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們到青島自由行,就住在北京路小學(xué)隔壁一家賓館,6月23日出去吃早餐,一問當(dāng)?shù)厝宋覀兊诙旆祷匚靼惨匣疖嚨那鄭u站,步行只有十分鐘的路程。 </p> <p class="ql-block">吃過早飯我們順便過去看看,青島火車站位于市南區(qū)泰安路, 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是一座飽經(jīng)滄桑的百年老站。</p> <p class="ql-block">1899年德國修建膠濟鐵路,在泰安路建青島火車站,德式建筑,由德國人魏爾勒和格德爾茨設(shè)計,由山東鐵道公司施工的。當(dāng)時的火車站主要由鐘樓和候車大廳兩大部分組成,北聯(lián)一層辦公用房,建筑具有德國文藝復(fù)興建筑風(fēng)格。 </p> <p class="ql-block">售票廳樓上為巨大的山花,山花四面為大鐘表,頂部則用中國琉璃瓦,是德式建筑中含中國元素。青島火車站是中西建筑風(fēng)格聯(lián)姻的產(chǎn)物,建筑風(fēng)格是德國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現(xiàn)在山花鐘樓已經(jīng)辦成膠濟鐵路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膠濟線沿途的中小車站是中西建筑風(fēng)格聯(lián)姻的產(chǎn)物,那么,青島車站站舍則為純粹的德國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1991年,青島火車站擴建,鐘樓和候車廳拆除,向東一百米原樣加高加大重建,僅從外表看全部為原貌,惟塔頂琉璃瓦換為德式簡瓦。</p> <p class="ql-block">青島站被譽為中國最美和最文藝的車站之一,現(xiàn)在的站房它有一部分是原有建筑,大部分為2006年為迎接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而擴建的。所以現(xiàn)在來到青島站,是看不出來哪里是新的哪里是舊的,這座車站不僅僅是交通樞紐,更是很人拍照打卡留念的地方,為青島的網(wǎng)紅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從火車站東廣場走到南廣場,如今的“新青島火車站”則呈U字形,其南廣場和西廣場兩個站房都和東廣場站房一持,依然保持著原青島火車站的歐式風(fēng)格。</p> <p class="ql-block">青島東站候車大廳寬敞明亮,已經(jīng)使用上了LED電子顯示屏告知車次、撿票口等信息?!扒鄭u火車站”見證了青島這座著名海濱城市的百年滄桑,也會讓你對青島這座城市有更加直觀與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站在火車站馬路邊沿,隔路朦朦朧朧可以看見那邊有大海,穿過地下通道,可以看見它距離大海的距離不過幾百米,不遠就是青島最有代表的建筑棧橋和海水浴場。真正做到了出站即可親近大海,離別還能看個日落的神奇車站。</p> <p class="ql-block">棧橋景區(qū)是老青島的圖騰,是青島的代表,是來青島旅游必打卡景點之一。棧橋位于游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清朝政府為了防守膠澳清軍的下雷船和裝卸軍械燃煤而建造碼頭,最初的棧橋長約200米,寬10米,作為海軍碼頭使用。</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國侵略者擴建棧橋,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橋身延長至350米,為利運輸,橋面增鋪輕便鐵軌。 </p> <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年(1931年),青島市政當(dāng)局?jǐn)U修棧橋,橋身延長至440米,歷經(jīng)滄海桑田、歷史巨變,青島棧橋已有百余年歷史,是青島的歷史見證者,濃縮了青島的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2013年,棧橋受風(fēng)暴潮襲擊,橋體坍[tān]塌,對外關(guān)閉進入了維修階段。2014年4月25日,重新對游客開放,棧橋是由北段連接陸地的石砌引堤、中段立于海中的透空橋、南端的島堤以及上部的回瀾閣組成。</p> <p class="ql-block">輕輕踏上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長橋,緩步向觀瀾閣走去,舉目遠眺,蔚藍的大海充斥你的雙眼,海天一色的景象讓你倍感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在棧橋兩邊的護欄前,輕扶欄桿,閉上雙眼,用耳朵傾聽大海的聲音。那海浪拍擊護堤的聲響,時而快,時而慢,有時一浪高過一浪,有時漸漸弱化,追隨著海浪的聲音,仿佛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 </p> <p class="ql-block">每年從4月份往后,大群的紅嘴鷗逐漸離開青島,到西伯利亞等地孕育下一代。