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隰縣鼓樓</h3><div> </div>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又名干佛庵,位于隰縣城西一里處的鳳凰山巔。明崇禎二年(1629年)東明禪師創(chuàng)建。</p><p class="ql-block"> 主建筑包括干佛庵寺院、觀音寺、如意湖、蓮花廣場、飛鳳閣等,其中山巔的千佛庵寺院峰巒疊翠,錯落有致,與山勢渾然一體,“小、巧、精、奇”,頗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山下的蓮花廣場整體看鳳凰造型,遠觀如鳳鳥托起山巔的寺院一般,廣場的這些”美女佛”還是很養(yǎng)眼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飛鳳閣</h3><div>碑刻 王哲士鳳凰詠:<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窈喜飛來鳳,于茲堪攝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危偏負寺,地隘豈容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懸塑獨一處,琳官失二形。</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天迷夢地,恍似借神工。</b></div></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碑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b>鳳凰山上小西天,瓊樓仙閣彩云間。</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粉妝懸塑非俗手,始信炎黃有奇賢。</b></div> 寺院所藏罕見的官版《明永樂北藏》,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藏經(jīng)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寶。 趙樸初為寶殿題聯(lián):<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間天上萬象莊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土西方微塵不隔</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滿堂的木骨泥質(zhì)懸塑作品,精巧玲瓏,令人目不睱接。白樂天有一句叫做“亂花漸欲迷人眼”,真真的這種感覺。 這大雄寶殿只有169平方米。卻供奉了1978尊塑像,最大的3米多高,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布局以五個世界佛依次展開,除佛壇上的五尊主像外,墻壁,梁柱屋檐之上皆有塑繪,繁而不雜,井然有序。<div> 形、彩、妝、鑾,精美絕倫,可謂中國雕塑史上“懸塑絕唱”。</div> 這些塑繪大多成于明末清初,已歷經(jīng)300多年。群塑略前傾,灰塵自然掉落,人稱是不用打掃的清凈世界。 所謂“懸塑”,即采用懸梁吊塑技法,用當?shù)氐募t膠泥土和稻草層層包裹吊在梁上的麻繩,精雕細琢后,再用礦物顏料上色,故歷經(jīng)歲月而不開裂,依然光彩奪目。 <div> 眼花繚亂,何能一一明白?這學問大了去了。</div> 鳳凰山左翼之下,還有一座觀音寺,與小西天遙相呼應,該寺始建于北宋初年,明、清均有重修。<br> 這寺院香火(游客)不多,我轉(zhuǎn)了一圈,感覺現(xiàn)代氣息頗重,這是廟中的雕像和壁畫。<br> <div><br></div> <div><br></div> 隰縣是梨果之鄉(xiāng),全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nóng)民從事果業(yè)生產(chǎn),80%的收入來自果業(yè)。這里的梨叫“玉露香”,有“中華第一梨”的美稱,大的近2斤,酥脆香甜,盛果時本地十塊錢四斤,蘋果也是知名品牌,而且也不貴。<div><div> 我們花15元買的兩只梨,切開分嘗,確實好。</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槐樹尋根祭祖園</h3> 元末明初,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亂頻繁,自然災害肆虐,人口銳減,土地荒蕪。而山西憑借“表里河山”的地形優(yōu)勢,風調(diào)雨順,經(jīng)濟繁榮,社會相對安定,再加上鄰省兵禍成災,大量難民涌入,使得這里人口相對稠密。為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戰(zhàn)亂地區(qū)人口、穩(wěn)定邊疆,明朝政府實施移民政策,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成為了移民的集合點和出發(fā)地。<br>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近50年的時間里,在大槐樹下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官方移民18次。移民主要來自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他們在這里領(lǐng)取川資和憑照后,被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累計遷出民眾數(shù)百萬戶。 在封建社會制度下,移民當屬半自愿半強迫性質(zhì)。當年的具體辦法不得而詳,也許這組雕像反映著移民百姓的狀況吧。<div> 傳說移民因不愿背井離鄉(xiāng),被官兵強制遷徙,途中想上廁所就說“解手”,此說法流傳至今。</div> 當年在遷移的時候很多的同姓不能遷到一個地方,為了日后好相認,官兵就把很多老百姓的小指甲蓋劃了一刀,所以移民后裔的小腳指甲蓋多是兩半的。<div> 真的嗎?我的朋友圈里可沒有。</div> “根”字影壁是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由我國原工藝美術(shù)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飽含著山西移民濃濃的桑梓思鄉(xiāng)之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大槐樹處</h3><div> 古大槐樹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汾河發(fā)大水時被洪水沖毀。這是民國三年修建的遺址,其修建始未都記載于石碑之后。<br></div> 由古大槐樹滋生的二代槐樹,已有400多年的樹齡。二代槐樹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樹距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div> 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xiāng)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掛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要說長治,他的歷史有據(jù)可查的,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時候它就已經(jīng)是諸侯爭霸必得的大地方了。2000多年來,這個地方一直作為郡、府、州一級的存在,這里發(fā)生過無數(shù)的歷史事件和有趣故事,當然也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說它是華夏文明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一點也不過分。<br> 上黨,潞州,璐安府,隆德,長治都是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宏門</h3><div> 城隍廟是市內(nèi)最大的古建群,始建于元,其規(guī)格形制有著濃厚的官方色彩。中心對稱,南北向中軸線長達400多米,自南向北依次為六龍璧、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鑒樓、獻亭、中大殿、寢宮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來城隍爺長這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化石和中大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廟內(nèi)壁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府(新)塔。</h3><div> 新塔我國仿古第二高塔,約近百米,也在市內(nèi)。原塔始建于隋朝寶雨寺內(nèi),故又稱寶雨寺塔。<br> “六府塔”是同“上黨門”共同聞名的長治地標性建筑,作為整個潞安府城內(nèi)外唯一留存下來的隋唐建筑遺址,新建六府塔更加添加它的歷史韻味。</div> 此為金元修復之遺物,殘塔遺址僅剩塔座,仍在新塔旁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長治街頭宣傳畫</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end</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5.6.26</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