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慘烈:湘軍血戰(zhàn)隴東,將白彥虎逐出陜甘</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間(1862-1873年)的陜甘回民暴亂,是太平天國暴亂失敗后,發(fā)生在西北一帶的一次時間較長,區(qū)域較廣的回民暴亂。其中,陝回十八大營以慶陽董志原為據(jù)點,長期駐扎三年之久,加上先前過往拉鋸戰(zhàn)爭,回匪侵擾禍害隴東達到五年。</p><p class="ql-block"> 陜西回軍敗退甘肅,重整后分駐各地,并重新編制十八大營。左宗棠受命為陜甘總督,進剿回軍。他先擊敗西捻軍,后集中兵力進攻回軍,采取“節(jié)節(jié)剿洗”策略,最終成功奪回董志塬,并計劃進攻寧夏金吉堡。</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八旗悍將多隆阿戰(zhàn)死于盩厔(今陜西周至)后,陜西回軍陷入低潮,大部隊撤退至甘肅慶陽府董志塬,分散駐扎在驛馬關、邱家寨、蕭鎮(zhèn)、西華池一帶,遍布300余里的村鎮(zhèn),總人數(shù)約在6至7萬,連同老幼婦孺共計二十余萬。</p><p class="ql-block"> 甘肅自古以來土地貧瘠,百姓貧困,駐防的清軍力量薄弱,遠不及陜西,因此無力鎮(zhèn)壓大批涌入的陜西回軍。緊隨陜西回軍進入甘肅的多隆阿舊部雷正綰、陶茂林、曹克忠部兵力有限,主要負責對抗盤踞靈臺、秦安、涇州、平?jīng)龅鹊氐母拭C回軍,這使得在董志塬活動的陜西回民潰軍得以喘息。趁清軍暫時無暇顧及,陜西入甘的回民重新組編了十八大營,統(tǒng)帥中較為著名的有郝明堂、禹得彥、白彥虎、孫玉寶、洪興、任武、馬生彥、馬正和、藍明泰、郭二阿訇、馮均福、余震魁等。這些人皆是回民中最為兇悍善戰(zhàn)者,有些原本就是頭目或阿訇,在回民中擁有較高威望。</p><p class="ql-block"> 在重新編制十八大營之后,陜西回軍的殘余部隊在董志塬休整了一段時間,努力恢復在關中與多隆阿部的鄂軍和索倫騎兵(由鄂溫克和達斡爾族士兵組成)激戰(zhàn)時遭受的重創(chuàng)。稍有恢復后,他們便展開了進攻,先后攻打駐守在隆德、慶陽和固原的清軍。1866年4月,以勇猛著稱的白彥虎和崔三曾率領部隊攻入慶陽城。</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在危急時刻接受重任,被清朝廷任命為陜甘總督,率領湘軍西征平定叛亂。</p><p class="ql-block"> 1866年12月,張宗禹率領西捻軍從河南進軍陜西,意圖“往連回眾”。陜西回軍得知消息后,便從甘肅東進,分兵四路攻打陜西清軍。</p><p class="ql-block"> “北路則擾及定邊,東北則擾及甘泉、延安、延川 ,東路則擾及宜君、洛川、韓城、郃陽、澄城,西南則擾及秦州、鳳縣,縱橫馳突,股數(shù)甚繁,步騎雜遝” 。</p><p class="ql-block"> 陜西回軍聯(lián)合西捻軍從各路發(fā)動猛烈攻勢,陜西各地頻繁告急,清軍疲于奔命,顧此失彼。據(jù)史料記載,回軍作戰(zhàn)極為勇猛,但軍紀卻非常糟糕,曾經(jīng)彼此仇殺,尤其仇視漢民,燒殺搶掠,造成嚴重擾亂。陜西的一些漢族村寨甚至被焚毀殆盡,殺戮慘重,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十里無雞鳴、百里無人煙的凄慘景象。由于陜西“回亂”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加之得力干將多隆阿被滇川藍大順部農(nóng)民軍打死,清廷遂任命左宗棠為陜甘總督,之后又授予他欽差大臣的職務,督辦陜甘軍務,率領所部湘軍(原稱楚軍,后稱“新湘軍”)西上“攻捻”、“平回”。</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智慧超群,既擅長文治,又精通武略,并且在鎮(zhèn)壓太平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作為清廷的重要大臣,他制定并實施了最為兇狠且行之有效的戰(zhàn)略方案,主張如欲徹底剿滅回軍——“必先捻后回不可,非先秦(陜西)后隴(甘肅)不可......