此擦壁而過,此處是秦淮河與長江的交匯口,因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曾被稱為 “東吳第一軍事要塞”。<br> 鬼臉城: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墻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洼洼,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巖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 “鬼臉城”,其西側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即老南京人俗稱的 “鬼臉照鏡子”。<br> 龜石群 此處原為江灘,唐代以后江水逐漸西移,龜石經(jīng)長年累月的江水沖刷,表面形成了凹凸不平的風化層,磕之層層脫落,如烏龜脫殼,因而得名。 鬼臉城實名為 “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石頭城公園內?!都t樓夢》開篇就點明故事源自 “大荒山無稽崖” 下的一塊頑石,同時書中多次提及 “金陵”,即南京古稱,是賈府根基所在,而南京又被稱為 “石頭城”,曹雪芹以 “石頭記” 為書名,既暗合了南京 “石頭城” 的意象,又賦予頑石以靈性,隱喻著繁華背后的滄桑變遷。<br> 石頭城作為保衛(wèi)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 建安十七年(212),孫權依清涼山西麓的峭壁修建了石頭城,此城北緣長江,南抵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朝統(tǒng)治者都視之為重地,以至后人常把它當作南京的代稱,到唐代已經(jīng)荒廢。在南京建都的六朝在它們悲恨相續(xù)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后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br> 鬼臉城實名為“石頭城”,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石頭城公園內,因園內古城墻中段一塊凸出的橢圓形紅色水成巖,長年風化,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故被稱為“鬼臉城”。<br> 楊吳時期因江水南下,清涼山西部崖壁被江水沖涮得如刀削斧砍一般,紫紅色的礫石裸露在外,形成“峭立江中”的天生石壁。其中一段石壁因風化作用,出現(xiàn)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怪狀,酷似一張面目猙獰的“鬼臉”。這段石壁以及沿石壁建造的石頭城,由此被稱為“鬼臉城”。石壁前有一池塘,可見鬼臉倒影,人稱“鏡子湖”,歷史上聞名的景點“鬼臉照鏡子”即指此處。<br> 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依山筑城,取名石頭城。并據(jù)此扼守長江險要,當時的長江水就在石頭城墻下,石頭城成為東吳重要的軍事要塞,有 “石城虎踞” 之稱。<br><br>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親率大軍準備趁月黑風高之時偷襲東吳,當大軍戰(zhàn)船殺奔途中,遙遠的江面上突現(xiàn)一高大而面露猙獰的惡鬼在據(jù)守城門,魏國大軍頓時嚇得慌忙撤退,從此不敢貿然進犯,“鬼臉城”名聲大振。<br> 鬼臉城所在的石頭城城墻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全長約 3000 米,依清涼山西麓的秦淮河畔而建,城墻厚實堅固,蜿蜒曲折,宛如一條巨龍盤踞在江邊。<br>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興建城墻,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墻的一部分,是南京城墻最古老、最特殊的一段。 鬼臉城作為南京的重要地標,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游覽,并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書畫作品等。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石頭城》<div>山圍故國周遭在,</div><div>潮打空城寂寞回。</div><div>淮水東邊舊時月,</div><div>夜深還過女墻來。</div><div>以石頭城為背景,抒發(fā)了對歷史興亡的感慨。<br></div> 詩人通過描寫山、水、明月和城墻等荒涼景色,將大自然的亙古如新與人世間的繁華一瞬進行鮮明對比,深寓著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br> 《念奴嬌?登石頭城次東坡韻》—— 薩都剌:<div>“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div><div>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 <br>該句描繪了從石頭城上遠眺的壯闊景象,天空與吳楚大地相接,視野遼闊無垠。同時,昔日六朝勝地的繁華,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江河青山依舊,抒發(fā)了作者吊古傷懷的情感。<br></div> 石頭城作為跨越兩千余年的歷史遺跡,其承載的戰(zhàn)國金陵邑、東吳軍事要塞、明朝城墻等歷史屬性,成為現(xiàn)代文學還原歷史場景的重要依托。 隋朝統(tǒng)一中國后,石頭城的防御功能逐漸減弱,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五代以后它逐漸成了佛教勝地,人們開始用清涼山取代石頭山的稱呼。 <br> 今天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fā)思古之幽情的去處。 燕王河位于石頭城下,為外秦淮河的一條支流。<br> 相傳少年朱棣指出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墻之弊端,朱元璋有不容之心。馬皇后安排朱棣由此河逃出京城。后朱棣北封為燕王,故后人稱之為燕王河。 鬼臉城西側便是寬闊的秦淮河,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垂岸。河面上時常有游船駛過,岸邊也有不少垂釣者,偶爾還能看到白鷺在湖面飛翔,構成了一幅寧靜而美好的畫面。<br> 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諸葛亮途經(jīng)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于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于是發(fā)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并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br> 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遷移到秣陵,并改稱秣陵為建業(yè)。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后數(shù)百年間,這里成為戰(zhàn)守的軍事重鎮(zhèn),南北戰(zhàn)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鬼臉城見證了南京歷史上的六朝興衰等諸多變遷,是夯土壘石的歷史豐碑。而《紅樓夢》中以賈府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以及 “金陵十二釵” 等人物的命運沉浮,與南京(石頭城)的歷史厚重感形成呼應,借南京六朝興衰之地,為書中賈府的奢靡與崩塌提供了現(xiàn)實藍本。<br> 元薩都剌·百字令·登石頭城<div>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div><div>指點六朝形勝地,唯有青山如壁。</div><div>蔽日旌旗,連云檣艣,白骨紛如雪。<br>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div><div>寂寞避暑離宮,東風輦路,芳草年年發(fā)。</div><div>落日無人松徑里,鬼火高低明滅。</div><div>歌舞樽前,繁華鏡里,暗換青青發(fā)。</div><div>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div> 清涼門城墻利用山體陡峭石壁加筑矮磚墻,屬于 “包山墻” 結構,體現(xiàn)了古人 “因地制宜” 的建筑理念。 歷經(jīng)多次戰(zhàn)火的清涼門。 城磚上不僅刻有工匠的名字,更有厚重歷史的記憶。 清涼門的故事啟示我們:歷史并非遙遠的符號,而是與現(xiàn)代社會緊密相連的 “精神根系”。唯有尊重歷史、理解歷史,才能在城市發(fā)展與文明進步中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br> 清涼門作為明城墻的重要城門,歷經(jīng) 600 余年滄桑,印證了文化遺產(chǎn)在現(xiàn)代社會的重新認知過程。 城墻的建筑風格、城磚上的銘文等,都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技術和社會經(jīng)濟狀況,對于研究古代建筑工藝和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鬼臉城見證了南京從戰(zhàn)國時期到現(xiàn)代的歷史變遷,包括六朝的興衰、王朝的更迭等,是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軍事防御體系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br> 鬼臉城懷古<br>石城殘壁矗江汀,猶見當年鬼臉形。<br>魏武揮鞭驚浪急,謝公賭墅倚云青。<br>苔侵古堞埋塵跡,月照寒潭映舊亭。<br>六代繁華皆逝水,空余風笛訴飄零。 《七絕?鬼臉城有懷》:<br>鬼臉猙獰猶照鏡,<br>東吳舊跡石頭凝。<br>千年歲月滄桑變,<br>唯有青山依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