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汪曾祺,這位中國文學界的 “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文字如潺潺溪流,平淡質樸卻又韻味悠長,在日常瑣碎里挖掘溫情與美好,于世俗煙火中傳遞人性微光 。借河南中考閱讀理解題(可惜刪減句子不少,學生理解應該有難度),再讀汪曾祺的《日規(guī)》,似踏入西南聯(lián)大的舊時光,文字平淡卻有力,牽出一段關于純粹與堅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里,蔡德惠是獨特的存在??箲?zhàn)時期,眾人皆為生計奔波,他卻如 “異類”,一心扎進植物學分類,對衣食住行的簡陋毫不在意。他立志將一生獻給生物學,這份純粹的熱愛,讓我震撼。在如今快節(jié)奏、物欲橫流的時代,太多人被現(xiàn)實裹挾,為 “有用” 之事汲汲營營,像蔡德惠這般,為熱愛不計得失、心無旁騖的人,愈發(fā)珍貴。他經常吃的都是煮蕓豆和“魔芋豆腐”、衣衫襤褸,卻能在植物分類里怡然自樂,這是一種精神的富足,真正的熱愛,能抵御物質的匱乏,在心靈辟出一方寧靜天地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教授與蔡德惠,是奇妙的對照。高教授務實,為家人、為生活,種劍蘭換錢,做兼職補貼家用,在世俗里 “計較” 著。可就是這樣的他,偏偏欣賞蔡德惠的純粹。他看著蔡德惠早出晚歸讀書,堅信其會有大作為,蔡德惠離世后,他難過得吃不下飯,甚至假設若蔡德惠能每天喝碗雞湯,或許就不會死。這背后,是高教授對蔡德惠純粹熱愛的敬重,也是對自己曾有過、卻向世俗妥協(xié)的夢想的追念。兩人的互動,讓我看到人性復雜又溫暖的一面 —— 即便自身向現(xiàn)實低頭,也會為他人的純粹堅守而感動、而惋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日規(guī)” 是文中別致的符號。蔡德惠自制的日規(guī),簡單樸素,卻滿含意味。它是蔡德惠生活與追求的縮影,默默記錄時光,也見證他對熱愛的執(zhí)著。日規(guī)依循自然規(guī)律計時,蔡德惠何嘗不是依循內心熱愛,在學術道路上 “計時” 前行?人生也該有這樣的 “日規(guī)”,找到內心堅守,按自己的節(jié)奏,奔赴熱愛,不為外界紛擾所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汪曾祺的文字,依舊是熟悉的 “汪氏風格”,平淡敘述里藏著深情與哲思。沒有跌宕情節(jié),只是把西南聯(lián)大的人物日常、把蔡德惠與高教授的故事緩緩道來,卻讓我沉浸其中。他擅長從平凡處挖掘閃光,讓我看到,即便在戰(zhàn)火紛飛、物質匱乏的年代,也有人堅守純粹,也有人在世俗與理想間掙扎、共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畢飛宇說:汪曾祺對生活的熱忱,使他原諒了俗世中本就不大完美的人事。在《日規(guī)》中,汪曾祺一如既往地淡定。字里行間沒有任何旗幟鮮明的態(tài)度,所有的只是他對人間百態(tài)的一種看似淡然的悲憫。</p><p class="ql-block"> 讀完《日規(guī)》,我久久回味。蔡德惠的純粹熱愛,高教授的復雜心境,還有日規(guī)承載的時光與堅守,都成了心間的印記。它讓我思考,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該多些純粹的熱愛,少些對功利的計較;是否能在看到他人堅守時,多些理解與敬重。 汪曾祺用這篇短文,觸摸人性溫度,探尋精神堅守,也讓西南聯(lián)大那段歲月,因這些人物,在文字里鮮活,在讀者心中,留下關于熱愛與堅守的無盡思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