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俞伯牙撫琴,琴聲或如巍峨高山,或似潺潺流水。鐘子期聞之,總能準確的道出曲中之意,二人引為知音。子期早逝,伯牙悲慟不己,斷弦摔琴,誓不再彈,是為流傳千古的故事_ "伯牙絕弦 "。</p><p class="ql-block">一曲《高山流水》,道盡了知音難覓的悵惘。琴音可遇然而知音難求,真正的相知,不在于朝夕相處,而在于心靈的共鳴。伯牙絕弦不僅是對知音子期的悼念,更是對純粹精神交流的堅守。</p> <p class="ql-block">古琴早期用于巫術祭祀,是溝通天地、神靈的法器。先民們認為琴音能感召神明,巫師借琴聲與神靈對話,祈福禳災。悠遠空靈的琴音象征天地和諧,后逐漸演變?yōu)樾奚眇B(yǎng)性的雅樂之器,成為承載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p><p class="ql-block">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出土的春秋早朝的琴,距今約2700年左右?!对娊洝返鹊浼幸灿嘘P于琴的記載,據此可推斷周時己有古琴存在。</p><p class="ql-block">琴在漢末時己大致定型為后世通用的形制。有全箱式,七弦等特征,與唐宋明清的琴僅有造型和音色的區(qū)別。</p> <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古琴很多,周有 " 號鐘 " ,音亮如鐘,據說伯牙曾用此琴彈奏。楚莊王有 " 繞梁 ",余音繞梁,莊王曾為其廢朝。漢代司馬相如有 " 綠綺 ",曾助其追求卓文君。東漢蔡邕有 "焦尾 ",琴尾有焦痕,音色不凡。唐代有 "九霄環(huán)佩 " ,為唐玄宗大典用琴,音質絕佳。</p> <p class="ql-block">制作古琴的技藝,叫作 " 斫琴。"</p><p class="ql-block">斫有砍削,雕琢之意,斫琴是一門復雜精細的手工工藝,需要經過選材、制坯、髹漆等多道工序,對制琴師技藝、經驗和藝術審美的要求極高。</p><p class="ql-block">制琴師需要兼具傳統(tǒng)技藝與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通曉古琴歷史、音律與文人美學,理解琴道精神。熟悉木材特性和工藝傳統(tǒng),掌握陰陽平衡之道。還需研習詩詞書畫,涵養(yǎng)文心,使琴體形制、音韻與文人品格相契,方能制作出傳世之器。</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有名的制琴大師眾多。東漢蔡邕(才女蔡文姬之父),博學多才,著有《琴賦》,他制作的 " 焦尾琴 " 聲名遠揚。南宋人郭沔,元代朱致遠,明代徐元白,他們所制之琴皆為琴中上品。清代張孔山琴藝超絕,對琴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貢獻巨大,雖不以制琴所聞名,但他的地位及影響力,也間接推動了琴的制作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東漢末年,文學家、音樂家蔡邕途經吳地,某日路過一戶人家,見其灶火正旺,爐膛內木柴燃燒時發(fā)出清越的聲響,知是難得的制琴良木,急忙救出尚未燒盡的桐木。用此木制成一張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取名 " 焦尾琴 "。此琴音色絕佳,聞名四海,成為古代名琴之一。蔡邕去世后,焦尾琴先是被保存于皇家內庫,后歷經齊、南唐、宋室等,流傳至今,成為世間罕有的珍寶。</p> <p class="ql-block">琴自古為文人雅士所鐘愛,諸多名人皆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p><p class="ql-block">孔子以琴修心,曾 " 學琴于師襄 ",反復彈奏《文王操》,直至領悟其中深意。</p><p class="ql-block">嵇康在《廣陵散》中寄托孤傲之氣,臨刑前從容撫琴,嘆 " 《廣陵散》于今絕矣 ",以琴明志展現了魏晉名士風骨。</p><p class="ql-block">諸葛亮對面率15萬大軍的司馬懿逼近西城,此時城中僅兩千多兵卒,且無大將,諸葛亮身披鶴氅,頭戴綸巾,于城樓上焚香撫琴。司馬懿見此疑有埋伏,遂令大軍撤退。演繹了一出 " 撫琴退司馬 " 的 "空城計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常以琴抒懷,有詩云 "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 ",表達對古琴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歷史上著名的古琴曲,有源于伯牙子期知音典故的《高山流水》;《廣陵散》曲調激昂,與嵇康典故有關;有借雁群抒懷,表達逸士心胸的《平沙落雁》;有借梅花贊頌高潔品格的《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則是傳達隱逸之士對閑適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古琴禮儀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操琴之前,需凈手潔面,整理衣冠,以示對琴與古樂的敬重。入座要端正身姿,體現端莊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彈奏時手臂自然放松,不可聳肩縮頸。按弦撥弦要輕緩適度,眼神專注于琴弦,心神沉浸于琴音之中。</p><p class="ql-block">與他人共賞琴樂,應先向在場者行禮示意。演奏結束需向琴行禮,感謝其帶來的音樂體驗,也向聽眾致謝。這些禮儀規(guī)范,是對古琴藝術的尊重,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與精神涵養(yǎng)。</p> <p class="ql-block">古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極具深意的藝術意象。文人雅士常以撫琴修身養(yǎng)性,俞伯牙鐘子期以琴音覓知音,體現對精神共鳴的追求?!肚俨佟返鹊浼x予其道德教化內涵,被視為君子之器。琴音空靈悠遠,暗合 "大音希聲 "的哲理,又承載著 "窮則獨善其身 "的隱逸情懷。 " 天圓地方 " 的形制,蘊含著古人 " 天人合一 " 的宇宙觀,綜合而成中華文明精神的符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