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日,獲悉金華晚報推出“晚報情緣三十載”主題征文活動。驚喜之下,夜不能寐,總想為故鄉(xiāng)的《晚報創(chuàng)刋30周年》寫點什么。但是,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p><p class="ql-block"> 記得,二十年前我還未退休,企業(yè)每年都為職工訂一份當(dāng)?shù)貓蠹?,由職工自選《金華日報》或《金華晚報》。退休以后,為跟隨兒子,我老夫妻兩便客居溫州,漸漸與故鄉(xiāng)晚報失去了聯(lián)系。</p> <p class="ql-block"> 唐朝王維曾有:“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詩句。說的是雖身處異鄉(xiāng),最關(guān)心還是故鄉(xiāng)的事。在信息發(fā)達的今天,時間和距離都不是問題。微信朋友圈,時不時會傳來故鄉(xiāng)的消息。其中最讓人莫名驚喜,激動萬分的,當(dāng)數(shù)《金華晚報》一一</p><p class="ql-block"> 記得,2019年5月31日《金華晚報》曾刊登過“程授寶,無法舍棄那些承載記憶的老物件”的報道:我才知金華一中程授寶老師,一生跟教育結(jié)緣。退休后依然保存著教學(xué)時的老物件。我和程老師的兒子程杭同是“金華一中”學(xué)子,又一起到金華大巖徐村插隊。一起度過十年的知青歲月的,還包括程老師另一個女兒程茵在內(nèi)的另18位知青。感謝晚報這篇報道,拉近了我和程老師一家的距離,并讓我們一起回憶難忘的校園和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0日《金華晚報》還刊登過一篇“鄭建軍:管他幾歲,快樂萬歲”采訪文章。鄭建軍是我家居?xùn)|市街的鄰居,又是我同單位的同事,并和他同事六年。后來,他下海辦廠當(dāng)了老板。閑賦后的鄭建軍,酷愛周游世界,喜歡樂器和鍛煉:游泳、潛水、打高爾夫、玩滑翔傘……身邊的朋友都說鄭建軍是同齡人里最會玩的。比他年輕的朋友都羨慕他自由瀟灑,敬佩他玩也玩得細致嚴謹。70周歲生日那天,鄭建軍的女兒為他定做了一個蛋糕,上面寫著"管他幾歲,快樂萬歲"。這篇晚報為雙方加強聯(lián)系建立了橋梁,并為傳遞友誼添磚加瓦,讓我們即使相隔在數(shù)百里之外,也如同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0日《金華晚報》又刊登一篇“4個月記錄40余位老兵的戰(zhàn)斗故事一一兩位熱心老人留住抗美援朝記憶”。這篇報道寫的是81歲的吳寶金和79歲的駱海華共同完成的一件偉業(yè):他倆在4個月時間,足跡遍布婺城區(qū)17個多個鄉(xiāng)鎮(zhèn)和9個街道,走訪40余位抗美援朝老兵。</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已過去72年,吳寶金他們這次搶救性尋訪,時不我待。沒有人員支持,也沒有經(jīng)費保障,兩位老人自掏腰包完成了這件頗為艱巨的壯舉。他們鋼筆和鏡頭,記錄下志愿軍老戰(zhàn)士口述的珍貴歷史,還為金華市愛國擁軍促進會編了一本《婺城抗美援朝志愿軍老兵口述實錄》,可謂厥功至偉。</p><p class="ql-block"> 為此,有不少老兵家屬感到詫異:"你們是哪個媒體的記者?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免不了要解釋一番,好幾次,吳寶金這樣回答,"我們不為名利,只希望能為國家、為子孫后代留存一份寶貴的歷史記憶。"</p> <p class="ql-block"> 吳寶金是“金華市愛國擁軍促進會”黨支部書記,也是我“金華一初”校友同學(xué),駱海華也是我“金華一中”同屆同學(xué)。如今,我仨都是“婺城區(qū)城東街道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成員。</p><p class="ql-block"> 《金華晚報》三十載春秋相伴,千萬個日夜同行。今年7月13日,《金華晚報》將迎來創(chuàng)刊30周年紀念日。我雖未曾與她日夜相伴,卻覺她在我身邊知疼著熱噓寒問暖;我沒有和她相濡與共,但總覺與她可以風(fēng)雨同舟苦樂共濟。翹首遠望故鄉(xiāng)的那山那水那人,衷心祝愿《金華晚報》青春永駐,繁榮昌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