進兵陜西必先肅清關外之賊,駐兵蘭州必先(肅)清各路之敵”。</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確實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戰(zhàn)略家。他首先集中力量對張宗禹領導的西捻軍發(fā)起猛烈攻擊,成功切斷了回軍和西捻軍之間的聯(lián)絡,使得捻軍和回軍分離。1867年,西捻軍在關中被湘軍擊敗,轉而進入陜北,湘軍則緊追不舍。此后,西捻軍為了救援被清軍圍困的東捻軍,渡過黃河向東撤離,退出了陜西。在挫敗并逐走西捻軍后,左宗棠實現(xiàn)了他用兵的第一步計劃。隨后,他奉命進京謁見皇帝,并于1868年11月26日從北京返回西安,繼續(xù)督軍全力攻打陜西的回民軍。</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采取了“節(jié)節(jié)剿洗”和步步進逼的作戰(zhàn)策略,逐步蠶食回民軍的地盤,分割、包圍并殲滅零散的小股回民軍,同時將其活動區(qū)域向西壓縮,迫使陜西的回民軍再次逃往甘肅、寧夏等省。平定陜西之后,左宗棠指揮麾下悍將劉松山率部從陜北的定邊和花馬池(今鹽池)攻入寧夏境內;派遣部將黃鼎、徐占彪、張福齊、馬德順、楊世俊和周蘭亭等各自率領部隊攻入甘肅東部,進攻目標直指陜西回民軍的隴東大本營董志塬。</p><p class="ql-block"> 陜西回軍見清軍大舉襲來,毫不退縮,決定針鋒相對,十八大營傾巢而出,列陣迎擊——“以陳林、馮均福居前,崔三、禹彥祿、馬正和、藍明泰等繼之,其余逆首隨后策應,合悍黨三、四萬, 各裹十余日干糧,于(同治八年正月)初六日分道竄出,屯踞正寧南北兩塬及永樂堡、白吉塬、官河塬一帶,勢將徑犯邠州、三水,并力以擾秦川”。</p><p class="ql-block"> 之后,回軍在邠州白吉塬與黃鼎、徐占彪(川軍)等部展開激戰(zhàn)。清軍早有準備,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很快占據(jù)了優(yōu)勢。回民軍遭遇挫敗,傷亡慘重,馬正和等人被擊傷,遂撤出戰(zhàn)斗,返回董志塬。</p><p class="ql-block"> 白彥虎,因其兇猛無比、殺人無數(shù),被擁立為回軍的“元帥”。</p><p class="ql-block"> 3月時,陜西回軍各部首領在蕭金鎮(zhèn)集會議事,經(jīng)過商議,將十八大營合并為四大營,并精簡首領為白彥虎、禹得彥、崔三和馬正和。白彥虎成為陜西回軍的主要首領,他雖然年輕,但勇猛善戰(zhàn),心狠手辣,殺人無數(shù),被回民稱為“虎元帥”。左宗棠曾評價道:</p><p class="ql-block"> “賊中所稱‘虎元帥’即白彥虎,蓋賊中十八酋之一,兇悍素著者也”。</p><p class="ql-block"> 白吉塬之戰(zhàn)后,清軍黃鼎、雷正綰、馬德順、金順等率領步騎兵從長武進攻甘肅,包圍鎮(zhèn)原孟壩寺、三叉河等回軍據(jù)點,隨后折返驛馬關、白馬鋪,繞過蔡店直抵慶陽城下。白彥虎親自率領回軍精銳出城迎戰(zhàn),結果被清軍擊退。</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白彥虎等人看到清軍兵多勢眾,火力猛烈,感到無法敵對,便緩慢撤離董志塬。他們分出一半兵力護送家眷和老幼婦孺,同時命令崔三、馬正和率領一萬多精兵殿后。在甘肅和寧夏交界的三不通等地,他們據(jù)險與清軍周旋激戰(zhàn),之后全部撤入寧夏境內,占據(jù)黑城子、下馬關、預旺城和靈州的金積堡,并與馬化龍領導的寧夏回軍聯(lián)合防御,共同抵抗清軍。</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得知白彥虎等人已被驅逐出甘肅后,立即大舉進軍董志塬。這個被陜西回軍占據(jù)了長達四年的地區(qū)最終被清軍奪回。</p><p class="ql-block"> 在成功奪取董志塬后,左宗棠隨即緊鑼密鼓地籌劃下一步軍事行動,計劃合力進攻寧夏,徹底剿滅肆虐的回軍。</p><p class="ql-block"> 董志塬之戰(zhàn):左宗棠平定甘陜最大的殲滅戰(zhàn),一戰(zhàn)聚殲10萬叛軍。