今天已經(jīng)6月份了,有幸還看見沒有飛回西伯利亞的海鷗,讓對人流擁擠的無奈變成滿心的歡喜</p> <p class="ql-block">我從海邊堤岸一直走到棧梳南端,這里的回瀾閣建于1931年,建筑面積151平方米,從外形上看是一座典古代風(fēng)格的亭閣,閣頂為金黃琉璃瓦覆蓋,閣身由24根朱紅亭柱支撐,外柱成廊內(nèi)柱間墻;閣內(nèi)布局巧雅,中央設(shè)螺旋式梯級,頂層是一圓形大廳,四周全是窗戶,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 </p> <p class="ql-block">1936年首度評選“青島十景”時,“飛閣回瀾”列為十景之首。1950年,回瀾閣曾改為由郭沫若題匾的“中蘇友好閣”,后來在1958年,又重新改為回瀾閣。當(dāng)時牌匾上的“回瀾閣”三個字由沈鴻烈題寫,現(xiàn)在“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p> <p class="ql-block">站在棧橋之上,潮濕海風(fēng)迎面而來,帶著微咸的大海味道;海浪有節(jié)奏地拍打著橋面,奏響著一篇海的樂章。6或者7月來青島,雖然是封海期,但好在青島位于海邊氣溫適宜,比西安夏天動不動就30幾度的高溫來說,青島真是避暑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的兩位老同學(xué)先一天上午,也去棧橋上走了一趟,二十年前滕君曾經(jīng)作為廠里的生產(chǎn)標(biāo)兵,跟廠里組織的參觀團來過這里,覺得當(dāng)時海水清清,怎么現(xiàn)在和那時候不一樣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青島,一提到棧橋除了想到回瀾閣,還有一個就是海上皇宮,它與棧橋隔海相望。站在海堤上朝西</span>望去,一個如扣在海水中的白色貝殼狀半球體,就是海上皇宮。整座建筑由幾個四分之一的圓體組成,遠遠看上去宛如一顆懸浮于海面的明珠。 </p> <p class="ql-block">來到青島兩三天,一直在中山路來回盤旋,沒有想到棧橋一出來就是中山路最南端,真是應(yīng)了青島流傳的一句民謠:“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島城”,這條1300米的百年老街,起點就是青島地標(biāo)棧橋,清晨來看日出,傍晚聽海浪,隨手一拍都是電影感。</p> <p class="ql-block">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山路壹號,凝縮了百年青島的城市記憶,于青島啤酒120周年華誕之際,以“中山路壹號·傳奇Club”的身份回歸與重生,成為集創(chuàng)意文旅、互動演繹特色餐飲等為一體的啤酒文化復(fù)合型體驗空間,打造中國城市歷史城區(qū)保護再利用的更新樣板。</p> <p class="ql-block">走進中山路壹號,可以感受到這里的裝飾風(fēng)格獨特,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墻上掛著的老照片,展示著這里的歷史變遷。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正宗的英式紅茶、精致的慕斯蛋糕,同時也能感受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青島不愧是啤酒之都,到處都是啤酒元素,滿大街都是賣各種啤酒的攤位,好像所有的餐館前都有大桶的啤酒或者是像水龍頭一樣的啤酒機器,青島人天天都要喝啤酒嗎?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青島人把喝啤酒說成“哈啤灑”,讓外地人一時搞不清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 青島人“哈”字發(fā)音時,口腔張開,隨著氣流直抒,有力的音量似北方人的豪爽大方,啤酒“哈”入口的瞬間猶如快樂脈沖,一波接一波地沖擊著味蕾,<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島人用啤酒書寫了城市行為藝術(shù),構(gòu)建了獨特的社交語法。</span>因此,在青島的大街小巷,當(dāng)代年輕人喜歡用CityDrink丈量這座海濱城市,畢竟在哈啤酒這一領(lǐng)域,青島本身的底蘊就足夠濃厚。</p> <p class="ql-block">在青島“哈”啤酒超高人氣的背后,是令人無法抗拒的“煙火氣”和“松弛感”,這恰恰是日常忙碌的人們最希望獲得的假期體驗。</p> <p class="ql-block">很多青島人的一天由“啤酒”開始,也由“啤酒”結(jié)束,對于游客而言,啤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接觸青島當(dāng)?shù)匚幕慕^佳切入口。我們在一家老青島飯店吃魯菜的時候,兩位老同學(xué)也入鄉(xiāng)隨俗,要來一杯新鮮啤酒互相碰杯,一醉方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