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甘南游記之天水</p><p class="ql-block">90年春季,那時我在海軍某訓練單位當教導員,第一次出去接兵,去甘肅的天水方向當接兵團長,下設三個接兵連,分別是天水、武都和平涼。</p><p class="ql-block">接到任務后,我?guī)⒅\和軍醫(yī)先去設在蘭州的接兵師領受任務,后到天水和天水接兵連的同志們匯合。(期間曾先后到武都和平涼巡查)</p><p class="ql-block">在天水期間,除做好和地方軍分區(qū)、衛(wèi)生部門聯(lián)系、參加新兵體檢等工作外,我還接受了天水媒體的采訪。3 月5號那天,還組織所有接兵的戰(zhàn)友們上街開展學雷鋒活動。記得設立了海洋知識咨詢、醫(yī)療、理發(fā)、開水等服務小組,反響很好。后來我們的活動經當地武裝部們報道,還上了國防部辦的《征兵簡報》。</p><p class="ql-block">這么多年過去了,當年在天水的經歷還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作為祖國的大西北,這里很少看到海軍。突然來了一群海軍官兵,還真的挺扎眼,一下子就成了“焦點”。被人矚目并且是驚艷甚或是艷羨的目光,別說,那感覺,還真的挺那個的,印象自然不能不深刻。</p><p class="ql-block">接兵工作算得上是清閑,自然就有時間轉轉,有印象的是伏羲廟和麥積山。</p><p class="ql-block">這次來天水下車的地方就在麥積區(qū)。晚飯后喜歡攝影的團友都來到渭河二橋上拍日落,夕陽絢爛的色彩還有倒影,感覺還不錯,自然又沒少拍。</p><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起來,又跑到渭河橋上,想拍日出,可惜陰天未果。</p><p class="ql-block">7點早餐8點出發(fā),開啟重游天水、再訪麥積山。</p><p class="ql-block">麥積山因其山形與麥垛十分相似,故得此名,最早見于《高僧傳·玄高傳》,《魏書·李煥傳》《玉堂閑話·麥積山》等也有相關記載。</p><p class="ql-block">麥積山位于甘肅天水市麥積區(qū),地處秦嶺、賀蘭山、岷山三大山系交匯處,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是陜甘寧三省聯(lián)結的重要紐帶。</p><p class="ql-block">景區(qū)規(guī)劃面積215平方公里,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達2200米以上,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5個獨立景區(qū)、180多個風景點組成。</p><p class="ql-block"> 地貌景觀以丹霞地貌為典型,西部的土橋子-麥積山-仙人崖-灘子頭線構成了較壯觀的丹霞地貌群,此外還有石門山的中山地貌、曲溪的河谷地貌等,形成溫泉、瀑布、赤壁丹霞等自然地貌景觀。</p><p class="ql-block">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歷經十余個王朝、1600余年的開鑿和修繕,現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979.54平方米,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國唯一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為完整的石窟。?</p><p class="ql-block">建筑藝術以仿木崖閣建筑特色鮮明,現存9座,開鑿時代從北魏至初唐。其中北周時期開鑿的第4窟,又稱“散花樓”和“上七佛閣”,是中國古代在山崖間開鑿體量最大的仿木結構殿堂。?</p><p class="ql-block">麥積山所在的天水市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zhèn),多民族文化和宗教在此交流碰撞,從秦朝至明清時期形成了一條完整清晰的文化鏈,佛、道宗教文化和諧共處。</p><p class="ql-block">因第一次來時登過棧道,這次來年歲已高,主要是時間緊,人多又要排隊,就沒再上去,只在遠處從幾個角度觀賞并拍攝。但卻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并在離開的車上寫下一首詩,聊發(fā)感慨。</p><p class="ql-block"> 重游麥積山</p><p class="ql-block"> 卅五春秋彈指空,</p><p class="ql-block"> 煙霞棧道隱仙蹤。</p><p class="ql-block"> 苔封古像千年寂,</p><p class="ql-block"> 云擁佛龕萬法融。</p><p class="ql-block"> 世代興亡石上刻,</p><p class="ql-block"> 人間聚散耳邊風。</p><p class="ql-block"> 斜暉漫染渾無事,</p><p class="ql-block"> 坐數飛花聽晚鐘。</p><p class="ql-block"><br></p>