1866年,甘陜地區(qū)已經(jīng)深陷戰(zhàn)亂長達四年。八旗悍將多隆阿將軍在周至前線不幸陣亡,而湘軍的名將楊岳斌則因為下屬因軍餉短缺而嘩變,最終被撤職。就在這個時候,原本在中原地區(qū)活躍的捻軍,因為清軍的不斷打擊,也選擇向甘陜地區(qū)轉移。這樣一來,已經(jīng)危機四伏的甘陜戰(zhàn)場形勢更加嚴峻,整個甘陜地區(qū)的局勢仿佛已經(jīng)走到了崩潰的邊緣。</p><p class="ql-block"> 為了盡快穩(wěn)定甘陜地區(qū)的局勢,確保通往新疆的道路暢通無阻(那時,新疆受到中亞浩罕國軍閥阿古柏的侵略,他們在英俄兩國的支持下占領了天山南北)。當時清廷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堅決反對各種反對意見,決定任命晚清時期的杰出政治家左宗棠擔任陜甘總督。她賦予了左宗棠全權指揮甘陜地區(qū)清軍的重任,并讓他統(tǒng)籌安排平定甘陜戰(zhàn)亂的各項事宜。</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履職以后,發(fā)現(xiàn)甘陜地區(qū)的叛軍和捻軍之間關系緊張,甚至他們自己內部也不和諧。于是,他巧妙地設計了一個策略,先是集中力量對付捻軍,削弱他們的勢力,然后再去對付叛軍。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采取了“剿撫并用”的戰(zhàn)術,既嚴厲打擊,又適時招撫。特別是叛軍中最具戰(zhàn)斗力的董福祥部,盡管他們與其他叛軍頭目如白彥虎、藍明泰等人關系緊張,但左宗棠看中了他們的實力,成功招撫。他把董福祥的部隊改編為“董字三營”,使得董福祥成為了他在甘陜地區(qū)平定叛亂的重要幫手。后來,董福祥還跟隨左宗棠一同出關,收復了新疆。</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經(jīng)過不懈努力,終于在1869年初將陜西的叛軍徹底肅清,清軍的地位逐漸穩(wěn)固。然而,面對左宗棠的強大攻勢,各路叛軍并沒有坐以待斃。就在1869年二月,這些叛軍齊聚董志塬(今甘肅慶陽),總計有18支部隊,被大家稱為“董志塬十八大營”。這些部隊人數(shù)眾多,少的數(shù)千人,多的數(shù)萬人,總兵力超過二十萬,且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戰(zhàn)士,戰(zhàn)斗力極強。更糟糕的是,他們手上都沾滿了無辜平民的鮮血,已經(jīng)失去了被招撫的可能。為了更好地應對左宗棠,這些叛軍在董志塬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決定將十八大營重新整編為四大營,分別由四位最能打的將領白彥虎、崔偉、禹得彥、馬正擔任首領,以此提高戰(zhàn)斗力。</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得知叛軍在董志塬集結的消息,他明白這是徹底擊潰叛軍主力的絕佳時機。盡管叛軍勢力強大,左宗棠深知這場戰(zhàn)斗將異常殘酷,但出于對國家安寧的考慮,這場仗他必須親自指揮。因此,他迅速調動精銳兵力,對董志塬發(fā)起全面進攻。他的戰(zhàn)略是兵分兩路,分頭出擊然后合圍。左路軍隊由英勇的彝兵將領黃鼎和川軍猛將雷正綰率領,從長武發(fā)起沖鋒;右路則由湘軍勇將馬德順和楚軍猛將李耀南帶領,從靈臺展開攻勢。而左宗棠自己則居中調度,統(tǒng)籌全局。從這樣的部署中不難看出,參與攻打董志塬的清軍各部,都是當時清軍中最勇猛、最精銳的部隊。</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早有布局,清軍依照他的指示,迅速向董志塬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他們裝備了從歐洲引進的先進火炮和槍支,可謂是火力強大。清軍連續(xù)攻破了董志塬外圍的太昌鎮(zhèn)、蕭金鎮(zhèn)和董志鎮(zhèn)等戰(zhàn)略要地,成功消滅了大量叛軍。叛軍眼見清軍攻勢如潮,內部開始出現(xiàn)了分歧。有些人主張繼續(xù)抵抗,而有些人則建議逃往金積堡。就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白彥虎率先選擇了逃亡。他的這一舉動讓叛軍士氣瞬間崩潰,許多叛軍紛紛效仿,導致整個隊伍陷入了混亂。清軍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發(fā)起了猛烈的追擊。叛軍在混亂中潰不成軍,大敗北逃。左宗棠還命令黃鼎率領的軍隊輕裝上陣,迅速追擊叛軍。黃鼎的部隊追擊了五十多里,成功斬殺了數(shù)千名叛軍。在逃亡過程中,還有數(shù)萬叛軍與家屬因擁堵墜入腰峴深溝而喪命。</p><p class="ql-block"> 在董志塬的激烈交鋒中,清軍成功擊潰叛軍,不僅殲滅了數(shù)以萬計的敵人(包括那些不幸墜落山崖的),還繳獲了大量騾馬輜重和戰(zhàn)略物資,同時拯救了上萬名難民,并俘虜了五千多名叛軍士兵。隨后,清軍重新奪回了慶陽城。這座城市在過去的七年里飽受叛軍蹂躪,如今已是荒草叢生,白骨累累,連兇猛的野獸都在這片廢墟上稱王稱霸。即便是久經(jīng)沙場的左宗棠,看到這般景象也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他憤怒之下,下令將俘虜?shù)奈迩Ф嗝衍娛勘刻帥Q,以告慰慶陽城內無辜死去的靈魂。董志塬之戰(zhàn)成為了左宗棠平定甘陜的關鍵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后,除了白彥虎部外,叛軍主力被徹底消滅,甘陜地區(qū)的局勢也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p><p class="ql-block"> 慶陽被左宗棠收復后,道臺將所有人暫時安置于臨時的官衙府署。調軍糧安撫災民,這些骨瘦如柴形銷骨立的難民多年沒有吃過飽飯,現(xiàn)在解放了,放開肚子,吃了床子面又吃白蒸饃,第一日即有八十七人被撐死。</p> <p class="ql-block"> 十八大營分布狀況</p><p class="ql-block"> 董志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它不僅可以“ 北通金積, 與馬化龍取得密切聯(lián)系, 而且又可以東寇陜疆, 不惟延綏榆如履平地, 即秦川腹地, 亦不時沖逼, 致官兵疲于奔命, 無可雕剿”。</p><p class="ql-block"> 董志原土地平曠饒沃, 是隴東的糧食基地, 屯駐于此, 也可以解決糧食供應困難。</p><p class="ql-block"> 白彥虎、馬正和、崔偉等率眾以董志原為根據(jù)地, 活動在甘肅慶陽府及陜西鳳翔、邠州、延安等府州縣。</p><p class="ql-block"> 白彥虎等回酋率領回匪到達董志塬后, 仍按照原來的村坊分扎各處。</p><p class="ql-block"> 白彥虎駐西峰鎮(zhèn)北十里的鄢旗坳。馮君福駐蕭金鎮(zhèn), 鄒保和駐扎十社鎮(zhèn), 馬正和駐扎西峰鎮(zhèn)的寨子街, 楊文治駐董志鎮(zhèn), 崔偉駐寧縣焦村鎮(zhèn),禹得彥駐慶陽驛馬關,于彥祿駐合水西華池,馬長順駐寧縣泰昌,馬生彥駐寧縣早勝。</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鄉(xiāng)位于甘肅慶陽市西峰區(qū)溫泉鄉(xiāng)米家堡村,南距什社大營八九公里,北距西峰寨子八九公里、距離回匪大頭目白彥虎所據(jù)彭原鄢旗坳大營十五公里。</p><p class="ql-block"> 每支部隊的駐營地稱為營, 共計18個駐營地, 總稱“十八大營”。這和現(xiàn)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營不是一個概念,現(xiàn)在一個營三個連,一個連120人,三個連為一營360人。而回亂時期每營的人數(shù)多少不統(tǒng)一, 多達數(shù)千人接近萬人, 少也有幾百人的。各營相互協(xié)作和共同作戰(zhàn), 彼此聯(lián)系比較緊密, 已經(jīng)形成為一支統(tǒng)一的武裝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董志原十八大營有多少人?</p><p class="ql-block"> 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林壽圖的奏折中說:“ 現(xiàn)在軍馬步六七萬之多, 上自寺溝、西峰、驛馬關, 下及焦村、泰昌、棗勝二百余里, 盡屬賊蹤?!?lt;/p><p class="ql-block"> 同年十二月三十日, 陜西巡撫喬松年奏折中說:“ 回逆麇集甘省慶陽、寧州一帶, 大股以六七萬計?!?lt;/p><p class="ql-block"> 十八大營馬步六七萬人,這應是指具有戰(zhàn)斗力軍兵, 加上眷屬人數(shù)就遠遠超過這個數(shù)目, 至少也有20余萬。</p><p class="ql-block"> 十八營每營設元帥, 負責營務和指揮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 1956 年馬長壽先生在甘肅平?jīng)?、涇源等地的進行過調查, 所提供的十八營元帥姓名有:白彥虎、馬正和、崔偉、禹得彥、于彥祿、馬長順、馬生彥、畢大才、楊文治、陳林、閻興泰、馮君福、馬鎮(zhèn)國、藍明泰、哈連金、鄒保和、張化雨、馬維驤、赫明堂等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匪十八大營罪惡滔天</p><p class="ql-block"> 回匪十八大營于同治三年(1864)轉戰(zhàn)進駐隴東。白彥虎麾下有八千余兵力,三四萬眷屬,駐地在現(xiàn)今甘肅慶陽西峰北面彭原鄢旗坳,在十八大營里軍事力量最為強盛。由于白彥虎大營作能征善戰(zhàn),心狠手辣,被推舉為十八大營元帥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乘駐陜清軍主力東渡黃河追剿西捻軍之機,白彥虎等率回軍殺回陜西,攻打西安。在與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的清軍作戰(zhàn),被左部屬雷正琯、張在山擊潰。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回軍首領在董志塬肖金(今天甘肅慶陽西峰區(qū)肖金鎮(zhèn))召開軍事會議,十八大營縮編為四大營,白彥虎仍為元帥之一。這次會議決定,回軍撤離董志原北上金吉堡。不久,清軍解放董志塬,結束被白彥虎等回匪血腥盤踞。</p><p class="ql-block"> 回軍十八大營進駐董志原,對隴東人民進行了殘酷的種族滅絕和血腥統(tǒng)治,只保留信奉伊斯蘭教派人員,漢族人一個不留。究竟殺了多少慶陽人,官方和族譜都沒有提及,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幸存者約有回匪進駐董志原前的百分之二十一。就是說百分之七十九的隴東老百姓死于回亂。</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大軍解放董志原后,當?shù)卣杆俳M建,以前的府衙早被夷為平地,政府官員在殘垣破壁搭建辦公場所,但是沒有老百姓前來,原因是百分之七十九的老百姓都被回匪殺了,幸存者都躲進深山老林或者遠走他鄉(xiāng)??h丞派人張貼告示敲鑼打鼓招募老百姓回鄉(xiāng),號召老百姓恢復生產(chǎn)重建家園??粗鞘葆揍尽⑾嗷v扶,奄奄一息的回鄉(xiāng)的老百姓,縣丞淚流滿面,調來軍糧,安排府衙與駐軍在西峰鎮(zhèn)支起大鍋撫慰百姓,幾年沒有吃過正經(jīng)飯食的老百姓吃了饸烙面又吃白蒸饃,當天被撐死八十七人……</p><p class="ql-block"> 縣衙一邊組織老百姓恢復生產(chǎn)重建家園,一邊還要組織駐軍和百姓掩埋處理尸骨遺體,百人坑千人坑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慶陽市西峰區(qū)肖金是十八大營總指揮部</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大人</p> <p class="ql-block">隴東最大的高原董志原</p> <p class="ql-block">隴東溝壑縱橫的地理地貌</p> <p class="ql-block">慶陽市西峰區(qū)肖金塔。陝回叛軍在肖金設立指揮部三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